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在国产底层实现「合规隐私钱包」:从Kohaku到Chain33的工程实践
摘要:以太坊Kohaku隐私框架提出"合规隐私"新方向,强调通过零知识证明实现"清白证明"。国产区块链Chain33基于模块化设计,提出四层隐私保护机制(金额标准化、余额承诺等)与合规策略叠加方案,构建"合规隐私钱包"技术路径。该方案既保护用户隐私,又能向监管证明资金合规性,为国产区块链在金融、政企等场景提供可审计的隐私解决方案,实现隐私
在以太坊开发者大会(Devcon)上,Vitalik Buterin发布的Kohaku隐私框架,清晰地勾勒出区块链隐私技术的未来方向:合规性。Kohaku强调集成已有的ZKP协议,以实现“隐藏资金”和“清白证明”(Proof of Innocence)的平衡。
这一趋势意味着,纯粹的匿名已不再是主流公链的唯一追求。那么,我们把视角拉回到国产技术栈:
在Chain33这样的国产底层上,
不只是做“隐私钱包”,
而是要做“合规隐私钱包”——既保护用户隐私,又能向监管证明:我是干净的。
下面我们就从Kohaku的设计出发,看看Chain33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合规隐私钱包”的。
一. 从Kohaku学到的关键:隐私必须「可证明清白」
传统隐私协议(例如早期Tornado Cash)最大的监管痛点在于:
-
隐私是有了,但好钱、坏钱、黑钱,在池子里一视同仁,统统“洗干净”;
-
监管根本没法区分“保护隐私的普通用户”与“藏污纳垢的攻击者”。
Kohaku集成的Privacy Pools思路,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清白证明」(Proof of Innocence):
-
用户可以证明:
-
“我的资金来自一个合规/干净的集合(good set)”;
-
“没有接触某些黑名单地址(bad set)”;
-
同时又不需要告诉对方:
-
具体是哪笔交易、哪个地址、哪个UTXO。
这就是“合规隐私”的精髓——
不是放弃隐私,而是在不泄露细节的前提下,给出“我没问题”的数学级证据。
对于我们来说,Chain33要做的就不只是“强隐私钱包”,而是要补上这一块:
让隐私钱包天然具备『证明自己清白』的能力。
二. Chain33的基础:为隐私和合规都预留了「插件位」
和Kohaku必须兼容现有以太坊生态不同,Chain33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的国产底层框架:
-
共识、加密、DApp、存储都可插拔;
-
隐私能力封装在单独的隐私/mix DApp插件里;
-
开发者可以在插件层:
-
接入零知识证明(ZKP);
-
自定义隐私交易逻辑;
-
叠加合规规则和策略。
简单说:
在Chain33里,
「隐私池」是一个插件,
「合规规则」也是一个插件,
钱包可以像拼积木一样组合出“合规隐私钱包”。
接下来我们就拆开看两层:
-
先把「隐私做强」——增强版Tornado方案;
-
再在「隐私之上叠合规」——清白证明+策略层。
三. 第一层:把隐私做扎实——增强版Tornado隐私池
要做“合规隐私”,第一步仍然是:先有一个真正抗分析的隐私池。
否则再多合规证明也架不住链上把你看得一清二楚。
基于Tornado Cash,Chain33技术团队设计了一套四重隐私保护机制,核心是解决几个关键攻击面。
1️⃣. 存款金额标准化:干掉“独特金额指纹”
-
规则:存款金额必须是0.1单位资产的倍数
-
0.5、1.0、3.7可以
-
0.53、1.17直接不允许
意义:
攻击者不能再通过“奇怪金额”瞄准你,比如:
-
只有你存了3.73,那链上出现一笔3.73的出金,很容易锁定你。
现在所有人都用一套“标准刻度”,金额本身变得不那么有识别度。
2️⃣. 提款金额标准化:只看得见「统一面额」
-
规则:提款金额被限制在几个标准面额(例如0.1或1),
大额(比如10)必须拆成多次1去提。
意义:
-
不能再出现“10存→10提”的一眼对号入座;
-
链上观察者只能看到一堆0.1、1这样的标准面额,很难按金额做聚类和模式分析。
3️⃣. 余额承诺:余额和它的变化都变成“黑箱”
-
技术手段:使用Pedersen 承诺来记录余额
-
链上只记录C(balance,blinding),
-
不记录“10、9、8”这种明文余额。
意义:
-
攻击者无法通过余额变化轨迹(10→9→8→7)反推提款行为;
-
整个资金池的内部状态,对外只是一堆看不懂的承诺值。
4️⃣. 单次地址限制:彻底封死“地址复用”的关联路径
-
规则:每个收款地址只能使用一次
