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Code VS Cursor
语义上下文建模:claude.md是项目的符号表指令编译优化:结构化指令减少解析复杂度分布式版本控制:原子化提交策略应对AI的批量修改多模态特征融合:视觉+文本的协同理解AST级别模式匹配:深度代码风格学习静态分析集成:内置的代码质量检查性能vs质量权衡:理解不同场景的最优选择工作流自动化:将AI能力集成到开发流程声明式编程范式:从指令式向描述式转变效率优先和质量优先。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与否
核心结论速览
Claude Code 擅长自主完成复杂编程任务和多文件操作,而 Cursor 在 IDE 集成和实时代码辅助上更胜一筹。但两者存在共同致命短板:速率限制和 API 依赖会在关键开发时刻拖慢效率。
解决方案?自托管开源模型——彻底消除速率限制,降低 60%-80% 成本,还能完全掌控你的 AI 编程流程。通过 Northflank 等平台,你可以轻松部署自托管开源模型。
claude code

先来想象一下这两种场景:
传统 AI 编程助手:
-
打开 IDE,启动插件
-
复制代码到聊天框
-
等待回复,再复制回来
-
切换窗口,测试,再切换回去
Claude Code 的方式:
# 一行命令搞定
git diff | claude -p "帮我检查这次修改有没有问题"
区别就是 --> 一个复杂,一个简单。而这种简单,正是 Unix 哲学的精髓。
Claude Code背后的设计理念其实来自于 50年前的 Unix 哲学,核心就三个原则:
-
做好一件事 - 每个程序专注做好一件事
-
协同工作 - 程序之间能够配合
-
处理文本流 - 用文本作为通用接口
Claude Code 的创始人 Boris Cherny 在 2024 年加入 Anthropic 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其他 AI 编程工具都越做越复杂,而程序员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他的答案是:回归简单。
"我们把 Claude Code 当作 Unix 工具来思考。就像你会组合 grep、cat 一样,你也可以把 claude 组合到工作流中。"
"对于每个设计决策,我们几乎总是选择最简单的选项...最简单的答案是在本地执行。"
这种哲学如何体现在 Claude Code 中?
1. 专注一件事:智能代码处理
Claude Code 不试图成为全能工具:
-
不内置编辑器(有 VS Code 为什么要重复造轮子?)
-
不绑定特定框架
-
不强制你改变工作流
它只专注做好一件事:理解你的代码意图,生成准确的代码。
2. 无缝协同:融入现有工具链
# 与 Git 配合
git log --oneline | claude -p "总结最近的改动"
# 与测试工具配合
npm test | claude -p "分析失败的测试"
# 与日志工具配合
tail -f app.log | claude -p "监控异常"
3. 文本为王:标准输入输出
Claude Code 不搞什么私有协议,就用最简单的文本输入输出。这意味着:
-
可以用管道
-
可以重定向
-
可以写脚本
-
可以自动化
设计优势:简单性带来强大能力
-
可靠灵活:核心轻量(约200KB),启动快且稳定。
-
组合创新:用户可自由组合命令解决多样问题(如财务人员用
cat data.csv | claude分析数据)。 -
生态开放:文本接口降低扩展门槛,推动社区自发创新。
所以针对不同熟练度的用户群体:
对于新手来说,这些框架确实有价值:
-
提供标准化的工作流
-
减少学习成本
-
保证团队协作的一致性
但对于熟练用户,直接使用 Claude Code 的原生能力往往更强大:
-
可以根据具体场景灵活组合
-
不受框架限制,创造性更强
-
能够充分利用 Unix 哲学的组合威力
cursor
Cursor 是一个基于 VS Code 框架构建的、专为 AI 驱动的编程而优化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它的工作原理是围绕 深度集成 AI 模型和代码上下文 来设计的。
Cursor 的核心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将用户代码库的上下文无缝地提供给大型语言模型(LLM),并使用 LLM 的输出来驱动 IDE 的核心功能。
