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话的AI宠物,卖疯了:成年人的孤独,被它一眼看穿

原创 Frank Frank的神经网络 2025年09月08日 16:53 中国台湾

Ropet萌友智能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1轮融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领投、峰瑞资本跟投。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团队,从“会说话的机器人”退一步,转向“更像小生物”的陪伴设备:不以对话取胜,而以“生命感、弱交互、可装扮”取悦用户

它在Kickstarter上众筹40万美元CES成黑马、Makuake一小时破2700万日元,在一个看似小众的赛道里,以反常识的路径撬动了真实的需求

PART 01

孤独,成年人的通病

图片

图片

很多人不愿承认,但孤独,已经是现代都市人的“流行病”。

  • 调查显示,超过60%的都市年轻人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孤独。

  • 美国“孤独部长”2023年呼声不断,日本甚至早已设立“孤独担当大臣”。

  • 在中国,95后、00后的焦虑与情绪消费正在快速增长。

孤独的背后,是一种“弱时刻”:在高压环境里,工作、家庭、人际都要维持“体面”,但在独处时,反而感觉情绪被掏空。

于是,陪伴产品成了逆周期消费。

  • 泡泡玛特的盲盒一年卖百亿,买的不是塑料,而是“有人陪”的幻觉。

  • 日本的LOVOT宠物机器人,虽然售价高达上万元,依然有大批用户愿意长期订阅。

  • 根据贝哲斯咨询数据,2023年全球陪伴机器人市场规模750亿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3043亿元,年复合增速25%以上。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个小众情绪问题,而是一个足够撑起“超级品类”的巨大市场空白。

宏观上,陪伴机器人市场正在加速扩容。资本方判断:AI消费级硬件将成为下一波爆发点,其中智能陪伴类机器人增速有望领先。这并非空穴来风:在经济不确定与压力加剧的周期里,慰藉型消费呈逆势增长,情绪价值是确定性的需求。

PART 02

喂猫与四驱车

图片

图片

Ropet创始人何嘉斌,履历漂亮到能闪瞎人:微软、百度、字节、创业融资,人生赢家一枚。
但他自己坦白:“我很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你一个人坐在家里刷手机的那种,而是你在钢筋水泥的夹缝里,为了KPI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一路狂奔,直到发现情绪早就被榨干。

怎么办?
他会在午夜地铁口喂流浪猫,会给儿时玩伴买四驱赛车。

直到有一天,他想明白:真正能治愈的,不是被照顾,而是“去照顾”。

于是就有了Ropet——一只需要你关心、能回馈你情绪的小“生物”。他把这种体验搬进产品:Ropet不是为你服务,而是需要你照顾。

PART 03

不说话,但眼神能拿捏你

图片

别的AI机器人,恨不得24小时和你聊天。

Ropet则是:“打住!陪伴和说话没关系。”

图片

它的核心逻辑是三个关键词:

  1. 生命感:两颗会发光的大眼睛,能传递喜怒哀乐;毛绒表面带着37℃体温,摸起来就像个小生命。

  2. 弱交互:它不会烦你,不会“主人主人”地叫唤,只会静静待在桌角,安静地等你注意它。

  3. 可装扮:外观、眼睛、声音、毛发、面具都能定制,甚至有“盲盒玩法”。这很懂年轻人。今天走洛丽塔风,明天搞赛博朋克,都行。

用户说:“它不会像狗那样需要溜,不会像猫那样掉毛拆家,但就是能让我觉得它真的在陪我。”

说白了,Ropet是低成本、高情绪回报的“软宠物”。

图片

技术宅的浪漫:它有“宠物大脑”

图片

别看它萌萌哒,脑子可不简单。

Ropet用的是端侧Transformer多模态模型,能识别人脸、表情、手势,还能在你放音乐时即兴跳一段“freestyle舞”。Ropet可不是摆设,其实它的技术架构也很硬核:

  • 多模态感知:视觉、听觉、触觉传感器,能感知你的抚摸、手势和表情。

  • 端侧AI大脑:基于Transformer的小型模型,不依赖云端,能实时做“情绪决策”。

  • 即时反馈:音乐响起,它会跟着即兴舞动;你做“嘘”的动作,它会安静下来。

重点是,它会养成性格

你摸它、哄它、陪它,它会记住并逐渐长出独特的脾气。

换句话说:你养它七天,它就不是别人手里的那台Ropet了,而是“你的Ropet”。

养得越久,它越像你的宠物。

图片

有用户说:机器坏了,数据清空,自己像“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听听,这不就是感情了吗?

PART 04

投资人看中啥?“孤独经济”

图片

图片

投资人的观点是什么?孤独是基因需求。

  • 北市AI基金说:陪伴机器人会是AI硬件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

  • 峰瑞资本则点破核心:孤独,是写在基因里的生存机制。

这话真没错。你看商场里泡泡玛特卖得火爆,买的是啥?买的就是“没用但能陪你”的小东西。
Ropet也是同理,只不过把“无用”做得更高配:它会动、会回应,还会长性格。

跟风口相比,投资者们或许更看中Ropet的“真需求+真产品力”:

  • Kickstarter 40万美元众筹,验证了北美市场;

  • CES展会上直接“出圈”;

  • 日本Makuake一小时破2700万日元,女性用户比例超过70%

这种用户自发买单的数据,比烧钱广告靠谱得多。

图片

图片

商业模式:宠物经济的平行世界

图片

传统宠物经济,靠粮食、用品、医疗、配件拉动复购。

Ropet的逻辑是平行的:

  • 装扮经济:盲盒眼睛、节日毛发、主题面具。

  • 服务经济:保修、清洁、升级服务。

  • 软件订阅:成长档案、性格拓展、互动剧本。

如果能像猫狗一样持续花钱,那它就是一个新的长期品类。

图片

慢公司,快循环

图片

在资本催熟的硬件行业,Ropet反而说:“我们要慢。”不砸广告,不补贴,不追爆量,只盯三件事:

  • 开机率高

  • 互动率高

  • 退货率低

这种“慢即是快”的策略,更像在养一个物种,而不是做一波快钱。

他们更在意真实用户的反馈,把产品打磨成能真正留在你床头柜上的“软陪伴”。说白了,不是做个噱头,而是想“击穿”用户心里那个柔软的地方。

图片

风险与壁垒

图片

当然,赛道再热,也有风险:

  • 仿品横行:CES亮相后出现大量山寨,但缺乏完整理念,难以长久。

  • 数据隐私:多模态感知要做好端侧保护。

  • 情感替代:对儿童和老人的陪伴需谨慎引导,避免“人际替代”。

同时,壁垒也很清晰:审美+心理学+多模态技术+用户数据的组合拳,不是单点功能能复制的。

写在最后:技术要软

图片

学会爱与被爱

你以为AI是冷冰冰的芯片和算法,Ropet却让它有了37度的温度和毛绒绒的触感。

它不会讨好你,不会陪你闲聊,却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眨眨眼睛,给你一点“被需要”的感觉。

也许未来,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只AI宠物。不是为了取代猫狗,而是提醒我们:在这个快到窒息的世界里,爱与被爱,从来都需要练习。

✨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深度分析与有趣视角,记得关注我们,一起追踪AI与新消费的最新风向!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