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当 DeepSeek 的对话框中对话达到上限,需要移植 AI 对话框并保留之前的对话记忆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 生成对话摘要:在旧对话达到上限前,让 DeepSeek 生成对话摘要。例如,输入指令 “请生成本对话的摘要(<200 字),包含核心观点、数据和待解决问题,格式为 JSON:{"summary":"...","pending_issues":(...)}”。生成摘要后,在新对话中,开头先说明 “接续上一个对话”,然后将摘要内容发送给 DeepSeek,再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可以让 AI 基于摘要的记忆继续交流。
  • 复制粘贴对话内容:在电脑端网页版 DeepSeek 中,可以手动隐藏所有深度思考过程,然后鼠标选中整个对话并复制粘贴到 txt 文档中。将该文档发送至新对话窗口,并输入指令:“请你根据文档内容进行数据迁移,使用文档中的对话模式,继续与我互动。” 如果文档内容过长,可将其拆分为多个文档依次发送。
  • 利用外部存储和本地知识库:可以将对话历史存储在外部数据库中,或者利用 DeepSeek 的本地知识库功能,将历史对话存入本地知识库。在新对话中,启用该知识库,让 DeepSeek 基于知识库中的历史对话进行回答

代码对话:

  1. 生成代码对话核心摘要在旧对话末尾,让 AI 总结关键信息:“请总结刚才的代码对话:包括我们讨论的问题(比如‘修复 Python 爬虫的反爬错误’)、已写的核心代码片段(挑关键函数 / 逻辑)、遇到的 bug(如‘requests 请求被 403 拦截’)、已尝试的解决方案(如‘加了 headers 但无效’)、待解决的问题(如‘需要模拟浏览器指纹’)”把这个摘要复制到新对话开头,补充一句:“接上面的代码问题,继续分析:[你的新问题]”

  2. 复制关键代码片段 + 上下文代码对话的核心是代码逻辑,手动复制旧对话中关键的代码块(不用全复制,保留核心函数、类、报错信息),比如:“之前写的爬虫代码片段:

    import requests  
    url = "xxx"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 这里报403  
    
  3. 用 “问题 + 代码进度” 串联直接告诉 AI 当前进度:“之前我们在处理 [某代码任务],已经完成了 [步骤 A],写了 [代码片段 B],现在卡在 [问题 C],接下来想实现 [目标 D],请继续分析”比如:“之前在写 Java 多线程的售票系统,已经定义了 Ticket 类和 SellThread 类,现在运行时出现超卖问题,刚才分析可能是没加锁,现在想具体实现 synchronized 关键字,该怎么改 run () 方法?”

这种方式既能保留代码相关的核心记忆(逻辑、问题、进度),又避免了复制大量冗余内容,AI 能快速衔接上之前的代码讨论。

对话移植工具:

  • Mem0(OpenMemory MCP):这是一个本地运行的共享记忆系统,基于开放的模型上下文协议(MCP),为 AI 工具提供持久化、可移植的记忆层。它支持 Cursor、Claude Desktop、Windsurf 等主流工具,提供了 add_memories(存记忆)、search_memory(搜记忆)、list_memories(看记忆)、delete_all_memories(删记忆)等标准 API 接口。所有记忆都存储在本地,用户可以通过内置的 OpenMemory 仪表盘集中管理记忆,还能控制客户端访问权限。
  • Claude:Claude 的记忆系统通过项目制管理模式实现差异化竞争,每个独立项目配备专属 “记忆空间”,用户可针对特定项目存储关键信息。通过官方提供的转换工具,用户可将其他 AI 平台(如 ChatGPT)的历史对话导入 Claude 记忆库,反之亦可通过导出接口将数据迁移至第三方工具,导入后的记忆数据能准确关联至对应项目空间,保持原始上下文完整性。
  • Monrad:这是一个用于增强与 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对话的工具,它可以从 ChatGPT 对话 URL 生成结构化摘要,包括一般摘要、角色简介、项目简报和学习指南等类型。这些摘要可以复制或下载为 PDF,然后上传到任何大语言模型中,确保在不同会话和平台之间的连续性。

Deepseek对话移植:

  • 利用 DeepSeek 内置功能:DeepSeek 会自动将所有搜索对话保存在界面左侧的历史记录栏中,你可以随时点击查看,还能对对话进行重命名,方便后续查找。此外,你还可以使用 “#” 标签来标记重要对话内容,通过 “@日期” 来快速检索特定日期的对话记录。
  • 使用 DeepSeek Chat Exporter:这是一款专为 DeepSeek Chat 用户设计的工具,支持将聊天记录导出为 PDF、HTML、Markdown、JSON、TXT 和 Word 等多种格式,能完整保持文本、代码块、表格等内容原样。该工具可在 Chrome、Edge 和 Firefox 等主流浏览器上使用,且完全免费、无需注册,所有数据仅在设备本地处理,保障用户隐私安全。
  • 借助第三方工具:可以将 DeepSeek 的输出内容粘贴到 Notion、Evernote 等笔记工具中,利用这些工具的标签、分类和搜索功能来整理和查找保存的内容。也可以借助 Zapier 或 IFTTT 等自动化工具,设置相应规则,将 DeepSeek 的对话内容自动同步到 Google Docs、Dropbox 等云存储平台或文档工具中。
  • 通过编程实现:如果是在开发基于 DeepSeek 的应用,可以使用 LangChain 等框架结合向量数据库(如 Chroma、FAISS 等)来实现对话记忆功能。先将对话内容转换为向量存储在数据库中,在新的对话中,通过检索相关向量来获取历史对话信息,并将其添加到新的 prompt 中,从而让 DeepSeek 能够基于历史对话进行回答。

