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提示方案,增强用户体验的核心方法
提示工程不是“如何让大模型更聪明”,而是“如何让大模型更懂用户”。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我们的工作从来不是“写几个完美的Prompt”,而是“持续理解用户的需求,优化提示系统,让AI的能力通过更自然的方式传递给用户”。“好的提示,不是让用户适应AI,而是让AI适应用户。附录:关键术语表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设计和优化提示,让大模型输出符合预期的结果;用户认知模型(Cogn
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提示方案: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方法论
引言:为什么提示工程需要“用户体验思维”?
在AI时代,提示(Prompt)是人类与大模型(LLM)对话的“翻译器”——它既要让用户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需求,也要让大模型理解“如何正确回应”。但现实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困境:
- 用户说“帮我写个方案”,AI回复了一篇空泛的模板;
- 用户问“这个报错怎么修”,AI罗列了10种无关的解决方法;
- 用户抱怨“AI根本不懂我”,但其实问题出在提示设计没有匹配用户的认知逻辑。
过去,提示工程的重心是“让大模型输出正确结果”;而今天,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核心使命是“让用户与AI的交互更自然、更有效”。这需要我们从“技术驱动”转向“用户体验驱动”——不仅要懂大模型的能力边界,更要懂用户的认知模型、使用习惯和真实需求。
本文将从用户体验的核心维度出发,拆解提示工程架构师的“提示方案设计方法论”,结合实战案例说明如何让提示从“好用”到“好用且贴心”。
一、基础认知: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角色定位
在聊具体方法前,我们需要先明确**提示工程架构师(Prompt Engineering Architect)**的职责:
- 不是“写几个Prompt的工匠”,而是“设计端到端提示系统的产品经理+工程师”;
- 核心目标是连接用户需求与大模型能力:通过结构化的提示设计,让用户“会提问”、让AI“会回应”;
- 关键能力是用户认知建模+大模型能力建模+系统迭代能力。
简单来说,提示工程架构师的工作像是“为AI设计一本《用户交互手册》”——这本手册既要让用户读得懂,也要让AI用得对。
二、增强用户体验的四大核心方法
用户体验(UX)的本质是“用户与系统交互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对于AI交互来说,核心体验维度包括:
- 清晰性:用户知道“该怎么问”;
- 一致性:AI的回应符合用户预期;
- 适应性:AI能理解模糊需求;
- 闭环性:用户能反馈并推动优化。
下面,我们将围绕这四个维度,展开提示方案的设计方法。
方法1:以用户认知模型为中心的“三层提示设计”
用户的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是指“用户对AI的理解、使用习惯和知识背景”。比如:
- 老年人可能更习惯“口语化提问”,而程序员更习惯“结构化指令”;
- 新手用户需要“引导式提示”,而专家用户需要“简洁式提示”。
提示工程架构师的第一步,是将提示拆分为“三层结构”,分别匹配用户的“表层表达”、“中层需求”和“深层认知”:
1.1 表层提示:用户直接看到的“引导语”
表层提示是用户与AI交互的“第一触点”,核心目标是降低用户的“提问门槛”。设计原则是:
- 用用户的语言(而非技术术语);
- 给出“示例”而非“抽象要求”;
- 限制选择范围(避免用户输入模糊)。
案例:教育类AI辅导工具的表层提示设计
坏的设计:“请输入你的问题。”(太抽象,用户不知道该怎么说)
好的设计:“请描述你遇到的数学问题(例如:解方程x²-5x+6=0),并选择需要的帮助类型:✅ 解题步骤 | 📚 知识点讲解 | 📝 类似题目练习”(用示例引导,用选项限制范围)
1.2 中层提示:AI的“处理逻辑规则”
中层提示是隐藏在表层之下的“AI行为准则”,核心目标是让AI的回应符合用户的“预期逻辑”。设计原则是:
- 明确“输出结构”(比如“先结论,再步骤,最后示例”);
- 加入“约束条件”(比如“不使用专业术语,用初中生动能听懂的话解释”);
- 关联“上下文”(比如“如果用户之前问过二次函数,回应中要呼应之前的知识点”)。
