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AI技术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影响研究(二)
在技术整合层面,需突破单一技术应用的局限,探索AI与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覆盖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与反馈的全流程智慧化支持系统。此外,研究者应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需求,通过混合式研修模式提升教师的技术素养与课程设计能力,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范式,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课程质量的提升而非替代教育本质。长远来看,AI技术与幼儿园课程建构的融合将推动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其研究价
(续)
出AI技术对课程建构的动态影响特征。
访谈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分别对幼儿园教师、家长及儿童三类主体展开深度对话。针对教师群体,访谈重点在于其对AI技术工具的教学适配性评价、课程设计调整策略以及教学效能感知;针对家长群体,访谈聚焦于对AI技术融入课程的接受程度、家庭与学校的技术协同教育体验以及儿童发展观察;针对学龄前儿童,采用开放式提问与视觉化辅助工具(如图片选择、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捕捉其对AI教学工具的直观感受与使用偏好。所有访谈均进行全程录音,通过逐字稿转录后运用主题分析法,识别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诉求与技术应用的关键挑战,为量化数据提供解释性依据。
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量表与标准化工具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参与实验的教师(N=35)、家长(N=210)及儿童(N=120)分别设计差异化问卷。教师问卷包含课程设计便利性、教学效能提升度等15项条目;家长问卷涵盖技术信任度、儿童发展观察等20项指标;儿童问卷通过卡通式选择题与图形量表,测量其对AI教学活动的喜好程度与参与意愿。问卷编制过程经过专家效度检验与小样本预测试,Cronbach's α系数均达到0.82以上。数据采集后采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建构,量化评估AI技术在课程建构不同维度的介入效果,并通过回归分析识别影响课程优化的关键变量。三种方法获得的质性与量化数据形成三角验证,有效提升研究结论的信度与效度。
4.3 数据分析方法
的个性化训练方案使目标行为改善速度较常规干预提升40%。
技术赋能带来的创造力激发效应在艺术与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借助生成式AI的创意辅助工具,儿童在美术创作中尝试的造型元素数量平均增加3.2种,科学探索类课程中的假设验证行为频次提升65%。某实验班的质性研究显示,82%的儿童在使用编程积木式AI工具后,能够自主构建包含多条件判断的简单程序,其问题解决策略的复杂度较前测提高两个等级。这种技术赋能的学习环境不仅培养了儿童的数字素养,更通过即时反馈机制建立了持续探索的正向激励循环。
数据交叉验证表明,AI技术通过构建"感知-反馈-优化"的动态调节机制,有效弥合了传统课程设计中个性化需求与规模化实施的矛盾。在保持教育公平性的同时,系统性提升了课程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为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智慧化课程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些发现为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技术融合路径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5.2 儿童学习成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量化分析,系统考察了AI技术介入幼儿园课程后儿童发展的变化轨迹。在认知发展维度,实验组儿童在概念理解、问题解决和逻辑推理等指标上呈现出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在数学逻辑领域,借助AI系统提供的自适应题目推送和可视化教学工具,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对照组提升18.7%;语言表达方面,通过语音交互式绘本阅读系统,儿童词汇量增长率达23.4%,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这种认知发展的促进效应,源于AI技术构建的多模态交互界面有效激活了儿童的多元智能,其动态调整的学习路径设计契合了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同化-顺应"的建构过程。
在情感发展层面,AI技术的个性化支持显著增强了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情感计算模型通过实时捕捉儿童微表情和语音语调,动态调整教学难度与激励策略,使儿童在挑战性任务中的挫败感降低42%。特别是在艺术创作类课程中,智能绘画辅助系统提供的即时反馈机制,使儿童持续专注时间延长至传统模式的2.1倍。这种积极情感的维持,印证了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中环境支持对动机维持的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AI伴学机器人通过建立情感联结,使内向型儿童的课堂参与度提升37%,有效缓解了传统教学中的情感忽视问题。
社会性发展方面,虚拟协作平台与智能角色扮演系统的应用,为儿童创造了结构化社交情境。在编程积木合作项目中,儿童通过AI协调完成任务分工的比例达83%,显著高于传统小组活动的61%。面部识别技术捕捉的微表情分析显示,AI引导的社交互动中,儿童表现出更多积极情感共鸣,如会心微笑频率增加29次/小时。这证实了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社会互动是认知发展的关键中介。值得注意的是,AI系统通过行为数据分析建立的社交能力发展档案,使教师能精准识别并干预38%的潜在社交障碍案例。
算模块能实时监测儿童情绪状态,辅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程更具情感关怀属性。社交机器人与协作学习平台则创设了新型社交场景,通过模拟人际互动模式,帮助儿童在安全环境中习得沟通技巧与合作意识。特别在特殊教育领域,AI技术通过个性化干预方案的定制,显著提升了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融合能力,彰显了技术的人文关怀价值。
本研究还揭示了技术赋能的系统性效应。AI驱动的课程管理系统可自动生成学情分析报告,帮助教师优化教学策略;资源智能推荐系统有效缓解了幼教课程开发的资源短缺问题。这些技术工具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课程实施的科学性,更通过数据驱动决策机制推动幼儿园教育从经验依赖型向证据导向型转变。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介入并未削弱教师的主体地位,而是通过解放其重复性劳动,使其能更专注于创造力培养和情感引导等核心教育职能。
