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技人才培养指南:提示工程+Agentic AI技能体系搭建与实践路径

副标题:从“会用AI”到“用好AI”,教你成为法律科技时代的复合人才

摘要/引言

当一位律师在ChatGPT中输入“帮我审这份合同”却得到满篇套话时,当一位算法工程师开发的“法律AI”被律师吐槽“不懂法律逻辑”时,我们发现法律科技的核心痛点从来不是“有没有AI工具”,而是“人如何与AI协同”——法律人缺乏将需求转化为AI可理解指令的能力,技术人缺乏对法律场景的深度认知。

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构建“提示工程+Agentic AI”的双核心技能体系。提示工程是“翻译器”,将法律需求转化为AI能执行的精准指令;Agentic AI是“执行器”,让AI像法律助理一样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如合同审查、案件检索)。

读完本文,你将获得:

  • 法律场景下的提示工程方法论(从“问对问题”到“优化指令”);
  • 构建法律Agent的完整流程(从单任务工具到多任务系统);
  • 针对法律人/技术人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补短板、强融合);
  • 法律科技实践中的避坑指南(数据隐私、结果可解释性等)。

目标读者与前置知识

目标读者

  1. 法律背景学习者:想提升AI技能的律师、法律专业学生、法务;
  2. 技术背景学习者:想进入法律科技领域的算法工程师、前端/后端开发;
  3. 教育/培训从业者:法律科技专业课程设计者、企业内训负责人。

前置知识

  • 法律基础:了解《民法典》《民事诉讼法》等核心法规的基本概念(如“违约责任”“诉讼时效”);
  • AI基础:用过ChatGPT/ Claude等大模型,知道“prompt”“温度参数”的含义;
  • 编程基础(可选):会写简单的Python脚本(技术背景读者需掌握,法律背景读者可从入门开始)。

文章目录

  1. 引言与基础
  2. 问题背景:为什么法律科技需要“提示工程+Agentic AI”?
  3. 核心概念:从“提示工程”到“Agentic AI”的法律场景解读
  4. 环境准备:法律AI开发的工具链搭建
  5. 分步实现:从“提示优化”到“法律Agent”的实践
  6. 关键解析:法律场景下的设计决策与避坑
  7. 性能优化:让法律AI更精准、更合规
  8. 学习路径:法律人/技术人的个性化成长指南
  9. 未来展望:法律Agent的进化方向
  10. 总结

一、问题背景:为什么法律科技需要“提示工程+Agentic AI”?

1.1 传统法律工作的痛点

法律工作的核心是“信息处理+逻辑推理”,但传统模式效率极低:

  • 合同审查:一份100页的合同需要律师逐行核对,耗时3-5天;
  • 案件检索:找到匹配的判例需要遍历数千篇文书,依赖经验;
  • 文书生成:写起诉状/答辩状需要重复套用模板,缺乏针对性。

1.2 AI工具的“用不好”困境

当前法律AI工具的痛点在于“协同效率低”:

  • 法律人的困境:只会用“一键生成”,不会优化提示(如“帮我审合同”→ 结果泛泛而谈);
  • 技术人的困境:不懂法律场景(如把“违约金”等同于“损害赔偿”,导致AI输出错误);
  • 工具的局限:多数工具是“单轮对话”,无法处理复杂任务(如“先查法规→再分析风险→最后生成修改建议”)。

1.3 为什么是“提示工程+Agentic AI”?

  • 提示工程:解决“法律需求→AI指令”的翻译问题,让AI输出更符合法律逻辑;
  • Agentic AI:解决“单轮任务→多轮自主执行”的问题,让AI像法律助理一样工作;
  • 两者结合:提示工程是Agent的“大脑语言”,Agent是提示工程的“执行载体”——比如用提示工程定义“合同审查的标准”,用Agent自动完成“提取条款→查法规→生成报告”的全流程。

二、核心概念:从“提示工程”到“Agentic AI”的法律场景解读

2.1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法律人的“AI沟通术”

提示工程不是“写更长的指令”,而是用AI能理解的方式表达法律需求。其核心原则是:

  • 明确性:指定输出格式(如“JSON”“条款编号+风险点”);
  • 具体性:引用法律依据(如“根据《民法典》第577条”);
  • 角色设定:让AI代入“资深律师”“法官”等角色(避免泛泛而谈)。

法律场景示例

  • 差的提示:“帮我审这份合同。”
  • 好的提示:“你是一名10年经验的合同律师,需要审查以下买卖合同的风险点。要求:1)列出具体条款编号;2)说明风险类型(如‘违约风险’‘管辖风险’);3)引用《民法典》相关条款;4)给出修改建议。合同内容:[文本]”

