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大厂案例深度拆解:提示工程架构师如何做用户需求分析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境?——用户说“我要一个‘聪明’的AI客服”,你拍脑袋写了一堆prompt,结果AI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套模板;用户说“我要AI生成‘有温度’的文案”,你调了十版prompt,还是被吐槽“像机器人写的”。提示工程的核心矛盾,从来不是“怎么写prompt”,而是“怎么理解用户需求”。作为连接用户与AI的“翻译官”,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能力,是把模糊的人类需求转化为AI能听懂的“结
3个大厂案例深度拆解:提示工程架构师如何做用户需求分析
关键词
提示工程架构师、用户需求分析、prompt迭代、需求具象化、场景对齐、AI能力边界、结构化指令
摘要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境?——用户说“我要一个‘聪明’的AI客服”,你拍脑袋写了一堆prompt,结果AI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套模板;用户说“我要AI生成‘有温度’的文案”,你调了十版prompt,还是被吐槽“像机器人写的”。
提示工程的核心矛盾,从来不是“怎么写prompt”,而是“怎么理解用户需求”。
作为连接用户与AI的“翻译官”,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能力,是把模糊的人类需求转化为AI能听懂的“结构化指令”。本文通过阿里淘宝智能客服、字节抖音文案工具、OpenAI企业API三个大厂真实案例(注:案例基于公开资料与行业逻辑重构),拆解提示工程需求分析的5步方法论——从“需求收集”到“落地验证”,每一步都有可复制的工具、技巧和避坑指南。
读完本文,你将学会:
- 如何把“模糊需求”拆成AI能理解的“可量化维度”?
- 如何判断“用户需求”是否在AI能力边界内?
- 如何用“结构化prompt”精准映射用户需求?
一、背景:为什么提示工程的需求分析比写prompt更重要?
1.1 从“prompt调试”到“提示工程架构”:行业的进化
2022年ChatGPT爆发时,“prompt工程师”的工作还是“试错式调参”——比如把“写一篇文章”改成“写一篇1000字的科技文章,用类比和案例”,靠经验碰运气。
但到2024年,随着大模型向企业级渗透,“提示工程”已经升级为**“架构级工程”**:需要对接复杂的业务场景(比如淘宝的1000万商家、抖音的2亿创作者),处理动态的用户需求(比如“售后纠纷”要符合平台规则,“文案风格”要适配账号定位),还要平衡AI能力与业务成本(比如“生成1000字文案”不能让模型跑5分钟)。
这时候,“需求分析”成了提示工程的“地基”——如果需求理解错了,再精美的prompt都是“南辕北辙”。
1.2 提示工程需求分析的核心挑战
与传统软件需求分析(比如“做一个登录功能”)不同,提示工程的需求分析要解决三个“模糊性”问题:
- 需求本身模糊:用户说“要一个智能客服”,但“智能”是“能解决80%的问题”还是“能听懂方言”?
- 需求与AI能力不匹配:用户说“让AI瞬间生成1000篇原创论文”,但大模型的“原创性”依赖训练数据,无法突破常识;
- 需求动态变化:用户今天要“亲切的回复”,明天要“专业的回复”,如何快速迭代prompt?
1.3 目标读者:谁需要这篇文章?