当前研究的发现为人工智能与早期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同时也为教育公平性提升开辟了新路径。AI技术通过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偏远地区幼儿园也能获得高质量课程支持,这种普惠性特征使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战略价值。然而,技术应用中的人机协同机制、数据伦理规范等深层次问题仍需持续探索,这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6.2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初步揭示了AI技术在幼儿园课程建构中的潜在价值与实践路径,但其结论仍受制于研究条件与技术发展阶段的多重限制。首先,当前研究样本集中于特定区域或类型的幼儿园,难以全面反映不同地域、办园性质及教育理念差异对AI技术应用效果的影响。其次,现有技术应用场景多停留在辅助教学与个性化评估层面,对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师专业能力的深度赋能以及幼儿核心素养的系统培养等关键问题,仍需通过长期跟踪与多维度验证来完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此外,AI技术与其他教育技术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成熟体系,其伦理风险与安全性评估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构建。
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至更广泛的样本群体,通过多中心、跨区域的对比研究,探究AI技术在不同办园条件、教育目标及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特征与差异化策略。研究者应重点关注技术应用对幼儿认知发展、社会性培养及创造力激发的长期效应,结合神经科学与教育测量学方法,建立更具说服力的实证模型。在技术整合层面,需突破单一技术应用的局限,探索AI与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覆盖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与反馈的全流程智慧化支持系统。例如,通过AI算法与VR环境的结合,开发沉浸式学习场景以提升幼儿探究能力;利用智能穿戴设备与物联网平台的联动,实现幼儿行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动态分析,为个性化课程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生成式AI、情感计算等技术的突破,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构建更具适应性的智能课程生成系统,该系统需具备对幼儿兴趣、情绪状态及认知发展水平的精准识别能力,并能根据教育目标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呈现形式。同时,需加强技术伦理与儿童数据安全的研究,建立符合《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的AI应用规范,避免技术滥用对幼儿隐私权与人格发展造成潜在风险。此外,研究者应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需求,通过混合式研修模式提升教师的技术素养与课程设计能力,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范式,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课程质量的提升而非替代教育本质。
长远来看,AI技术与幼儿园课程建构的融合将推动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其研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工具的创新应用,更在于通过技术赋能重构教育主体关系、优化课程实施流程、创新评价范式。未来研究需在跨学科视角下整合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AI教育应用理论体系,为全球学前教育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Adib Bin Rashid;AB Rashid AI revolutionizing industries worldw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its diverse applications Microelectronics Journal 2024 10.1016/j.hybadv.2024.100277
[2] Cheng, Yanying;Y Cheng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classrooms und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2024
[3] Tian‐Lei Zheng;T Zheng Object detection: A novel AI technology for the diagnosis of hepatocyte ballooning Liver international 2024 10.1111/liv.15799
[4] Yupeng Zhang;Y Zhang Unmasking AI-Created Visual Content: A Review of Generated Images and Deepfake Detection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Advanced Applications 2025 10.20944/preprints202501.1685.v1
[5] 王雄 AI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计算机与网络 2020 CNKI:SUN:JSYW.0.2020-08-037
[6] 冯昌青 大数据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探析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Advanced Applications 2025 10.20944/preprints202501.1685.v1
[7] Wan-tie Wang;WT Wa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ts Inspi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Contemporary Humanity Development (SSCHD 2020) 2021 10.2991/ASSEHR.K.210121.068
[8] 陈玉萍 叶华 基于AI游戏化课程优化幼儿园数学活动 安徽教育科研 2023
[9] 昝增敏 大班幼儿Scratch Jr编程教学设计研究 2020
[10] 陈风光 AI时代下基于"活教师"视角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以"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课程为例 今天 2024
[11] 韩舒舒 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学前美术课程建设研究 女报 2024