2.2 Agentic AI:法律人的“自主助理”

Agentic AI是能自主规划、执行、反思的AI系统,核心特征是:

  1. 目标分解:将复杂任务拆成子步骤(如“合同审查”→“提取条款→查法规→分析风险→生成报告”);
  2. 工具调用:自动调用外部工具(如法律数据库、PDF提取工具);
  3. 反思迭代:检查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则调整(如“遗漏了不可抗力条款,重新审查”)。

法律场景示例
一个“智能合同审查Agent”的工作流程:

  1. 输入:用户上传一份买卖合同PDF;
  2. 规划:拆分为“提取合同条款→调用威科先行查最新法规→分析风险点→生成结构化报告”;
  3. 执行:用PDF工具提取第5条“交货时间”,调用威科先行查《民法典》第509条;
  4. 反思:发现“未约定逾期交货的违约责任”,补充风险点;
  5. 输出:包含“风险点、法规依据、修改建议”的报告。

2.3 两者的关系:从“对话”到“协作”

提示工程是“一次性指令”,Agentic AI是“持续协作”——比如:

  • 用提示工程定义“合同审查的标准”(what);
  • 用Agentic AI实现“自动执行审查流程”(how)。

三、环境准备:法律AI开发的工具链搭建

3.1 工具清单(按优先级排序)

类型 工具示例 用途说明
大模型 ChatGPT-4o、Claude 3 Haiku(法律优化版)、通义千问法律大模型 法律逻辑推理、文本生成
Agent框架 LangChain(Python)、LlamaIndex 快速搭建Agent系统,支持工具调用、反思
法律数据库 威科先行、北大法宝、OpenLaw 提供权威法规、案例数据
编程工具 VS Code、Python 3.10+ 开发Agent脚本
数据工具 PyPDF2(PDF提取)、Pandas(数据处理) 处理法律文件(如合同、判决书)

3.2 快速配置步骤(以LangChain+OpenAI为例)

  1. 安装依赖
    pip install langchain langchain-openai python-dotenv pypdf2
    
  2. 配置API密钥
    创建.env文件,填入大模型API密钥(如OpenAI):
    OPENAI_API_KEY="your-api-key"
    
  3. 测试连接
    运行以下代码,验证大模型是否可用:
    from langchain_openai import OpenAI
    from dotenv import load_dotenv
    
    load_dotenv()  # 加载.env文件
    llm = OpenAI(model_name="gpt-4o", temperature=0.1)
    print(llm.invoke("《民法典》中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是什么?"))
    

四、分步实现:从“提示优化”到“法律Agent”的实践

4.1 第一步:法律提示工程入门——从“问对问题”到“优化指令”

目标:让AI输出符合法律逻辑的结果。
场景:民间借贷案件的“诉讼请求”生成。

4.1.1 初始提示(差的例子)
帮我写一个民间借贷的诉讼请求。

输出(泛泛而谈):

要求被告偿还借款本金及利息,承担诉讼费用。

4.1.2 优化后的提示(好的例子)
你是一名处理民间借贷案件的律师,请根据以下事实生成诉讼请求:
1. 张三于2023年5月1日向李四借款10万元,年利率10%,借期1年;
2. 张三未按约定还款,李四催讨多次无果;
3. 李四支出律师费5000元(有发票)。

要求:
- 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22条的起诉条件;
- 明确诉讼请求的具体金额(本金+利息+律师费);
- 引用相关法律依据(如《民法典》第676条)。
4.1.3 优化后的输出(精准)
  1. 请求判令被告张三偿还原告李四借款本金100000元;
  2. 请求判令被告支付利息10000元(以100000元为基数,按年利率10%计算,自2023年5月1日起至2024年5月1日止);
  3. 请求判令被告承担原告律师费5000元(依据《民法典》第676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9条);
  4. 请求判令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关键优化点

  • 加入具体事实(借款金额、时间、律师费);
  • 绑定法律依据(《民法典》《民事诉讼法》);
  • 明确输出要求(具体金额、格式)。

4.2 第二步:构建单任务法律Agent——案件事实要素提取

目标:让AI自动从案件描述中提取关键要素(如原被告、诉讼请求、证据)。

4.2.1 技术方案

用LangChain构建一个LLM Chain(大模型链),结合提示工程实现要素提取。

4.2.2 代码实现
from langchain import PromptTemplate, LLMChain
from langchain_openai import OpenAI
from dotenv import load_dotenv

