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做一些研发效能的改进工作,今年也参加了一些智能体的会议,总觉得过去这些要靠人去盯的东西,需要更多的自动化了。
目前我们在面试、笔试环节已经大量使用智能体,但是在整个研发效能环境,如果我们有流程有标准,那么这件事也是有搞头的,所以本方案旨在通过Multi-Agent(多智能体)协作,实现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自动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SDN的Mermaid功能支持还需要进一步升级,好些语法不支持。

核心理念:构建一个AI驱动的软件开发协作平台

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用AI取代某个环节,而是打造一个由多个专业AI Agent组成的协作团队,它们与人类专家(团队的工程师、产品经理、QA)协同工作,形成一个高效、规范、自动化的“人机协同”研发生态。


1. 整体架构:Multi-Agent协作流程

首先,我们定义各个Agent的角色和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这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graph TD
    subgraph "输入层 (Input Layer)"
        A[Confluence: PRD文档]
        B[代码库: 现有系统代码]
        C[Confluence/Git: 设计/代码/Git规范]
    end

    subgraph "AI Agent协作层 (AI Agent Collaboration Layer)"
        Orchestrator(任务编排器 Orchestrator)

        Agent1("📖 产品分析Agent<br/>Product Analyst")
        Agent2("🏛️ 系统架构Agent<br/>System Architect")
        Agent3("🧪 QA工程师Agent<br/>QA Engineer")
        Agent4("📝 项目管理Agent<br/>Project Manager")
        Agent5("💻 软件工程师Agent<br/>Software Engineer")
        Agent6("🛡️ 代码规范Agent<br/>Code Guardian")
    end

    subgraph "工具与平台层 (Tools & Platforms)"
        Jira[私有化 Jira]
        Confluence[私有化 Confluence]
        GitRepo[私有化 Git 仓库]
    end

    subgraph "产出层 (Output Layer)"
        D[系统设计文档 (SDD)]
        E[测试用例]
        F[Jira Tasks]
        G[新功能代码/新系统]
        H[单元测试]
        I[项目进度报告]
        J[代码评审报告 (CR Report)]
    end

    %% 定义流程
    A & B & C --> Orchestrator
    Orchestrator --> Agent1
    Agent1 -- PRD理解与需求分析 --> Orchestrator
    Orchestrator -- 需求 --> Agent2 & Agent3 & Agent4
    Agent2 -- 生成初稿 --> D
    Agent3 -- 生成初稿 --> E
    Agent4 -- 需求拆解 --> F
    D & E -- 人工审核确认 --> Orchestrator
    Orchestrator -- 确认的设计与测试用例 --> Agent5
    Agent5 -- 编写代码 --> G & H
    G & H -- 提交至Git --> GitRepo
    GitRepo -- Webhook触发 --> Agent6
    Agent6 -- 评审代码 --> J
    J -- 反馈给开发或自动修复 --> GitRepo
    Jira -- 数据 --> Agent4
    Agent4 -- 分析进度 --> I

2. 实施路径 (Roadmap)

我们将采用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方式实施,确保每一步都稳固且能快速看到价值。

第一阶段:基础建设与单点能力验证 (PoC)

  • 目标: 打通与现有系统的连接,验证核心Agent在单一任务上的可行性。
  • 产出: 1-2个独立工作的Agent,并建立基础的AI开发环境。
  • 关键任务:
    1. 环境搭建: 准备GPU服务器、搭建AI模型服务(如使用vLLM或ollama)。
    2. API打通: 开发Jira、Confluence、Git的API适配器,确保AI能读写数据。
    3. Agent PoC 1 (代码规范Agent): 实现Agent6,对Git提交的代码进行自动评审。这是最容易实现且ROI最高的起点。
    4. Agent PoC 2 (项目报告Agent): 实现Agent4的报告功能,定期从Jira拉取数据生成周报。

第二阶段:流程串联与最小可行产品 (MVP)

