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业费尽心机投标、中标,以为终于能赚一笔,结果签完合同、开工没多久就傻了眼:要么合同里藏着没注意的成本漏洞,要么履约时原材料涨价超预期,最后不仅没盈利,反而搭进去人工和资金 —— 这就是常说的 “中标即亏损”。

其实这种情况不是偶然,大多是在合同签订前、履约过程中踩了坑。今天就从实际操作角度,给大家整理一份避坑指南,帮你把中标后的风险挡在门外。

第一关:选项目别盲目,从源头避开 “接错活” 的坑

很多亏损的根源,早在找标、选项目时就埋下了。有些企业为了多中标,看到稍微沾边的招标信息就投,没仔细琢磨项目和自身能力是否匹配。比如擅长做小型装修的企业,却接了大型工装项目,后续施工中技术、人员跟不上,要么延误工期赔违约金,要么追加成本赶进度,怎么算都亏。

选项目时一定要先想清楚:项目的核心要求、预算、工期,是不是和自己的资源、经验匹配?比如做学校多媒体设备的企业,要是能精准锁定高校教学影音设备类项目,而非盲目投大型场馆影音系统项目(超出自身经验范围),后续履约风险会低很多。

这里分享个提高选标效率的小方法:找招标信息时,别再用传统方式反复输关键词、切换地区,不仅费时间,还容易被无关信息误导,或者漏掉真正匹配的项目。现在有工具能帮着做精准筛选,比如微信上能搜到的标探云脑,不用下载安装,打开就能用。它能通过 AI 把你的业务需求和招标信息的核心要素(像项目类型、服务要求、预算)做深度解析,不用手动翻几百条结果,几分钟就能推送给你高匹配度的项目,帮你快速锁定 “能做、好做、有钱赚” 的标的,从源头减少 “接错活” 的风险。

第二关:签合同要较真,扒干净这些 “条款陷阱”

就算项目选对了,合同条款没看仔细,照样可能亏。有些企业签合同图快,觉得招标方的合同都是标准模板,没逐条审核,等出了问题才发现坑早就挖好了。

这几个条款一定要重点盯紧:

  1. 成本相关条款:有没有类似 “材料价格波动由乙方承担” 的表述?要是原材料涨价幅度大,很可能吃掉所有利润。尽量争取 “材料价格超出 XX% 时,双方协商调整合同价” 的条款,给自己留好缓冲空间。
  2. 付款周期:别被 “验收后付款” 这种模糊表述糊弄。验收要多久?付款要在验收后几天内完成?最好明确 “验收合格后 15 个工作日内支付 XX% 货款”,避免无限期拖欠。
  3. 违约条款:甲方逾期付款的违约金是多少?乙方延误工期的赔偿比例是多少?要避免 “乙方违约赔偿无上限,甲方违约却没说法” 的不平等条款,比如约定 “甲方逾期付款,按日支付合同总额 0.05% 的违约金”,同时明确乙方延误工期的赔偿上限(比如不超过合同总额的 5%)。

签合同前,最好找懂法律和行业的人一起审核,别嫌麻烦,现在多花点时间,后面能少亏不少钱。

第三关:履约要盯紧,应对好 “动态风险”

合同签好了不代表万事大吉,履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风险,没及时应对照样会亏损。

第一个要注意的是项目变更。比如甲方中途要求增加工程量、改变材料规格,要是没及时签补充协议,后续甲方可能不认账,额外产生的成本只能自己承担。所以只要项目有变更,不管大小,都要先和甲方沟通清楚变更后的成本、工期,再签订书面补充协议,把口头约定变成白纸黑字,避免后续扯皮。

第二个是成本失控风险。原材料突然涨价、人工成本增加,要是前期没做预案,实际成本很可能超出预算。建议履约前做一份详细的成本清单,标注出可能涨价的材料、人工,提前和供应商约定价格浮动范围;履约过程中每周核对一次实际成本和预算,一旦发现超支迹象,及时和甲方沟通,或者调整施工方案,避免成本越超越多。

中标不是终点,是 “赚钱” 的起点

很多企业把精力都放在 “怎么中标” 上,却忽略了中标后的合同和履约管理,最后导致 “中标即亏损”。其实只要做好三件事:前期用精准的方式选对项目(比如借助标探云脑筛选高匹配度标的),中期仔细审核合同条款,后期盯紧履约过程中的变更和成本,就能大大降低亏损风险,让中标真正变成赚钱的机会。

对企业来说,能中到适合自己的标、顺利做完拿到钱,才是真的赢了。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