Cursor 支持聊天模式,用于询问代码库相关问题、与代码库“对话”,或者让 Cursor 去执行某些操作,比如重构、添加功能、修改方法等。
源代码不会存储在后端,但所有 LLM 操作都在后端完成。关键是使用代码库的索引。
数据库:
-
Turbopuffer:一个多租户数据库,用来存储加密文件和工作区的 Merkle 树。团队青睐它的可扩展性,也无需像以前那样面对数据库分片的复杂性
-
Pinecone:一个向量数据库,存储部分文档嵌入
Cursor 的聊天如何在不存储代码的前提下工作
一句话:语义索引:将代码分块生成嵌入(向量),存储到 Turbopuffer;搜索时通过向量匹配找到相关代码片段,再向客户端请求源码。
这个过程:
-
通过代码库索引执行搜索:代码库索引是预先创建的嵌入,它尝试用向量搜索找到最匹配的嵌入。
(为了通过嵌入执行向量搜索,Cursor 首先需要将代码拆分成更小的片段、创建嵌入,并将嵌入存储到向量数据库 Turbopuffer)
-
向客户端请求代码:服务器不存储源代码,现在它会请求客户端提供相关的源代码,以便分析并判断哪个更相关。
-
最终,在完成向量搜索并向客户端请求相关源代码后,服务器拥有了回答问题所需的上下文。然后,打包成一个高效且信息丰富的提示词,发送给 LLM。
使用 Merkle 树保持索引最新
当你使用 Cursor 或其他 IDE 编辑代码库时,服务器上的索引会变得过时。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是每隔几分钟重新索引,但因为索引计算昂贵、传输加密代码片段会消耗带宽,这并不理想。
Cursor 改用 Merkle 树与高延迟同步引擎(每 3 分钟同步一次)的组合来保持服务器端索引最新。
使用 Merkle 树 同步代码变更:客户端和服务器各维护一棵树,通过对比哈希值仅同步修改的文件。
分片难题
Cursor 的向量数据库(用于存储嵌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了使用量的增长会带来哪些挑战。此前,Cursor 使用的是Pinecone ,它的标语是“用于规模化生产的向量数据库”。
我们必须手动将用户索引分片到内存 Pinecone 数据库中。然而,分片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需要决定何时在分片之间移动用户,因为分片变得太大了。
随着使用量的增长,不断需要重新分片,这不仅容易出错,也令人沮丧。因此,他们寻找一个能够支持多租户且无需手动分片的矢量数据库。
Turbopuffer 的优点在于,每个 Cursor 用户在其系统中都是一个独立的租户。这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处理分片之间的复杂迁移。
出于必要的数据库迁移
随着用量暴涨,Cursor 不断需要扩容,这往往意味着迁移技术栈,例如从 Pinecone 切换到 Turbopuffer。数据库层面就经历了多次迁移。
数据库迁移:
-
Yugabyte → PostgreSQL:因分布式数据库事务延迟高,切换至更简单的 PostgreSQL。
-
PostgreSQL → Turbopuffer:因存储膨胀和性能瓶颈,在 10 小时内紧急迁移 20TB 数据到 Turbopuffer。
这就是他们从 RDS 迁移到 Turbopuffer 的方式。
扩展数据库的最佳方式是没有数据库
Cursor的优势
- 可视化界面:友好的IDE界面,适合复杂项目的可视化管理
- 集成开发环境:内置调试、版本控制、插件生态等完整开发环境
- 实时代码补全:智能代码提示和自动完成
- 文件树管理:直观的项目结构展示和文件管理
Claude Code的优势
1. 代码入门与项目解析
对于新接手的代码库,Claude Code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全面的项目结构分析,并生成清晰的依赖关系图。这一功能帮助开发者快速上手复杂项目。
2. 问题处理与PR生成
Claude Code集成了GitHub和GitLab等工具,能够从问题报告到PR提交完成整个工作流。开发者甚至可以在工具运行时自由处理其他任务,大幅提升效率。
3. 代码重构与性能优化
得益于其对代码库的深度理解,Claude Code能够在多文件间进行复杂的代码重构,同时保证高准确性。这种能力对于遗留代码的现代化改造尤为重要。
4. 具有超越IDE边界的系统级操作能力
- 系统诊断:实时分析系统性能、网络状况、磁盘使用等
- 环境管理:自动配置开发环境、依赖安装、环境变量设置
- 进程管理:监控、重启、调试系统进程和服务
- 文件系统操作:批量文件处理、权限管理、符号链接创建