案例:教育类AI的中层提示(以“解题步骤”为例)
你现在需要解决用户的数学题,遵循以下规则:
1. 第一步:明确题目类型(如“二次方程”“几何证明”);
2. 第二步:列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量(用“已知:”“求:”标注);
3. 第三步:选择解法并解释原理(如“使用因式分解法,因为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可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且和为一次项系数”);
4. 第四步:逐步计算(每一步写清楚公式和计算过程);
5. 第五步:总结结论(用“答案:”标注);
6. 注意:所有步骤都要用初中生动能听懂的语言,避免使用“判别式”“韦达定理”等术语,除非用户主动问。
1.3 深层提示:领域知识的“图谱关联”
深层提示是提示系统的“知识底座”,核心目标是让AI的回应“有深度、有依据”。设计原则是:
- 整合领域知识图谱(比如数学中的“知识点-题型-解法”关联);
- 加入“可信度标注”(比如“这个结论来自《初中数学教材》第3章第2节”);
- 限制“幻觉输出”(比如“如果不确定答案,直接说‘我需要查阅资料后回复你’”)。
案例:教育类AI的深层提示(以“二次方程”为例)
关联知识图谱:
- 二次方程定义:形如ax²+bx+c=0(a≠0)的方程;
- 解法优先级:因式分解法 > 配方法 > 求根公式法;
- 因式分解法适用条件:b²-4ac是完全平方数;
- 求根公式:x = [-b ± √(b²-4ac)]/(2a);
- 易错点:忘记a≠0的条件,或计算判别式时符号错误。
约束规则:
- 如果用户的问题涉及二次方程,必须先检查a是否为0;
- 如果使用求根公式,必须解释判别式(b²-4ac)的意义(正数=两个不同实根,零=一个实根,负数=无实根);
- 所有解法必须关联教材中的对应知识点。
1.4 三层提示的协同逻辑(Mermaid流程图)
方法2:基于意图识别的“动态提示生成”
用户的问题往往是“模糊的”——比如“这个衣服不好看”,可能是指款式、颜色、材质或尺码。如果提示设计是“静态的”,AI可能无法准确回应。此时,动态提示生成是关键:通过识别用户的“真实意图”,调整提示内容,让AI的回应更精准。
2.1 意图识别的技术逻辑
意图识别(Intent Recognition)是NLP中的经典任务,核心是将用户的自然语言输入映射到预定义的“意图类别”。常见的技术方案是:
- 用**预训练语言模型(如BERT、RoBERTa)**训练意图分类器;
- 定义“意图标签”(比如电商场景中的“款式不满意”“颜色不满意”“尺码不合适”);
- 用多轮澄清获取更精准的意图(比如“你是觉得款式不符合喜好,还是颜色搭配有问题?”)。
2.2 数学模型:意图分类的损失函数
意图分类是二分类或多分类任务,常用交叉熵损失函数(Cross-Entropy Loss)衡量模型预测的误差:
L=−1N∑i=1N∑c=1Cyi,clog(y^i,c)L = -\frac{1}{N} \sum_{i=1}^N \sum_{c=1}^C y_{i,c} \log(\hat{y}_{i,c})L=−N1i=1∑Nc=1∑Cyi,clog(y^i,c)
其中:
- NNN:样本数量;
- CCC:意图类别数量;
- yi,cy_{i,c}yi,c:真实标签(1表示属于该类别,0表示不属于);
- y^i,c\hat{y}_{i,c}y^i,c:模型预测的概率。
2.3 动态提示生成的实战案例(电商客服场景)
步骤1:定义意图标签
电商客服场景中的常见意图:
- 意图1:款式不满意;
- 意图2:颜色不满意;
- 意图3:尺码不合适;
- 意图4:质量问题。
步骤2:训练意图分类器
用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库训练BERT分类器: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Tokenizer,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Trainer, TrainingArguments
import datasets
# 1. 加载数据集(示例:用户问题+意图标签)
dataset = datasets.load_dataset("csv", data_files="customer_queries.csv")
tokenizer = BertTokenizer.from_pretrained("bert-base-chinese")
# 2. 预处理函数: tokenize文本
def preprocess_function(examples):
return tokenizer(examples["text"], truncation=True, padding="max_length", max_length=128)
