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虚拟仿真#

在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公共安全风险交织的当下,应急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应急管理人才作为体系运转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然而,传统应急管理专业实训模式存在诸多局限,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实战需求。虚拟仿真技术的崛起,以其沉浸式、可重复、低成本的独特优势,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开辟了全新路径,成为破解实训困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

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筑牢公共安全防线的必然要求

应急管理是守护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而高素质的应急管理人才则是这道防线的“中坚力量”。从近年来的公共安全事件来看,无论是洪涝灾害中的抢险救援,还是安全生产事故中的现场处置,都对工作人员的应急决策、协同配合、风险预判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已从“数量填补”转向“质量提升”。

一方面,基层应急管理队伍面临“能力短板”。许多基层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应急知识储备和实战经验,在面对突发事故时,往往因操作不规范、决策不及时导致损失扩大。

另一方面,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需要“精准赋能”。化工爆炸、核泄漏等特殊场景的处置,需要工作人员掌握专业设备操作、危险评估等技能,而这类技能的培养难以通过理论教学实现。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不仅是应对公共安全风险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现实培养痛点:

传统教学模式的“三重困境”

应急管理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应急管理人才的使命。然而,传统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痛点、难点。

传统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难点

1、高风险场景“进不去、难再现”

应急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重复性,如地震、海啸、火灾、危化品泄露等,学生无法通过真实场景进行实训。传统实训多依赖图片、视频和案例讲解等方式,场景过于简化,缺乏临场感和沉浸感,学生无法真正感知风险的复杂性,导致学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快速适应

2、高成本设备“动不起、耗材贵”

大型应急装备、专业救援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培训损耗大、成本高。一次大规模的线下实训,往往需要耗费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且实训次数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有限,“纸上谈兵”现象突出,与实践脱节。

3、多部门协同“搭不起、配合难”

应急响应是涉及多部门、多层级、多力量的复杂系统工程。传统课堂演练难以模拟真实跨部门联动时的信息沟通、资源调配、协同决策流程,学生综合协调与指挥能力培养效果有限。同时,由于实训场景的局限性,学员的协同作战能力、应急决策能力等关键素养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和评估,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差距。

虚拟仿真赋能:

破解困局,重塑教学新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和MR、VR、AR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虚拟仿真技术为应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解决方案。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打造的“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模拟仿真实训基地”,通过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和灾害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沉浸式学习和交互式训练,实现了“教学练评”一体化。

通过虚拟仿真,可以沉浸式体验应急管理专业课程

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可以安全、反复地模拟各类极端灾害场景。学生可以“进入”地震后的废墟、燃烧的大楼、泄漏的化工厂,在无限逼近真实的环境中识别风险、制定策略、实施救援,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造成真实后果,从而大胆尝试、积累经验。

通过高精度建模,可以1:1还原各类应急装备的外观、性能和操作流程。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反复操作昂贵或稀缺的设备,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降低实训成本与物资损耗。

虚拟仿真支持多角色、跨地域的在线协同演练。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指挥长、消防员、医疗官、新闻发言人等角色,在统一的虚拟情境中进行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合决策与行动配合,全面锻炼应急指挥、沟通协调及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虚拟仿真资源管理平台能够自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决策时间和处置结果,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和评估反馈,精准指出知识盲点和技能短板,帮助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实现因材施教。

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可以安全、反复地模拟各类极端灾害场景

结语

虚拟仿真技术正在深刻变革应急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痛点,为构建“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反应迅速、决策科学”的新时代应急管理人才队伍提供了强大引擎。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