-
合约层记录 usedRecipients[addr];
-
同一个地址想再提一次,直接拒绝。
意义:
-
强制用户每次提款用一个新地址;
-
观察者无法再通过
“某地址连续收了10次1单位”
来推算这个人从隐私池提走了多少、提款频率如何。
这一层做完,我们得到的是一个:
对金额分析不敏感、余额不可见、地址不可复用的高强度隐私池。
这是“合规隐私钱包”的地基:
先保证用户的隐私“是真的隐得住”,合规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加层。
四. 第二层:在隐私池上叠加「合规与清白证明」
有了隐私池,还不算“合规隐私”。
合规的关键是:在不泄露隐私的前提下,证明自己没有触碰红线。
这就需要把Kohaku/Privacy Pools的思路搬进Chain33的插件体系里。
- 把「好集合/坏集合」固化为链上规则
在Chain33的隐私DApp或单独的合规模块中,我们可以维护几类集合:
Good Set(干净集合):经过风控、KYC/AML系统筛查后,被认为来源合规的资金集合;
Bad Set(可疑/黑名单集合):已知被盗资金、攻击者地址、制裁名单相关资产;
这些集合可以通过:
-
Merkle树形式存储(只公开 root);
-
或通过状态树保存一系列“合规策略”。
2. 电路内加入「清白证明」约束
在零知识证明电路中,除了现有的:
-
余额守恒;
-
防双花;
-
成员证明(资金在隐私池里);
还可以加入一类新的约束:
-
输入的note/UTXO:
-
必须属于某个Good Set对应的Merkle Root;
-
且不在Bad Set之中。
结果是什么?
-
监管/平台方可以要求:
-
“你给我一个清白证明:说明你这笔钱来源于我们认可的Good Set”;
-
用户可以通过生成一个零知识证明:
-
告诉对方“我符合规则”,
-
但不会公布自己是哪一笔、具体金额是多少、历史交易路径如何。
这就是把“合规条件”直接写进ZK电路里:
你只有在“干净”的条件下,才能享受隐私池的匿名性。
3. 策略与钱包体验:合规模式一键开启
到了钱包这一层,我们可以给用户非常直观的体验设计:
-
钱包设置中增加一个开关:「开启合规模式(附带清白证明)」 ✅ / ❌
-
当用户在“合规模式”下使用隐私转账时:钱包会自动选择对应的合规策略(policy);获取对应的Good Set root;在生成ZK证明时,自动带上清白证明的约束;在交易中附上政策标识,供链上浏览器和合规系统识别。
对普通用户来说,只是多点一个按钮;
对机构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边界变化:
「我可以在链上使用隐私,
同时随时向监管证明:
这笔钱是合规的、清白的。」
五. 从「隐私钱包」到「合规隐私钱包」:Chain33的路线图
把以上两层合起来,Chain33的“合规隐私钱包”大致是这样一条演进路线:
阶段1:隐私池内功打底
-
发布增强版Tornado隐私池:
-
存款/提款标准化金额;
-
Pedersen余额承诺;
-
单次地址限制;
-
在Testnet或业务链上验证性能与体验。
阶段2:钱包默认接入隐私
-
在Chain33钱包中集成隐私DApp:
-
默认优先走“隐私转账”路径;
-
HD钱包自动管理一次性地址、blinding等信息;
-
给普通用户“开箱即用”的隐私体验。
阶段3:引入合规策略与清白证明
-
在隐私DApp中增加:
-
Good/Bad集合维护;
-
合规策略配置接口;
-
在ZK电路中增加清白证明约束;
-
在钱包中增加「合规模式」开关,与机构合规系统打通。
阶段4:生态开放与行业化落地
-
以SDK形式开放:
-
合规隐私转账接口;
-
清白证明生成与验证工具;
-
面向金融、政企、产业联盟链场景:
-
提供“可审计的隐私结算层”;
-
支持按行业定制合规策略。
六. 写在最后:为什么“合规隐私”是国产底层的机会窗口?
单纯做“匿名工具”,很容易陷入监管对立面;
只做“透明链改”,又很难保护企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合规隐私钱包,本质上是在这两者之间搭了一座桥:
-
对用户:日常使用中默认得到隐私保护,不再是“裸奔上链”;
-
对机构和监管:必要时可以用数学证明资金“来源清白”,而不是一句“相信我”。
Kohaku在以太坊上吹响了这个时代的号角,而Chain33则有机会在国产、自主可控的底层,把这套理念做成一整套可复制、可落地的技术栈:从强隐私池 → 合规规则插件 → 清白证明电路 → 钱包级产品体验,一步步把“合规隐私钱包”从概念变成现实。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