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过剩的时代,品牌如何借助AIGD实现有效突围
当同质化素材淹没社交媒体,消费者注意力反而更稀缺,品牌主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瓶颈不再是“怎么做内容”,而是“做什么内容、给谁看、何时停”。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秒针营销科学院与明略科技在9月17日联合发布的《从AIGC到AIGD》报告中,用三层决策框架为AIGD下了定义:战略层“定航向”、定位层“定坐标”、运营层“定执行”。AIGD的价值就在于把“生成”纳入“治理”框架:在战略层用AI扫描政策与舆情,在
当内容不再是稀缺品,决策成为新瓶颈
过去一年,品牌市场部最直观的感受是“内容突然做不完”。快手AI2.1在1080p模式下,5秒视频不到1分钟就能生成;2024年6月至2025年4月,平台累计产出1.68亿条视频、3.44亿张图片。小红书同期则不得不面对320万条疑似虚假笔记,靠AIGC谣言诊断模型拦截了60万条。内容供给曲线被AI瞬间抬升,但“更多”并没有自动带来“更好”。当同质化素材淹没社交媒体,消费者注意力反而更稀缺,品牌主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瓶颈不再是“怎么做内容”,而是“做什么内容、给谁看、何时停”。这正是AIGD(AI Generated Decision)被频繁提及的背景。
AIGD是什么:把AI从“写手”变成“参谋”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秒针营销科学院与明略科技在9月17日联合发布的《从AIGC到AIGD》报告中,用三层决策框架为AIGD下了定义:战略层“定航向”、定位层“定坐标”、运营层“定执行”。与AIGC单纯生成文本、图片、视频不同,AIGD强调把AI嵌入决策流程,让机器负责信息综合、推理与验证,人负责设定目标与边界。复旦管院金立印教授提醒:“AI不会替人类做战略取舍,但它能把SWOT、PESTEL、波士顿矩阵等经典工具模块化,把原本需要两周的桌面研究压缩到两小时,留出更多时间给人类做判断。”
明略科技集团副总裁、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谭北平则用“四步闭环”概括落地路径:先把营销问题结构化,再把工具模块化,随后用合成数据或仿真环境做小规模验证,最后复盘并沉淀为可复制的决策模板。过去品牌做新品上市,往往一次性投入千万级媒介预算;如今可以先在仿真环境里跑10万条“虚拟消费者”反馈,再决定要不要加码。决策成本被前置,风险被摊薄。
为什么现在必须升级:供给过剩与治理收紧的双重挤压
新华社近期调研显示,全球已有41%的媒体机构把AI纳入日常流程。当“会用AI”不再是竞争优势,“用得对”就成为生死线。内容同质化导致投放ROI下滑,平台治理趋严又让违规素材随时下架。品牌发现,单纯堆内容不仅浪费预算,还可能触发合规风险。AIGD的价值就在于把“生成”纳入“治理”框架:在战略层用AI扫描政策与舆情,在定位层用合成人群测试敏感点,在运营层实时监测素材表现并自动下线低质内容。换句话说,AIGD让治理从“事后救火”变成“事前预防”。
如何落地:小步快跑的四步闭环
对大多数CMO而言,AIGD听起来宏大,落地却可以从一次“小实验”开始。报告建议先用桌面研究+推理链条解决一个具体定位问题,例如“Z世代是否愿意为环保溢价买单”。团队可以把公开论文、社媒讨论、电商评论喂给AI,让它输出一份带置信区间的洞察;再用合成数据生成1000份“虚拟问卷”验证假设;如果结果乐观,才进入真实投放。整个流程耗时不到一周,预算控制在传统市调的十分之一。
AI营销的未来趋势:决策即服务
回到开篇的问题:AI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数字营销又将走向何方?《从AIGC到AIGD》给出的答案是“决策即服务”(Decision-as-a-Service)。内容生成将像水电一样普及,真正的溢价来自“在正确时间、用正确内容、影响正确人群”的决策能力。未来品牌市场部可能不再按“创意、媒介、数据”分工,而是围绕“战略假设—实验验证—资源分配”重新组队。AI不再是某个工具,而是贯穿三层的“决策中枢”。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角色被削弱。相反,当AI把繁琐的信息搜集与推演自动化,人类更需要回到营销本质:提出好问题、设定价值边界、承担最终责任。正如谭北平所言:“AIGD不是让营销人变懒,而是让他们把精力花在最难被替代的洞察与创意上。”内容无限的时代,稀缺的是判断;而判断,永远需要人类与AI共同完成。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