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mp 全量知识点(扩展版)

本文件整理了 bump 的定义、材料、结构、电迁移(EM)、KOZ、ESD、SerDes、高速封装、Chiplet、失效模式、热与机械、PDN、RDL、pad stack 等多方面内容,适合作为 Layout / ESD / Package 多部门协作的内部知识库。


1. Bump 是什么

在 Flip-Chip / WLP / Fan-Out 封装中,**bump(凸点)**是芯片与封装基板之间的主要互连结构,作用包括:

  • 电气连接(I/O)
  • 电源传输(VDD/VSS)
  • 高频信号传输(SerDes / DDR)
  • 散热路径
  • 机械固定
  • 封装应力传递

bump 是芯片层级中最敏感、最关键、寿命最短命的结构之一


2. Bump 的材料

2.1 Solder Bump(焊球)

主流成分:SnAgCu(SAC305)

  • Sn 96.5%
  • Ag 3.0%
  • Cu 0.5%

优点:

  • 工艺成熟
  • 成本低

缺点:

  • 电阻高
  • EM 性能弱
  • 不适合高速、高电流

2.2 Cu Pillar Bump(铜柱凸点)

现代工艺中更常见,结构如下:

SnAgCu solder cap(焊料帽)
Cu pillar(纯铜柱)
UBM(金属过渡层:Ti/TiW/Cu/Ni/Au)
pad
优点:

  • 电阻低(比焊料低 8–12 倍)
  • 抗电迁移能力强
  • Pitch 可做到 20–40 μm
  • 机械强度高,不塌陷
  • 适合高速、高电流

Cu pillar 是未来所有高速芯片(AI、GPU、SerDes、Chiplet)的标准。


3. Cu Pillar 的优势(详细解析)

✔ 电阻低

高速 SerDes、PMIC、核心供电必须用铜柱。

✔ EM 性能强

高电流 + 高频 AC → 铜柱最稳定,焊料最容易失效。

✔ Pitch 小

现代封装(2.5D、3DIC、Chiplet、HBM)都依赖小 pitch。

✔ 不易机械塌陷

机械稳定性比焊球高很多。


4. Bump EM Hotspot(严重问题)

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导致:

  • 空洞(void)
  • 裂纹(crack)
  • 断线(open)
  • bump 塌陷

常见原因:

  1. 顶层金属(Mtop)太窄
  2. via 数量不足
  3. PDN 不均匀 → 局部电流集中
  4. bump pitch 小 → J 增大
  5. 高频 SerDes 的 AC heating
  6. return bump 不够 → 电流无处发散

避免方法:

  • 使用 6×6, 8×8, 10×10 via array
  • 顶层金属尽量宽
  • Power bump 尽量多
  • Return bump 要足够多
  • RDL 尽量短、粗、直

5. KOZ(Keep-Out Zone)– bump 的禁止区域

KOZ = bump 周围禁止布金属、器件、via 的区域

原因是 bump 在封装与工作寿命中,会不断把“机械应力 + 热应力”传递到硅片内部。

以下是 KOZ 的核心:


5.1 FEOL KOZ(硅层)

禁止放:

  • AA(Active)
  • Poly
  • MOS、电容、电阻
  • 敏感模拟电路

典型范围:10–30 μm


5.2 BEOL KOZ(金属层)

禁止放:

  • 细金属
  • 密集 via
  • 不规则 dummy
  • 窄线宽结构

典型范围:3–10 μm


6. KOZ 的真实物理原因(完整扩展版)

这个部分非常重要,是你刚强调要合并的内容:
KOZ 的原因来自封装整个生命周期的 热循环 + 机械力 + 材料膨胀差


6.1 Reflow(回流焊)温度冲击

焊料会经历:

  • 0°C → 250°C(膨胀)
  • 250°C → 室温(收缩)

导致:

  • 焊料推动/拉动 Cu pillar
  • UBM 层受剪切力
  • via / Mtop 受弯折应力
  • 若下面有 MOS → 会直接产生 crack/leakage

