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接不暇到运筹帷幄:顶级CIO亲述,驾驭AI浪潮的五大关键决策
【困境】 技术团队能力顶尖,但交付的产品却总和业务需求“差一口气”。问题出在哪?【破局决策】 重金押注并赋能“业务问题翻译官”——产品经理。Principal金融集团的CIO Kathy Kay的观点一针见血:仅有领域专家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未必能将业务语言“翻译”成技术规格。这个“翻译”的重任,落在了产品经理身上。一个合格的AI产品经理,必须能:向下扎根: 深入理解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细节和痛点。向上
引言:当AI需求从“涓涓细流”变为“滔天巨浪”
曾几何时,CIO们的工作是“推销”AI。如今,他们的工作是“抵挡”AI需求的洪水。从业务部门涌来的项目请求,足以淹没任何一个准备不足的IT团队。这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严峻的战略考验。
面对这场机遇与混乱并存的风暴,CIO们无法再沿用旧地图。本文将带你走入顶级CIO的决策室,通过他们在实战中做出的五个关键决策,看他们如何从被动的需求响应者,转变为驾驭AI浪潮的战略领航者。
决策一:选择运营模式 —— 我该建“中央集权的灯塔”,还是“分散赋能的舰队”?
【困境】 如何确保AI项目不沦为昂贵的技术“玩具”,而是能精准打击业务痛点的“导弹”?
传统的做法是建立一个“AI卓越中心”(CoE),试图集中管理所有人才和项目。然而,Gartner的分析师Arun Chandrasekaran警告说,这种模式常常导致僵化的部门壁垒和协作不畅。
【破局决策】 选择分散化、与业务共生的“AI工厂”模式。
电力管理巨头**伊顿(Eaton)**的实践堪称典范。他们的“AI工厂”并非一个物理地点,而是一种组织模式:
-
团队前置: 将由AI负责人、产品负责人、数据/ML工程师等组成的小分队,直接派驻到各个业务领域。
-
价值导向: 团队的最高行动纲领是“价值创造”。IT和业务方共同决定做什么、先做什么。
-
领域知识优先: 团队成员虽是技术专家,但他们呼吸的是业务的空气,从而确保了解决方案的“接地气”。
CIO的启示: 与其建造一座孤高的象牙塔,不如组建一支深入业务腹地的轻骑兵舰队。让AI团队从“技术支持方”转变为“业务增长的共创伙伴”。
决策二:定义关键角色 —— 除了技术大牛,谁才是我团队的“定海神针”?
【困境】 技术团队能力顶尖,但交付的产品却总和业务需求“差一口气”。问题出在哪?
【破局决策】 重金押注并赋能“业务问题翻译官”——产品经理。
Principal金融集团的CIO Kathy Kay的观点一针见血:仅有领域专家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未必能将业务语言“翻译”成技术规格。这个“翻译”的重任,落在了产品经理身上。
一个合格的AI产品经理,必须能:
-
向下扎根: 深入理解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细节和痛点。
-
向上沟通: 与最终用户和高层管理者对齐愿景和需求。
-
向内转化: 将模糊的需求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产品路线图和功能列表。
除了这个“定海神针”,Gartner还指出了AI团队版图上正在崛起的多个新角色,如负责模型选型与性价比的模型经理、评估公平与偏见的AI验证人员,以及守护道德底线的AI伦理学家。
CIO的启示: 团队的战斗力,取决于最弱的一环。在AI时代,这个最弱环很可能不是技术,而是业务与技术之间的沟通桥梁。
决策三:规划人才供给 —— 在人才荒中,是“内部挖潜”、“外部抢人”还是“借船出海”?
【困境】 市场上AI人才薪资高、流动快,完全依赖招聘无异于一场豪赌。如何建立可持续的人才供应链?
【破局决策】 实施“内部培养优先,精准招聘为辅,战略外包加速”的组合策略。
-
内部培养(Build First): “培养内部人才,因为外部人才非常难找。” Principal的CIO一语道破天机。对内部懂业务的技术人员进行AI交叉培训,是成本最低、忠诚度最高、见效最快的途径。博莱克·威奇的实践证明,对于技术专家而言,学习大语言模型等新技能的学习曲线并不陡峭。
-
精准招聘(Buy Smart): 招聘时,与其纠结于候选人是否掌握某个特定模型,不如考察其学习能力、创造力和灵活性。因为模型和工具在不断变化,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是永恒的。
-
战略外包(Borrow to Accelerate): 引入外部合作伙伴,目标不应是简单的“工作外包”。安永的Hugh Burgin建议,要将其视为建立内部能力的“助推器”。借助第三方快速搭建起一个能力的“据点”,让内部团队在合作中学习、成长。
CIO的启示: 将人才视为一个动态的投资组合,内部培养是稳健的长期持有,外部招聘是关键的战术补强,而战略合作则是加速回报的杠杆。
决策四:设计扩展路径 —— 如何平衡“快速见效”与“长期壁垒”?
【困D境】 既要通过快速应用AI来提升效率,又要通过深度创新来构建差异化优势。资源有限,如何两全?
【破局决策】 采用“平台团队 + 产品团队”的双模驱动架构。
全球工程公司**博莱克·威奇(Black & Veatch)**的模式提供了清晰的蓝图:
-
平台团队(求快、求广): 他们的任务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将微软、Salesforce等战略合作平台提供的原生AI能力集成到企业内部,让广大员工迅速享受到AI红利。他们的重点是变革管理和推动采用。
-
产品团队(求深、求精): 他们的任务是打造“独门兵器”,开发像内部知识库
BV Ask
这样、基于公司特有数据和业务流程的、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AI应用,构建真正的护城河。
CIO的启示: 用平台团队打“闪电战”,快速覆盖战场;用产品团队打“阵地战”,在关键领域深耕细作。两种模式协同,才能在AI竞赛中保持速度与耐力的平衡。
决策五:塑造领导力 —— 作为领导者,我应该“发号施令”还是“创造环境”?
【困境】 团队、战略、资源都已到位,但项目进展缓慢,团队成员畏首畏尾,部门之间壁垒森严。
【破局决策】 从“管理者”转变为“催化剂”,创造一个允许试错、鼓励协作、目标清晰的文化环境。
-
始于“问题”,而非“技术”: “不要一味追求技术深度,然后指望应用会随之而来。” 领导者的首要职责是确保团队在解决一个真实且有价值的业务问题。
-
容忍“有价值的失败”: Principal的一个团队因对数据理解不足而导致项目初期走了弯路,但这次失败为后续所有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领导者需要创造一个让团队“敢于犯错、善于复盘”的安全区。
-
打破“汇报线的墙”: 一个高效的团队,成员不必向同一个经理汇报,但必须为同一个业务目标而战。领导者的任务是打破部门墙,建立跨职能的、以任务为导向的虚拟团队。
-
普及“AI通识教育”: “我们正在向整个公司推广AI和数据素养。” 成功的AI转型,需要提升整个组织的“水位”,而不仅仅是AI团队的高度。
CIO的启示: 在AI时代,CIO最重要的产品,或许不是某个AI应用,而是那个能够源源不断孵化出成功AI应用的组织和文化。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