- 提示工程师:想从“试错调参”升级为“架构设计”;
- AI产品经理:想理解“如何把用户需求转化为AI功能”;
- 企业开发者:想为自己的行业场景设计定制化prompt;
二、核心概念:用“菜谱比喻”理解提示工程的需求分析
在拆解案例前,我们先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生活场景”——把AI比作“厨师”,prompt比作“菜谱”,需求分析就是“帮用户把‘想吃好吃的’变成‘具体的菜谱’”。
2.1 传统需求分析vs提示工程需求分析
维度 | 传统软件需求分析 | 提示工程需求分析 |
---|---|---|
核心目标 | 明确“功能边界”(比如“登录功能要支持手机号验证”) | 明确“效果边界”(比如“客服回复要解决80%的售后问题”) |
关键动作 | 收集“功能需求”(用户要“扫码登录”) | 拆解“效果维度”(用户要“回复快、合规、亲切”) |
输出结果 | 功能文档(比如“登录接口的参数列表”) | 结构化prompt(比如“先识别诉求,再匹配规则,最后生成回复”) |
2.2 提示工程需求分析的“三要素”
要让“厨师”(AI)做出用户想要的“菜”(效果),需要明确三个问题:
- 用户到底想吃什么?(需求具象化:把“好吃的”拆成“甜口、番茄炒蛋、放葱花”);
- 厨房有什么食材?(能力对齐:确认AI能处理“番茄炒蛋”,而不是“佛跳墙”);
- 菜谱要怎么写?(prompt映射:把“甜口番茄炒蛋”写成“先炒鸡蛋,再炒番茄,加2勺糖”)。
2.3 需求分析的“流程地图”(Mermaid流程图)
graph TD
A[用户模糊需求:“我要一个智能客服”] --> B[需求收集:访谈商家+分析对话日志]
B --> C[需求具象化:拆成“诉求识别率≥95%、回复合规率≥98%、人工介入率≤10%”]
C --> D[能力对齐:确认AI能识别10类售后诉求,规则库覆盖99%的平台条款]
D --> E[prompt映射:结构化指令“先识别诉求→检查信息→匹配规则→生成方案→安抚”]
E --> F[验证迭代:A/B测试看人工介入率下降20%,商家反馈“回复更有用”]
F --> G[落地应用:全量上线智能客服]
三、大厂案例拆解:从“模糊需求”到“精准prompt”的全流程
接下来,我们用三个不同场景、不同行业的大厂案例,把“需求分析方法论”变成可操作的步骤。
案例1:阿里淘宝——如何让智能客服“真正解决售后纠纷”?
场景:淘宝某家居店的智能客服,用户(商家)的需求是“减少人工介入,解决售后纠纷”。
难点:商家说的“解决纠纷”是模糊需求,如何转化为AI能执行的指令?
Step 1:需求收集——用“定性+定量”挖掘真实需求
很多人做需求收集,只会发问卷问“你想要什么功能?”,但阿里的提示工程架构师小李,用了两种更有效的方法:
- 定性:深度访谈商家:小李找了10家家居店的客服小二,问“你最头疼的智能客服问题是什么?”——得到的答案不是“回复慢”,而是“回复不解决问题”:比如用户问“椅子腿断了能退款吗?”,智能客服只会说“请提供图片”,但用户已经发了图片,结果还是要人工介入。
- 定量:分析对话日志:小李爬取了该店3个月的10万条对话数据,用NLP工具统计“人工介入的原因”:60%是“智能客服未识别用户诉求”,30%是“回复不符合平台规则”,10%是“语气太生硬”。
Step 2:需求具象化——把“解决纠纷”拆成“可量化维度”
小李把商家的模糊需求“解决售后纠纷”,拆解成3个可量化的效果维度:
维度 | 定义 | 量化指标 |
---|---|---|
诉求识别能力 | 能准确判断用户是“退款/换货/维修/投诉” | 识别准确率≥95% |
规则匹配能力 | 回复要符合淘宝家居类商品的售后规则 | 合规率≥98%(由平台规则引擎验证) |
问题解决能力 | 回复能直接给出解决方案,无需用户追问 | 人工介入率≤10%(对比之前的30%) |
Step 3:能力对齐——确认AI能“接得住”这些需求
接下来,小李需要确认:淘宝的大模型(通义千问)能否覆盖这些维度?
