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凡科技综合能源管理系统:一站式管控多能种,3 万起落地实现能耗降 10%-30%
延凡科技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是面向工厂、园区、楼宇、医院等中小用能单位打造的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聚焦 “多能协同、降本节能、碳排合规、高效运维” 核心目标,整合物联网、边缘计算、AI 能效优化算法等技术,全覆盖电、水、气、热、光伏、储能等全品类能源,破解传统能源管理 “多能种割裂、数据不互通、节能无抓手、碳排难核算” 的痛点,仅需 3 万起即可快速落地,已服务超 1000 家用户实现综合能耗降低 10
延凡科技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是面向工厂、园区、楼宇、医院等中小用能单位打造的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聚焦 “多能协同、降本节能、碳排合规、高效运维” 核心目标,整合物联网、边缘计算、AI 能效优化算法等技术,全覆盖电、水、气、热、光伏、储能等全品类能源,破解传统能源管理 “多能种割裂、数据不互通、节能无抓手、碳排难核算” 的痛点,仅需 3 万起即可快速落地,已服务超 1000 家用户实现综合能耗降低 10%-30%,适配 “双碳” 政策下中小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需求。
一、核心定位:中小用能单位的 “综合能源智能管家”
传统能源管理多聚焦单一品类(如仅管电),存在 “数据孤岛、节能维度窄、碳排无依据” 等问题,延凡综合能源管理系统以 “多能一体化、低成本落地、高回报节能、碳排易合规” 为核心优势,精准匹配中小用户需求:
- 对能源管理者:提供 “一屏统览全能源” 可视化看板,实时掌握电 / 水 / 气 / 热等能耗数据、光伏出力、储能状态、碳排数据,决策从 “经验判断” 转向 “数据驱动”;
- 对运维团队:自动完成多能种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减少 90% 人工抄表与核算工作量,能耗异常 1 分钟预警,快速定位浪费点;
- 对企业负责人:3 万起覆盖核心功能,较同类多能种管理方案成本降低 60%,6-12 个月通过节能收益收回投资,轻松应对 “双碳” 监管与绿色园区 / 工厂申报。
二、技术架构:“端 - 边 - 云” 协同的多能一体化体系
系统采用模块化、即插即用设计,适配中小用能单位 “网络简单、专业人才少、改造预算低” 的实际情况,无需大规模施工,部署周期短且兼容老旧计量设备:
1. 感知终端层:多能种数据全域采集
负责电、水、气、热、光伏、储能等全能源品类的数据实时采集,无需额外布线,适配车间、机房、楼层、光伏电站等复杂场景:
- 智能计量设备:无线远传电表(0.5 级精度,支持峰谷平 / 分项计量)、水表 / 气表 / 热表(IP68 防水,续航 2-5 年)、光伏功率传感器、储能充放电监测模块;
- 环境与设备监测:电流 / 电压传感器、温度 / 湿度传感器、水泵 / 风机 / 空压机能效传感器;
- 控制终端:智能空开、变频控制器、储能充放电控制器(支持远程启停 / 自动调节)。
2. 边缘协同层:本地化处理 + 多协议兼容
解决网络不稳定、多设备协议不统一的问题,保障数据不中断、设备可互通:
- 工业级边缘网关:支持 NB-IoT/LoRa/4G 通信,传输距离 3-5km,断网时本地存储 1 年以上数据;
- 多协议兼容模块:适配 Modbus、DL/T645、MQTT 等 10 + 主流能源协议,兼容老旧计量设备与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
- 轻量化 AI 引擎:本地实现能耗异常预警、负荷预测,响应延迟<300ms,无需依赖云端。

3. 云端平台层:综合分析 + 智能决策
提供轻量化、易操作的管理界面,无需专业 IT 维护,核心能力覆盖 “分析 - 优化 - 核算 - 报表” 全流程:
- 可视化管理平台:支持手机 / 电脑 / 小程序访问,图形化展示多能种能耗占比、光伏出力、碳排数据;
- 核心算法模型:多能种负荷预测(准确率≥92%)、峰谷平优化、光伏储能协同调度、碳排核算模型;
- 报表中心:内置能耗统计、节能分析、碳排核算、绿色工厂申报等 15 + 模板,自动生成并支持导出。
三、核心功能:多能一体化管控,从 “监测” 到 “节能 + 合规”
1. 多能种全域采集:一键统管,数据零误差
- 全品类覆盖:同步采集电、水、气、热、光伏、储能数据,采集频率 15 分钟 / 次(可自定义),无需分系统管理;
- 无线免布线:智能设备通过无线通信上传数据,安装成本降低 50%,适配老旧厂区 / 楼宇改造;
- 数据自动校验:系统识别抄表异常(数据突变 / 缺漏)并推送提醒,数据准确率≥99.8%,替代人工复核。
- 应用价值:某食品厂部署后,多能种抄表时间从每天 4 小时缩短至 10 分钟,数据误差从 5% 降至 0.2%。

2. 综合能效分析:找准漏洞,精准节能
- 多维度分析:按区域 / 车间 / 设备 / 能源类型拆分能耗,明确 “高耗区域、低效设备、浪费环节”;
- 能效对标:自动对比同行业 / 历史同期能耗数据,生成节能潜力分析报告(如 “空压机空载能耗占比 20%,可优化变频运行”);