tokenized_dataset = dataset.map(preprocess_function, batched=True)
# 3. 加载预训练模型
model =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bert-base-chinese", num_labels=4)
# 4. 训练参数设置
training_args = TrainingArguments(
output_dir="./intent-classifier",
per_device_train_batch_size=8,
num_train_epochs=3,
logging_dir="./logs",
)
# 5. 训练模型
trainer = Trainer(
model=model,
args=training_args,
train_dataset=tokenized_dataset["train"],
eval_dataset=tokenized_dataset["test"],
)
trainer.train()
步骤3:动态生成提示
根据意图分类结果,生成不同的提示:
def generate_dynamic_prompt(user_input, intent):
if intent == 1: # 款式不满意
return f"""用户觉得衣服款式不好看,需要推荐类似风格但款式不同的商品。请遵循以下规则:
1. 先认可用户的审美:“您的眼光真不错,这款的款式确实比较经典。”
2. 推荐2-3款类似风格的商品(用商品ID标注:如【商品123】);
3. 说明推荐理由:“这几款是我们店最新上架的,采用了同样的休闲风格,但增加了连帽/刺绣设计,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
4. 询问用户是否需要进一步帮助:“如果需要看细节图或试穿视频,可以告诉我哦~”
"""
elif intent == 2: # 颜色不满意
return f"""用户觉得衣服颜色不好看,需要推荐同款式但颜色不同的商品。请遵循以下规则:
1. 先共情用户:“颜色确实很影响整体搭配,您的需求我理解~”
2. 列出该商品的其他颜色(如“这款还有黑色/白色/浅蓝三种颜色可选”);
3. 建议搭配:“如果您喜欢低调,黑色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想显白,浅蓝更合适~”
4. 引导用户选择:“需要我发对应颜色的实物图给您吗?”
"""
# 其他意图类似...
2.4 效果对比
- 静态提示:“您可以换一款试试。”(用户不知道换什么)
- 动态提示(意图2:颜色不满意):“颜色确实很影响整体搭配,您的需求我理解~这款还有黑色/白色/浅蓝三种颜色可选。如果您喜欢低调,黑色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想显白,浅蓝更合适~需要我发对应颜色的实物图给您吗?”(精准回应,引导用户下一步行动)
方法3:一致性与可预测性的“提示框架设计”
用户对AI的信任,来自“可预测的回应”——如果同一个问题,AI今天说“3天内退款”,明天说“7天内”,用户会立刻失去信任。提示框架(Prompt Framework)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定义“固定的回应结构”,让AI的输出保持一致性。
3.1 提示框架的设计原则
- 结构化:用固定的模块划分回应内容(如“政策依据-步骤说明-联系方式”);
- 标准化:每个模块的语言风格、术语使用保持一致(如“退款”统一用“退款”,不用“返款”“退钱”);
- 可扩展:框架能适配不同的场景(如电商客服、医疗咨询、企业办公)。
3.2 实战案例:银行客服AI的提示框架
银行客服场景的核心需求是“准确、合规”,因此提示框架设计为**“合规说明+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模块 | 内容示例 |
---|---|
合规说明 | “根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28条,银行卡挂失后卡片将立即冻结。” |
操作步骤 | “1. 打开我行APP,点击“我的-银行卡-挂失”;2. 输入身份证号和卡号,验证身份;3. 确认挂失信息,提交申请。” |
注意事项 | “1. 挂失后7天内可到网点补卡;2. 补卡需携带本人身份证;3. 挂失手续费10元(从卡内扣除)。” |
对应的提示设计:
你现在需要回答用户关于“银行卡挂失”的问题,必须遵循以下框架:
1. 合规说明:引用对应的政策法规(如《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2. 操作步骤:用数字序号列出具体操作,每一步不超过20字;
3. 注意事项:用“1. 2. 3.”列出关键提醒,包括时间、材料、费用;
