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把工具变队友”的集体实验——2025中国Z世代智能体白皮书解读

如果说大模型让我们“会问问题”,那智能体(AI Agent)就是开始“替我们办事”。

Z世代既是这波技术的头号体验官,也是最敢把它用起来的一代:他们几乎把智能体当作随身的“数字搭子”——能聊、能做、还能记。

调研对象里,大家对“和智能体协同”并不抵触,七成直说“能提效率”才是关键(“非常欢迎,认为提升效率:70%”,另有30%接受但要边界清晰) 。焦虑不算主旋律,但“隐私与数据安全”的担忧摆在第一位(80%),其次才是就业和人际能力退化 。

这几乎精准道出了这一代人的技术态度:有用且可信,才值得长期关系

再看画像:这次样本里,00后是绝对主力(占比50%),95后其次(27.5%);职业结构里,创业者(35%)和学生(30%)加起来过半(你没看错,创业者反而是这波“把智能体用到钱上”的积极分子) 。

image.png

这决定了他们对产品的期待:不迷信“通天大术”,更在意“拿来就能跑”的场景价值。难怪白皮书强调,工作与学习环节里“几乎实现了100%提效”的主观感受,以及“超七成愿意与AI建立情感链接”,平均人手近两个“AI朋友”——这不是玄学,而是日常效率与情绪价值的双重反馈 。

为什么是“现在”?

一头是技术能力的“从会说到会做”:IDC判断2025年是智能体规模落地的拐点,人机协同重构流程、消费端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会逐步成为共识路径 。

另一头是市场与资本的“共振”:2024年国内智能体市场约1473亿元,预测到2028年冲到3.3万亿元——不是概念翻炒,是“按需定制智能助手”带来的组织效率重估 。

你能感到气氛变化:A股新增“AI智能体指数”,短短半月多就涌现出几十家概念公司,基金与ETF资金明显加速流入(这不是一句“情绪来了”,而是资金在追“效率曲线”) 。

政策端也在“把路修平”:从生成式AI管理办法、到信息化标准行动计划,再到地方针对智能体的专项推动——先把合规、标准、产业协同建起来,再谈规模复制。例如,“两化融合”贯标升级、面向工业智能体的数据要素流通、以及“黑灯工厂”效率提升这类可量化样板,正在变成更大范围的“试验田”与“模板” 。

从大模型到智能体:不是“更聪明”,而是“更能干”

智能体的核心,库拆成“规划—记忆—工具—执行”的闭环:把语言能力嫁接到真实操作

这背后两条路在加速靠拢:其一是“OS Agent”方向,直接学人类点窗口、点按钮、跨应用协作;其二是多模态与自主学习,把“看懂—想清—做成”连起来——研究与应用都在往“跨平台、少约束”的方向硬推 。

不过也别神话:今天的智能体还有不少“坑”。

任务执行卡顿、易中断、输出格式混乱,甚至因为虚拟浏览器的安全警示削弱了用户信任——这不是体验吐槽,而是说明产品的“确定性工程”还没打磨到位(这恰恰是ToB落地的生死线) 。

但“好消息”同样明确:更强的推理模型、开源工具链与“低成本可用”的供给侧在中国走得很快。

像DeepSeek-R1把复杂任务的推理与多智能体协作做了“地基升级”,把“能想明白”这件事变便宜;智谱AutoGLM开源沉思链路,直接降低了开发者构建垂直智能体的门槛(“别人搭桥,我们铺路”,这事的确定性就出来了) 。

资本、城市与场景:要“生态”,不要“孤勇”

当你把镜头拉远,会看到三个同步进行的“工程”:

  • 资本的打法更“算账”了:开源化、场景垂直化、风险可控化,成为主流偏好。能在特定场景里跑出“效率倍增+成本可控”的项目,更容易拿到钱;有些机构甚至把80%的权重押在开源生态的工具链企业上——这意味着护城河从“模型壁垒”转向“体系效率”

  • 城市各自“卷专长”:北京押具身智能与高端协作,深圳靠供应链与消费机器人,上海卡在“国际资源+临床场景”组合拳,杭州走“人形机器人全链条”路线——生态位差异叠起来,像极了“工业化2.0”的地理分工版图 。

  • 行业应用进入“有ROI的连击”:金融、医疗、农业、家居等场景已经跑出实打实的指标改变量(如某保险客户人力成本下降65%、家居导购转化率提升25%),这类“可抄作业”的样板,会比任何一篇概念文案更能打动预算持有人 。

这背后的共同点是:智能体的价值不是“更大的模型”,而是“更短的路径”。路径短,才容易复用、扩散和规模化。

image.png

写给产品人/创业者:别造“万能平台”,先造“有用的工”

我更建议用“三段式作战”来思考:

第一段,把一个场景打穿。不要幻想通用大一统,先在一个流程里把“人类策略+机器执行”的闭环做顺,做到“能稳定、省人力、少犯错”。IDC那套判断不是鸡汤——它说的是当流程可被标准化时,智能体的进场方式会更像“工具链重排”而不是“换引擎” 。

第二段,把确定性当KPI。白皮书里提到的那些“卡顿、断流、格式乱”,其实就是工程层的“确定性债务”。你要敢把“成功率、时延、误触发率、可审计性”当KPI写进迭代里,把“好用”变成“可预测的好用” 。

第三段,把生态用起来。与其闭门造车,不如拥抱开源与城市生态:用得起的推理模型、现成的工具链、可接入的“城市级”算力与产业带——这些都在快速成熟;资本现在也更愿意投“把这些拼成体系的人”,而不是“再造一个黑盒的人” 。


最后谈谈“人”

Z世代用智能体,不是为了“把人变少”,而是为了“把人用好”。

他们在意效率,但也在意边界;他们愿意付出注意力,但要换来可信的结果;他们喜欢情感链接,但希望隐私安全是“系统默认”。这不是矛盾,是一代人的现实主义。

技术的尽头不是奇观,而是日常

当一代人把智能体从“黑科技”变成“生活公共设施”,真正的红利才会发生。市场规模可以预判,标准政策可以迭代,但最难也最值得期待的是:我们终于学会让工具成为队友——它替你省下时间,你替它划清边界;它做确定的事,你做不确定的判断。彼此成就,才是这代人最会的事。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