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架构师实战:如何为旅游企业设计用户数据预处理方案?

引言:旅游企业的“数据痛点”,你中了几个?

凌晨3点,某旅游APP的推荐系统算法工程师小张盯着屏幕陷入沉思——
为什么上周上线的“个性化目的地推荐”效果这么差?用户明明搜索过“三亚海滨度假”,系统却推了“北京故宫深度游”;
为什么流失用户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只有55%?明明标记为“高风险”的用户,反而有30%继续预订了行程;
为什么客服部门总抱怨“用户画像不准”?明明显示“喜欢亲子游”的用户,打电话来却问“有没有适合老人的慢游路线”?

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模型不够先进,而是数据预处理没做好

旅游行业的用户数据天生“散、杂、脏”:

  • :数据分布在APP埋点、CRM系统、OTA渠道、线下门店、点评平台等10+个数据源,像散落的拼图;
  • :既有用户的点击行为、订单金额这样的结构化数据,也有评论内容、搜索关键词这样的非结构化数据,还有“喜欢宠物友好酒店”这样的标签数据;
  • :用户年龄缺失、订单日期格式混乱、同一用户多个ID、“行程结束日期早于开始日期”的异常值……

如果把AI模型比作“厨师”,数据就是“食材”。再好的厨师,用不新鲜、没处理好的食材,也做不出佳肴。

本文将结合我为3家旅游企业(涵盖OTA平台、定制游服务商、跟团游品牌)设计数据预处理方案的实战经验,从业务对齐到特征工程,一步步教你打造贴合旅游场景的用户数据预处理流程。

准备工作:先搞懂这两个“前提”

在动手设计方案前,你需要先明确两个关键前提——工具栈选型业务知识储备

1. 工具栈:选对工具,事半功倍

旅游企业的用户数据量通常在TB级到PB级(比如日均APP埋点数据1000万条,年订单数据500万条),需要兼顾批量处理实时处理(比如用户刚搜索“丽江”,要实时更新特征推推荐)。

以下是我常用的工具栈组合:

环节 工具推荐 理由
数据采集 神策SDK(APP埋点)、Apache Flink(实时采集)、Airflow(ETL同步) 神策覆盖全端埋点,Flink处理实时流,Airflow调度离线ETL
数据存储 Hadoop HDFS(离线存储)、Snowflake(云数仓)、Redis(实时缓存) HDFS存冷数据,Snowflake做分析,Redis存实时特征
数据清洗 PySpark(批量清洗)、Flink SQL(实时清洗)、Pandas(小数据探索) PySpark处理大数量,Flink SQL实时处理,Pandas适合快速验证
特征工程 Feast(特征存储)、Hopsworks(特征平台)、Scikit-learn(特征处理) Feast支持特征共享,Hopsworks可视化,Scikit-learn做特征编码/选择
质量监控 Great Expectations(数据验证)、Prometheus+Grafana(监控报警) Great Expectations写业务规则,Prometheus监控指标,Grafana可视化

2. 业务知识:懂旅游,才能做好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不是“纯技术活”,必须贴合旅游行业的业务逻辑。你需要先搞懂这些问题:

  • 用户旅程:旅游用户的典型路径是“浏览→搜索→咨询→预订→出行→评价→复购”,每个环节产生的数据都有不同价值;
  • 业务场景:旅游企业的核心场景是“推荐系统”“流失预测”“个性化营销”“智能客服”,每个场景需要的特征不同;
  • 行业术语:比如“跟团游”(Package Tour)、“自由行”(Free Independent Travel, FIT)、“定制游”(Customized Tour)、“OTA”(Online Travel Agency)、“GDS”(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

举个例子:如果业务场景是“亲子游推荐”,你需要重点关注用户的孩子年龄(比如3-6岁适合主题乐园,7-12岁适合研学)、历史订单中的亲子元素(比如是否预订过“迪士尼亲子套餐”)、**搜索关键词中的“亲子”“儿童”**等特征——这些都是通用数据预处理不会考虑的“旅游场景细节”。