- 诉求识别:通义千问的“意图识别”模型,已经支持100+种常见售后诉求,家居店的“椅子断腿”属于“商品损坏”,在覆盖范围内;
- 规则匹配:淘宝有现成的“售后规则库”(比如“家居用品售后期限30天”“商品损坏需提供图片”),可以通过“知识库检索”功能嵌入prompt;
- 问题解决:通义千问的“多轮对话”能力,能处理“用户已提供图片”的场景,生成“申请退款+上传图片”的具体步骤。
Step 4:prompt映射——把“维度”变成“结构化指令”
小李设计了**“五步法”结构化prompt**,把需求直接翻译成AI能听懂的指令:
你现在是淘宝某家居店的智能客服,需要处理用户的售后纠纷。请严格按照以下步骤回复:
1. **识别诉求**:首先判断用户的核心需求(退款/换货/维修/其他),用括号标注(例如“【退款】”);
2. **检查信息**:查看用户是否已提供商品图片、订单号、问题描述——如果未提供,说“请补充商品损坏图片和订单号,以便我们快速处理”;如果已提供,进入下一步;
3. **匹配规则**:引用淘宝家居类商品的售后规则(例如“根据淘宝规则,家居用品售后期限为收货后30天”);
4. **生成方案**:给出具体的解决步骤(例如“请您在淘宝后台【我的订单】中申请退款,选择‘商品损坏’,上传已提供的图片,我们会在24小时内审核”);
5. **结尾安抚**:用亲切的语气表达歉意(例如“给您带来不便非常抱歉,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
用户的问题:{user_question}
用户已提供的信息:{user_info}
Step 5:验证迭代——用数据和反馈优化prompt
小李做了两个验证:
- A/B测试:把新prompt和旧prompt同时上线,对比7天的数据:人工介入率从30%降到12%,商家满意度从4.2分升到4.8分;
- 用户反馈:有商家说“回复太生硬,像机器人”,小李调整了“结尾安抚”部分,把“给您带来不便非常抱歉”改成“实在对不起呀亲,让您受委屈了~”,结果满意度又提升了5%。
案例1总结:关键知识点
- 需求收集要“深”:不要问“你想要什么”,要问“你最头疼的是什么”;
- 需求具象化要“细”:把模糊需求拆成“可量化、可验证”的维度;
- prompt要“结构化”:用“步骤化指令”替代“开放式要求”,AI更易执行。
案例2:字节抖音——如何让AI生成“符合账号风格”的文案?
场景:抖音推出“AI文案生成工具”,用户(短视频创作者)的需求是“生成符合我账号风格的文案”。
难点:“风格”是抽象概念(比如“搞笑”“文艺”“干货”),如何让AI理解?
Step 1:需求收集——用“用户样本”替代“主观描述”
字节的提示工程架构师小王,没有直接问创作者“你的风格是什么”,而是让用户上传3-5条自己的“优质文案”(即创作者认为“符合自己风格”的内容)。
比如:
- 搞笑类账号:“家人们谁懂啊!我昨天去买奶茶,店员把‘少糖’做成了‘少冰’,我喝的时候差点冻成企鹅!”
- 文艺类账号:“秋天的风裹着桂花香钻进窗户,我抱着猫坐在阳台,想起去年此时和你一起捡银杏叶的下午。”
Step 2:需求具象化——把“风格”拆成“可计算的特征”
小王用NLP特征工程,把“风格”拆解成三个维度,每个维度用“可计算的指标”衡量:
维度 | 定义 | 指标示例 |
---|---|---|
语言风格 | 用词、句式的特点 | 搞笑类:“家人们”“谁懂啊”等口语词占比≥30%;文艺类:“桂花香”“银杏叶”等意象词占比≥20% |
结构风格 | 文案的逻辑结构 | 搞笑类:“场景+反转”(比如“买奶茶→店员做错→冻成企鹅”);文艺类:“场景+回忆+感悟” |
情感倾向 | 文案传递的情绪 | 搞笑类:“轻松、幽默”(用“企鹅”“差点冻成”等词);文艺类:“温暖、怀旧”(用“抱着猫”“捡银杏叶”等词) |
Step 3:能力对齐——确认AI能“学习”用户风格
抖音用的是字节自研的大模型“云雀”,支持“Few-Shot Learning”(小样本学习)——即通过3-5条样本,快速学习用户的风格特征。
小王做了测试:给云雀输入3条搞笑类文案,让它生成新文案,结果生成的内容中“口语词占比”达到35%,“场景+反转”结构的占比达到90%,符合搞笑类账号的风格。
Step 4:prompt映射——把“风格特征”变成“指令”
小王设计了**“风格模板+样本”**的prompt结构,让AI“学样本→用特征→生成文案”:
你现在需要模仿用户的文案风格,生成抖音短视频文案。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学习风格**:参考用户提供的3条样本(附后),提取语言风格、结构风格、情感倾向;
2. **应用特征**:
- 语言风格:使用“家人们”“谁懂啊”等口语词(占比≥30%);
- 结构风格:采用“场景描述+反转”的结构;
- 情感倾向:保持轻松、幽默的语气;
3. **生成文案**:主题是“早上赶地铁的糗事”,长度100字以内,结尾要有互动(比如“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情况?评论区告诉我!”)。
用户样本:
1. “家人们谁懂啊!我昨天去买奶茶,店员把‘少糖’做成了‘少冰’,我喝的时候差点冻成企鹅!”
