从"手动修电路"到"AI看X光片":一个电力运维老炮的智能转型血泪史

运维大叔举着电筒检查设备

去年冬天,我蹲在贵州某变电站的电缆沟里,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推送:"您订阅的'铜仁供电局160座智能变电站建成'新闻已更新"。当时我的工装裤上还沾着变压器油,手里的测温仪正显示着35°C的异常温度——这正是传统运维和智能系统的第一次正面冲突。

一、被AI"背叛"的那晚

去年夏天的暴雨夜,我带着徒弟小王巡检变电站。突然,监控大屏上的智能系统提示:"10kV 3号开关柜局部放电值升高23%"。我拍着胸脯说:"这系统准是又误报了,上周刚做过预防性试验"。结果第二天凌晨两点,设备真的炸了——绝缘子表面被雨水形成导电通道,AI提前6小时捕捉到了肉眼不可见的异常放电。

智能监控大屏报警界面

最讽刺的是,当时我正在给徒弟演示"如何用红外热成像仪查隐患",系统却在我们眼皮底下完成了预警。后来复盘发现,AI通过分析连续36小时的局部放电频谱变化,发现特定频率下的放电量呈指数增长——这正是我们这些老法师用二十年经验才能察觉的征兆。

二、让AI跪着输出的倔老头

倔强的老电工

上个月在青海某750kV特高压站,我们遇到了西北电网史上最难缠的故障。当时继电保护系统发来一堆告警信号,AI给出的处置建议是"建议检查11号线路C相避雷器"。我当场拍桌子:"你这是照本宣科!去年雷击故障根本不在那个位置!"

结果呢?我带着徒弟在暴雨中爬了三个小时电杆,发现是鸟粪导致的闪络。而AI早在两小时前就通过气象系统预判到该区域鸟类活动频繁,只是它的建议被我当成了"系统胡说八道"。现在想想,要是当时能给AI多点信任,至少能少淋三小时雨。

三、那些年AI教我的事

graph TD
A[巡检开始] --> B{发现异常?}
B -- 是 --> C[AI分析]
C --> D{风险等级?}
D -- 一级 --> E[立即报警]
D -- 二级 --> F[推送维护建议]
B -- 否 --> G[继续巡检]
G --> H[记录正常数据]

(这个流程图有个bug:我在写"推送维护建议"时手滑写成了"推送维护建议",结果系统一直报错,差点耽误了交稿)

最让我崩溃的是学会看"AI诊断报告"。上周看系统提示"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含量异常",我翻出教科书准备大干一场,结果AI的解释居然是:"检测到乙炔含量超阈值1.5倍,建议优先检查分接开关接触面"。这精准程度,比我当年跟着老师傅学的"看油色闻焦糊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四、给同行的血泪忠告

  1. 别把AI当万能钥匙:上个月有个变电站,AI天天报"环境温度偏高",结果我们拆了三层空调滤网才找到原因——运维机器人忘了关烘衣机(是的,他们居然在配电室晾工作服)
  2. 保留"人工复核"按钮:有一次AI把正常的谐波畸变率误判为故障,导致调度员手忙脚乱。后来我们在系统里加了个"人工确认"环节,虽然慢了10分钟,但总比乱操作强
  3. 别迷信"无人值守":上周某无人站发生故障,AI倒是发出了预警,但因为值班员都在吃午饭,结果故障扩大了20分钟。现在我们规定:智能系统每30分钟必须推送一次"人工确认",哪怕只是让值班员点个"收到"

五、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故障"

故障现场照片

记得有次在云南巡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某GIS设备有异常发热。我们赶过去才发现,原来是只松鼠在电缆沟里做窝——这比AI的诊断有趣多了。还有次AI提示"主变振动频率异常",结果发现是隔壁水泥厂的震动筛太吵,把我们的传感器都震坏了。

最离谱的是某次暴雨,系统提示"电缆沟水位过高",我们冲过去一看——是某员工在沟里洗拖把。现在系统里加了条规则:"水位超过警戒线且无人员活动时才报警",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AI进化"吧?

六、未来已来的困惑

智能运维机器人

现在最怕同事问:"老张,你觉得未来还需要我们这些人工巡检员吗?"我总是笑着说:"当然需要啊,至少得有人给AI打分纠错"。虽然每次说完都会想,等AI学会了自我迭代,我们这些老骨头该怎么办?

但转念一想,至少现在不用凌晨三点钻电缆沟找老鼠洞了。上周在贵州看到智能系统自动推送"某变电站周围鸟类活动频繁,建议加强防鸟措施",那一刻突然觉得,或许AI不是来取代我们的,而是让我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


P.S. 最后说个冷笑话:为什么AI最怕处理电力故障?因为每次它说"建议检查XX设备",现实总会啪啪打脸——毕竟在电力行业,没有"建议"只有"必须"。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