核心步骤:从0到1设计旅游用户数据预处理方案

接下来是实战环节。我将按照“业务对齐→数据集成→清洗→特征工程→质量监控”的流程,结合旅游场景的具体案例讲解。

步骤1:业务需求对齐——先搞懂“要什么”,再做“怎么做”

数据预处理的第一原则:所有步骤都要围绕业务目标

很多团队的误区是“先清洗数据,再找业务场景”,结果做了一堆无用功。正确的顺序是:先和业务方聊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再倒推“需要哪些数据”

实战案例:某定制游服务商的需求对齐

某定制游服务商的核心业务是“为高净值用户设计专属行程”,他们的业务目标是:

  • 提升推荐转化率:让用户打开APP后,更快找到符合自己偏好的定制路线;
  • 降低咨询成本:让客服能快速看到用户的“核心需求”(比如“喜欢私人导游”“不喜欢购物”);
  • 提升复购率:对已出行的用户,推荐“相似目的地”或“季节限定行程”。

我们和业务方一起梳理出3类核心数据需求

业务目标 需要的数据类型 数据来源
提升推荐转化率 用户偏好(目的地、出行方式、预算、禁忌) APP设置、问卷、搜索关键词
降低咨询成本 历史咨询记录(比如“问过西藏的高反应对措施”) 客服系统
提升复购率 历史订单(目的地、行程天数、消费金额)、评价 CRM系统、点评平台

关键输出:一份《业务-数据映射表》,明确每个业务目标对应的数据源、数据字段、优先级。

步骤2:多源数据集成——把“散落的拼图”拼成完整画像

旅游企业的用户数据通常来自6类数据源,你需要把它们集成到统一的“用户数据仓库”,并解决ID统一的问题(这是旅游数据集成的核心痛点)。

1. 常见数据源及采集方式
数据源类型 示例 采集方式
用户行为数据 APP页面浏览、搜索关键词、点击推荐项 埋点SDK(神策/友盟)
订单交易数据 订单编号、目的地、行程日期、金额 CRM系统ETL同步(Airflow)
用户属性数据 年龄、性别、手机号、会员等级 用户注册/填写问卷
咨询互动数据 客服聊天记录、在线咨询内容 客服系统API对接
外部合作数据 OTA渠道的订单、点评平台的评论 API对接(比如对接大众点评API)
线下场景数据 门店咨询记录、线下签单数据 扫描二维码录入系统
2. 核心难题:用户ID统一

旅游用户可能用手机号注册APP,用微信登录小程序,用邮箱在OTA平台下单——这些不同的ID对应同一个用户,但系统里会被当成“不同用户”,导致画像分裂。

解决方法:构建“用户唯一标识(User Uniq ID, UID)”,通过多维度关联合并不同ID:

  • 强关联:手机号、身份证号、邮箱(唯一且稳定);
  • 弱关联:设备ID(比如手机IMEI)、微信OpenID(同一微信账号登录多个设备);
  • 行为关联:同一用户在不同渠道的行为模式(比如都搜索过“马尔代夫蜜月游”,都预订过“高端酒店”)。

实战案例:某OTA平台的ID映射流程

  1. 收集所有数据源的用户ID:APP的user_id、微信小程序的open_id、OTA渠道的ota_user_id
  2. 用手机号作为“主键”,关联所有ID(比如user_id=123的手机号是138XXXX1234open_id=abc的手机号也是138XXXX1234,则合并为UID=123);
  3. 对于没有手机号的用户(比如游客模式),用设备ID+行为特征(比如搜索关键词、浏览路径)做模糊匹配;
  4. 定期更新映射表(比如用户更换手机号后,重新关联)。
3. 数据集成的输出:用户数据仓库Schema