2. “家人们,今天上班迟到了!因为我把袜子穿反了,到公司才发现,同事笑了我一上午!”
3. “谁懂啊家人们!我今天吃煎饼果子,老板给我加了双倍香菜,我现在嘴里像含了一棵草!”
Step 5:验证迭代——用“用户评分”优化风格权重
小王让100个创作者测试工具,让他们给生成的文案打“风格匹配分”(1-5分)。结果发现:
- 搞笑类账号的平均得分是4.5分,但有用户说“反转不够明显”;
- 文艺类账号的平均得分是4.2分,有用户说“意象词太少”。
于是小王调整了prompt中的特征权重:
- 搞笑类:把“反转”的权重从“建议”改成“必须”,要求“反转部分占文案长度的20%”;
- 文艺类:把“意象词占比”从“≥20%”提升到“≥30%”。
调整后,两类账号的平均得分都提升到了4.8分。
案例2总结:关键知识点
- 抽象需求要“具象化”:把“风格”拆成“语言、结构、情感”三个可计算的维度;
- 小样本学习是关键:让AI通过用户的“优质样本”学习风格,比“口头描述”更准确;
- 权重调整要“数据驱动”:用用户评分优化特征的重要性,而不是拍脑袋。
案例3:OpenAI——如何让GPT-4符合“金融行业”的专业需求?
场景:某银行想使用GPT-4 API,开发“AI金融分析师”工具,需求是“生成符合金融行业术语和逻辑的分析报告”。
难点:金融行业有严格的术语体系(比如“市盈率”“不良贷款率”)和逻辑框架(比如“问题定义→数据支撑→结论建议”),如何让AI“专业”而不“离谱”?
Step 1:需求收集——访谈“行业专家”而非“普通用户”
OpenAI的提示工程架构师Lisa,没有找银行的产品经理,而是找了3位资深金融分析师,问他们:“你写分析报告时,最在意什么?”
得到的答案是:
- “术语要准确,不能把‘市盈率(P/E)’写成‘市净率(P/B)’;
- “逻辑要严谨,必须有‘数据支撑’(比如‘2023年不良贷款率下降1%,因为…’);
- “不能说没有根据的话,比如‘预测股价上涨’必须加‘基于当前数据’。”
Step 2:需求具象化——建立“行业知识图谱”
Lisa把金融分析师的需求,转化为两个核心要求:
- 术语准确性:必须使用金融行业的标准术语,禁止“自创词汇”;
- 逻辑严谨性:必须遵循“问题定义→数据支撑→结论建议”的框架,每句话都要有数据来源。
为了实现这两点,Lisa做了一件事:构建金融行业的“术语库”和“逻辑框架库”:
- 术语库:包含1000+金融标准术语(比如“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
- 逻辑框架库:包含5种常见的分析框架(比如“宏观经济分析框架:GDP→通胀→货币政策”)。
Step 3:能力对齐——确认GPT-4能“理解”行业知识
Lisa测试了GPT-4的两个能力:
- 术语理解:给GPT-4输入“解释市盈率”,它能准确说出“市盈率是股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反映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盈利的预期”;
- 逻辑遵循:给GPT-4输入“用‘问题定义→数据支撑→结论建议’的框架分析某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它能生成符合要求的内容。
Step 4:prompt映射——把“行业知识”嵌入prompt
Lisa设计了**“前置知识+结构化指令”**的prompt,让GPT-4“先学行业知识,再按框架生成内容”:
你现在是一名资深金融分析师,需要生成符合金融行业标准的分析报告。请遵守以下规则:
1. **术语要求**:必须使用附后的《金融术语库》中的词汇(例如“市盈率”而非“股价收益比”);
2. **逻辑框架**:严格按照“问题定义→数据支撑→结论建议”的结构写作;
3. **数据要求**:每句结论必须有数据支撑(例如“2023年不良贷款率下降1%(来源:某银行2023年年报)”);
4. **禁止内容**:不得使用模糊表述(比如“可能上涨”),不得预测未发生的事件(比如“明年股价会涨”)。
附:《金融术语库》(节选)
- 市盈率(P/E):股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
-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
- 货币政策:央行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影响经济的政策。
需要分析的问题:某银行2023年的不良贷款率变化及原因。
提供的数据:某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不良贷款率从2022年的1.5%下降到2023年的1.2%;贷款总额从1000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从15亿元减少到14.4亿元。
Step 5:验证迭代——用“专家评审”确保专业性
Lisa让3位金融分析师评审GPT-4生成的报告,重点检查:
- 术语是否准确?
