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AGI 走向物理世界:从虚拟智能到具身认知

二、AI 智能体的进化:从执行工具到决策主体

三、人机协同编程:软件开发的范式革命

四、多模态交互升维:全感官沉浸体验

五、移动互联生态转型:从 APP 到智能体协同

六、具身智能跨越鸿沟:三大万亿级产业崛起

七、算力架构革命:突破冯・诺依曼瓶颈

八、数据范式重构:从存储到智能激活

九、智能体互联网:连接对象的指数级扩张

十、能源智能管理:Token 化的能源网络


华为在《智能世界 2035》报告中系统研判了未来十年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十大技术趋势将深刻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这些趋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数据、算力、网络、能源的协同创新,构建起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深度融合的智能生态体系。

一、AGI 走向物理世界:从虚拟智能到具身认知

通用人工智能(AGI)将成为未来十年最具变革性的技术驱动力,但其突破必须依托物理世界的交互实践。报告指出,AGI 需通过实体智能体与环境的实时互动,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的一体化能力。这意味着智能体将像人类一样通过 "身体" 感知世界,在工业生产、城市管理等场景中积累多模态经验数据,逐步形成类人类的常识推理能力。华为预测,通过多模态数据积累、核心算法突破和认知原理创新,AGI 将在复杂工业控制、紧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成为人类解决物理世界复杂问题的核心伙伴。

二、AI 智能体的进化:从执行工具到决策主体

AI 智能体将经历从效率工具到决策伙伴的范式跃迁。初期阶段(2025-2028 年),智能体主要承担客服、销售等标准化任务,预计催生千亿美元规模产业;中期(2028-2032 年)将深度渗透药物研发、专业咨询等领域,通过自主规划与优化能力降低科研成本,形成万亿美元级市场;远期(2032-2035 年)则将重构产品形态,AI PC、家庭机器人等新物种普及,开拓十万亿美元级增量空间。报告特别强调,企业级智能体将实现业务流程的端到端自主决策,例如在供应链管理中自动完成需求预测、库存优化与物流调度的全链条操作。

三、人机协同编程:软件开发的范式革命

软件开发将迎来 "人类定义价值,AI 执行实现" 的新模式。普通应用开发将由智能体主导,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即可生成可用程序,形成 "可塑软件" 生态;专业开发领域则由人类开发者聚焦架构设计与安全治理,AI 工具链承担编码、测试等重复性工作。华为 CodeArts Doer 等工具已实现 80% 基础代码的自动生成,未来十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这种协同模式不仅将开发效率提升 5-10 倍,更将推动软件架构向弹性可塑方向演进,使系统能根据业务需求自动调整功能模块。

四、多模态交互升维:全感官沉浸体验

人机交互将突破屏幕限制,向融合五感的自然交互演进。短期(2025-2027 年)微手势、眼动追踪技术将成为主流,中期(2027-2030 年)触觉反馈、空间音频等技术实现 "触摸" 数字世界的体验,远期(2030-2035 年)脑机接口将纳入多模态框架,实现 "直觉式交互"。华为预测,未来终端设备将集成精细手势指环、脉搏感知项链、超轻量 3D 眼镜等新型交互硬件,使用户不仅能 "看见" 和 "听见",还能 "触摸" 甚至 "闻到" 数字内容。在医疗领域,这种技术将实现远程手术的力反馈操作,在教育领域则能构建沉浸式历史场景体验。

五、移动互联生态转型:从 APP 到智能体协同

应用生态将从 "人找服务" 的 APP 模式,进化为 "服务找人" 的多智能体协同模式。用户无需手动操作多个应用,只需发出任务指令,智能体网络便会自动调用相关服务节点完成预订、支付、调度等全流程操作。这种转型将催生空间多模态交互界面(SMUI),使汽车、家居等物理空间成为交互入口。报告指出,"端到端任务成功率" 将取代用户时长成为核心指标,推动商业模式从注意力经济转向价值交换经济,例如按任务完成效果付费的智能服务模式。

