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时代,通用视觉模型将何去何从?
同时课程详细介绍了。
通用视觉模型(VGM)正面临多模态大模型的冲击,但其在统一处理2D图像、3D点云和视频等异质输入、支持多任务并行处理上的独特优势仍不可替代。清华大学团队最新综述系统梳理了VGM的输入统一方法、任务通用策略及评测基准,揭示视觉数据结构化强、空间信息丰富的核心价值,为未来模型设计提供关键启示。
过去几年,通用视觉模型(Vision Generalist Model,简称 VGM)曾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它们试图构建统一的架构,能够处理图像、点云、视频等多种视觉模态输入,以及分类、检测、分割等多样的下游任务,向着「视觉模型大一统」的目标迈进。
然而,随着大语言模型 LLM 的迅猛发展,研究热点已经悄然发生转移。如今,多模态大模型兴起,视觉被看作是语言模型众多输入模态中的一种,视觉模态数据被离散化为 Token,与文本一起被统一建模,视觉的「独立性」正在被重新定义。
在这种趋势下,传统意义上以视觉任务为核心、以视觉范式为驱动的通用视觉模型研究,似乎正在逐渐被边缘化。然而,我们认为视觉领域仍应保有自己的特色和研究重点。与语言数据相比,视觉数据具有结构化强、空间信息丰富等天然优势,但也存在视觉模态间差异大、难替代的挑战。例如:如何统一处理 2D 图像、3D 点云和视频流等异质输入?如何设计统一的输出表示来同时支持像素级分割和目标检测等不同任务?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多模态范式中并未被充分解决。
正因如此,在这个多模态模型席卷科研与工业的新时代,回顾并总结纯视觉范式下的通用视觉模型研究仍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鲁继文团队最近发表于 IJCV 的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了该方向的研究进展,涵盖输入统一方法、任务通用策略、模型框架设计、模型评测应用等内容,希望能为未来视觉模型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启发。
论文标题:Vision Generalist Model: A Survey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6.09954
VGM 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通用视觉模型是一种能够处理多种视觉任务和模态输入的模型框架。类似于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成功,VGM 旨在通过构建一个统一的架构来解决各种计算机视觉任务。传统的视觉模型通常针对特定任务(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等)设计,而 VGM 通过广泛的预训练和共享表示,能够在不同的视觉任务之间实现零样本(Zero-shot)迁移,从而无需为每个任务进行专门的调整。
VGM 的关键能力之一是其多模态输入的统一处理能力。不同于传统模型只处理单一类型的视觉数据,VGM 能够同时处理来自多个模态的数据,如图像、点云、视频等,并通过统一的表示方法将它们映射到共享的特征空间。
此外,VGM 还具备强大的多任务学习能力,能够在同一个模型中处理多个视觉任务,从图像识别到视频分析,所有任务都可以在一个通用框架下并行处理。
综述涵盖了哪些核心内容?
数据 + 任务 + 评测:为通用建模打基础
VGM 通常使用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集进行训练和评估。为了支持多模态学习,VGM 使用的训练数据集涵盖了图像、视频、点云等多种类型,本综述列举并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多模态数据集。
任务方面,本综述将视觉任务分为四类:图像任务、几何任务、时间序列任务以及其他视觉相关任务。评测方面,主要通过多个综合基准来衡量其在多种任务和数据集上的表现。与传统的单一任务评测不同,现代评测方法更注重模型的跨任务泛化和多模态处理能力。本综述也对现有通用视觉模型的评测基准做了充分的调研与总结。
模型设计范式与技术补充
现有通用视觉模型的设计范式主要集中在如何统一处理不同视觉模态输入和多样化任务输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编码式框架和序列到序列框架。
编码式框架(Encoding-based Framework)旨在通过构建一个共享的特征空间来统一不同的输入模态,并使用 Transformer 等模型进行编码。这类框架通常包括领域特定的编码器来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如图像、文本和音频,然后通过共享的 Transformer 结构进行进一步处理,最终生成统一的输出。
而序列到序列框架(Sequence-to-Sequence Framework)则借鉴了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序列建模方法,将输入数据转换为固定长度的表示,然后通过解码器生成相应的输出。这些框架特别适合处理具有可变长度输入输出的任务,如图像生成和视频分析。
尽管有一些工作并不能被定义为通用视觉模型,但它们在联合多模态数据输入、模型架构设计、协同处理多任务输出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技术贡献。本综述也对这些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分析。一些相关领域的内容,如多任务学习、视觉-语言学习、开放词汇,也被用来扩充通用视觉模型领域的知识边界。
此外,作为一个 case study,本综述对比了收录了多个主流 VGM 模型在 22 个基准数据集上的评测结果:
VGM 的未来在哪里?