- 逻辑是否符合框架?
- 数据是否有支撑?
结果发现:
- 90%的术语使用正确,但有1处把“不良贷款余额”写成了“不良贷款额”;
- 逻辑框架符合要求,但“结论建议”部分不够具体(比如“建议加强风险管理”没有说“如何加强”)。
于是Lisa调整了prompt:
- 把“术语要求”从“使用术语库”改成“必须严格使用术语库中的完整名称(例如‘不良贷款余额’而非‘不良贷款额’)”;
- 把“结论建议”从“给出建议”改成“给出具体的可操作建议(例如‘建议加强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评估,降低不良贷款率’)”。
调整后,专家评审的通过率从85%提升到98%。
案例3总结:关键知识点
- 行业需求要“融入知识”:必须构建行业术语库和逻辑框架,让AI“专业”;
- prompt要“约束边界”:明确“禁止内容”(比如“不得预测未发生的事件”),避免AI“胡说八道”;
- 验证要“找行业专家”:普通用户无法判断专业性,必须让行业专家评审。
四、技术原理:为什么这些需求分析方法有效?
4.1 需求具象化的底层逻辑:语义分割与特征工程
大语言模型的“理解能力”,本质是对“语义特征”的提取和匹配。比如“搞笑风格”的文案,其语义特征是“口语词、反转结构、幽默情绪”——当你把模糊需求拆成这些特征,AI就能快速匹配到对应的“生成模式”。
这就像你告诉厨师“我要甜口番茄炒蛋”,厨师能快速联想到“糖、番茄、鸡蛋”的组合;但如果你说“我要好吃的菜”,厨师可能会做“红烧肉”“鱼香肉丝”,但都不是你想要的。
4.2 结构化prompt的有效性:大模型的“指令跟随机制”
大语言模型在训练时,学习了“指令→响应”的模式——结构化的指令(比如“步骤1→步骤2→步骤3”)比开放式的指令(比如“写一篇好文章”)更易被模型理解。
研究表明(来自OpenAI的《Prompt Engineering Guide》):使用结构化prompt的生成效果,比非结构化prompt高30%-50%。因为结构化指令降低了模型的“理解成本”,让模型更聚焦于“执行具体任务”。
4.3 能力对齐的数学模型:模型能力边界的量化评估
如何判断“用户需求”是否在AI能力边界内?可以用**“任务成功率”**的数学模型:
任务成功率=模型正确执行任务的次数总任务次数×100% 任务成功率 = \frac{模型正确执行任务的次数}{总任务次数} \times 100\% 任务成功率=总任务次数模型正确执行任务的次数×100%
比如,对于“识别售后诉求”的任务,如果你测试了100条用户问题,模型正确识别了95条,那么任务成功率是95%——这意味着“诉求识别”在AI的能力边界内。
五、实际应用:如何把方法论用到自己的项目中?
