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模型应用架构是连接基础模型能力与实际业务场景的关键桥梁,它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将大模型的潜力转化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现代大模型应用架构已形成完整的分层体系,从数据接入到应用落地,各层紧密衔接,共同支撑大模型在多行业场景中的规模化应用。这种架构设计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也增强了模型在不同业务场景中的适应性和价值输出能力。本文将从数据层预处理层知识与模型中台层模型层与训练优化层应用层技术支撑层六个维度,全面剖析大模型应用架构的组成与功能。

一、数据层与预处理层:多模态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数据层与预处理层构成了大模型应用架构的"原料基地",负责原始数据的收集、清洗和转换,为后续模型处理提供高质量输入

1. 多模态数据接入层

多模态数据接入层是架构的底层入口,负责整合文本、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数据源。该层通过接入网关与消息总线机制,将数据统一接入平台并标注时间戳与来源标签,为后续处理提供完整上下文  。例如,在客服场景中,该层可能同时处理用户输入的文字咨询、语音留言和上传的图片凭证;在医疗场景中,则需要整合电子病历文本、医学影像和患者语音描述等多模态信息。

2. 预处理与特征提取层

预处理与特征提取层则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清洗和转换,确保数据质量。该层包含多种技术手段:

  • 语音转文本:调用自动语音识别(ASR)服务,将音频转换为可读文本,如客服对话中的语音留言转文字。
  • 视频帧分离:关键帧抽取与场景切割,使模型能聚焦画面中最重要的内容,如监控视频中的异常行为识别。
  • OCR与图像识别:识别图表、手写体与嵌入式文字,将视觉信息转成结构化文本,如医疗报告中的手写处方提取。
  • 分词与句法分析:进行中文分词、词性标注和依存句法分析,以便下游模型更好理解语义。
  • 多模态数据对齐:确保不同模态数据(如文本、图像)在语义空间中的一致性,便于模型联合处理。

该层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处理数据噪声、实现格式统一、保障实时性及满足隐私保护要求 。例如,在金融场景中,需确保客户数据在预处理阶段完成脱敏;在医疗场景中,需处理医学影像与文本描述的时空对齐问题。

二、知识与模型中台层:能力聚合与复用

知识与模型中台层是大模型应用架构的"能力中枢",负责将大模型与行业知识、业务规则相结合提升模型在特定场景中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1. 知识管理子系统

知识管理子系统构建了领域知识的结构化存储与检索能力:

  • 本体定义:预先规划"实体-属性-关系"体系,形成领域本体 ,如医疗领域的疾病-症状-治疗方案知识图谱。
  • 知识库存储:采用图数据库(如Neo4j)与RDF三元组库并行存储,兼顾灵活推理与标准化语义。
  • 检索服务:结合向量化查询与精确匹配,既能模糊搜索,又能精准定位实体关系。
  • 知识更新机制:通过持续学习框架,动态更新知识库内容,解决信息过时问题。

2. 模型管理子系统

模型管理子系统则实现了模型的版本控制与优化:

  • 模型注册与版本控制:记录模型训练参数、性能指标及应用场景,支持版本回滚与对比分析。
  • 模型性能评估: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包括推理速度、准确率、资源消耗等指标。
  • 模型适配与优化:针对不同场景需求,对模型进行轻量化、量化或参数高效调整  。

3. 流程引擎

流程引擎负责管理多模型协作与任务执行:

  • 工作流管理:定义模型调用顺序、参数传递规则及异常处理策略。
  • 任务协调:优化资源分配,确保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得到满足。
  • 流程监控:实时跟踪流程执行状态,提供可视化监控与告警。

4. 安全与合规机制

安全与合规机制保障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合规性:

  • 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权限管理等技术确保数据操作安全。
  • 隐私保护:数据脱敏、匿名化、差分隐私等技术保护用户隐私。
  • 内容安全:通过内容过滤、价值观对齐等技术确保模型输出符合伦理与法规要求。

该层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知识与模型的复用,避免重复开发。例如,某银行在构建智能客服系统时,可复用已有的金融知识图谱和风控模型,大幅降低开发成本。

更多内容请看下回。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