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内计算架构破局,到世界模型生成虚拟宇宙,技术正以超越想象的速度重塑我们与数字生命共存的方式。

当小米与阿里的智能眼镜掀起浪潮,背后正是视觉多模态技术的爆发式演进。从文本交互到视觉理解的跨越,不仅推动着AI模型框架的升级,更对底层算力发起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年9月13日,在清华大学建华楼由存算一体开发者社区联合清华大学学生创客协会共同举办的“视觉算力生态革新技术工坊”上,来自存算一体、人工智能、数字艺术和空间智能领域的五位讲者,展开了一场从底层硬件到顶層应用、从技术哲学到落地实践的思想碰撞。

存算一体开发者社区:打造下一代计算架构的生态基石

“大模型算力需求每10个月翻一番,传统冯·诺依曼架构已无法满足需求。”存算一体开发者社区负责人在清华大学算力生态工坊上指出。这一判断得到了数据支撑:2016年至2022年间,大模型训练算力增长200倍,而到2027年,推理侧算力需求预计将占总需求的72.6%。单纯依靠芯片制程迭代的 “摩尔定律老路” 已难以为继 —— 这一行业共识,让存算一体开发者社区的生态价值愈发凸显。作为连接产学研的核心枢纽,该社区正构建覆盖 “芯片 - 框架 - 应用” 的生态体系,成为下一代计算架构落地的关键推手。

社区不仅提供存算一体前沿的技术文档和开发资源,还联合知存科技、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打造了国内首个存内计算专题课程。通过年度 10 场技术沙龙、华东高校开发大赛,推动 5000 名核心开发者(占 1.4 万注册用户的 35.7%)深入存算一体技术,覆盖独立开发者、高校团队及企业技术骨干三大群体。

社区三大核心优势:

  • AI全链路支持:覆盖从存算芯片、模型框架到AI应用的相关技术资源
  • 聚焦存算一体产学研融合:每年举办10场技术沙龙,与华东地区高校合作举办开发大赛
  • 精准开发者网络:1.4万注册用户中包括5000名深度参与的核心开发者,聚焦独立开发者、高校学生和企业资深技术人员

社区未来一年计划将用户规模扩展至3万人,并通过城市主理人和校园主理人体系,建立覆盖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的线下网络。

存算一体开发者社区:https://cimbbs.com/web/

数字生命:空间计算让 “虚拟 IP” 有了 “触感”

梦境科技创始人陶柏帆提出了一个颠覆性观点:“空间计算是数字生命IP的终极交互场景”。他从人类学角度指出,4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创造幻想生物,而当前的技术正在让这些数字生命“活”起来。

该观点,在其团队开发的 “MOCHI” 数字生物上得到验证 —— 这款应用于线下娱乐场景的数字生物,不仅能通过大语言模型与用户对话,更能通过软体仿真技术,让用户触摸时感受到 “糯感” 反馈。

在陶柏帆看来,空间计算是数字生命 IP 的 “终极交互形态”:传统的手机、屏幕交互局限于 “二维平面”,而空间计算(如 Vision Pro 等设备)能让数字生命融入物理空间,形成 “三维沉浸式交互”。目前,“MOCHI” 已在多个线下场所落地,用户反馈显示 “90% 以上的人第一次触碰时会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这印证了 “触感交互” 对情感连接的提升作用。

“数字生命的核心不是‘像人’,而是‘有温度’。” 陶柏帆透露,团队下一步将完善数字生物的 “情感系统”—— 通过分析用户对话的语气、关键词,驱动数字生物的表情、动作变化,“未来,数字生命可能成为陪伴、教育、医疗领域的重要助手,而空间计算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桥梁’”。

存算芯片:用物理定律突破算力 “双墙”

“传统冯・诺依曼架构中,数据在存储与计算单元间反复传输,这就是‘存储墙’与‘功耗墙’的根源。” 知存科技科学家周文涌博士在工坊上给出了破局思路 —— 存算一体架构通过 “在存储器内部直接完成计算”,将算力能效提升两个数量级,同时降低 90% 功耗。

这一突破的核心在于 “利用物理定律简化计算”:基于欧姆定律,存算芯片可实现 O (1) 复杂度的矩阵乘法(传统架构需 O (n³)),而这正是 AI 模型(尤其是深度学习)的核心运算需求。目前,知存科技的存算芯片已支持 Vision Transformer、多模态模型及扩散模型,更通过 “分层计算 + TOP5 投票” 的抗噪技术,解决了存算一体长期面临的可靠性难题。