集成后的用户数据仓库,通常分为3层

  • ODS层(操作数据存储):原始数据,保持数据源的格式(比如APP埋点的JSON格式,CRM的CSV格式);
  • DWD层(数据仓库明细层):清洗后的明细数据,比如“用户行为明细”“订单明细”“咨询明细”;
  • DWS层(数据仓库汇总层):汇总后的宽表,比如“用户画像宽表”(包含用户属性、行为、订单、偏好等所有信息)。

以“用户画像宽表”为例,Schema可能长这样:

字段名 类型 说明
uid string 用户唯一标识
mobile string 手机号
age int 年龄
member_level string 会员等级(青铜/白银/黄金/钻石)
last_visit_time datetime 最近一次访问APP时间
30d_search_count int 最近30天搜索次数
favorite_destinations array 偏好目的地(比如[“三亚”,“丽江”,“马尔代夫”])
total_order_amount float 历史订单总金额
prefer_travel_type string 偏好出行类型(自由行/定制游/跟团游)

步骤3:针对性数据清洗——解决旅游数据的“脏问题”

旅游数据的“脏”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比如“行程日期错误”“目的地名称不统一”“用户偏好缺失”。以下是旅游场景常见脏数据及解决方法

1. 缺失值:不是“填充”这么简单

旅游数据的缺失值,不能用通用的“均值填充”——因为缺失的字段可能和业务强相关。

实战案例:用户年龄缺失的处理
某跟团游企业的用户年龄缺失率达35%,直接用均值填充会导致“把年轻人的偏好归到中年人”。我们的解决方法是:

  • 行为推断:根据用户的搜索关键词(比如“蹦极”→18-30岁,“老年团”→50+岁)、订单类型(比如“亲子跟团游”→25-40岁)、浏览路径(比如经常看“学生特价”→18-22岁)推断年龄区间;
  • 标签替代:如果无法推断具体年龄,用“年龄区间标签”(比如“18-30岁”“31-45岁”)替代缺失值,避免引入误差。

实战案例:订单行程结束日期缺失的处理
某定制游企业的订单数据中,“行程结束日期”缺失率达20%。我们的解决方法是:

  • 用“行程开始日期+行程天数”计算(比如行程开始是2023-10-01,天数是6天,结束日期就是2023-10-06);
  • 如果“行程天数”也缺失,用“目的地平均行程天数”填充(比如“西藏定制游”的平均天数是10天,就用开始日期+10天)。
2. 重复值:用“业务唯一键”去重

旅游数据的重复值,比如“同一用户多次提交相同的问卷”“同一订单被同步了两次”,需要用业务唯一键去重。

示例

  • 问卷数据的唯一键:uid+问卷ID+提交时间(同一用户同一问卷1天内提交多次,保留最后一次);
  • 订单数据的唯一键:order_id(订单号唯一,重复的直接删除);
  • 行为数据的唯一键:uid+事件类型+时间戳(比如同一用户1秒内点击同一推荐项多次,视为误触,保留一次)。
3. 异常值:用“业务规则”过滤

旅游数据的异常值,比如“订单金额为负数”“行程开始日期在未来但已完成”,需要用业务规则识别并处理。

常见业务规则

  • 订单金额>0;
  • 行程开始日期≤行程结束日期;
  • 用户年龄在1-100岁之间;
  • 搜索关键词长度≤50(避免乱码或无效字符)。
4. 格式不一致:用“标准化字典”统一

旅游数据的格式问题,比如“目的地名称不统一”(“丽江古城”→“丽江市古城区”→“丽江”)、“日期格式不一致”(“2023-10-01”→“10/01/2023”→“2023年10月1日”),需要用标准化字典统一。

实战案例:目的地名称标准化
我们整理了一份《旅游目的地标准化字典》,包含全国34个省、333个市、2856个县的“标准名称”“常用别名”“英文名称”:

常用别名 标准名称 英文名称
丽江古城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Gucheng District, Lijiang
三亚亚龙湾 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旅游度假区 Yalong Bay Resort, Sanya
黄山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 Huangshan Mountain Scenic Area

处理时,用正则表达式匹配“常用别名”,替换为“标准名称”——比如“用户搜索‘丽江古城’→标准化为‘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步骤4:旅游场景化特征工程——把“数据”变成“模型能理解的语言”

特征工程是数据预处理的“灵魂”,直接决定模型的效果。旅游场景的特征工程,要紧扣“用户需求”和“业务场景”。

1. 特征工程的核心逻辑:从“用户旅程”中提取价值

旅游用户的旅程是“浏览→搜索→咨询→预订→出行→评价→复购”,每个环节的特征都有不同的业务价值:

旅程阶段 特征示例 业务价值
浏览 最近7天浏览的页面类型(比如“目的地攻略”“酒店预订”) 推断用户当前需求(比如看攻略→准备出行)
搜索 搜索关键词的主题(比如“亲子”“海滨”“历史文化”) 明确用户偏好
咨询 咨询的问题类型(比如“高反应对”“签证办理”) 识别用户的顾虑(比如问高反→担心西藏游)
预订 订单类型(自由行/定制游/跟团游)、预算 了解用户的消费能力和出行习惯
出行 行程中的反馈(比如“酒店卫生不好”) 优化后续推荐(比如避免推荐同一家酒店)
评价 评论的情感倾向(比如“满意”“失望”) 调整用户画像(比如对“卫生”敏感)
复购 复购间隔(比如“3个月内再次预订”) 识别高价值用户(比如复购率高的用户)
2. 旅游场景常见特征类型及构建方法

我把旅游场景的特征分为5类,并结合实战案例讲解构建方法:

(1)用户行为特征:用“时间窗口”捕捉活跃度

用户的行为是“动态变化”的,比如“最近7天的搜索次数”比“历史总搜索次数”更能反映当前需求。

常见时间窗口:7天、30天、90天、180天。

实战案例:用户活跃度特征

  • 最近7天APP访问次数:7d_visit_count
  • 最近30天搜索次数:30d_search_count
  • 最近一次访问时间:last_visit_time(计算“距离当前的天数”:days_since_last_visit
  • 搜索关键词的主题分布:用NLP的LDA主题模型提取(比如“亲子”“海滨”“历史文化”,每个主题的权重)
(2)订单交易特征:用“汇总统计”反映消费习惯

订单数据是旅游企业最核心的数据,能直接反映用户的消费能力出行偏好

实战案例:订单特征

  • 历史订单总数:total_order_count
  • 历史订单总金额:total_order_amount
  • 平均每单金额:avg_order_amounttotal_order_amount / total_order_count
  • 最近一次订单日期:last_order_time(计算“复购间隔”:days_since_last_order
  • 订单类型分布:order_type_dist(比如“自由行占60%,定制游占30%,跟团游占10%”)
  • 目的地偏好:favorite_destinations(统计历史订单中出现次数最多的3个目的地)
(3)用户偏好特征:用“显式+隐式”结合推断

旅游用户的偏好分为显式偏好(用户主动填写的,比如“喜欢宠物友好酒店”)和隐式偏好(通过行为推断的,比如“经常搜索亲子游→亲子偏好”)。

实战案例:用户偏好特征

  • 显式偏好:prefer_pet_friendly(是/否)、prefer_no_shopping(是/否)(来自用户设置或问卷);
  • 隐式偏好:prefer_family_travel(通过“搜索过‘亲子’关键词”“预订过亲子套餐”推断)、prefer_luxury_hotel(通过“预订过5星酒店”“平均每单金额>5000元”推断);
  • 偏好强度:用“行为次数”量化(比如“搜索过‘亲子’5次→偏好强度5”)。
(4)上下文特征:用“实时+场景”提升相关性

