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4.6万员工使用AI助手:效率提升与“过度依赖”的隐忧
高盛的实践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缩影:AI 确实可以帮助员工节省时间、提升效率,但最终能否带来真正的价值,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效率、判断与合规三者之间找到平衡。AI 泡沫也许存在,但就像互联网早期一样,留下来的企业与模式,才是真正能塑造未来的力量。
在金融行业,AI 正在加速渗透。近期,高盛合伙人 Kerry Blum 公开分享了她使用 AI 助手的经验:每天处理约 10 项任务,从技术问答、文档总结,到内容编辑和头脑风暴,AI 工具显著提升了效率,每周能节省数小时工作时间。
然而,她同时提醒,AI 的最大风险在于“过度依赖”。AI 是工具而非真理来源,最终的决策与判断仍需要人来把控。
AI在金融行业的典型应用场景
根据 Blum 的介绍,高盛的 AI 助手已经在四个核心领域落地:
-
快速答疑:帮助员工在复杂技术问题上获得即时反馈。
-
文档总结:IPO 材料、投资计划草案的生成时间从数月缩短至几分钟。
-
内容优化:为不同受众生成定制化的演讲稿或报告。
-
头脑风暴:辅助员工突破写作或思路瓶颈。
此外,高盛还部署了 AI 翻译工具,帮助员工跨语言沟通金融术语,这在跨国投行业务中尤为重要。
这些应用场景直观地展示了生成式 AI 在 提升效率、节省时间 方面的潜力。
隐患:过度依赖与数据风险
效率的另一面是风险。Blum 提醒:“AI 可能给出一个还不错的答案,但是否适合客户,需要结合个人经验来判断。”
这其实点出了两个问题:
-
过度依赖风险:如果员工完全依赖 AI,而忽视了专业判断,可能会损害客户服务质量。
-
数据与合规风险:金融机构处理的是高度敏感数据,任何泄露都可能引发合规与法律问题。
事实上,据研究显示,70% 的银行预计未来两年会大规模使用生成式 AI。但与此同时,监管审查、数据治理与风险控制也会成为 adoption(采用)的最大障碍。
企业的启示:如何在“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从高盛的案例中可以看出,AI 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暴露了企业在应用中的两大难题:
-
如何避免过度依赖,让 AI 成为“助理”而非“裁判”?
-
如何在数据合规与算力需求之间,找到安全、可控的落地模式?
在这一点上,一些技术服务商提供了思路。比如,有的云平台正在探索 行业化 AI 解决方案:
-
通过 私有化或混合云部署,让金融企业既能使用大模型能力,又能保障数据安全;
-
提供 多模型接口,避免单一依赖,同时根据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型;
-
提供 合规与审计功能,帮助企业在应用过程中满足监管要求。
以 MateCloud 为例,其在为跨境电商和金融企业提供 AI 服务时,就强调 多区域部署与数据安全控制。这种模式并不是强调“AI能取代人”,而是帮助企业在高风险行业中找到一个稳健落地的路径。
结语:AI是“助手”,不是“答案”
高盛的实践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缩影:AI 确实可以帮助员工节省时间、提升效率,但最终能否带来真正的价值,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 效率、判断与合规 三者之间找到平衡。
AI 泡沫也许存在,但就像互联网早期一样,留下来的企业与模式,才是真正能塑造未来的力量。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