# 1. 初始化大模型(低温度=更严谨)
load_dotenv()
llm = OpenAI(model_name="gpt-4o", temperature=0.1)

# 2. 定义提示模板(法律场景定制)
prompt_template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case_description"],
    template="""作为一名资深律师,请提取以下案件描述中的关键要素,输出JSON格式:
要素包括:
- 原被告:姓名/名称(需区分原告、被告);
- 诉讼请求:具体金额及主张;
- 事实与理由:核心争议点;
- 证据清单:支持主张的证据(如借条、转账记录);
- 法律依据:引用的主要法规(如《民法典》第XXX条)。

案件描述:{case_description}

要求:
1. JSON的键必须为中文,值准确、简洁;
2. 法律依据需填写具体条款号。"""
)

# 3. 创建LLM Chain(连接提示与大模型)
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prompt_template)

# 4. 测试输入(民间借贷案件)
case_description = """
李四于2023年5月1日借给张三10万元,约定年利率10%,借期1年,张三出具了借条。到期后张三未还款,李四多次催讨无果,遂起诉要求张三偿还本金10万及利息1万,并支付律师费5000元(有发票)。
"""

# 5. 运行Chain并输出结果
result = chain.run(case_description)
print("提取结果:\n", result)
4.2.3 运行结果(精准JSON)
{
  "原被告": "原告:李四;被告:张三",
  "诉讼请求": "1. 偿还本金100000元;2. 支付利息10000元;3. 承担律师费5000元",
  "事实与理由": "张三向李四借款10万元,到期未还款,经催讨无果",
  "证据清单": "借条、银行转账记录、律师费发票",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676条(借款人未按约返还借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9条(利息计算)"
}

关键设计点

  • PromptTemplate固化法律要素的提取规则;
  • temperature=0.1保证输出的稳定性(法律场景容不得“ creativity”);
  • 强制输出JSON格式,方便后续系统集成。

4.3 第三步:搭建多任务法律Agent——智能合同审查系统

目标:让AI自主完成“提取合同条款→查法规→分析风险→生成报告”的全流程。

4.3.1 技术方案

用LangChain的Agent框架,结合:

  • 工具调用:调用威科先行API查法规;
  • 反思机制:检查风险点是否遗漏;
  • 提示工程:定义合同审查的标准。
4.3.2 代码实现(核心部分)
from langchain.agents import AgentType, initialize_agent, Tool
from langchain_openai import OpenAI
from langchain.tools import BaseTool
import requests
from dotenv import load_dotenv

load_dotenv()
llm = OpenAI(model_name="gpt-4o", temperature=0.1)

# 1. 定义法律数据库工具(以威科先行为例)
class WeikuTool(BaseTool):
    name = "威科先行法规查询"
    description = "用于查询最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输入应为具体的法规名称或条款(如“《民法典》第509条”)"

    def _run(self, query: str) -> str:
        # 调用威科先行API(需申请API密钥)
        url = "https://api.weiku.com/v1/law/search"
        headers = {"Authorization": "Bearer " + os.getenv("WEIKU_API_KEY")}
        params = {"query": query}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params=params)
        return response.json()["data"]["content"]  # 返回法规内容

    async def _arun(self, query: str) -> str: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异步调用未实现")

# 2. 初始化工具列表
tools = [WeikuTool()]

# 3. 定义合同审查的提示模板(核心规则)
contract_prompt = """你是一名10年经验的合同律师,负责审查买卖合同的风险点。流程如下:
1. 提取合同中的关键条款(如交货时间、付款方式、违约责任);
2. 调用“威科先行法规查询”工具,核对条款是否符合最新法规;
3. 分析每个条款的风险(如“未约定逾期交货责任”);
4. 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如“增加‘逾期一日支付0.5%违约金’”);
5. 生成结构化报告(包含“条款编号、风险点、法规依据、修改建议”)。

合同内容:{contract_text}
"""

# 4. 初始化Agent(结构化对话Agent,支持工具调用)
agent = initialize_agent(
    tools,
    llm,
    agent=AgentType.STRUCTURED_CHAT_ZERO_SHOT_REACT_DESCRIPTION,
    verbose=True  # 打印Agent的思考过程
)

# 5. 测试输入(买卖合同片段)
contract_text = """
第5条 交货时间:卖方应于2024年6月1日前将货物交付至买方指定地点。
第6条 付款方式:买方收到货物后30日内支付全部货款。
第7条 违约责任:若买方未按时付款,应支付违约金。
"""

