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道”的层面:改变核心创作思路

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AI的底层逻辑是概率预测,而人类的优势在于主观体验、情感和创造性思维。

注入个人经验与洞察

不要只陈述事实:在事实基础上,加入“我个人认为”、“我的经验是”、“我曾遇到过的一个案例是...”。

分享失败教训:AI通常提供“正确”的答案,但人类最有价值的学习往往来自失败。分享一个相关的失败经历及其教训,能极大增加真实性。

使用具象化的细节:不要只说“天气很好”,可以说“下午四点的阳光斜照进窗台,在桌上拉出长长的光影”。细节是AI难以凭空完美生成的。

表达主观情感和立场

明确你的好恶:AI会力求中立,而人类有偏爱。勇敢地说“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某个镜头,因为...”、“我不是很赞同这个流派的做法,原因是...”。

展现情绪波动:使用一些语气词(“哎”、“哈哈”、“天哪!”)和表达情绪的句子(“看到这里,我简直气得睡不着觉”、“这个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构建不平滑的逻辑

允许适度的跳跃和关联:人类的思维不总是线性的。可以有一些“说到这个,我突然想起另一件事...”的联想式跳跃。

留下思考的痕迹:可以使用“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我还没想得太明白,但初步的判断是...”等语句,展现思考过程,而非直接给出完美结论。

二、 “术”的层面:具体可操作的技巧

这些技巧可以直接应用在文本上,快速改变其“AI感”。

调整句式结构

长短句交错:避免全部使用结构完整、长度相似的句子。刻意组合短句、长句、甚至碎片化的句子(例如:“效果显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破窗效应’,一种看似微小却能引发巨大连锁反应的心理现象。不是吗?”)

改变开头方式:AI常用“首先、其次、此外、然而”等词开头。尝试用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开头。

AI常见:“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

️人工修改:“可惜的是,弊端也同样明显。” 或 “抛开优点不谈,它的弊端我们无法忽视。”

词汇选择与替换

用“简单词”替代“高级词”:AI倾向于使用更正式、书面的词汇。适当使用口语化、甚至方言词汇。

例如:将“阐述”换成“讲讲”,将“具备”换成“有”,将“显著”换成“特别明显”。

使用不完美的修辞:AI的比喻往往标准但平庸(如“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尝试更个性化、甚至有点奇怪的比喻(如“他的笑容像突然插进的广告,突兀但让你忍不住想看”)。

引入网络用语和流行梗:适时、适度地使用当前流行的网络词汇或梗,但要注意场合和受众。

引入“人类特征”的痕迹

故意留下小错误:比如偶尔的错别字(然后可以加个“*”标注修正)、颠倒的语序(口语中常出现),但要以不影响核心理解为前提。

使用括号补充说明:这是人类写作中非常常见的习惯,用于加入临时想到的想法、调侃或解释。

例如:“这个理论是马斯洛提出的(就是那个需求层次理论的家伙),后来被很多人发展了。”

增加语气助词和停顿:比如“呢”、“了”、“吧”、“啊”、“嗯...”、“这个...”、“就是说...”等,让语言流动起来。

格式与排版

避免过于完美的排版:AI生成的列表往往格式极其统一。可以适当打破格式,比如在一、二、三点之后,第四点用一段话来描述。

使用非标准符号:偶尔使用“~”、“...”、“——”等符号来表达情绪和停顿。

三、 终极策略:AI辅助 + 人类深度润色

这是目前最高效、质量最高的生产方式。

让AI生成草稿/灵感:向AI提出你的需求,让它给出一个初稿、一个大纲或几个要点。

人类主导重构与修改:

基于核心观点,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重写过程中,主动加入上面提到的个人经验、情感、具体案例和不对称的句式。

检查并替换掉所有你觉得“太书面、太标准”的词汇。

最后通读,注入灵魂:假装你在对朋友说话,把文字读出来。哪里不顺就改哪里,增加口语化的表达。

总结:如何选择方法?

目标 推荐策略

快速微调,应对检测 “术”的层面:重点调整句式结构、替换词汇、引入个别错误和口语化表达。

提升内容质量,打造个人风格 “道”的层面:专注于注入个人洞察、情感和独特案例。这是根本。

高效生产高质量内容 终极策略:AI做助理(负责搜集、整理、提供初稿),你做主编(负责定调、重构、润色)。

重要提醒:要想方便用卷卷降AI!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