这些操作在终端中运行顺滑自然,而非通过图形界面。对作者而言,这种操作方式贴合日常开发直觉,让整套流程更流畅。
Claude Code 能理解终端输出,自动调整策略,持续推进任务目标,完全不中断开发节奏。
5. 真正的终端原生体验
- 零配置启动:在任何目录下直接输入claude即可开始工作,无需复杂的项目配置
- Shell集成:与bash/zsh/fish等Shell无缝集成,支持管道、重定向等Unix哲学
- SSH友好:通过SSH连接远程服务器时,Claude Code的体验与本地完全一致
- 资源轻量:相比GUI应用,占用系统资源极少,适合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使用
(也就是在系统级操作、自动化、运维、故障处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技术深度解析
Claude code
模型架构优势
Claude Code基于Transformer架构,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 长文本处理:支持最多200K token的上下文
- 多模态理解:支持代码、文本、数据的综合分析
- 实时学习:能在对话中持续优化响应质量
API集成能力
Claude Code提供丰富的API接口:
- RESTful API支持HTTP调用
- WebSocket支持实时通信
- SDK支持主流编程语言
Claude Code 使用 ultrathink,强制模型深度思考(消耗无上限),杜绝 AI 偷懒,200K 上下文 + 真实终端权限,直接操作 Git/Shell/文件系统,像人类工程师一样执行命令而非仅建议。
Cursor 的短板很明显,依赖 IDE 环境,无法直接执行高风险操作(如 rm -rf),而且严重阉割模型能力,复杂任务易失败。
架构设计差异:独立工作台与编辑器插件的分野
Claude Code 采用独立应用架构,基于 Electron 框架构建跨平台桌面应用,核心由三大模块组成:
- 项目解析引擎:采用多线程 AST(抽象语法树)解析器,支持 Java、Python、JavaScript 等 15 种主流语言,通过预编译生成项目符号表与依赖图谱,存储于嵌入式 LevelDB 数据库。
- 可视化渲染层:基于 D3.js 实现代码关系可视化,采用力导向图(Force-Directed Graph)算法绘制文件调用关系,节点大小映射代码复杂度(基于 cyclomatic complexity 计算)。
- 协同编辑内核:集成 CRDT(无冲突复制数据类型)算法,实现多用户实时编辑冲突解决,通过 WebSocket 建立持久连接,同步频率可达 100ms / 次。
其架构优势在于全局项目视角的一致性,但带来约 80MB 的基础内存占用,首次加载 10 万行级项目需 20-30 秒预解析。
Cursor 则采用编辑器插件架构,基于 Language Server Protocol(LSP)与 VS Code/JetBrains 系列编辑器集成,核心组件包括:
- 代码生成服务:封装 GPT-4 Code 模型 API,采用 8192token 上下文窗口,支持实时增量生成(Incremental Generation)。
- 指令解析模块:通过正则匹配与语义分析识别//注释指令,将自然语言需求转换为模型输入格式。
- 编辑器集成层:实现文本编辑、代码高亮、光标定位等基础操作的封装,依赖宿主编辑器的语法解析能力。
该架构内存占用仅 15-20MB,启动延迟 < 1 秒,但功能受限于编辑器扩展 API,跨文件分析能力较弱。
核心功能技术实现对比
1. 代码理解能力
Claude Code 采用静态分析主导的实现方式:
// 代码依赖分析核心逻辑
public class DependencyAnalyzer {
private Map<String, Set<String>> callGraph = new HashMap<>();
public void buildCallGraph(List<ASTNode> nodes) {
for (ASTNode node : nodes) {
if (node.getType() == ASTNode.METHOD_CALL) {
String caller = getContainingMethod(node);
String callee = getCalledMethod(node);
callGraph.computeIfAbsent(caller, k -> new HashSet<>()).add(callee);
}
}
}
}