# 6. 运行Agent并生成报告
report = agent.run(contract_prompt.format(contract_text=contract_text))
print("合同审查报告:\n", report)
4.3.3 运行结果(结构化报告)
合同审查报告:
1. 条款5(交货时间):
   - 风险点:未约定卖方逾期交货的违约责任;
   - 法规依据:《民法典》第509条(当事人应全面履行合同义务)、第577条(违约应承担责任);
   - 修改建议:增加“卖方逾期交货的,每逾期一日按未交货部分价款的0.5%支付违约金”。

2. 条款7(违约责任):
   - 风险点:未明确违约金的计算标准(如比例、金额);
   - 法规依据:《民法典》第585条(违约金应明确约定);
   - 修改建议:修改为“若买方未按时付款,应按未支付金额的日0.3%支付违约金”。

关键设计点

  • BaseTool封装法律数据库API,让Agent能自主调用;
  • STRUCTURED_CHAT_ZERO_SHOT_REACT_DESCRIPTION Agent类型,支持“思考→行动→反思”的流程;
  • 提示模板中明确流程步骤,让Agent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五、关键解析:法律场景下的设计决策与避坑

5.1 为什么法律场景的提示要“绑定法规”?

法律的核心是“规则”,AI输出的结果必须有可追溯的法律依据——比如合同审查中,若AI说“这条款有风险”,必须同时引用《民法典》的具体条款,否则律师无法信任结果。

反例:“这条款有风险”(无依据,律师无法验证);
正例:“这条款违反《民法典》第577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有依据,可验证)。

5.2 为什么Agent的“温度参数”要低?

大模型的temperature参数控制输出的“随机性”:值越高,输出越灵活;值越低,输出越严谨。
法律场景需要100%的严谨性,因此temperature应设置为0.1-0.3(避免AI“发明”法律条款)。

5.3 如何避免Agent“乱调用工具”?

Agent的工具调用依赖description字段(工具的用途说明)。若description模糊,Agent可能会乱调用工具——比如:

  • 差的description:“用于查询法律”(太泛);
  • 好的description:“用于查询最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输入应为具体的法规名称或条款(如“《民法典》第509条”)”(明确用途和输入格式)。

5.4 法律数据隐私如何保障?

法律文件(如合同、判决书)包含敏感信息,需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师法》的规定:

  • 数据本地化:使用本地大模型(如通义千问法律大模型),避免数据上传至第三方服务器;
  • 加密传输:调用API时使用HTTPS协议,加密敏感数据;
  • 权限控制:限制Agent的访问权限(如仅能访问公开法规,不能访问客户隐私数据)。

六、性能优化:让法律AI更精准、更合规

6.1 提示工程的优化技巧

  • 少样本提示:给AI看几个正确的例子(如“这是3份正确的合同审查报告,你参考这个格式输出”);
  • 思维链(CoT):让AI一步步推理(如“首先,我需要提取第5条交货时间;然后,查《民法典》第509条;接着,分析未约定逾期责任的风险;最后,给出修改建议”);
  • 格式约束:用JSON/Markdown强制输出格式(避免AI输出混乱的文本)。

6.2 Agent的优化技巧

  • 限制工具调用次数:避免Agent无限循环调用工具(如设置max_iterations=5);
  • 加入结果验证:在Agent输出后,增加一个“验证步骤”(如“检查是否遗漏了不可抗力条款”);
  • 缓存常用结果:将高频查询的法规(如《民法典》第577条)缓存,减少API调用次数(提升速度+降低成本)。

6.3 法律场景的特殊优化

  • 法律术语标准化:在提示中明确术语定义(如“本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指《民法典》第180条规定的情形”);
  • 结果可解释性:要求AI输出“推理过程”(如“我认为这条款有风险,因为它违反了《民法典》第577条,理由是……”);
  • 法规时效性:定期更新法律数据库(如2024年《民事诉讼法》修订后,需同步更新工具中的法规内容)。

七、学习路径:法律人/技术人的个性化成长指南

7.1 法律背景学习者:补“AI+编程”短板

阶段1(入门):AI基础与提示工程

  • 学习内容:大模型基础(如《ChatGPT Prompt Engineering for Developers》课程)、法律提示工程技巧(本章第4.1节);
  • 实践项目:用提示工程生成起诉状、合同条款;
  • 资源推荐:Coursera《提示工程入门》、知乎专栏《法律人如何用AI》。

