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正在重组:你没动,但岗位在动

记得很多年前,小编在大学期间,参加学校电子设计大赛的时候,为了备赛完成了几十个模块的驱动编写,各类I2C、USRT、SPI、SSP、网络、CAN、AI、DI等等都用上了,当我简历上写满了“会DMA、会中断、会看数据手册、会N种单片机等……“这些技能去面试的时候,同时收到3家公司的offer。(当然了,同时拿到多家offer可能跟小编毕业于985高校有关系。)(熟悉笔者的粉丝朋友们应该知道,毕业后最终选择了ZLG)我的经历在这篇文章中

但是现在,如果你仍然在简历中罗列这么多基础知识,肯定会面试不过的。

如果我们现在是在职人员,可能已经被动离职或者看着大厂裁员的新闻,心想:“我明明什么都会啊,为什么被淘汰的会是我呢?或者说,我手上这么多“东西”,不至于被淘汰吧?”。

我们可以说我们没做错什么,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996干活,但是,时代变了,风口来了,没有飞起来的可能就是负担太重的那批人。

柯达被淘汰、诺基亚帝国的倒塌,从来不是 “做错了某件事”,而是在时代转折点上,固守了 “过去的正确””。

早晚有一天,我们也会被淘汰,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工厂不再需要只会“点灯、读传感器、写驱动”的人。(这类工作,两年前chatGPT就可以自动完成了,可以观看我的这篇文章:我用chatGPT产生了一个STM32协议解析的程序,实锤了chatGPT最先淘汰的行业是程序员!)。你引以为傲的“底层经验”,正在变成简历上最不值钱的一行字。

真正的“会单片机”,不再是会用定时器、会配I2C,而是——让单片机“学会思考”。

二、旧技能贬值,新标准诞生

现在,企业(或者说时代)需要的不只是“能动”的系统,而是“能想”的系统。

  • 我们可以在扫地机中提前预设各类动作,但是永远无法提前预测每一个房间的户型,所以,扫地机需要能自己规划路线;

  • 我们可以在电动车中写死加速曲线,但是永远无法预知每一次骑行的路况与意图,所以,电动车需要能自己预测驾驶行为;

  • 我们可以在水质监测设备中设定各类报警阈值,但是永远无法提前知道污染是突发还是渐变,所以,水质设备需要能自己判断污染趋势;

  • 我们可以在电动车BMS中提前设定电池充放电保护区间,但是永远无法预测电池老化过程中的非线性衰减趋势,所以,电池控制器需要能自己推演剩余寿命。

这一切,都是 AI + MCU 的结果。也就是,让AI大模型运行到MCU中,去实现主动思考,主动判断。

三:从“会编程”到“教思考”:让MCU真正智能起来

我们这一代嵌入式工程师,学的都是“让芯片动起来”的技术——配置时钟、编写驱动、调试通信、优化功耗……

没人教我们,怎么让一块普通的单片机“学会思考”;

没人告诉我们,如何把一个训练好的AI模型,压缩、量化、部署到只有128KB RAM的MCU上;

更没人带我们走过那条从“传统嵌入式”到“智能边缘系统”的跨越之路。

于是,我们被困在了中间:

一边是熟悉的技能正在贬值,一边是想进入的新领域,却找不到入口。

你可能会问:
“AI不是算法工程师的事吗?”
“大模型都跑在GPU上,MCU能扛得住?”
“我没有机器学习背景,也能学会?”

这些问题,我都问过自己。
直到我亲手把一个语音唤醒模型跑在ESP32上,把一个轻量级CNN部署进STM32H7的SRAM,看着示波器上的功耗曲线在推理完成后瞬间回落——我才真正明白:

AI的到来,不是取代我们嵌入式工程师,而是让我们利用AI重塑我们曾经开发过的设备。

让AI大模型在普通单片机中运行,不需要我们从头训练大模型,而是需要我们用AI的思维重构嵌入式系统

  • 怎么采集有效数据?

  • 怎么设计低功耗推理流程?

  • 怎么把PyTorch/TensorFlow的模型,变成一段能在MCU上运行的C代码?

  • 怎么让设备在没有网络、没有云支持的情况下,做出智能决策?

这不是未来的趋势,这是现在正在发生的现实

所以,我决定把自己这段时间在学习“AI+MCU”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踩过的坑、验证过的路径,整理成一门真正属于嵌入式工程师的实战课程:

《AI + 嵌入式:让单片机学会思考,大模型部署到单片机实战》

——聚焦最常用的STM32平台,将TinyML落地到MCU,并打通 GPT/Deepseek 智能体交互,打造可演示的智能硬件项目。

图片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