- 异常智能预警:能耗突增(如管道泄漏)、设备低效运行、超预算用能时,1 分钟内 APP / 短信推送预警,定位精度 ±5 米。
- 应用价值:某园区通过预警发现中央空调水系统泄漏,月减少水费浪费 3.2 万元。
3. 节能优化控制:AI 决策,能耗降 10%-30%
- 多能种协同调度:AI 结合峰谷电价、光伏出力,自动优化用电 / 用气 / 储能策略(如谷段充电、峰段放电,光伏优先自用);

- 设备能效优化:实时监测风机、水泵、空压机等设备能效,推送变频调节、错峰运行建议,或自动控制设备参数;
- 需求侧响应:对接电网需求侧响应政策,自动调整负荷,获取电网补贴,降低用电成本。
- 应用价值:某机械加工厂通过峰谷优化 + 设备变频,综合能耗降低 22%,年节省能源费用 18 万元。

4. 碳排核算与合规:一键出表,适配双碳政策
- 自动碳排核算:基于能耗数据自动计算 Scope1/Scope2 碳排放(符合《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 绿色认证支撑:生成碳排台账、节能成效报告,适配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节能改造项目申报;

- 数据对接监管:支持将能耗、碳排数据上传至地方能源监管平台、碳交易所,满足合规要求。
- 应用价值:某园区通过系统生成的碳排报告,顺利申报 “省级绿色园区”,获得政策补贴 20 万元。

5. 光伏储能协同:提升绿电使用率,降低碳排
- 光伏出力预测:结合气象数据预测光伏发电量,优化自用 / 上网比例,绿电使用率提升至 80% 以上;
- 储能智能调度:自动控制储能充放电,平抑峰谷电价差,同时应对电网停电时的应急供电;

- 收益核算:自动统计光伏发电收益、峰谷套利收益、碳减排收益,量化绿电价值。
- 应用价值:某工厂 500kW 光伏 + 储能项目,年绿电收益增加 12 万元,碳排减少 800 吨。

四、典型案例与落地价值
1. 小型制造工厂(3 万级部署)
- 覆盖范围:2000㎡厂房、4 条生产线、1 套空压机系统、10 个用电分区;
- 核心配置:无线远传电表 15 块、水表 3 块、气表 2 块、边缘网关 1 台、轻量化云平台 1 套;

- 落地成效:综合能耗降低 18%,月节省能源费用 1.2 万元,碳排减少 120 吨 / 年,3 个月收回投资。
2. 中小型产业园区(10 万级部署)
- 覆盖范围:8 万㎡园区、10 栋楼宇、2 台变压器、800kW 光伏 + 200kWh 储能;
- 核心能力:多能种监测 + AI 节能调度 + 碳排核算 + 光伏储能协同;

- 落地成效:综合能耗降低 25%,年节省能源费用 85 万元,绿电使用率提升至 75%,成功申报 “绿色园区”。
3. 县级医院(5 万级部署)
- 覆盖范围:1.5 万㎡院区、3 栋住院楼、中央空调系统、医用气体系统;
- 核心能力:多能种监测 + 设备能效优化 + 合规报表生成;

- 落地成效:能耗降低 15%,年节省能源费用 30 万元,报表制作时间从每周 2 天缩短至 30 分钟,通过年度能源审计验收。
五、差异化优势:让中小用户 “管得多、省得多、合规易”
- 多能种一体化:一站式管控电、水、气、热、光伏、储能,避免多系统拆分采购的兼容问题,管理效率提升 70%;
- 极致低成本:3 万起落地核心功能,较同类多能种方案成本降低 60%,无隐性收费,中小用户无压力;

- 零门槛操作:图形化界面 + 一键式功能(一键看能耗、一键算碳排、一键出报表),无能源管理专业背景也能上手;
- 弹性扩展:从 “单一能源监测” 到 “多能协同 + 碳排核算”,仅需增加模块授权,无需重构系统;
- 双碳适配性:内置碳排核算模型,同步政策更新,无需额外采购碳管理系统,适配 “双碳” 监管要求。
六、落地保障:全流程省心服务
- 定制化适配:根据用能类型(工业 / 园区 / 医院)、能源结构(是否含光伏 / 储能)定制功能模块,不花冤枉钱;

- 手把手培训:提供 “1 对 1 现场培训 + 视频教程 + 操作手册”,确保运维、管理团队掌握能耗分析、节能调度核心操作;
- 长效售后支持:7×24 小时在线客服,设备故障 48 小时内上门维修,1 年质保期内免费更换配件;
- 免费升级迭代:每年 2 次系统版本升级,新增碳排核算标准、光伏储能协同算法等功能,适配政策与需求变化;
- 数据安全保障:支持私有化部署(数据本地存储,符合等保三级)、云端加密部署,保障能源数据隐私。
延凡科技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 “综合能源管理 = 高投入、高门槛” 的行业误区,通过轻量化设计、多能种一体化管控、极致成本控制,让中小用能单位无需承担高额费用,就能实现能源 “全品类监测、全维度分析、全流程优化、全口径碳排”,用最低成本获取最大节能与合规收益,助力 “双碳” 目标落地。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