“对开发者而言,存算芯片的最大价值在推理场景。” 周文涌进一步解释,AI 推理阶段的模型权重固定不变,可直接固化在存算芯片的物理介质中,无需反复调用外部存储,“以端侧 AI 设备为例,原本需要 10W 功耗的推理任务,现在用存算芯片只需 1W,且响应速度提升 3 倍以上”。

周博士特别指出,存算一体芯片特别适合AI推理场景,因为“模型权重一旦训练完成就固定不变,可以直接固化在存算芯片的物理介质中”。

艺术 + AI:从 “工具替代” 到 “创作重构”

中国美术学院俞同舟教授从艺术创作角度,提出了“脑机比”的概念——所谓 “脑机比”,即艺术创作中 “人类创意决策” 与 “机器执行” 的比例,而 AIGC 的价值正在于 “降低执行成本,让艺术家聚焦创意本身”。他指出,AIGC不是替代艺术家,而是重构创作流程。

艺术创作新范式:

  • 工具民主化:从专业的DCC软件到AIGC工具,大幅降低创作门槛
  • 创作流程重构:艺术家更多担任策展人和导演角色,而非直接执行者
  • 社会实验探索:济南“虚拟市民”项目让公众参与构建AI人格

这一变革已体现在创作流程中:过去,艺术家需掌握专业 DCC 软件(如 Maya、Blender),花费数周制作 3D 模型;现在,通过 AIGC 工具,只需输入文字描述,10 分钟即可生成基础模型,艺术家再进行细节调整。俞同舟分享的案例更具说服力:其学生团队仅用 4 天,就通过 AIGC 工具开发出商业级 AR 交互系统,“这在三年前是不可能的,当时单是学习 AR 开发工具就需要 3 个月”。

俞同舟特别强调:“人类最大的价值在于勇气和直觉,这是机器难以替代的。”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色调表达孤独?为什么用这种线条传递力量?这些基于人文思考的决策,才是艺术的灵魂

空间智能:当 “虚拟空间” 承载 “真实记忆”

“我们对空间的感知,本质上是对‘记忆与感情’的承载。” 清华大学创客空间王霞从人类学视角解读了空间智能的价值 ——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空间位置触发记忆的速度比嗅觉快 2.5 倍”,这意味着空间智能可能成为 “连接虚拟与现实记忆” 的新载体。

技术层面,空间智能正经历从 “静态重建” 到 “动态生成” 的跃迁:

  • 从传统CG到NeRF、高斯泼溅,再到世界模型单图生成3D环境
  • Apple Vision Pro推出空间视频功能,验证空间计算价值
  • 动态实验室(Dynamic Labs)实现从单图生成可探索虚拟世界

王霞也提出了警示:空间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带来新问题。“数字空间占用越多物理空间的‘信道’,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可能越少,群体性孤独可能加剧。” 她引用 IEEE 2025 年的前沿议题指出,“未经许可生成他人数字分身、篡改空间记忆” 等行为,将成为未来伦理监管的重点。

人机共生:技术融合的终极是 “人类定义规则”

从存算一体突破算力瓶颈,到空间计算重构交互体验,再到 AIGC 赋能内容创作,本次工坊揭示的产业逻辑清晰且统一: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 “替代人类”,而是 “放大人类的价值”。

正如存算一体开发者社区所构建的生态 —— 连接芯片厂商与开发者,是为了让技术更易落地;连接技术与艺术、人文,是为了让创新更有温度。未来,随着存算一体技术的成熟(预计 2025 年端侧存算设备出货量突破 1 亿台)、空间智能的普及,人机交互将从 “人适应机器” 转向 “机器适应人”,而人类的角色也将从 “技术操作者” 进化为 “规则定义者”。

“技术终将走向融合,但方向需要人类指引。” 或许是对人机共生时代的最佳注解 —— 存算一体提供 “算力基础”,空间智能提供 “交互载体”,AIGC 提供 “内容动力”,而人类的想象力与伦理判断,才是决定这场变革最终走向的 “核心引擎”。

工坊回放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9pxzQEsA/?spm_id_from=333.1387.homepage.video_card.click&vd_source=b4bed9ba7ce64af2e0dbb06e24b5b13d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