六、具身智能跨越鸿沟:三大万亿级产业崛起

具身智能将在智能驾驶、服务机器人、低空经济三大领域实现规模化突破。自动驾驶领域将按 "L4 试商用(2027)→规模化应用(2030)→L4 + 普及(2035)" 的路径演进,最终实现大部分场景的无人驾驶;家庭机器人将于 2035 年前后突破万元成本壁垒,进入爆发期,承担清洁、陪护等 80% 以上的家庭服务;低空经济则需突破电池能量密度瓶颈,通过固态电池、太阳能 - 氢能耦合等技术,实现私人飞行器的家庭普及,推动城市交通进入三维立体时代。华为在昇腾芯片与鸿蒙系统的技术积累,将为具身智能提供感知、决策、执行的全栈支撑。

七、算力架构革命:突破冯・诺依曼瓶颈

为满足 AGI 与物理 AI 的算力需求,计算架构将迎来后摩尔时代的颠覆性创新。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存算分离瓶颈将被突破,通过存算一体、光计算、量子计算等新型技术,实现算力密度的指数级增长。报告预测,2035 年全社会算力总量将较 2025 年增长 10 万倍,同时通过材料创新(如碳基芯片)、工艺优化和智能调度,使单位算力能耗降低 90% 以上。华为昇腾芯片 "一年一代、算力翻倍" 的演进节奏,正是这一趋势的具体实践,其灵衢互联技术更将超节点通信效率提升 40%,支撑百万卡级集群的高效运行。

八、数据范式重构:从存储到智能激活

Agentic AI 将推动数据存储从 "分层存储" 转向 "动态激活"。到 2035 年,需要实时处理的温数据占比将超过 70%,传统热 - 温 - 冷三层架构将简化为 "热温 - 温冷" 两层结构。数据价值不再取决于存储规模,而在于场景化供给能力 —— 通过语义化存储、智能索引和动态调度,使海量历史数据能被 AI 即时调用。华为 GaussDB 数据库与 ModelArts 平台的协同,已实现医疗影像等温数据的秒级检索与分析,未来这一能力将延伸至工业质检、气象预测等领域,使数据真正成为 "智能燃料"。

九、智能体互联网:连接对象的指数级扩张

通信网络将从连接 90 亿人扩展到连接 9000 亿智能体,催生新型网络架构。这种智能体互联网以 "实时交互(Time-In-Real)+ 超维空间信息(H-D)" 为核心特征,支持智能体之间的自主协同与任务分工。华为 F5G-A 万兆全光网与星闪技术的组合,已为这一趋势奠定基础 ——50G PON 实现带宽提升 5 倍,星闪技术提供 20ms 低时延与 20 米可靠连接,支撑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的大规模互联。报告预测,到 2035 年,智能体互联网将使城市交通效率提升 40%,工业设备利用率提高 60%。

十、能源智能管理:Token 化的能源网络

人工智能将成为能源系统的神经系统,通过 Token 化管理实现每焦耳能量的精准调控。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在 2035 年突破 50%,而 AI 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将使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被 Token 定义并编程控制。华为构网型光储解决方案已实现光伏电站的智能调度,其 FusionSolar9.0 支持短路比低至 1.5 的电网稳定运行,未来通过能源 Token 的跨域流动,可实现分布式能源的自主交易与协同优化,大幅提升新能源消纳率。

这十大趋势共同构成了智能世界的技术基座,其核心逻辑是通过 AI 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性重构。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强调,这些趋势并非遥远的愿景,而是正在通过昇腾、鸿蒙、数字能源等技术的持续创新逐步落地。从行业影响看,它们将推动健康管理从治疗转向预防(AI 预防 80% 慢性病)、使家庭机器人渗透率超 90%、让 AI 应用率提升至 85%,最终实现劳动生产率提升 60% 的宏伟目标,为人类社会开创智能低碳的新发展范式。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