4. 语言风格:正式、准确,不用口语化表达(如“别忘带身份证”改为“需携带本人身份证”)。
3.3 一致性的效果验证
通过提示框架,AI对“银行卡挂失”的回应始终保持一致:
- 无论用户问“怎么挂失银行卡?”还是“银行卡丢了怎么办?”,AI都会先讲合规说明,再讲步骤,最后讲注意事项;
- 所有术语(如“挂失手续费10元”)都保持统一,不会出现“手续费5元”的错误。
方法4:反馈闭环驱动的“提示迭代”
用户体验的优化是“持续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提示方案。反馈闭环(Feedback Loop)是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迭代引擎”——通过收集用户反馈,定位提示设计的问题,不断优化。
4.1 反馈闭环的核心环节
反馈闭环的流程可以总结为“四步”:
- 收集反馈:通过用户界面(如“这个回答是否解决了你的问题?”按钮)、客服记录、日志分析收集反馈;
- 分析反馈:用统计方法(如漏斗分析、聚类分析)找出高频问题(如“步骤不清楚”“答案不准确”);
- 优化提示:针对高频问题调整提示设计(如“步骤不清楚”→ 拆分步骤,加入示例);
- 验证效果:通过A/B测试对比优化前后的用户满意度(如点击率、转化率、反馈好评率)。
4.2 实战案例:教育类AI的反馈迭代
步骤1:收集反馈
在AI辅导工具的界面加入反馈按钮:
- “这个回答解决了你的问题吗?” → 是/否;
- 如果选“否”,进一步询问:“问题出在哪里?” → 回答不准确/步骤不清楚/其他。
步骤2:分析反馈
通过日志分析发现:
- 30%的用户选“否”;
- 其中60%的问题是“步骤不清楚”(如“因式分解的步骤没看懂”)。
步骤3:优化提示
针对“步骤不清楚”的问题,调整中层提示:
- 原提示:“第三步:选择解法并解释原理”;
- 优化后提示:“第三步:选择解法并解释原理,每一步用‘→’标注,比如‘x²-5x+6=0 → 找两个数a和b,使得a+b=-5,ab=6 → a=-2,b=-3 → (x-2)(x-3)=0’”。
步骤4:验证效果
通过A/B测试对比优化前后的效果:
- 优化前:“步骤不清楚”的反馈占比60%;
- 优化后:“步骤不清楚”的反馈占比下降到20%;
- 用户满意度从75分提升到89分。
4.3 反馈闭环的技术实现(Python示例)
用Flask框架收集用户反馈,并存储到数据库: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jsonify
from flask_sqlalchemy import SQLAlchemy
app = Flask(__name__)
app.config['SQLALCHEMY_DATABASE_URI'] = 'sqlite:///feedback.db'
db = SQLAlchemy(app)
# 定义反馈模型
class Feedback(db.Model):
id = db.Column(db.Integer, primary_key=True)
user_id = db.Column(db.String(50))
query = db.Column(db.Text)
response = db.Column(db.Text)
is_satisfied = db.Column(db.Boolean)
reason = db.Column(db.String(50)) # 如“步骤不清楚”“回答不准确”
# 创建数据库表
with app.app_context():
db.create_all()
# 反馈提交接口
@app.route('/submit_feedback', methods=['POST'])
def submit_feedback():
data = request.json
feedback = Feedback(
user_id=data['user_id'],
query=data['query'],
response=data['response'],
is_satisfied=data['is_satisfied'],
reason=data.get('reason')
)
db.session.add(feedback)
db.session.commit()
return jsonify({"status": "success"}), 200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debug=True)
三、项目实战:教育类AI辅导工具的提示方案设计
为了让上述方法落地,我们以“初中数学AI辅导工具”为例,完整展示提示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3.1 项目目标
帮助初中学生解决数学题,提供“解题步骤”“知识点讲解”“类似题目练习”三种帮助,核心体验目标是“步骤清晰、知识点关联、语言易懂”。
