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杨建新:“AI+虚拟仿真”驱动下的工程训练革新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杨建新指出,虚拟仿真技术是工程训练改革的核心,能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解决传统训练中的设备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同时,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从“模拟操作”到“智能赋能”的转变,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教学指导。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与AI技术深度融合、资源开放共享、支持终身学习等。这些实践表明,虚拟仿真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工程教育创新的核心动力,将为培养新型工
在8月份结束的“人工智能赋能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暨实验教学数字化创新发展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杨建新作《工程训练数字化转型及人工智能赋能》主题报告。他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实训中心为例,提出工程训练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响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新需求。
在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赋能方面,他表示,中心着力于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入制造业的工程应用,通过引入虚拟仿真技术,使实践学习更加生动和具象。

虚拟仿真技术
工程训练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柱
在工程训练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虚拟仿真技术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重构教学场景、优化实践流程的“底层引擎”。
杨建新提出,数字化转型是工程训练改革的基础,而虚拟仿真技术正是实现这一基础的核心手段。它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解决了传统工程训练中设备成本高、操作风险大、场景覆盖有限等痛点,为学生打造了更安全、高效、多元的实践平台。
此外,虚拟仿真技术还与硬件基础设施升级形成协同。他表示,中心在淘汰传统车床、铣床等老旧设备,引入数控加工设备、智能工业机器人探究平台的同时,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实现“虚实联动”——学生先在虚拟环境中完成设备编程、流程调试,再通过实体设备进行实操验证,这种 “先虚后实、虚实互补” 的模式,大幅降低了实体设备的使用压力,也提升了学生对复杂系统的掌控能力。

人工智能+虚拟仿真
从“模拟操作”到“智能赋能”
杨建新强调,数字化转型是基础,人工智能赋能是升华。在工程训练中,虚拟仿真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虚拟仿真教学全流程,通过虚拟仿真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对虚拟实训过程的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通过AI算法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这种“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工程训练“一刀切”的局限,实现了 “千人千策”的个性化指导。
将虚拟仿真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深度集成,构建了“产业级虚拟实训环境”。学生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获取“虚拟工厂”的生产数据(如设备利用率、产品合格率),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识别生产瓶颈,并通过 AI 算法优化生产排程;同时,虚拟系统中集成了智能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等工业软件,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从“产品设计(CAD)—工艺规划(CAM)—生产执行(MES)”的全流程演练,熟悉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链路,实现 “在校学习即对接产业实践”,为学生未来进入产业界奠定了基础。

未来展望
虚拟仿真技术的深化方向
基于现有实践,杨建新指出,未来虚拟仿真技术在工程训练中的应用,将朝着“深度融合、开放协同、终身学习、伦理规范”四个方向深化,进一步释放其在工程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虚拟仿真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式 AI(AIGC)更深度融合,实现从 “静态场景模拟”向“动态智能预测”的升级。进一步推动虚拟仿真资源的 “开源开放”,联合企业共建“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将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技术案例转化为虚拟实训项目。
虚拟仿真技术将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中心计划进一步拓展虚拟仿真平台的服务范围,不仅面向在校生、校友,更向社会公众开放部分实训模块。这种“普惠性”的虚拟仿真教育,将推动工程教育从“阶段性学习”走向“终身化学习”,助力全民工程素养的提升。

结语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实践表明,虚拟仿真技术不仅是工程训练数字化转型的 “工具”,更是推动工程教育理念革新、模式创新的 “核心动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化与生态的持续完善,虚拟仿真技术将在工程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不仅助力高校培养更多具备“技术前瞻性、系统思维、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更将为服务国家产业升级、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