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通感”更聪明:人工智能在通信感知一体化中的非线性建模优势

面向通信感知一体化(ISAC/通感融合),人工智能不仅是“更强的拟合器”,更是能把硬件非理想、信道稀疏性、散射非高斯性、目标机动性等复杂因素揉进同一套模型里的“非线性工程师”。

1. 为什么 ISAC 天然需要“非线性大脑”?

传统线性范式的边界
ISAC 同时要做高可靠通信与高分辨感知。很多关键环节(信道估计、干扰抑制、目标检测与参数估计)沿用线性高斯假设与二次型代价。然而现实里经常出现:

  • 硬件非理想:功放 AM/AM、AM/PM,IQ 不平衡,相位噪声,ADC 饱和、压缩。

  • 传播与散射:非高斯/非平稳杂波,非线性多径合成,遮挡与稀疏结构。

  • 系统级耦合:同一波形既用于通信又用于感知,任务耦合导致统计分布“扭曲”。

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真实世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高斯-凸优化”的工具箱并不总够用。

2. 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表达:从“能不能”到“怎么用”

通用近似能力
神经网络可实现从观测到任务输出的非线性映射:
z^=fθ(x) \hat{\mathbf{z}} = f_{\boldsymbol{\theta}}(\mathbf{x}) z^=fθ(x)
其中 x\mathbf{x}x 是接收数据(时域或频域)、z^\hat{\mathbf{z}}z^ 是我们要的量(信道、目标参数、置信度等),fθf_{\boldsymbol{\theta}}fθ 是可训练的非线性函数(参数为 θ\boldsymbol{\theta}θ)。该表达能覆盖多类非线性:饱和与压缩、相位扭曲、非高斯噪声、复杂耦合等。

先验与结构融入(Physics/Model-informed)
不是“黑盒万能钥匙”。实际更推荐模型驱动 + 数据驱动结合:

  • 深度展开(Unfolding):把迭代算法的每一步写成一层网络,既保留物理含义,又让每步参数可学习。

  • 结构化层:FFT、匹配滤波、波束形成等算子以固定层注入,学习重点放在非线性与不确定性上。

  • 多任务头(Multi-head):通信与感知共享主干,分头输出解调可信度、目标的距离/速度/角度等。

3. 典型应用场景与效果

3.1 非线性硬件补偿(数字前置线性化 + 同步校正)

  • 目标:同时提升链路 EVM 与感知处理的相位一致性。

  • 思路:学习 fθf_{\boldsymbol{\theta}}fθ 近似逆向补偿:
    xlin=fθ−1(xmeas) \mathbf{x}_{\text{lin}} = f_{\boldsymbol{\theta}}^{-1}(\mathbf{x}_{\text{meas}}) xlin=fθ1(xmeas)
    变量解释:xmeas\mathbf{x}_{\text{meas}}xmeas 为含非线性与相噪的实测样本,xlin\mathbf{x}_{\text{lin}}xlin 为期望的“线性化”输出。

  • 优势:相较基于 Volterra 的固定结构,NN 能自适应更高阶与耦合项,减少手工建模成本。

3.2 非高斯/非稳杂波下的目标检测与参数估计

  • 传统:CFAR、GLRT 假设高斯或稳态统计。

  • AI 路径:以时–频–角多维特征为输入,学习检测统计量
    TNN=fθ(X) T_{\text{NN}} = f_{\boldsymbol{\theta}}(\mathbf{X}) TNN=fθ(X)
    变量解释:X\mathbf{X}X 为多维特征张量(如多脉冲频域谱、空域快拍、时频块等),TNNT_{\text{NN}}TNN 为学得的检测分数。

  • 效果:在非高斯尾部、强杂波背景下,PDP_DPD(检出率)可在相同 PFAP_{\mathrm{FA}}PFA(虚警率)下降提升;对遮挡/弱散射目标更敏感。

3.3 非线性信道估计与联合感知

  • 通信视角:在硬件非理想 + 稀疏多径 + 阵列失配下,LMMSE 等线性估计出现偏差。

  • AI 视角:以导频 + 数据符号的残差信息作为输入,输出稀疏/低秩先验下的非线性信道估计 H^\hat{\mathbf{H}}H^

  • 进一步:与感知共享特征主干,联合输出目标参数 η^=[τ^,ν^,θ^]\hat{\boldsymbol{\eta}} = [\hat{\tau},\hat{\nu},\hat{\theta}]η^=[τ^,ν^,θ^](时延、多普勒、到达角)。
    [H^,,η^]=fθ(Y,P) [\hat{\mathbf{H}},,\hat{\boldsymbol{\eta}}] = f_{\boldsymbol{\theta}}(\mathbf{Y},\mathbf{P}) [H^,,η^]=fθ(Y,P)
    变量解释:Y\mathbf{Y}Y 为接收符号张量,P\mathbf{P}P 为导频/参考结构。

3.4 自适应波形与资源调度(强化学习)

  • 任务:在通信速率、感知分辨与能耗之间做动态权衡

  • 方法:用策略网络 πθ(a∣s)\pi_{\boldsymbol{\theta}}(a|s)πθ(as) 在状态 sss(信道质量、目标密度、剩余能量)下选择动作 aaa(子载波/功率/PRB/扫频策略)。

