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学习了 IPD制度 ,那为什么 大模型开发失败了
华为IPD方法论在大模型领域的局限性分析 文章指出华为在通用大模型竞争中相对落后的原因,揭示了IPD(集成产品开发)方法论与AI大模型开发之间的根本性矛盾。IPD作为华为成功的管理工具,在确定性、可预测性的产品开发中表现卓越,但在大模型开发这种高度不确定的探索性创新中却存在明显的不适配性。 核心冲突体现在:1)IPD强调投资回报和商业论证,而大模型早期需要战略投资和容忍不确定性;2)IPD依赖成熟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切中要害的问题。它触及了管理方法论适用性的核心。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关键点:华为在大模型领域并非“彻底失败”,而是其在面向公众的通用大模型(如类似ChatGPT的产品)竞赛中,声量和市场份额暂时落后于OpenAI、谷歌、百度等公司。 但华为在行业大模型及其应用层面,仍在全力布局。
那么,为什么学习了IPD这套“神器”的华为,在通用大模型的竞争中未能取得领先呢?核心原因在于:大模型开发的根本逻辑与IPD所擅长的管理场景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在关键点上是对立的。
IPD是为管理确定性和降低风险而生的,而通用大模型的早期探索是拥抱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
以下是几个维度的详细对比分析:
1. 目标导向:投资回报 vs. 战略探索
-
IPD的核心:将产品开发视为投资,追求可预见的商业成功和投资回报率。IPMT(投资委员会)的核心职责就是确保资源投向“能赚钱”的项目。
-
大模型开发(早期):更像是一次前沿科学探索和战略赌注。在ChatGPT成功之前,没有人能向一个IPMT证明,投入数亿美元训练一个千亿级参数的模型就一定能产生巨额利润。它充满了极高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
-
矛盾点:一个严格遵循IPD的决策机制,很可能会在早期就否决掉像GPT这样需要长期巨额投入且前景不明的大型基础研究项目。因为按照IPD的DCP评审标准,它无法通过“商业论证”。
2. 技术路径:基于平台与重用 vs. 原始创新与涌现
-
IPD的核心:强调异步开发和共用构建模块。它鼓励使用成熟、稳定的技术平台和组件,像搭积木一样快速、高效、低成本地构建产品。
-
大模型开发(早期):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它没有现成的“积木”可用,其核心技术(如Transformer架构的极限探索、RLHF、Scaling Law等)本身就是需要攻克的难关。它的能力甚至具有“涌现”特性,无法完全预测。
-
矛盾点:IPD追求的是在已知路径上的“高效执行”,而大模型探索的是无人区,是“寻找路径”。要求大模型团队去做“模块重用”和“平台化”,在早期是不现实的。
3. 流程与节奏:阶段门控 vs. 快速迭代
-
IPD的核心:结构化的流程和阶段决策评审点。要求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交付物和退出标准,流程严谨,确保每一步都走稳。
-
大模型开发(早期):需要极度敏捷和快速试错。研究人员需要根据上一次实验的结果,迅速调整方向、数据或模型结构。这是一个高度迭代、非线性的过程。
-
矛盾点:如果要求大模型团队在每个“阶段”都准备详细的文档和商业计划,去参加一个正式的DCP会议,会严重拖慢研究节奏,扼杀灵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4. 市场与需求:市场驱动 vs. 技术驱动创造市场
-
IPD的核心:市场与客户需求驱动。产品始于清晰的市场需求文档,目标是解决一个已知的、被验证过的市场问题。
-
大模型开发(早期):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驱动。OpenAI并不是因为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发现用户需要“一个能对话的AI”才去开发GPT的。他们是先坚信“缩放定律”,坚信大力出奇迹,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力,从而定义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
矛盾点:IPD是“发现市场并满足之”的利器,但对于“创造市场”的颠覆性创新,它可能因为无法在早期定义清晰的需求而束手无策。
那么,华为为什么还要学IPD?它用在哪里?
这引出了另一个关键点:华为的成功,主要在于其TO B和TO C的硬件与解决方案业务,而这些领域正是IPD发挥威力的地方。
-
电信设备、手机、芯片、云服务基础设施:这些产品的开发具有明确的市场需求、清晰的技术路线、较长的生命周期和强烈的成本控制需求。在这些领域,IPD帮助华为做到了:
-
做出满足运营商和企业客户需求的产品。
-
严格控制开发成本和供应链。
-
确保产品质量和可制造性。
-
准时交付,击败竞争对手。
-
结论:
华为在大模型开发上的“失利”(更准确地说是“未达领先”),恰恰说明了没有任何一种管理方法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银弹。
-
IPD是管理“确定性”和“执行”的王者,非常适合市场需求明确、技术路径清晰的产品开发。
-
大模型(尤其是早期的通用大模型)是“不确定性”和“探索”的领域,它更需要一种鼓励冒险、容忍失败、支持长期主义、赋予研究人员高度自主权的文化和管理模式,这更接近于谷歌X实验室或早期OpenAI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其后续聚焦于 “行业大模型” 的战略,实际上是将战场拉回到了自己擅长、且IPD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因为有明确的行业客户和场景需求,可以进行市场导向的开发。这正是一种将不确定性的技术,与确定性的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策略调整。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