最后,本综述总结了 VGM 的当前研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还强调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未来发展方向。
现有 VGM 在多个任务和多模态输入的统一处理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如何优化统一框架设计、提高训练效率和应对大规模数据等挑战。数据获取和标注仍然是 VGM 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动化标注技术以及大规模无监督学习方法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然而,随着模型规模的扩大,VGM 也面临着伦理问题和偏见的挑战。大量未标注的数据中可能包含潜在的偏见,如何确保模型的公平性、透明性和安全性,仍是未来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尽管如此,现有的 VGM 在实际应用中展示了广泛的潜力。它不仅可以用于传统的视觉任务,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还能扩展到更复杂的多模态任务,如视觉问答、图像-文本检索、视频理解等。这些应用涵盖了智能监控、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推动了 VGM 在实际场景中的广泛部署。
零基础如何高效学习大模型?
你是否懂 AI,是否具备利用大模型去开发应用能力,是否能够对大模型进行调优,将会是决定自己职业前景的重要参数。
为了帮助大家打破壁垒,快速了解大模型核心技术原理,学习相关大模型技术。从原理出发真正入局大模型。在这里我和鲁为民博士系统梳理大模型学习脉络,这份 LLM大模型资料
分享出来:包括LLM大模型书籍、640套大模型行业报告、LLM大模型学习视频、LLM大模型学习路线、开源大模型学习教程
等,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
【大模型全套视频教程】
教程从当下的市场现状和趋势出发,分析各个岗位人才需求,带你充分了解自身情况,get 到适合自己的 AI 大模型入门学习路线。
从基础的 prompt 工程入手,逐步深入到 Agents,其中更是详细介绍了 LLM 最重要的编程框架 LangChain。最后把微调与预训练进行了对比介绍与分析。
同时课程详细介绍了AI大模型技能图谱知识树,规划属于你自己的大模型学习路线,并且专门提前收集了大家对大模型常见的疑问,集中解答所有疑惑!
深耕 AI 领域技术专家带你快速入门大模型
跟着行业技术专家免费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相信跟着学习下来能够对大模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也能真正利用起大模型,从而“弯道超车”,实现职业跃迁!
【精选AI大模型权威PDF书籍/教程】
精心筛选的经典与前沿并重的电子书和教程合集,包含《深度学习》等一百多本书籍和讲义精要等材料。绝对是深入理解理论、夯实基础的不二之选。
【AI 大模型面试题 】
除了 AI 入门课程,我还给大家准备了非常全面的**「AI 大模型面试题」,**包括字节、腾讯等一线大厂的 AI 岗面经分享、LLMs、Transformer、RAG 面试真题等,帮你在面试大模型工作中更快一步。
【大厂 AI 岗位面经分享(92份)】
【AI 大模型面试真题(102 道)】
【LLMs 面试真题(97 道)】
【640套 AI 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
【AI大模型完整版学习路线图(2025版)】
明确学习方向,2025年 AI 要学什么,这一张图就够了!
👇👇点击下方卡片链接免费领取全部内容👇👇
抓住AI浪潮,重塑职业未来!
科技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英特尔等巨头近期进行结构性调整,缩减部分传统岗位,同时AI相关技术岗位(尤其是大模型方向)需求激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正变得炙手可热。
行业趋势洞察:
- 转型加速: 传统IT岗位面临转型压力,拥抱AI技术成为关键。
- 人才争夺战: 拥有3-5年经验、扎实AI技术功底和真实项目经验的工程师,在头部大厂及明星AI企业中的薪资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核心岗位可达较高水平)。
- 门槛提高: “具备AI项目实操经验”正迅速成为简历筛选的重要标准,预计未来1-2年将成为普遍门槛。
与其观望,不如行动!
面对变革,主动学习、提升技能才是应对之道。掌握AI大模型核心原理、主流应用技术与项目实战经验,是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职业跃迁的关键一步。
01 为什么分享这份学习资料?
当前,我国在AI大模型领域的高质量人才供给仍显不足,行业亟需更多有志于此的专业力量加入。
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份精心整理的AI大模型学习资料,无偿分享给每一位真心渴望进入这个领域、愿意投入学习的伙伴!
我们希望能为你的学习之路提供一份助力。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也欢迎交流探讨,我们乐于分享所知。
*02 这份资料的价值在哪里?*
专业背书,系统构建:
-
本资料由我与鲁为民博士共同整理。鲁博士拥有清华大学学士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在人工智能领域造诣深厚:
-
- 在IEEE Transactions等顶级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超过50篇。
- 拥有多项中美发明专利。
- 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奖项)。
-
目前,我有幸与鲁博士共同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
内容实用,循序渐进:
-
资料体系化覆盖了从基础概念入门到核心技术进阶的知识点。
-
包含丰富的视频教程与实战项目案例,强调动手实践能力。
-
无论你是初探AI领域的新手,还是已有一定技术基础希望深入大模型的学习者,这份资料都能为你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路径和宝贵的实践参考,助力你提升技术能力,向大模型相关岗位转型发展。
抓住机遇,开启你的AI学习之旅!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