6.2 Underfill 注胶

Underfill(环氧树脂)在流动时:

  • 推力(shear force)
  • 冲击力
  • 固化时收缩
  • 固化时升温膨胀

这些都可能“挤压硅片”。

下方如果有器件 → 会被破坏。


6.3 Molding(模塑塑封)

在 molding 过程中:

  • 会对芯片施加几公斤~几十公斤的压力
  • 伴随高温烘烤

压力通过 bump → UBM → Mtop → via → M1 传递到硅。

8. Bump 与 ESD 的关系(完整版)

Flip-chip bump 是 ESD 电流的第一个入口
ESD 电流路径:
若 KOZ 不够:

  • 金属会断裂
  • 器件会破裂

6.4 温度循环(Thermal Cycling)

芯片工作时经历:

  • -40°C → 125°C
  • 数万次温度循环(汽车/服务器)

不同材料 CTE 不一致:

  • Cu:17 ppm/°C
  • Si:2.6 ppm/°C
  • underfill:30–70 ppm/°C

→ 每一次温度循环都是一次“拉和推”。

KOZ 就是用来保证硅不过早疲劳。


6.5 组装机械拉扯(Assembly Stress)

包括:

  • die attach
  • rework
  • package bending
  • board soldering

都会把应力通过 bump 传到芯片内部。

KOZ 为这些应力提供缓冲区。


7. KOZ 小结

KOZ 的本质作用:
阻止 bump 在封装加工与使用寿命中,把机械与热应力传递到硅器件与金属结构。

如果 KOZ 不够:

  • MOS 会裂
  • 金属会断
  • UBM 会剥离
  • via 会剪切断裂
  • 整块 die 会局部翘曲
  • 封装寿命大幅降低

8. Bump 与 ESD 的关系(完整版)

Flip-chip bump 是 ESD 电流的第一个入口
ESD 电流路径:
外部 → bump

UBM

Mtop(厚金属)

IO cell

ESD clamp(二极管 / ggNMOS / rail clamp)

VDD/VSS 网络
因此 bump 的设计与 ESD robustness 强相关。


8.1 bump 材料对 ESD 的影响

  • Cu pillar 本身抗电迁移强
  • 但 UBM(Ni/Au/Ti)可能比 Cu 更脆弱
  • 顶层金属(M8/M9/M10)可能是 ESD 路径的瓶颈
  • 焊料(SnAgCu)可能会在 ESD 热冲击中局部重熔

结论:

材料链中最弱的一环决定 ESD fail。


8.2 bump 与 clamp 的距离

距离越短越好。

如果距离太远:

  • 路径过长
  • 金属阻抗增大
  • ESD 电流不均匀
  • 金属过热 → burn
  • 局部 hotspot

尤其在高速 IO(例如 SerDes / DDR),clamp 通常与 bump 贴得极近。


8.3 bump pitch 对 ESD 的影响

pitch 越小:

  • bump 越密
  • return bump 越少
  • ESD 可能集中在某几个 bump 上 → fail

因此高密度 bump 阵列需要增加:

  • return bump
  • local clamp
  • power/ground bump

8.4 PERC 对 bump–ESD 的检查(完整列表)

  • bump 到 clamp 的路径是否存在
  • 该路径是否满足最小宽度要求
  • via 数量是否足够
  • Mtop 金属是否足够宽
  • ESD return path 是否闭合
  • pad–RDL–UBM 层叠是否完整
  • 两个方向的冗余路径是否存在
  • ESD clamp 是否被错误切断

这些都是实际会 fail 的情况。


9. Bump 下方金属结构(Pad Stack / RDL / Via)

标准堆叠结构(非常重要):
bump

UBM(under bump metal)

RDL(redistribution layer)

Mtop(厚金属)

via array(VIA top)

Mx~M1(金属层)

pad(通常 M1–M3)

设计原则:

  • via 越多越好(承载大电流)
  • RDL 要宽、短、直
  • 顶层金属必须是 thick metal
  • 避免在 RDL 下面出现 jog / 细线
  • 优化 return path

所有这些都会影响:

