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潮下,我曾因“一人N应用”而焦虑,直到想通了“快刀”与“重剑”的本质区别
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样,因外界的喧嚣而焦虑,希望我的思考能给你带来一丝平静。“快刀”模式自有其精彩,它在探索商业的无人区,值得我们尊敬。而我们“重剑”工程师的战场,则在于构建这个数字世界的基石,同样无比重要。AI时代,我们的核心价值,正无可逆转地从“编码的速度”,转向**“设计的深度”、“质量的高度”和“决策的准度”**。AI能写出代码,但它写不出对业务的深刻理解;AI能遵循规则,但它无法建立起规则和
摘要:我承认,我焦虑了。看着AI驱动下“一人成军”的效率神话,再看看自己项目中复杂的流程和漫长的周期,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油然而生。然而,当我停止追赶,深入思考我们工作的本质后,我豁然开朗。本文将分享我从焦虑到释然的心路历程,并为你揭示AI时代下“快刀”与“重剑”两种开发模式的根本差异,以及我们“重剑”工程师的真正价值所在。
一、我的焦虑:当世界都在“狂飙”,我们是否在“慢爬”?
故事的开头,和许多工程师朋友一样。
我的社交媒体被AI的各种效率神采所占据:某独立开发者用AI一天上线三个小产品,月入斗金;某团队借助AI,一周内完成了过去一个季度的开发量。
这些故事,像一把把尖刀,刺向我内心的平静。我看着自己和团队,为了一个功能的发布,要经历需求评审、技术设计、代码开发、多轮测试、灰度上线……整个流程下来,几周甚至几个月都算正常。
一种强烈的自我怀疑涌上心头:世界变化这么快,我们这套“老派”的玩法,是不是已经被淘汰了?我们的价值,是否正在被AI无限稀释?
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效率焦虑”中。
二、我的顿悟:我们玩的,根本是两种游戏
直到有一天,我决定暂停这种无意义的精神内耗,转而向内审视: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们工作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然后,我顿悟了。我们和那些效率神话的主角,虽然都在“写代码”,但我们玩的,根本是两种规则、两种目标、两种终局的“游戏”。
我称之为:“快刀”模式与“重剑”模式。
“快刀”模式:核心是“试”,而非“用”
“快刀”玩家,正如那些独立开发者,追求的是极致的速度和灵活性。
-
它的目标是“试探”:它的核心任务不是打造一个完美的产品,而是向市场这头巨兽投出一把把飞刀,看哪一把能命中靶心,激起回响。产品的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快速获得市场反馈这个情报。
-
代码是“消耗品”:在这个模式下,代码是实现试探目的的工具,是“阅后即焚”的。追求代码的长期主义是一种奢侈甚至浪费。AI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完美的**“飞刀铸造机”**,它能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生产出无数“能用就行”的飞刀。
-
它的价值在于“发现”:这个模式的最终价值,不在于产出了多少个应用,而在于是否通过海量的实验,“发现”了那个真正值得投入的市场机会。
“重剑”模式:核心是“稳”,而非“快”
而我们,绝大多数在企业级、关键业务系统中工作的工程师,是“重剑”玩家。“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我们追求的是极致的稳定与可靠。
-
它的目标是“承载”:我们构建的系统,是业务的基石,是公司的“数字命脉”。它承载着海量的用户、核心的交易和宝贵的数据。它的每一次心跳,都关乎着真实的商业运转。
-
代码是“承重墙”:我们写的每一行代码,都是这座摩天大楼的一块砖,一面承重墙。它的质量、性能、安全性,直接决定了大楼的寿命和抗风险能力。AI在这里,必须是一个**“精密测量仪”和“质量检测员”**,辅助我们把每一块砖都放到最精确的位置。
-
它的价值在于“信任”:这个模式的最终价值,是用技术构建起牢不可破的“商业信任”。让用户信赖、让业务安心。这种信任,需要用年复一年的稳定运行来浇筑。
想通了这一点,我长舒一口气。拿“飞刀”的出刀速度,来评价“重剑”的铸造工艺,这本身就是一场荒诞的比较。我的焦虑,源于我错误地用别人的游戏规则,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三、我的新打法:把AI当作“三头六臂”,而非“另一个自己”
焦虑解除后,问题变成了:在我的“重剑”战场,如何最大化AI的价值,同时规避它的风险?我的答案是,不把AI当成一个平行的“同事”,而是把它当作我延伸出的“三头六臂”,让它各司其职。
-
AI是我的“首席质量官”:我不再把写单元测试看作负担。我向AI清晰地描述函数逻辑和边界条件,它就能为我生成覆盖率极高的测试用例。AI成了我7x24小时不知疲倦的QA,极大地提升了代码的健壮性。
-
AI是我的“首席文档官”:复杂的业务逻辑、晦涩的算法,在完成后,我让AI阅读并生成清晰的中文注释和技术文档。它不仅为我节省了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不懂业务”的外部视角,能检查出我文档中描述不清、逻辑不顺的地方。
-
AI是我的“初级代码审查员”:在进行Code Review前,我会先让AI对代码进行初步审查。它能快速发现一些潜在的拼写错误、不符合团队规范的写法、或者一些简单的逻辑漏洞。这让我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核心架构和业务逻辑的深度审查上。
最关键的一点是,我始终是那个最终的“技术决策者”。AI可以提供方案、生成代码、检查错误,但采纳与否、如何修改、最终集成的所有责任,都由我来承担。AI是我的强大臂助,而我,是那个运筹帷幄的“大脑”。
四、结语:放下速度执念,拥抱深度价值
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样,因外界的喧嚣而焦虑,希望我的思考能给你带来一丝平静。
“快刀”模式自有其精彩,它在探索商业的无人区,值得我们尊敬。而我们“重剑”工程师的战场,则在于构建这个数字世界的基石,同样无比重要。
AI时代,我们的核心价值,正无可逆转地从“编码的速度”,转向**“设计的深度”、“质量的高度”和“决策的准度”**。AI能写出代码,但它写不出对业务的深刻理解;AI能遵循规则,但它无法建立起规则和架构;AI能提供答案,但它无法提出那个直指本质的、正确的问题。
所以,朋友们,请放下对速度的执念。清晰地认识到我们“重剑”战场的独特价值,然后,自信地拿起AI这个工具,去锻造那些更坚固、更可靠、更能抵御时间侵蚀的卓越系统。
这,才是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