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求验证过程中,若能推动用户从被动确认转向主动协作,将大幅提升需求梳理的准确性和落地可行性。如果用户参与不足,将直接导致需求偏差增大、项目返工成本飙升,从而增加项目风险。

        因此,如何高效推进需求验证至关重要,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需求验证:用户主动协作的5大技巧,少走弯路。
需求验证:用户主动协作的5大技巧,少走弯路。

        1、让用户明确协作目标

        我们需向用户清晰传递需求验证的整体目标,并着重强调用户主动协作的价值所在。如向客户说明,主动协作有助于进一步确保产品功能符合客户的业务发展需求,能够有效避免因需求偏差造成的工期延误或产生额外费用。

        为进一步提高协作效率,需要将目标拆解为具体可量化的子目标,如本周需共同梳理3个核心功能的详细需求}让用户明确协作的方向。

        注意事项:

(1)目标需结合实际工作或业务场景,以易懂语言传递,避免过于抽象或过度使用专业术语。

(2)需确保双方对协作目标理解一致,及时沟通调整,充分听取用户对目标的想法。

(3)阶段性目标的设定要合理,需结合项目的实际进度和用户的实际工作负荷综合考量。

协作目标
协作目标

        2、降低用户参与门槛 引导用户深度参与

        为降低用户参与门槛,需要建立多元协作渠道。如线上可以使用即时沟通工具:微信或钉钉等;也可借助在线文档工具:腾讯文档等,以便及时分享信息、沟通需求,实现高效同步。而线下则可定期组织需求沟通会议或进行一对一当面沟通,以更精准地了解需求。

        我们在需求收集时,需要重视用户的深度参与,提高用户的参与感和责任感,需明确关键业务场景,并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从而从源头减少需求偏差。

        为了提高需求梳理效率,我们可以使用AI工具,如Co-Project智能项目中需求条目化功能,使用AI,一键将多格式需求(模板文件、任意文档、单张图片、多张图片等)自动生成规范用户需求,节省需求梳理和需求导入时间,提高需求分析效率和质量。

CoCode需求条目化
CoCode需求条目化

注意事项:

(1)协作渠道需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技术能力,最好选择操作简单的沟通渠道,以免影响用户积极性。

(2)明确协作渠道的使用规则和信息同步机制。

(3)引导用户聚焦核心诉求,防止讨论偏离主题。

3、明确角色、责任与决策权

在与用户进行协作沟通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以确保需求梳理的效率和决策质量。我们需要明确谁最终代表用户声音,负责梳理需求优先级、解答团队疑问,并在关键时刻做出决策(基于数据和共同目标)。一般而言,产品经理负责此项工作。

另外,需要建立RACI矩阵,明确负责人、批准人等相关角色及其职责。

注意事项:

(1)最终决策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而是所有人都理解并承诺支持这个决定,即使它不是自己的首选。

(2)重要决策在达成共识后,需记录决策过程及关键依据。

RACI矩阵
RACI矩阵

4、重视数据的客观验证性

我们在进行需求确认时,需要重视数据的客观验证性。应利用客观数据支撑需求的合理性,以减少人为判断的主观性。

例如,可将用户行为数据、NPS调研结果等量化的验收指标(如性能阈值、满意度标准)嵌入测试用例的设计中,以规避主观争议。

注意事项:

(1)需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全面性,避免因数据偏差导致验证结论错误;

(2)结合用户实际场景,防止数据脱离实际业务需求。

数据的客观验证性
数据的客观验证性

        5、建立闭环反馈机制

        我们需要建立闭环反馈机制。

        首先要在需求验证的每个阶段主动向用户同步进展,让其看到自身参与的价值,从而维持用户协作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采用低保真原型进行快速迭代与评审,从而能够直观地收集用户对核心功能的反馈。

        同时,我们需要通过双向的需求跟踪矩阵,来实现全链路的可追溯,并邀请用户参与变更评估,使决策过程透明,共同控制项目风险。

闭环反馈机制
闭环反馈机制

        注意事项:

(1)对于用户提出的所有意见,都需及时响应并闭环处理。对于用户提出的意见需及时响应并闭环处理,避免拖延。

(2)重视反馈跟踪机制,尤其是完整的反馈闭环,避免出现反馈石沉大海的情况。

(3)避免原型与最终产品偏差过大(如静态页面无法体现交互逻辑),需明确原型的交互范围和局限性。

        总之,通过贯彻以上五个重点,我们可以将用户真正转化为产品成功的合作伙伴,从而打造出不仅“做得正确”,更是“做正确的事”的优秀产品。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