  • 目标: 将2-3个Agent串联起来,完成一个简化的端到端自动化流程。
  • 产出: 一个能从PRD初步生成Jira任务和设计文档草稿的自动化流程。
  • 关键任务:
    1. 编排器开发: 开发Orchestrator,用于协调不同Agent的输入输出。
    2. RAG系统构建: 构建检索增强生成(RAG)系统,让Agent能“阅读”您的代码库和规范文档,为决策提供上下文。
    3. 流程打通 (PRD -> Jira): 实现 Agent1 -> Agent4 的联动,输入一个Confluence PRD链接,自动在Jira中创建史诗(Epic)和故事(Story)。
    4. 引入人工审核: 在流程中加入“人工确认”节点,确保AI生成的中间产物(如设计文档、任务列表)经过人类专家审核才能进入下一步。

第三阶段:核心功能增强与闭环

  • 目标: 实现代码和测试用例的自动生成,形成完整的“需求-设计-编码-测试”闭环。
  • 产出: 高度自动化的开发流程,能处理中等复杂度的需求。
  • 关键任务:
    1. 代码生成Agent (Agent5) 开发: 基于审核过的系统设计文档和测试用E例,训练或微调模型以生成符合规范的代码。
    2. 单元测试生成: Agent5在生成业务代码的同时,生成对应的单元测试。
    3. 端到端流程整合:Agent5Agent6整合进主流程,实现从PRD到合规代码提交的完整自动化链路。
    4. 模型微调 (Fine-tuning): 使用高质量的内部代码和设计文档对大语言模型进行微调,以提升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风格一致性。

第四阶段:全面推广与智能化运维

  • 目标: 将系统推广到更多项目团队,并引入自我优化和监控能力。
  • 产出: 成为公司标准的智能化研发辅助平台。
  • 关键任务:
    1. 推广与培训: 制定推广计划,对开发团队进行培训。
    2. 监控与度量: 建立监控系统,追踪AI系统的性能、资源消耗、产出质量等关键指标。
    3. 反馈与自优化: 建立反馈机制,收集用户对AI生成内容的评价,用于持续改进模型和Agent逻辑。

3. 实施方案 (Detailed Plan)

  • 技术选型:

    • LLM基础模型: 建议混合使用。
      • 闭源模型 (可选): GPT-4/Claude 3 Opus 用于处理复杂逻辑、生成高质量文档和代码。需要注意数据隐私和API成本。
      • 开源模型 (推荐): Qwen Coder / Kimi K2 / DeepSeek Coder 等,在私有化环境中部署,用于处理高频次、低延迟的任务,并通过微调来适应内部规范。
    • Agent框架: LangChain, Dify,或CrewAI,用于构建和编排Agent。
    • 向量数据库: ChromaDB, Milvus 或 PGVector,用于构建RAG,存储文档和代码的向量索引。
    • 模型服务: ollama, vLLM, Triton Inference Server,用于高效部署本地化的LLM。
    • CI/CD集成: 通过GitLab CI, Jenkins或GitHub Actions的Webhook触发AI Agent工作流。
  • 数据准备与处理:

    1. 规范文档向量化: 将Confluence中的设计规范、代码规范、Git规范进行切分、清洗和向量化,存入向量数据库。
    2. 代码库索引: 对现有核心代码库进行分析和向量化,构建代码知识库,使Agent能够理解现有系统架构。
    3. PRD模板化: 与产品团队合作,推动PRD模板标准化,方便Agent1更稳定地解析需求。

4. 人员配置 (Team Structure)

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需要一个专门的敏捷团队来推动。

相关方 (Stakeholders)
AI DevOps实施团队
沟通协调
沟通协调
沟通协调
产品团队代表
架构师团队代表
QA团队代表
项目负责人 (Product Owner)
AI/LLM工程师 (2人)
DevOps工程师 (1人)
高级软件工程师 (1人)
  • 项目负责人 (Product Owner): 1名。负责定义项目范围、排定优先级、协调各方资源、衡量项目成功。
  • AI/LLM工程师: 2名。核心开发人员,负责Agent逻辑开发、模型选型与微调、RAG系统构建。
  • DevOps工程师: 1名。负责AI系统的部署、监控、CI/CD集成,以及Jira/Confluence/Git的API对接。
  • 高级软件工程师: 1名。提供领域知识,确保AI生成的代码和设计符合现有架构和最佳实践,并主导代码生成Agent的训练数据准备。