3.2 开发环境搭建
- 后端:Python 3.9 + Flask 2.0(处理请求、生成提示、调用大模型);
- 前端:Vue.js 3.0(用户交互界面,收集输入和反馈);
- 大模型:OpenAI GPT-3.5-turbo(或国内模型如文心一言、通义千问);
- 数据库:SQLite(存储用户反馈和历史记录)。
3.3 提示方案设计
3.3.1 表层提示(用户界面引导)
<!-- Vue.js 前端模板 -->
<div class="query-input">
<textarea v-model="userQuery" placeholder="请输入你的数学题(例如:解方程x²-5x+6=0)"></textarea>
<div class="options">
<button @click="selectHelpType('steps')">解题步骤</button>
<button @click="selectHelpType('knowledge')">知识点讲解</button>
<button @click="selectHelpType('practice')">类似题目练习</button>
</div>
<button @click="submitQuery">提交</button>
</div>
3.3.2 中层提示(AI处理规则)
根据用户选择的帮助类型,生成不同的中层提示:
def generate_middle_prompt(help_type):
if help_type == "steps":
return """你现在需要解决用户的数学题,遵循以下规则:
1. 第一步:明确题目类型(如“二次方程”“几何证明”);
2. 第二步:列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量(用“已知:”“求:”标注);
3. 第三步:选择解法并解释原理(用“→”标注每一步,比如“x²-5x+6=0 → 找两个数a和b,使得a+b=-5,ab=6 → a=-2,b=-3 → (x-2)(x-3)=0”);
4. 第四步:逐步计算(每一步写清楚公式和计算过程);
5. 第五步:总结结论(用“答案:”标注);
6. 注意:所有步骤都要用初中生动能听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
elif help_type == "knowledge":
return """你现在需要讲解用户问题涉及的知识点,遵循以下规则:
1. 第一步:明确知识点名称(如“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法”);
2. 第二步:用比喻解释知识点(如“因式分解就像把一个大蛋糕切成小块,每块都是原来的因数”);
3. 第三步:举1个简单的例子(如“x²+3x+2=0 → (x+1)(x+2)=0”);
4. 第四步:说明易错点(如“不要忘记检查因数的符号,比如x²-5x+6的因数是(x-2)(x-3),不是(x+2)(x+3)”);
5. 注意:语言要口语化,不用教材中的定义。
"""
elif help_type == "practice":
return """你现在需要给用户生成类似的题目,遵循以下规则:
1. 第一步:分析用户问题的题型(如“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题”);
2. 第二步:生成2-3道类似的题目(难度与用户问题一致);
3. 第三步:每道题附答案(用“答案:”标注);
4. 注意:题目中的数字要简单,避免复杂计算。
"""
3.3.3 深层提示(知识图谱关联)
整合初中数学的“知识点-题型-解法”图谱,例如:
{
"二次方程": {
"题型": ["解方程", "求根", "判别式应用"],
"解法": {
"因式分解法": "适用于b²-4ac是完全平方数的情况",
"配方法": "适用于所有二次方程,步骤是:移项→配方→开方→求解",
"求根公式法": "适用于所有二次方程,公式是x = [-b ± √(b²-4ac)]/(2a)"
},
"易错点": ["忘记a≠0的条件", "计算判别式时符号错误", "因式分解时符号错误"]
}
}
3.4 后端代码实现(Flask)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jsonify
import openai
import json
app = Flask(__name__)
openai.api_key = "your-api-key" # 替换为你的OpenAI API Key
# 加载知识图谱
with open("math_knowledge_graph.json", "r") as f:
knowledge_graph = json.load(f)
# 生成中层提示的函数(见3.3.2)
def generate_middle_prompt(help_type):