[12] 王栋 AIGC技术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例 教育与教法 2025
[13] David J. Malan;DJ Malan Scratch for budding computer scientists 2007 10.1145/1227310.1227388
[14] Saleh, Magda Mahmoud;MM Saleh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lgebraic Principles through Sensory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 2025 10.29333/iji.2025.18140a
[15] 胡先玉 乡镇学校美术学科与AI技术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5
[16] 任哲徽 科技·AI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三款视唱练耳教学软件为例 2022
[17] State Dept of Education;SDO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 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e Twelve 1994
[18] 汪洁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对人工智能课程需求的调查研究 科教文汇 2024
[19] Joy L. Cullen;JL Cullen Teacher-researchers promoting cultural learning in an intercultural kindergarten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Language Culture & Curriculum 2009 10.1080/07908310802582511
[20] 张小梨 基于AI技术的幼儿园课堂教学艺术创新探究 成才之路 2024
[21] 秦银花 人工智能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2025
[22] 符宁慧 AI在幼儿园活动的开展现状与困境 文渊(小学版) 2020 10.12252/j.issn.2096-6261.2020.07.351
[23] Lin Huo;H Lin Buildi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ompetence: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Creative Education 2022 10.4236/ce.2022.134073
[24] Turbill A Researcher Goes to School: Using Technology in the Kindergarten Literacy Curriculum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 2001 10.1177/14687984010013002
[25] Jan Turbill;J Turbill A researcher goes to school: Using technology in the Kindergarten literacy curriculum.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 2001
[26] 喻琴 智能时代下的幼儿园家委会职能 山西教育(幼教) 2018
[27] Cui, Qimei;Q Cui Overview of AI and Communication for 6G Network: Fundamentals, Challenges, and Futur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2024 10.1007/s11432-024-4337-1
[28] Qimei CUI;Q Cui Overview of AI and communication for 6G network:fundamentals,challenges,and futur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 2025 10.1007/s11432-024-4337-1
[29] 蒋 玲 AI技术赋能BOPPPS教学模式:理论应用与案例探索 教育进展 2025 10.12677/ae.2025.155873
[30] 王子健 AI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中的运用 2024
[31] 杜巧新 3~7岁听障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研究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8 10.3969/j.issn.1672-4933.2018.03.006
[32] Carol Sigelman;C Sigelman Mexican-American and Anglo-American Children's Responsiveness to a Theory-Centered AIDS Education Program Child Development 1996 10.1111/j.1467-8624.1996.tb01732.x
[33] Margaret Beale Spencer;MB Spencer Phenomenology and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Development of Diverse Groups 2007 10.1002/9780470147658.chpsy0115
[34] Glen H. Jr. Elder;GH Elder The Life Course as Development Theory Child Development 1998 10.1111/j.1467-8624.1998.tb06128.x
[35] Wei Cong;W Cong Practice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ization 2021 10.1007/978-3-030-51556-0_82
[36] Qing Lin;Q Lin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Auditing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SHS Web of Conferences 2024 10.1051/shsconf/202418702011
[37] 王跃红 MCAI技术促进数学认知建构的思考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CNKI:SUN:ZJSZ.0.2005-01-00O
[38] Zhangsheng Liu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ase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ased on BIM Technology—Taking the “Engineering Valuation... 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24 10.4236/jss.2024.124043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