5. 时间计划 (Timeline)

这是一个为期约一年的计划,具体时间可根据团队规模和技术基础调整。

gantt
    title AI Agent 自动化实施时间计划
    dateFormat  YYYY-MM-DD
    section 第一阶段: PoC (3个月)
    环境搭建与API打通       :done, 2025-09-22, 4w
    代码规范Agent (PoC)    :active, 2025-10-20, 4w
    项目报告Agent (PoC)    :2025-11-17, 4w

    section 第二阶段: MVP (4个月)
    RAG系统与编排器开发     :2025-12-15, 8w
    PRD到Jira流程打通       :2026-01-12, 6w
    引入人工审核节点        :2026-02-09, 2w

    section 第三阶段: 核心功能闭环 (5个月)
    代码/单元测试生成Agent   :2026-02-23, 12w
    端到端流程整合          :2026-04-20, 6w
    模型微调与优化          :2026-05-18, 4w

    section 第四阶段: 推广与运维 (持续)
    推广、培训与反馈收集     :2026-06-15, ongoing
    监控与自优化系统建立    :2026-06-15, 8w

6. 软硬件资源 (Resources)

  • 硬件资源:

    • 开发/测试环境: 1-2台配备高性能GPU的服务器(如NVIDIA A100/H100, 至少40GB VRAM),用于模型实验和微调。
    • 生产环境:
      • GPU集群: 至少2-4台高性能GPU服务器,用于托管多个LLM服务,并实现高可用。
      • CPU服务器: 若干台,用于运行Agent应用、编排器、向量数据库及其他支持服务。
    • 存储: 高速SSD存储,用于存放模型、数据集和向量索引。
  • 软件资源:

    • 订阅/许可:
      • (可选)商业版LLM API调用额度(如OpenAI, Anthropic)。
      • Jira, Confluence的API访问权限。
      • 私有化Git平台的API访问权限。
    • 开源软件:
      • Python生态(PyTorch, Transformers, LangChain等)。
      • Docker, Kubernetes 用于容器化部署和编排。
      • PostgreSQL (with pgvector) 或 Milvus/ChromaDB。
      • Prometheus, Grafana, ELK Stack 用于监控和日志。

7. 风险与缓解措施

  • 风险1:模型幻觉与产出质量不可控。
    • 缓解:
      1. RAG: 优先使用内部知识库作为信息来源,减少模型自由发挥。
      2. 人工审核: 在关键节点(如设计确认、代码合并前)设置强制的人工审核环节。
      3. 严格的评估体系: 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自动化测试和量化评估。
  • 风险2:数据安全与隐私。
    • 缓解:
      1. 私有化部署: 优先使用可在本地部署的开源模型,确保代码和文档不出内网。
      2. 数据脱敏: 在将数据发送给第三方API前(如果使用),进行严格的脱敏处理。
      3. 权限控制: AI Agent访问各系统的API时,遵循最小权限原则。
  • 风险3:团队接受度与文化变革。
    • 缓解:
      1. 定位为“助手”: 强调AI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替代者。
      2. 早期引入: 让开发团队早期参与PoC和MVP测试,收集反馈,让他们成为变革的参与者。
      3. 展示价值: 从最能减轻重复性劳动的工作(如代码检查、报告生成)入手,快速展示价值。

这是一个从战略到执行的完整框架。但是成功的关键在于小步快跑、持续迭代,并始终将AI系统定位为赋能人类专家的强大工具。

最近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家都通过AI提效了,最后是不是等于都没提效呢?
如果市场没有变大,竞争的还是就那么点东西,所以要让市场变好,是不是得让普通打工人有更多钱和更多的休闲时间,他们才能去消费,市场才会变大变好?否则AI的提效只是在进一步增加内卷?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