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一定要会讲故事,因为用户需要故事,世界也需要故事
产品需要好故事:从功能到传播的思维升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产品仅靠功能优势难以突围。文章指出,优秀的产品包装和故事性表达能创造传播锚点,解决用户认知、信任和定价问题。B端/自研产品常陷入"重功能轻包装"的误区,但技术相似的产品会因命名差异(如"视频Agent"vs"剪辑平台")获得截然不同的市场反响。好故事需具备三个特征:易传播(如&qu
“世界需要故事、噱头。”
这是彪哥在生财 AI 大会上的一句话,当场让我笔记按了 3 个感叹号。
他说的是产品包装、概念设计,但我听完后想的是:
做产品,尤其是 B 端 / 自研方向的产品经理,真的太容易忽视“讲故事”这个能力了。
01|同样是做工具,为啥有人火,有人默默无声?
彪哥举的例子特别直接:
同样是做视频工具,有的团队叫自己“视频 Agent”、有的叫“自动剪辑平台”、还有的叫“智能内容分发操作系统”。
技术可能类似,功能可能重叠,但传播效果、用户印象、增长速度,天差地别。
为什么?
好的产品,要有好的包装。
02|产品人常犯的误区:我功能很实用,为什么还要讲故事?
尤其是做 B 端、自研系统的产品经理,因为平时很少接触到需要跟客户营销的场景,所以可能会这样想:
- “我这个系统已经很稳定了啊”
- “用户是要结果,不是噱头”
- “做功能才是正事,讲故事不是在营销吗?”
但真相是:
你以为你在传递功能,其实你只是在堆叠堆栈。
在用户听来,那些“智能识别”、“批量导入”、“角色管理”、“流程驱动”,都是一锅炖词。
你需要的不是一堆 feature,而是一个**“能让人张嘴传播的叙事”**。
03|“世界需要故事、噱头”,不是在讲虚,是让产品有钩子
来几个真实场景对比:
传统表达 | 带故事的表达 |
---|---|
自动生成图片 | 把文字变成“吉卜力风格动画海报” |
视频多轨剪辑工具 | “视频 Agent”,替你执行一整套剪辑 SOP |
智能生成文案 | “你的第一位 AI 文案实习生” |
文件压缩工具 | “本地隐私守护者,只压不上传” |
噱头不是浮夸,是入口。故事不是包装,是钩子。
04|产品的维度拉高,才更容易传播
彪哥那天说了一个点我特别赞同:
“产品的维度更高,用户才会觉得值,才愿意传播。”
- 一样是“流程自动化”,别人叫 AI Agent,你还在叫“工作流平台”
- 一样是“文本摘要”,别人说是“内容提炼 AI 教练”,你却写“文档解析”
产品经理要意识到一点:
你不是在写 PRD,你在引导用户建立产品认知。
在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叫法”就是“锚点”,“故事”就是“记忆”。
05|讲故事,不是营销的事,而是产品的基本功
尤其是 AI 产品这个赛道,讲故事已经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冷启动必备。
一个好故事,解决了三个问题:
- 传播问题 → 能让用户在朋友圈一眼记住
- 信任问题 → 你说“像人一样思考”,用户立刻懂这是“智能”
- 定价问题 → 你说“它是你的 AI 助理”,用户就能接受付费
06|写给产品人:学会包装功能,而不是藏住它
如果你是产品经理,尤其做 B 端、自研系统出身的,不妨反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的产品名字,用户听完能记住吗?
- 如果让一个小红书 KOL 发个内容,我的产品能讲出 3 个爽点吗?
- 有没有一个“主视觉 + 核心句子”可以做封面图?
- 我写的 PRD 能不能被压缩成一句 slogan?
讲故事不是忽悠,而是让你的产品**“走出去”**。
写在最后
我特别感谢彪哥那天的这句点拨:“世界需要故事、噱头。”
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
对产品人来说,是底层传播逻辑
对用户来说,是信任和记忆的入口
对团队来说,是撬动资源、赢得早期用户的关键武器
下一次你准备上线一个新功能前,先别着急写技术实现,先想一个好故事。
👀 欢迎你留言聊聊:
你最近看到过最有“故事感”的产品名或功能介绍是什么?
或者你有个工具,想不出包装,可以告诉我,我一起帮你拆。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