大规模嵌套结构的代码项目优化:

优化大规模嵌套结构的代码项目,用大模型(如 DeepSeek)时,核心是让模型 “看懂” 整体结构、抓住关键问题,再分步优化。分享一套实操方法,通俗易懂且可落地:

第一步:先让大模型 “摸清家底”—— 传递整体结构

代码结构层层嵌套,直接扔给模型一个文件夹,它看不懂。得先把 “骨架” 拆出来,让模型知道项目的整体逻辑。

  • 手动提取 “目录树”:在电脑上打开项目文件夹,用工具生成一份清晰的目录结构(类似书本的 “目录”)。比如:

    项目名/  
    ├─ src/  
    │  ├─ utils/       # 工具函数(嵌套:加密、格式转换)  
    │  ├─ core/        # 核心逻辑(嵌套:数据处理、算法模块)  
    │  └─ api/         # 接口层(嵌套:用户端、服务端接口)  
    ├─ config/         # 配置文件  
    └─ tests/          # 测试用例  
    

    复制这个结构给 DeepSeek,加一句:“这是我的代码项目结构,主要功能是 XX(比如 “处理用户数据并生成报表”),先帮我梳理下各模块的作用和可能的冗余点。”

  • 重点标红 “嵌套最深的模块”:比如src/core/data/process/format/convert.py这种嵌套极深的文件,单独告诉模型:“这个路径下的代码嵌套了 5 层,逻辑绕,可能有优化空间,后面重点看。”

第二步:分模块 “喂代码”,避免模型 “信息过载”

大模型单次处理的内容有限,全项目代码堆过去会 “记不住”。按模块拆分,逐步喂给模型:

  • 先喂 “入口文件” 和 “核心配置”:比如项目的main.py(程序入口)、config.ini(核心配置),告诉模型:“这是程序启动和配置的地方,先理解整体流程。”

  • 再按 “功能模块” 分批喂:比如先喂utils/文件夹下的工具函数,问模型:“这些工具函数有没有重复的?比如encrypt.pysecurity/encode.py是不是做了类似的加密功能?能不能合并?”再喂core/核心逻辑,问:“这里的嵌套逻辑(比如 A 函数调用 B 函数,B 又调用 C 函数)能不能简化?有没有可以拆出来的通用步骤?”

  • 带 “问题” 喂代码,让模型聚焦:别只扔代码让模型 “随便看”,而是带着具体方向,比如:“这段嵌套的循环代码(附代码片段)执行很慢,能不能换成更高效的写法?”“这个深层嵌套的 if-else(附代码片段),能不能用字典映射或设计模式简化?”

第三步:用 “对比法” 让模型出优化方案

模型给的方案可能太笼统,最好让它 “新旧对比”,更直观:

  • 先让模型 “诊断问题”:给一段嵌套深的代码,问:“这段代码的问题在哪里?比如是不是嵌套层级太多导致可读性差?有没有重复计算?”举例:

    # 嵌套深的代码  
    def process_data(data):  
        if data is not None:  
            if len(data) > 0:  
                for item in data:  
                    if item["type"] == "user":  
                        if item["status"] == "active":  
                            # 具体处理...  
    

    模型可能会回答:“5 层嵌套,可简化;重复判断item属性,可提前提取。”

  • 再让模型 “写优化后的代码”:接着说:“请把上面的代码优化,减少嵌套,保持功能不变,对比着写出来。”模型可能会给出:

    # 优化后  
    def process_data(data):  
        if not data:  # 合并非空和长度判断  
            return  
        for item in data:  
            # 提前提取属性,减少重复判断  
            is_user_active = (item.get("type") == "user" and item.get("status") == "active")  
            if is_user_active:  
                # 具体处理...  
    

第四步:结合 “工具” 提升效率(补充方法)

光靠大模型手动喂代码太慢,搭配工具事半功倍:

  • 用 “代码分析工具” 先扫一遍:比如用pylint(Python)、ESLint(JavaScript)等工具,先自动找出代码中的 “坏味道”(如重复代码、嵌套过深、未使用的变量),把报告扔给 DeepSeek,让它重点优化这些点。
  • 用 “文件批量处理工具” 生成摘要:如果项目太大,用工具(如tree命令生成目录树、grep提取关键函数名)批量生成各文件的 “一句话摘要”(比如 “该文件含用户数据加密函数”),汇总后给模型,让它快速定位需要优化的模块。
  • 用 “版本控制” 对比优化效果:优化后,用 Git 对比修改前后的代码,告诉模型:“这次修改后,运行速度快了 20%,但某个功能报错了,帮我看看哪里改出了问题?”

关键提醒:别指望模型 “一步到位”

大规模代码优化是循序渐进的:

  1. 先让模型优化 “可读性”(减少嵌套、规范命名);
  2. 再优化 “效率”(简化循环、减少重复计算);
  3. 最后优化 “扩展性”(拆分模块、方便后续加功能)。每次只改一小部分,测试没问题后再推进,避免模型改出 “新 bug” 难以排查。

按这个流程,即使是嵌套复杂的大项目,也能让大模型帮你 “捋顺”,省力又高效~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