通过遍历 AST 构建调用图(Call Graph),支持跨文件调用链追踪,准确率达 94.7%(基于 10 个开源项目测试)。
Cursor 采用大模型推理主导的方式:
// 代码生成逻辑示例
async function generateCode(prompt, contextCode) {
const modelInput = {
messages: [
{ role: "system", content: "You are a code assistant..." },
{ 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n" + contextCode }
],
stream: true
};
return await fetchModelAPI(modelInput);
}
依赖模型对代码上下文的理解,单文件内分析准确率 89.2%,但跨文件引用识别准确率降至 68.5%。
2. 协作功能
Claude Code 的实时协作基于操作变换(OT)算法:
- 每个编辑操作被编码为 JSON 结构(如{type: "insert", pos: 120, content: "int a=1;"})
- 通过中央服务器进行操作转换与广播,保证多用户视图一致性
- 支持操作历史回溯与分支合并
Cursor 则依赖版本控制系统:
- 通过 Git 进行协作,缺乏实时性
- 冲突解决依赖开发者手动合并
- 不支持操作意图可视化
灵魂差异:是否「真Agent」
Claude Code = 真·Agent:
能自治(规划→执行→纠错)、能跨界(调用 MCP 工具/浏览器)、有记忆(跨会话保留项目上下文)。
Cursor = 加强版Copilot:
增强交互的 AI 助手,但本质仍是“建议者”,最终决策靠人。而且需要预先定义 rule,防止 Cursor 一顿操作猛如虎。
Cursor 追求快速实现功能,常能迅速产出可运行代码;而 Claude Code 则更注重思考,会将问题拆解为逻辑步骤逐步处理,相对会慢一些。(得益于“Sequential Thinking MCP”,它能帮助 Claude 将复杂任务拆解成多个步骤,并在内部维护任务清单,系统性推进)
Claude Code 的目标不是“更快写出代码”,而是“更好地解决问题”。
各自擅长的场景:该选谁?
首先看定位
定位与交互模式不同
Cursor 像是 「编程搭子」(你的协作伙伴),需要频繁互动、实时反馈,适合边写边改的场景。
例:需要频繁确定特别是涉及工具调用,底层文件操作反复确认,而且任务复杂会中断。
Claude Code 是 「编程实习生」(独立执行者),接受任务后自主规划、执行,甚至连续工作几小时不中断。 也更注重代码的架构和可维护性(架构师)。
例:丢给它一个需求:“重构登录模块”,它会拆解任务、写代码、跑测试、提交 PR,全程无需你插手。
适合选 Claude Code 的场景
- 跨多文件和目录的大规模重构
- 需要 AI 独立调查并修复问题的自主调试
- 复杂项目搭建(含配置、测试、部署脚本)
- 整个代码库的代码审查和文档生成
- 偏好命令行工作流和批量处理的团队
适合选 Cursor 的场景
- 需要实时辅助和补全的日常编码
- 学习新语言或框架时的上下文帮助
- 需即时 AI 反馈的快速原型开发
- 代码探索和理解现有代码库
- 希望 AI 嵌入 IDE 体验的独立开发者
原因
我们会觉得 Claude Code 比 Cursor 更强,主要是因为两者的定位和底层模型在“编程体验”上的取舍不一样。简单说,Claude Code 就是把 Claude 模型的优点在代码场景里榨到了极致。
1.底层模型差异
- Claude Code:直接用 Anthropic 最新的 Claude 模型(目前主打 Claude 3.5 Sonnet / Opus),长上下文能力特别强(Sonnet 200K tokens,Opus 200K+),跨文件推理和大段上下文保持得好。
- Cursor:基于 OpenAI(GPT-4 系列)+ 自研插件,虽然也有 Claude API 选项,但默认 GPT-4o,长上下文能力弱一点(32K~128K),大项目上下文衔接时容易“忘事”。
2.交互设计倾向
Claude Code
- 极简 UI + 聊天式交互
- 没有太多 IDE 集成的杂项干扰
- 对“多轮追问”和“上下文承接”优化得好
Cursor
- IDE 集成度高,适合边写边补充
- 代码补全很强,但多轮对话推理深度稍逊
- 有时像“问一句就生成一次”,缺少对历史上下文的深度理解
3.长代码与重构能力
- Claude Code 更擅长一次性处理大段代码重构,而且能保持风格一致。
- Cursor 更适合本地化的补全,比如在当前文件补几行、生成小函数。
