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世界 2035》是华为发布的聚焦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报告,系统勾勒了技术演进、场景变革与治理路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部分:

一、现状与愿景:AI 迈向物理世界的起点

当前 AI 虽因生成式技术取得突破,但仍处起步阶段,应用集中于问答型助手,存在 “黑盒” 不可解释、模块组合不足等问题,工业与服务领域潜力未充分释放。报告核心愿景提出,走向物理世界是通用人工智能(AGI)形成的必由之路,需通过技术融合构建 “感知 - 认知 - 决策 - 行动” 一体化智能系统,推动工业与服务领域的深度转型。

二、核心支撑:十大技术跃迁

技术层面聚焦十大协同演进的趋势,构成智能世界的底层基石:

AGI 突破路径:依赖 “经验 - 理念 - 行动” 三大引擎形成世界模型,从数据驱动走向物理交互;

AI 智能体进化:从执行工具升级为决策伙伴,五级能力演进驱动产业范式革命;

软件开发重构:人机协同编程取代传统模式,形成 “Agent 原生” 的开发生态;

镜像世界交互:多模态技术实现五感融合的沉浸式体验,AIGC 破解 3D 内容瓶颈;

多 Agent 生态:移动互联从 “App 孤岛” 转向 “服务找人” 的智能体协同网络;

具身智能落地:在智能驾驶、机器人、低空经济三大领域形成万亿级产业;

算力范式革命:突破冯・诺依曼架构,以光计算、量子计算等满足 10 万倍算力增长需求;

存储形态变革:从 “存数据” 到 “存知识”,温数据占比超 70%,支撑智能体记忆与演进;

智能体互联网:连接规模从 “百亿人联” 到 “万亿物联”,实现虚实实时交互;

能源智能管理:以 Token 定义能量单元,构建 “智能 + 能源” 的神经调度网络。

三、场景落地:生产生活全维度跃迁

AI 深度融入千行百业与家庭生活,推动全场景升级:

民生领域:医疗从 “治病救人” 转向健康全周期管理,AI 可预防 80% 慢性病;教育实现人机协同因材施教,孪生教师破解资源不均;出行形成 MaaS 平台调度的 “第三空间”(RoboTaxi、空中出租车);居家以全息技术与智能机器人打造 “懂你” 的智慧空间。

产业领域:制造实现 “设计即制造、制造即智能”,AI 驱动柔性生产;金融从 “服务重点用户” 转向超个性化智能助理;电力以新能源为主力,通过构网技术与 AI 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物流、矿业等传统行业依托 AI 实现 “无人化、精准化” 转型。

城市发展:进化为 “自感知、自决策、自进化” 的智能生命体,城市级 AGI、数据大动脉与智能基础设施支撑治理、服务与安全升级。

四、挑战与治理:向善的人机共生

报告直面技术与社会挑战,提出系统性应对方案:

核心挑战:技术不平衡加剧数字鸿沟、AI 决策伦理与价值对齐难题、网络安全与多智能体协同风险;

治理路径:构建 “向善的人机共生系统工程框架”,涵盖伦理嵌入(可解释、可问责)、安全防护(ICT 基建、单 / 多智能体全生命周期安全)、治理协同(国际共识与监管框架);

发展目标:以 AI 普惠弥合差距,通过技术可及性与教育体系保障公平;以可持续 AI 驱动绿色发展,实现技术能耗优化与环境赋能的双赢。

总结

报告以 “人机共生、虚实融合” 为核心,既强调技术突破(算力、智能体、具身智能等)的基础作用,也突出场景落地与治理规范的协同重要性,为 2035 年 “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 的智能世界提供了技术蓝图与行动指引。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