# ... 省略实现 ...
# 生成深层提示的函数
def generate_deep_prompt(topic):
if topic in knowledge_graph:
return f"""关联知识图谱:
- 题型:{', '.join(knowledge_graph[topic]['题型'])}
- 解法:{json.dumps(knowledge_graph[topic]['解法'], ensure_ascii=False)}
- 易错点:{', '.join(knowledge_graph[topic]['易错点'])}
"""
else:
return ""
# 处理用户请求的接口
@app.route('/solve_math', methods=['POST'])
def solve_math():
data = request.json
user_query = data['query']
help_type = data['help_type']
# 生成中层提示和深层提示
middle_prompt = generate_middle_prompt(help_type)
topic = "二次方程" # 这里可以用NLP模型识别题目涉及的知识点,示例中简化为固定值
deep_prompt = generate_deep_prompt(topic)
# 组合最终提示
final_prompt = f"""用户的问题是:{user_query}
帮助类型是:{help_type}
{middle_prompt}
{deep_prompt}
请按照上述规则回答。"""
# 调用OpenAI API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final_prompt}]
)
# 返回结果
return jsonify({"response":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200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debug=True)
3.5 效果演示
用户输入:“解方程x²-5x+6=0”,选择“解题步骤”。
AI回应:
题目类型:二次方程
已知:x²-5x+6=0
求:x的值
解法原理:使用因式分解法,因为二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6可分解为-2和-3,它们的和是-5(一次项系数)。
步骤:
1. x²-5x+6=0 → 找两个数a和b,使得a+b=-5,ab=6 → a=-2,b=-3;
2. 将方程分解为(x-2)(x-3)=0;
3. 根据“若两个数的乘积为0,则至少有一个数为0”,得到x-2=0或x-3=0;
4. 解得x=2或x=3。
答案:x=2或x=3
四、实际应用场景与提示方案优化
不同的应用场景,提示方案的设计重点不同。下面列举几个常见场景的优化策略:
4.1 电商客服场景
- 核心需求:快速解决问题,引导转化;
- 提示优化:加入“推荐语”(如“如果您需要类似风格的商品,我可以帮您推荐~”),用“emoji”增强亲和力(如“😊 您的问题我已经记录,会尽快帮您处理~”)。
4.2 医疗咨询场景
- 核心需求:严谨、合规;
- 提示优化:加入“免责声明”(如“本回答仅用于科普,不构成诊断建议,请及时就医~”),限制“诊断类回应”(如“无法判断您的病情,请提供更多症状或咨询医生~”)。
4.3 企业办公场景
- 核心需求:高效、结构化;
- 提示优化:加入“模板”(如“请按照‘背景-目标-步骤-预算’的结构写方案”),关联“企业知识库”(如“引用公司《项目管理规范》第5章第3节的内容”)。
五、工具与资源推荐
5.1 提示设计工具
- PromptLayer:跟踪和调试提示的效果,支持A/B测试;
- LlamaIndex:将私有知识(如企业文档)整合到提示中,避免幻觉输出;
- LangChain:构建复杂的提示链(如多轮对话、知识检索)。
5.2 意图识别工具
- 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预训练语言模型库,支持快速训练意图分类器;
- Rasa:开源的对话系统框架,支持多轮意图识别和澄清。
5.3 反馈分析工具
- Mixpanel:用户行为分析工具,跟踪反馈按钮的点击率和转化率;
- Amplitude:用户增长分析工具,用漏斗分析找出提示设计的瓶颈。
5.4 知识图谱工具
- Neo4j:图数据库,用于构建领域知识图谱;
- Apache Jena:语义网框架,支持知识图谱的存储和查询。
六、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6.1 未来趋势
- 多模态提示:结合文字、图像、语音的提示设计(如“上传一张错题照片,我帮你分析”);
- 个性化提示: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如“之前问过二次方程”)调整提示内容;
- 自动提示生成:用大模型(如GPT-4)自动生成提示,减少人工成本;
- 伦理与隐私:提示设计中加入“隐私保护”规则(如“不询问用户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
6.2 挑战
- 用户认知的多样性:不同年龄、教育背景的用户对提示的理解不同,如何设计“通用的引导语”?
- 大模型的不确定性:即使提示设计得好,大模型也可能生成意外的回应(如“幻觉输出”),如何降低这种风险?
- 多轮对话的连贯性:多轮对话中,提示需要保持上下文一致(如“用户之前问过‘因式分解’,现在问‘配方法’,回应中要关联之前的知识点”),如何实现?
结语:提示工程的本质是“用户思维”
提示工程不是“如何让大模型更聪明”,而是“如何让大模型更懂用户”。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我们的工作从来不是“写几个完美的Prompt”,而是“持续理解用户的需求,优化提示系统,让AI的能力通过更自然的方式传递给用户”。
最后,送给所有提示工程从业者一句话:“好的提示,不是让用户适应AI,而是让AI适应用户。”
附录:关键术语表
-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设计和优化提示,让大模型输出符合预期的结果;
- 用户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用户对AI的理解、使用习惯和知识背景;
- 意图识别(Intent Recognition):将用户的自然语言输入映射到预定义的意图类别;
- 反馈闭环(Feedback Loop):通过收集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提示设计的流程。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