4.思维链深度
Claude 系列的“思考”能力(尤其是think模式)在复杂问题、模糊需求、跨语言代码生成上更稳,尤其是写全局架构+多模块代码时不容易跑偏。
5. 控制上下文:不同的哲学
坊间流传一个误解:Cursor 提供精确控制,而 Claude Code 只会“自由探索”。其实两者都支持使用 @ 选择文件或文件夹,差异在于设计理念:
- Cursor:“告诉我该看哪里”
- Claude Code:“让我自己了解代码结构”
这种探索式策略常常能发现意料之外的依赖关系与逻辑联动,带来更多启发。
体验对比:CLI 一条龙 vs IDE 所见即所得
上下文与理解力
- Claude Code 默认索引整个仓库,并把当前分支、git diff、测试日志等自动串到提示里,最大 200 k token 的上下文让它能“把仓库一次性塞进脑子”(docs.anthropic.com)。
- Cursor 依赖 Chunk-RAG:只有主动选中的文件/目录才会入检索;大改动需手动圈定或编写 .cursorrules(haihai.ai)。
Agent 流程
- Claude Code 能 “ask-yes-auto”:先展示计划,得到用户 y 确认即可放养,让它自行循环 edit → run tests → commit。
- Cursor Agent 要在侧边栏点击多次「Apply Patch」「Run Again」,更适合半交互。
速度与成本
- 长链路任务里,Claude Code 一次运行常耗 60–90 s;若触发“extended thinking”,延迟更高,token 账单相应增加。
- Cursor 调用 GPT-4o 或 Sonnet 4 的补全多在 1–3 s 内完成;高强度 RAG/Agent 模式也可控制在 20–40 s,Pro 订阅封顶 $20。
优势与短板

补充
claude 和 cursor除了一个是cli 一个是idea 不同,实现的技术架构也不一下,cursor 是索引代码库,架构很重,claude 就是简单的文本查找
代码理解:索引搜索 vs 工具链组合
两个都很聪明,但实现方式不一样。
Cursor的向量搜索:预建索引的威力
Cursor开了索引之后,本质上就是个代码搜索引擎:
搜索流程(开索引模式):
你问:"找到处理用户认证的代码"
↓
1. 把查询转成向量
2. 在向量数据库里找相似的
3. 返回最相关的代码片段
4. LLM基于这些片段回答你
不开索引的话:
-
@Codebase功能直接不能用
-
只能基于当前打开的文件做AI辅助
-
基本上就跟Claude Code的实时模式差不多了
-
不需要复杂的基础设施
开索引的好处:
-
毫秒级响应:预建好的索引,查询贼快
-
语义搜索:能找到概念相关但字面不匹配的代码
-
全局视野:整个代码库历史都能瞬间查询
但也有问题:
-
上下文碎片化:代码被切片了,可能丢失完整逻辑
-
索引滞后:代码变化太快,索引可能跟不上
-
相似性陷阱:向量相似不等于逻辑相关
-
维护成本:分布式向量数据库,想想就头疼
Claude Code:工具箱程序员的搜索法
Claude Code就像个带着工具箱的资深程序员:
工具链全家桶:
文本搜索:grep、ripgrep(rg)
├── 精确匹配:函数名、变量名
├── 正则表达式:复杂模式匹配
└── 多文件批量搜索
语法搜索:tree-sitter
├── AST节点查找:特定语法结构
├── 跨语言语法理解:JavaScript、Python、Go等
└── 语义级代码导航
文件系统:find、fd
├── 文件名模式匹配
├── 目录结构遍历
└── 文件类型过滤
语义理解:Claude自身
├── 代码逻辑分析
├── 架构模式识别
└── 依赖关系推理
实际操作是这样的:
你问:"找到处理用户认证的代码"
Claude Code会这么干:
1. grep -r "auth\|login\|user.*verify" src/
2. find . -name "*auth*" -o -name "*login*"
3. 基于结果分析imports和调用关系
4. 用tree-sitter查找相关函数定义
5. 综合分析生成完整的认证流程理解
这样做的好处:
-
实时准确:总是基于最新代码状态
-
上下文完整:能看到完整的文件和函数
-
工具灵活:可以组合使用不同搜索策略
-
逻辑理解:基于真实代码结构,不是向量相似性
但也有缺点:
-
有点慢:需要实时执行多个搜索操作
-
计算密集:每次都重新分析代码结构
-
工具依赖:需要系统安装相应的搜索工具
总结:其实都挺好的,就是思路不同
真的是,Cursor和Claude Code的差异,更多的是产品策略不同,而不是技术路线的对错:
Cursor的"我都给你"策略:
-
技术基础:LLM + 实时分析 + 工具链集成
-
产品思路:基础功能人人有,高级功能看需求
-
用户选择:从简单模式到全功能模式,你自己挑
-
目标用户:个人开发者到大企业,全覆盖
Claude Code的"专精一门"策略:
-
技术基础:LLM + 深度实时分析 + 工具链组合
-
产品思路:专注核心能力,做到极致
-
架构理念:简洁优先,不搞不必要的复杂度
-
目标用户:专业开发者,追求深度编程能力
因此,它们并不对立
技术层面其实很像:
-
都基于大型语言模型做代码理解
-
都支持实时代码分析和多文件编辑
-
都能用自然语言编程
-
都有工具链集成能力
差异在产品定位:
-
Cursor:基础能力+可选增强,灵活配置
-
Claude Code:专注核心体验的深度优化
这种差异更像是不同的用户需求导向,而不是技术路线的根本对立。两个工具都在推动AI编程的发展,只是选择了不同的实现方式和目标用户。
你要是喜欢功能全面可选择的,Cursor挺好;你要是喜欢简洁专注的,Claude Code也很棒。关键是看你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顶级开源编程模型推荐

-
替代 Claude Code:Qwen3 Coder(专业编程模型)、DeepSeek v3(全能型,编码能力强)
-
替代 Cursor:Qwen3 30B(实时补全速度快)、Llama 4 Scout(轻量但够用)
全新工作流:在 Cursor 内运行 Claude Code
通过在 Cursor 终端调用 Claude Code,得以融合两者优势 —— 利用 Claude Code 在复杂任务中的规划与执行能力,同时借助 Cursor 熟悉的界面进行代码审查。
当 Claude Code 处理繁重任务时,还能用 Cursor 快速完成小型工作,实现效率最大化。
结果就是:Claude 负责重活,Cursor 成为备用助手。
技术总结:九个核心洞察的系统化
-
语义上下文建模:claude.md是项目的符号表
-
指令编译优化:结构化指令减少解析复杂度
-
分布式版本控制:原子化提交策略应对AI的批量修改
-
多模态特征融合:视觉+文本的协同理解
-
AST级别模式匹配:深度代码风格学习
-
静态分析集成:内置的代码质量检查
-
性能vs质量权衡:理解不同场景的最优选择
-
工作流自动化:将AI能力集成到开发流程
-
声明式编程范式:从指令式向描述式转变
总结
Cursor和Claude Code代表了AI编程助手的两个重要方向:效率优先和质量优先。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与否。建议大家都亲自体验这两款工具,找到最适合自己工作流程的使用方式。
未来展望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两款工具都在快速进化。Cursor在保持响应速度的同时不断提升代码质量,而Claude Code则在保持深度思考优势的基础上优化用户体验。
Claude Code 计划引入增量解析技术,将大项目加载时间缩短 50%;Cursor 则在开发多文件上下文感知能力,通过 LSP 扩展实现跨文件引用分析。两款工具均在探索 AI 与静态分析的融合路径,未来差异可能逐渐缩小,但架构基因决定的核心优势仍将长期存在。
作为开发者,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根据具体任务选择最适合的工具,或者巧妙地将它们结合使用,从而最大化提升我们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so
大型项目用 Claude Code 还是 Cursor 更好?
A:Claude Code 擅长需要理解整个代码库的自主多文件操作。在大规模重构、自动化测试和复杂项目搭建上,其自主性比 Cursor 的交互式模式更有优势。
- 要写一个大项目、跨多个文件、全局重构 → Claude Code 胜
- 要在 IDE 里快速补全一两个函数、调 API → Cursor 更顺手
Claude Code 和 Cursor 对比的核心结论是什么?
A:它们针对不同编码风格和需求设计:Claude Code 适合自主多文件操作、大规模重构和命令行工作流;Cursor 适合实时补全、编辑器内辅助和 IDE 集成需求。但两者都受限于速率限制和第三方 API 依赖,因此很多团队最终转向自托管开源方案,以获得更多控制、更低成本和无用量上限。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