  • ESD
  • EM
  • IR drop
  • 高速信号质量

10. 高速 SerDes 对 bump 的要求

SerDes(28G / 56G / 112G PAM4)对 bump 的 SI(信号完整性)非常敏感。

10.1 差分 bump 成对布置

必须做到:

  • 相邻
  • 等长
  • 对称
  • 无 skew

否则:

  • eye diagram 坍缩
  • equalizer 无法补偿
  • jitter 增大
  • BER 坏

10.2 GSSG 结构(Ground–Signal–Signal–Ground)

SerDes 常用 bump 排列:
G S S G
理由:

  • 降低串扰(XT)
  • 为信号提供 return path
  • 降低 bump 电感
  • 提升 SI 性能

10.3 bump 电感控制

bump 和 RDL 的寄生电感会影响:

  • S11、S22
  • insertion loss
  • return loss
  • channel equalization

因此要求:

  • 对称
  • 接地稳定

11. Chiplet / 2.5D / 3DIC 中的 bump

先进封装使用更小 pitch(20–40 μm)的 micro-bump。

应用场景:

  • HBM2E / HBM3
  • Chiplet(UCIe、Infinity Fabric)
  • 2.5D interposer
  • 3D stacking(T-SoIC、Hybrid Bonding)

影响:

  • 电流密度极高
  • ESD 冲击更直接
  • 热应力路径更短
  • bump must be symmetric
  • 需要更强的 KOZ

Chiplet 中 bump 的可靠性几乎决定整个系统的寿命。


12. Bump 失效模式(Failure Modes)

全量列表:

12.1 EM void(电迁移空洞)

在铜柱 / UBM / 焊料中形成空洞 → 断路。

12.2 crack(裂纹)

多发生于:

  • UBM
  • RDL
  • via 接口
  • Silicon edge

12.3 solder bridging(焊料桥接)

pitch 小的体系最常见 → 短路。

12.4 delamination(脱层)

UBM 与 passivation 分离。

12.5 collapse(塌陷)

焊料不足或受压错位。

12.6 warpage(翘曲)

die / package 弯曲 → bump 受力断裂。

12.7 pad cratering(焊盘破碎)

硅薄膜被拉起 → 失效加速。

这些每一个都会导致整片 die fail。


13. Bump 参数对设计的影响

pitch 越小:

  • RDL 更拥挤
  • KOZ 更难满足
  • ESD 更难分流
  • EM 风险更高

bump 越高:

  • 热应力更强
  • 机械疲劳增大

bump 越大:

  • 载流能力强
  • 但 pitch 限制布线密度

14. Bump Map Planning(完整 bump 阵列规划)

这是 Layout × Package × ESD × SI × PI × PDN 联合完成的设计。

重点包括:


14.1 Power bump 分布

  • VDD/VSS 必须对称
  • 电流密度要均匀
  • hotspot 区域要加密 power bump

14.2 High-speed bump 分组

SerDes/DDR bump 必须:

  • 分组
  • 对称
  • 与 package trace 匹配
  • 有 return bump
  • 路径直→不绕线

14.3 Return bump(地 bump)策略

高频信号必须有地:

  • GSSG
  • S-G-S-G
  • G-S-S-G-S

return bump 数量决定信号完整性。


14.4 ESD return bump

必须预留足够地 bump 作为 ESD 回流路径。


14.5 Thermal-aware bump placement

热热点处(PMIC、AI 核心、SerDes)需要更多 bump 做散热路径


14.6 Redundant bump(冗余 bump)

用于提升封装良率(yield)

15. Bump 的热行为(Thermal Behavior)

bump 是芯片散热路径的一部分,特别是:

  • Power bump
  • SerDes bump
  • PMIC bump
  • Core power delivery

热行为影响:

  • EM 寿命
  • IR drop
  • RDL 热疲劳
  • UBM 热膨胀 mismatch
  • pad cratering

15.1 热传导路径

Die → Mtop → RDL → UBM → Bump → Underfill → Substrate → PCB → 散热器
热流在 bump 处发生“瓶颈”可能导致:

  • bump hotspot
  • UBM 屈服
  • 焊料重熔迹象
  • 局部热应力扩大

15.2 Power bump 的热累积

大电流 bump 会形成:

  • 电阻发热(I²R)
  • 高频开关发热(AC loss)
  • 周期性温度波动

这会严重加速电迁移(EM)失效。

因此 power bump 必须:

  • 数量够多
  • via array 足够
  • RDL 要粗

16. Bump 的力学行为(Mechanical Stress)

bump 在以下环节承受复杂应力:

  • Reflow
  • Underfill curing
  • Molding
  • Die attach
  • Thermal cycling
  • Package warpage
  • Board assembly bending

这些力沿着:
bump → UBM → Mtop → via → M1 → Si
向下传递。

如果 KOZ 不足 → 会直接破坏 active 器件。


17. Bump 与 Warpage(翘曲)

芯片和封装材料的不同膨胀系数会导致 warpage:

  • die 可能向上弯
  • substrate 可能向下弯

warpage 会造成:

  • bump 受拉力比正常大
  • 中间 bump 下压、边缘 bump 被拉起
  • 边缘 bump 更容易 crack
  • 焊接不良(open/short)

因此 bump 分布必须考虑 warpage 的中心与梯度。


18. Bump 的系统级影响

18.1 对 SI(信号完整性)的影响

bump 的寄生参数影响:

  • return loss
  • insertion loss
  • S11 / S21
  • crosstalk
  • equalizer 收敛

高速信号的 bump 必须:

  • 对称
  • GSSG
  • L / R 寄生受控
  • return path 明确

18.2 对 PI(电源完整性)的影响

PDN(Power Delivery Network)中 bump 是最关键部分:

  • power bump 不够会导致 IR drop 大
  • return bump 不够会导致 ground bounce
  • bump 电阻不均匀会导致热点

因此 power bump 比例必须使用分析工具(SiPI / RedHawk-SC)优化。


18.3 对可靠性(Reliability)的影响

bump 是封装可靠性最容易首先失效的点之一,常见问题:

  • EM 早期失效
  • 温度循环疲劳
  • UBM brittle fracture
  • pad cratering
  • crack propagation

所有可靠性基本围绕:

  • bump → UBM → RDL → Mtop → via → Si

这条链的强度。


19. bump 全流程风险总结(Fail Chain)

最常见的失效链如下:
电流过大

Mtop 加热

via 局部电流集中

via or RDL hotspot

UBM cracking

焊料 void

bump open

die fail
也可能出现:
热–机械 mismatch

Silicon 挠曲

Pad Cratering

ESD Weak

Field Failure
这些都是现实中出现过的大量封装失效案例。


20. bump 设计的黄金法则(未删减)

✔ 20.1 金属要粗

顶层金属必须足够宽,否则:

  • EM hotspot
  • ESD burn
  • RDL delamination

✔ 20.2 via 要多

via array 是电流与热的“安全阀”。

✔ 20.3 KOZ 必须严格

不然 reflow + molding 会毁掉硅。

✔ 20.4 ESD clamp 要靠近 bump

这是救命的。

✔ 20.5 signal bump 要配 return bump

特别是高速差分信号。

✔ 20.6 power bump 要均匀

防止 IR 与 EM。

✔ 20.7 bump pitch 小 → 所有规则变得更严格

尤其:

  • ESD
  • EM
  • KOZ
  • RDL

✔ 20.8 bump map 是一个系统级工程

Layout × ESD × SI × PI × Package × Reliability
全部都要参与。


21. 最终总结(完整版)

bump 不是一个简单的“金属凸点”,它是:

  • 机械工程
  • 热工程
  • 电源工程(PDN)
  • 高速信号工程(SI)
  • 封装工程(package)
  • 电迁移与材料工程
  • 半导体器件工程(FEOL/BEOL)

共同交叉的关键节点。

一个 bump fail = 整颗芯片 fail。

因此:

一个优秀的 bump 设计 = 芯片成功的一半。


END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