阶段2(进阶):Agent开发与工具使用

  • 学习内容:Python基础(如《Python编程从入门到实践》)、LangChain框架(官方文档);
  • 实践项目:构建“案件要素提取Agent”“简单合同审查Agent”;
  • 资源推荐:LangChain中文文档、B站《LangChain实战教程》。

阶段3(高阶):复杂系统与合规

  • 学习内容:法律数据隐私(《个人信息保护法》)、Agent性能优化(本章第6节);
  • 实践项目:搭建“多工具协同的合同审查系统”(结合PDF提取、法规查询);
  • 资源推荐:《法律科技合规指南》、行业案例(如LawGeex的合同审查AI)。

7.2 技术背景学习者:补“法律+场景”短板

阶段1(入门):法律基础与场景认知

  • 学习内容:《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基础(如中国大学MOOC《民法总论》)、法律工作流程(如合同审查的步骤、案件起诉的流程);
  • 实践项目:访谈律师,了解“合同审查中最耗时的环节”;
  • 资源推荐:《法律逻辑》(金岳霖)、《律师实务》(江平)。

阶段2(进阶):法律提示工程与Agent设计

  • 学习内容:法律场景的提示技巧(本章第4.1节)、LangChain Agent开发(本章第4.3节);
  • 实践项目:构建“法律法规查询Agent”“案件判例检索Agent”;
  • 资源推荐:《提示工程实战》(吴恩达)、LangChain官方案例库。

阶段3(高阶):法律AI产品化

  • 学习内容:法律AI的产品设计(如如何让律师愿意用你的工具)、合规性设计(本章第5.4节);
  • 实践项目:开发一个“面向中小律所的合同审查AI”(支持定制化提示);
  • 资源推荐:《法律科技产品经理手册》、行业报告(如《2024年法律科技发展白皮书》)。

八、未来展望:法律Agent的进化方向

8.1 多模态法律Agent

当前法律Agent主要处理文本,但未来会支持图片、手写签名、表格等多模态数据——比如:

  • 自动识别合同中的手写签名(验证真实性);
  • 提取判决书表格中的“赔偿金额”(辅助案例分析)。

8.2 知识图谱增强的Agent

大模型的“幻觉问题”(编造法律条款)是致命缺陷,未来会结合法律知识图谱(如“中国法律知识图谱”)——比如:

  • Agent调用知识图谱验证“《民法典》第577条是否真的存在”;
  • 用知识图谱补充大模型的“冷门法规”知识(如地方司法解释)。

8.3 个性化法律Agent

未来的Agent会适配不同用户的习惯——比如:

  • 为知识产权律师定制“专利合同审查Agent”(重点检查“专利归属”条款);
  • 为劳动律师定制“劳动合同审查Agent”(重点检查“社保缴纳”“竞业限制”条款)。

8.4 Agent协同系统

单个Agent的能力有限,未来会出现多个Agent协同工作——比如:

  • “合同审查Agent”提取风险点→“法规查询Agent”验证依据→“文书生成Agent”生成修改建议;
  • “案件预测Agent”分析胜诉概率→“策略建议Agent”给出诉讼方案。

九、总结

法律科技的本质是“法律+AI的协同”,而“提示工程+Agentic AI”是实现这一协同的核心技能。

对于法律人来说,提示工程是“AI沟通术”——让你从“用AI”变成“用好AI”;
对于技术人来说,Agentic AI是“法律场景的执行器”——让你开发的工具真正符合律师的需求;
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套可落地的技能体系——帮你培养“懂法律、会AI”的复合人才。

法律科技的未来,不是“AI取代律师”,而是“律师+AI”的组合——而你,就是这个组合中的“关键连接者”。

参考资料

  1. 大模型官方文档:OpenAI API Docs(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Anthropic Docs(https://docs.anthropic.com/);
  2. LangChain文档:https://python.langchain.com/docs/;
  3.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4. 书籍:《提示工程实战》(吴恩达)、《法律科技:从理论到实践》(李学军);
  5. 行业报告:《2024年中国法律科技行业发展白皮书》(艾瑞咨询)。

附录(可选)

  1. 完整代码仓库:https://github.com/your-name/legal-ai-tutorial(包含提示模板、Agent代码、测试数据);
  2. 法律提示模板集合: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X…(合同审查、案件分析、文书生成的提示模板);
  3. 法律AI工具列表:https://www.notion.so/legal-ai-tools…(大模型、Agent框架、法律数据库的汇总)。

(注:以上链接为示例,实际可替换为真实资源。)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