  • 收益:在非平稳与耦合强场景下,相比固定规则有更稳的长期回报。

3.5 生成式建模用于数据增强与仿真域对齐

  • 问题:实测数据难得,仿真域存在分布偏移。

  • 解法:用生成模型学真实噪声、杂波、非理想特征,生成“拟真”数据以训练/微调下游模型;或做风格迁移以缩小仿真–实测域差距

4. 一个“模型驱动 + 数据驱动”的落地范式

管线概览

  1. 结构化前端:固定层实现 FFT/匹配滤波/波束形成,输出物理可解释特征。

  2. 非线性主干:CNN/Transformer 提取跨时–频–空相关。

  3. 多任务头:

    • 通信头:软信息、信道矩阵、EVM 估计;

    • 感知头:检测分数、τ^\hat{\tau}τ^ν^\hat{\nu}ν^θ^\hat{\theta}θ^

  4. 训练目标(示例):
    L=λ1∣H−H^∣22+λ2CE(y,y^)+λ3SmoothL1(η,η^) \mathcal{L} = \lambda_1 |\mathbf{H}-\hat{\mathbf{H}}|_2^2 + \lambda_2 \mathrm{CE}(y,\hat{y}) + \lambda_3 \mathrm{SmoothL1}(\boldsymbol{\eta},\hat{\boldsymbol{\eta}}) L=λ1HH^22+λ2CE(y,y^)+λ3SmoothL1(η,η^)
    变量解释:H\mathbf{H}H 为真值信道,yyy 为调制/解码标签,η\boldsymbol{\eta}η 为目标真值参数;λi\lambda_iλi 为损失权重。

  5. 在线自适应:小步长或少量实测样本的快速微调,稳健应对设备漂移与场景变化。

5. 小型“对照实验”思路

任务:在强相位噪声 + 非高斯杂波下做多目标检测与速度估计。

  • 线性基线:匹配滤波 + CFAR + DFT 速度估计。

  • AI 模型:结构化前端(固定匹配滤波与 STFT)+ CNN 检测头 + 回归头估计多普勒。

  • 对比指标

    • 检测:PDP_DPD 在相同 PFAP_{\mathrm{FA}}PFA 下的提升;

    • 估计:速度 RMSE、置信区间覆盖率;

    • 稳健性:相位噪声抖动与饱和比例变化下的退化曲线。

  • 预期现象:AI 模型对非高斯尾部、轻度饱和与频偏更不敏感,ROC 曲线外推更优,速度估计 RMSE 更低。

6. 复杂度与部署:从实验室到边缘设备

  • 实时性

    • 运算预算 = 帧内时限(例如 1–5 ms)− RF/BBI/O 延迟。

    • 手段:网络蒸馏、结构剪枝、INT8 量化、分块并行、CPU/GPU/FPGA/ASIC 协同。

  • 资源映射

    • FFT/相关等固定层上 FPGA;

    • 主干轻量 CNN/Transformer 上 DSP/GPU;

    • 高吞吐链路用流水线与批量化推理。

  • 鲁棒性

    • 域泛化(多域训练、风格扰动)、不确定性估计(温度缩放、深度集成),提升外场可迁移性。
  • 可解释性

    • 显著性图、特征响应与物理变量对齐;

    • 展开式网络的“每层即一步”有助调参与排障。

7. 与传统方法的侧重差异(要点对比)

维度 传统线性范式 AI 非线性范式
噪声/杂波假设 常见高斯、稳态 直接学习非高斯、非稳结构
硬件非理想 手工建模(如 Volterra) 端到端学得逆映射,覆盖耦合项
通感耦合 分步解耦处理 多任务共享特征,联合最优
调参与适配 规则/阈值手调 数据驱动自适应、在线微调
解释性 强(模型闭式) 可通过展开/先验注入增强
部署成本 低到中 需算力与工程优化,但收益显著

8. 实操清单(落地建议)

  1. 数据优先:采集包含“非理想”的实测片段(功放压缩、IQ 漂移、温漂、机动目标)。

  2. 结构化网络:FFT、匹配滤波、波束形成固定为层,减少学习负担。

  3. 多任务损失:通信质量(BER/EVM)与感知质量(PDP_DPD/PFAP_{\mathrm{FA}}PFA/RMSE)联合优化。

  4. 仿真–实测桥接:用生成式增强“拟真杂波与相噪”;少量实测样本做域适配微调。

  5. 推理预算化:在目标帧时限内做网络剪枝与 INT8 量化,评估端到端延迟。

  6. 健壮性回归:系统性扫频偏、相噪、饱和比例,画出退化曲线并锁定安全边界。

  7. 可解释与监控:展开式层级 + 产线可视化面板(特征热力图、检测分数直方图)。

9. 小结

通信感知一体化的真正难点,不在“是否能检测/解调”,而在“能否在非线性、非高斯、非稳的现实世界里,一次性把通信与感知都做对”。
AI 的价值,正是在这些“非线性角落”里,以结构化的先验为骨架、以数据驱动为肌理,把复杂耦合一网打尽,带来更高检出率、更低虚警、更稳的链路质量与更强的跨场景泛化。

一句话版:把物理结构“写进网里”,让数据把非线性“补齐到位”,AI 才能把通感融合带到工程可用的下一层台阶。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