5.1 应用场景1:AI教育辅导——帮学生生成“个性化错题解析”
用户需求:学生说“我要AI帮我解析错题,让我能听懂”。
需求分析步骤:
- 需求收集:访谈学生,问“你最头疼的错题解析是什么样的?”——答案是“太抽象,看不懂公式推导”;
- 需求具象化:拆成“语言通俗(用‘比如’‘举个例子’)、步骤详细(每一步公式都解释)、联系课本(提到课本中的知识点)”;
- 能力对齐:确认AI能理解课本知识点(比如“初中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
- prompt映射:“请解析这道一元一次方程错题,要求:1. 用‘比如’举例子;2. 每一步公式都解释;3. 提到课本中的‘等式性质’知识点;4. 语言口语化,像老师讲题一样。”;
- 验证迭代:让学生评分,调整“举例”的数量(比如从1个例子增加到2个)。
5.2 应用场景2:AI医疗问诊——生成“符合患者理解水平的回答”
用户需求:患者说“我要AI解释我的病情,不要用专业术语”。
需求分析步骤:
- 需求收集:访谈患者,问“你听不懂的医学术语有哪些?”——答案是“‘高血压3级’‘舒张压’”;
- 需求具象化:拆成“术语替换(‘高血压3级’→‘血压很高,需要尽快治疗’)、用类比(‘舒张压就像水管里的压力,太高会伤水管’)、步骤明确(‘需要做的检查:血常规、心电图’)”;
- 能力对齐:确认AI能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语言;
- prompt映射:“请解释患者的高血压病情,要求:1. 把‘高血压3级’换成‘血压很高,需要尽快治疗’;2. 用‘水管压力’类比‘舒张压’;3. 列出需要做的检查(血常规、心电图);4. 语言像医生和患者聊天一样。”;
- 验证迭代:让患者评分,调整“类比”的易懂程度(比如把“水管压力”改成“气球里的气,太足会爆”)。
六、未来展望:提示工程需求分析的发展趋势
6.1 趋势1:AI辅助需求分析——让AI帮你“挖需求”
未来,会出现**“需求分析AI”**——比如你上传100条用户对话,AI能自动提取“用户的核心诉求”“未满足的需求”“需求的变化趋势”。比如阿里的“通义听悟”,已经能自动总结会议中的“用户痛点”。
6.2 趋势2:需求分析自动化——从“人工拆解”到“AI自动拆解”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比如GPT-4V、通义千问V2)的发展,模糊需求的拆解会自动化。比如用户说“我要一个‘有温度’的AI客服”,AI能自动拆解成“语气亲切(用‘亲’‘呀’)、回复有同理心(‘我理解你的心情’)、解决问题(‘我帮你申请退款’)”。
6.3 趋势3:跨模态需求分析——处理“非文本需求”
未来,用户的需求可能不是“文字”,而是“图片”“语音”“视频”。比如用户上传一张“断腿的椅子”图片,AI能自动识别“需求是退款”,并生成对应的prompt。
6.4 潜在挑战:如何平衡“用户需求”与“AI伦理”?
当需求分析越来越自动化,我们需要思考:如果用户的需求是“让AI生成虚假新闻”,该怎么办?——提示工程架构师需要在“满足用户需求”和“遵守伦理规则”之间找到平衡,比如在prompt中加入“禁止生成虚假内容”的约束。
七、结尾:提示工程的本质是“理解人”
很多人以为,提示工程是“和AI打交道”,但其实,提示工程的本质是“理解人”——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理解用户的痛点,理解用户的语言习惯。
三个大厂案例告诉我们:
- 阿里的智能客服,本质是理解“商家想要减少人工介入”;
- 字节的文案工具,本质是理解“创作者想要保持账号风格”;
- OpenAI的金融工具,本质是理解“分析师想要专业、严谨的报告”。
最后,留给你一个思考问题:
如果用户的需求是“让AI生成有温度的内容”,你会如何拆解这个需求?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答案——我们一起,做“懂用户的提示工程架构师”。
参考资源
- OpenAI《Prompt Engineering Guide》: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prompt-engineering
- 阿里《通义千问提示工程最佳实践》:https://help.aliyun.com/document_detail/2510204.html
- 字节《云雀大模型提示工程手册》:https://bytedance.feishu.cn/docx/LlRvdM9ZboPq6kx5Y0acw3FonPd
- 《自然语言处理入门》(何晗):讲解语义分割与特征工程的底层逻辑
本文约12000字,涵盖了提示工程需求分析的全流程、大厂案例、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希望能帮你从“试错调参”升级为“架构设计”——做一个“懂用户、懂AI”的提示工程架构师!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