上下文特征是“当前环境”的信息,比如“当前时间”“当前位置”,能让推荐更“精准”。

实战案例:上下文特征

  • 当前时间:current_time(比如“寒暑假→亲子游推荐”“国庆→长途游推荐”“周末→周边游推荐”);
  • 当前位置:current_location(比如“用户在上海→推荐苏州、杭州周边游”“用户在广州→推荐珠海、深圳周边游”);
  • 季节特征:season(比如“冬季→推荐海南、东南亚海滨游”“夏季→推荐东北、云南避暑游”)。
(5)情感特征:用“NLP”从评论中提取价值

用户的评论是“最真实的反馈”,比如“酒店卫生不好”“导游服务贴心”,这些情感信息能帮助优化推荐和服务。

实战案例:情感特征

  • 评论情感倾向:用BERT模型分类(比如“正面”“负面”“中性”);
  • 关键痛点提取:用**命名实体识别(NER)**提取评论中的“问题点”(比如“酒店卫生”“导游迟到”“行程安排不合理”);
  • 满意度评分:review_score(结合星级评分和情感倾向,比如“5星+正面评论→满意度9分”)。
3. 特征工程的“最后一公里”:选择与编码

特征构建完成后,还需要做特征选择(去掉没用的特征)和特征编码(把非数值特征变成数值)。

(1)特征选择:用“业务+算法”双重过滤
  • 业务过滤:去掉和业务目标无关的特征(比如“用户的星座”和“亲子游推荐”无关,直接删除);
  • 算法过滤:用互信息(衡量特征与目标变量的相关性)、PCA(降维,去掉冗余特征)、随机森林(看特征重要性)等算法过滤。
(2)特征编码:让模型“读得懂”
  • 分类特征(比如“订单类型”“偏好目的地”):用One-Hot编码(比如“自由行→[1,0,0]”“定制游→[0,1,0]”)或标签编码(比如“自由行→1”“定制游→2”);
  • 数值特征(比如“订单金额”“搜索次数”):用**标准化(Z-Score)归一化(Min-Max)**处理,避免数值大的特征主导模型;
  • 时间特征(比如“最近一次访问时间”):转换成“距离当前的天数”(比如“3天前→3”“10天前→10”),或提取“周几”“月份”等周期性特征。

步骤5:数据验证与质量监控——把“一次性工作”变成“持续工程”

数据预处理不是“做完就结束”,而是持续的过程。你需要建立数据验证规则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数据“准确、完整、及时”。

1. 数据验证:用“业务规则”检查正确性

数据验证的核心是“用业务逻辑检验数据”,比如:

  • 订单的“行程开始日期”必须≤“行程结束日期”;
  • 用户的“年龄”必须在1-100岁之间;
  • 订单的“总金额”必须等于“人均金额×人数”;
  • 用户的“偏好目的地”必须在《旅游目的地标准化字典》中。

工具推荐:Great Expectations(开源工具,支持用Python写验证规则,比如:

# 验证“行程开始日期≤行程结束日期”
expectation_config = ExpectationConfiguration(
    expectation_type="expect_column_pair_values_A_to_be_less_than_or_equal_to_B",
    kwargs={
        "column_A": "trip_start_date",
        "column_B": "trip_end_date"
    }
)
2. 质量监控:用“指标+报警”保障稳定性

数据质量监控需要关注3类指标

指标类型 示例 报警阈值
数据数量 今日APP埋点数据量 比昨日少50%→报警
数据质量 用户年龄缺失率 超过20%→报警
数据延迟 CRM数据同步到数仓的时间 超过2小时→报警

工具推荐

  • Prometheus:采集数据质量指标(比如缺失率、延迟时间);
  • Grafana:可视化指标(比如“最近7天用户年龄缺失率趋势”);
  • Alertmanager:触发报警(比如发送邮件或钉钉通知)。
3. 实战案例:某旅游APP的数据监控体系

某旅游APP建立了以下监控规则:

  • 每小时检查APP埋点数据量:如果比前一小时少30%,触发报警;
  • 每天检查用户画像宽表的缺失率:如果“偏好目的地”缺失率超过15%,触发报警;
  • 实时监控CRM数据同步延迟:如果延迟超过1小时,触发报警。

这套体系帮他们及时发现了多次数据问题:比如一次SDK升级导致埋点数据丢失,一次CRM系统故障导致订单数据同步延迟——都在1小时内解决,没有影响模型效果。

总结:旅游用户数据预处理的“黄金法则”

通过以上实战步骤,你应该已经掌握了旅游企业用户数据预处理的核心逻辑。最后,我总结了5条黄金法则,帮你避免踩坑:

1. 业务驱动:所有步骤都要围绕“解决业务问题”

不要为了“技术炫酷”做无用的预处理,比如“用深度学习做特征提取”如果对业务目标没用,不如不用。

2. 场景适配:旅游数据有独特的“脏问题”,不能用通用方案

比如“目的地名称标准化”“行程日期计算”都是旅游场景特有的,通用数据预处理工具(比如Pandas的fillna)解决不了。

3. ID统一:这是旅游数据集成的“生死线”

如果用户ID不统一,再完美的特征工程也没用——因为你连“谁是谁”都搞不清。

4. 特征场景化:从“用户旅程”中提取有价值的特征

比如“最近7天的搜索次数”比“历史总搜索次数”更能反映用户当前的需求,“偏好目的地”比“所有访问过的目的地”更有针对性。

5. 持续监控:数据预处理是“持续工程”,不是“一次性项目”

数据会变(比如用户更换手机号、业务流程调整),所以监控体系必须“实时、自动化”,才能保障数据质量的稳定性。

扩展:未来的旅游数据预处理趋势

最后,我想聊聊旅游数据预处理的未来趋势,帮你提前布局:

1. 联邦学习:跨平台数据共享,不泄露隐私

旅游企业往往需要和OTA、酒店、航空公司合作,但又不想共享原始数据(涉及用户隐私)。联邦学习可以让多个机构在不共享数据的情况下,联合训练模型——比如某OTA和某酒店联合做推荐,OTA用用户的搜索数据,酒店用用户的入住数据,共同提升推荐准确率。

2. 大语言模型(LLM):更智能的特征提取

LLM(比如GPT-4、Claude 3)可以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比如用户评论、咨询记录),提取更细粒度的特征——比如从“用户说‘我想带孩子去海边,但是怕人多’”中,提取“亲子偏好”“海滨偏好”“避开人群”3个特征,比传统NLP模型更准确。

3. 实时预处理:从“T+1”到“T+0”

随着旅游行业的“实时化”需求(比如用户刚搜索“丽江”,要实时推荐相关路线),实时数据预处理会成为主流——用Flink做实时清洗、实时特征计算,把特征推送到Redis,让模型能实时调用。

最后的话:数据预处理是“AI的地基”

很多AI架构师喜欢把精力放在“模型调参”“算法优化”上,但其实数据预处理才是AI效果的关键——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好,房子再漂亮也会塌。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数据预处理的核心是“懂旅游业务+懂数据技术”——只有把业务逻辑融入数据处理的每一步,才能让AI模型真正解决旅游行业的问题。

如果你正在做旅游企业的AI项目,不妨从“数据预处理”开始——先把“食材”处理好,再请“厨师”(模型)做菜,效果一定会超出你的预期。

附录:旅游用户数据预处理 checklist

  1. 有没有和业务方对齐需求?
  2. 有没有统一用户ID?
  3. 有没有处理旅游场景的脏数据(比如目的地名称、行程日期)?
  4. 有没有构建场景化的特征(比如用户偏好、上下文特征)?
  5. 有没有建立数据质量监控体系?

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是”,那么你的数据预处理方案已经成功了一半!

(全文完)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