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编程的“蜜月期”结束了:我亲身实践后总结的10个残酷真相
当AI第一次为我生成一整个复杂的函数时,我的感觉是“惊艳”。当它帮我把数小时的重构压缩到几分钟时,我体会到了“解放”。但当它引入的一个“聪明”优化让我通宵排查Bug时,我的心态从惊艳,转为了“敬畏”。AI编程的“蜜月期”已经过去。现在,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复杂、更现实的长期关系。它像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另一面是潜藏的、更隐蔽的风险。作为开发者,如果我们不能看清这些真相,就可能从A
摘要:全网都在鼓吹AI如何颠覆编程,但很少有人告诉你风口之下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在一线和AI“深度绑定”了几个月的工程师,我想是时候泼一盆冷水了。本文不谈虚幻的未来,只揭示与AI协作中那些被忽视的陷阱、被放大的责任以及被重塑的核心技能。这10个“残酷真相”,希望能让你更清醒地驾驭AI。
前言:从“惊艳”到“敬畏”
当AI第一次为我生成一整个复杂的函数时,我的感觉是“惊艳”。当它帮我把数小时的重构压缩到几分钟时,我体会到了“解放”。但当它引入的一个“聪明”优化让我通宵排查Bug时,我的心态从惊艳,转为了“敬畏”。
AI编程的“蜜月期”已经过去。现在,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复杂、更现实的长期关系。它像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另一面是潜藏的、更隐蔽的风险。作为开发者,如果我们不能看清这些真相,就可能从AI的“主人”沦为代码的“奴隶”。
以下,是我在这段深度磨合期后,总结出的10个可能不太中听,但绝对真实的感悟。
第一章:思维重塑——你才是那个“瓶颈”
真相1:AI会放大你的“模式惯性”
AI是个出色的模仿者,它会把你代码库的既有模式——无论好坏——学得惟妙惟肖。如果你项目的代码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AI会不遗余力地帮你制造更多的“一致的烂代码”。它不会主动告诉你“这个架构该升级了”。所以,警惕那些让你感觉“无比顺滑”的AI建议,那可能正是你需要停下来审视和重构的信号。
真相2:提问前,你必须先有答案
向AI寻求解决方案是最危险的用法。我摸索出的最佳实践是:永远带着你自己的方案去“质询”AI。我会先在脑中构思好解决路径,然后对AI说:“我打算这样做,你评判一下,有没有风险?有没有更优雅的实现?” 这强迫我在求助前就完成了大部分的思考工作。记住,AI应该是你的“副驾”,而不是“自动驾驶系统”。
真相3:你的核心价值正在从“实现”转向“审判”
过去,我们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如何实现”上。现在,AI能快速生成多种实现方案。我们工程师的核心工作,正在转变为对这些方案进行**“审判”(Judgement)**。哪个方案扩展性更好?哪个方案在特定负载下有性能隐患?哪个方案的依赖最少?这种架构层面的判断力、批判性思维和对业务的深刻理解,是AI永远无法取代的,也是未来区分平庸与卓越工程师的分水岭。
第二章:工作流再造——把AI当成“工具”而非“同事”
真相4. 信任必须是“颗粒化”的
不要笼统地“信任”或“不信任”AI。信任应该是具体到任务颗粒的。比如,我100%信任它帮我写正则表达式或转换数据结构,但我只给它50%的信任度来处理核心业务逻辑,并且对它生成的任何关于并发、事务、缓存的代码,保持200%的警惕。为不同类型的任务建立不同的信任阈值和审查流程,是与AI安全协作的基石。
真相5. 把AI变成你的“私人测试员”
我发现AI最强大的用途之一,是扮演一个“无情的对手”,专门用来攻击我自己的代码。我会把一个刚写好的函数交给它,然后下达指令:“为这段代码生成最刁钻的单元测试,专门测试各种极端和异常情况。” 它能发现我自己因思维惯性而忽略的盲点,这比让它直接写功能代码的价值大得多。
真相6. “保守派”工具用于交付,“激进派”工具用于探索
不同的AI工具有不同的“性格”。像GitHub Copilot这样的“保守派”,适合在成熟项目中遵循规范,确保交付质量。而像Cursor这样能重写整个文件的“激进派”,则更适合在技术预研、原型设计或个人项目中,用来激发灵感、探索可能性。把它们用在错误的场景,前者会让你觉得束手束脚,后者则会成为项目失控的灾难。
第三章:风险与责任——魔鬼在细节中
真相7. AI制造的Bug,比人类的更“阴险”
人类写的Bug,通常源于逻辑错误,是有迹可循的。而AI制造的Bug,常常隐藏在那些看起来“非常智能”的优化背后。我亲身经历过,它用一个useMemo
不当,导致了在极其复杂的用户交互下才会出现的UI状态不一致。这种Bug的排查成本极高,因为它在99%的情况下都正常工作。你必须为AI生成的每一行“聪明”代码,付出加倍的审查精力。
真相8. 代码所有权:最终解释权归你所有
无论一段代码是AI生成的还是你亲手敲的,只要它从你的账号提交,你就对它的所有后果负全责。当线上事故发生时,你不能对领导说:“这是AI干的。” 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时最容易被遗忘的。时刻记住,你是工程师,不是AI的“传声筒”。
真相9. 知道何时“拔掉电源”,是一种高级技能
当AI的建议让你陷入困惑,或者你为了修正它的建议而花费的时间,比自己从头写还长时,请果断关闭它。这并非倒退,而是一种清醒。暂时回归“石器时代”的编码方式,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重新掌握对代码的绝对控制。在AI时代,懂得何时“不用”,和懂得何时“使用”同样重要。
真相10. AI不会让你失业,但“不会用AI”会
这可能是最残酷的真相。关于“AI取代程序员”的讨论毫无意义。现实是,AI正在成为像IDE、Git一样基础的开发工具。未来,一个懂AI的优秀工程师,其生产力将是普通工程师的数倍乃至十倍。AI不会淘汰程序员,但市场会淘汰那些拒绝学习和适应新工具的程序员。
结语:拥抱工具,但永远相信人的价值
与AI的深度协作,是一场对我们专业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全面考验。它正在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方式,重塑我们的工作,也重新定义了“优秀工程师”的标准。
希望这10个残酷但诚恳的真相,能帮助你拨开AI的迷雾,找到自己在这场技术变革中的最佳位置。我们不应惧怕AI,更不应盲从AI。我们应该做的,是驾驭它,超越它,最终让人类的智慧,在代码的世界里,更加闪耀。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