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工程架构师实战:如何写出精准的提示内容?——从“和AI猜谜”到“和AI对话”的进阶指南

关键词

提示工程、精准提示、意图对齐、上下文设计、Few-Shot学习、反馈循环、Prompt Tuning

摘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 让AI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结果它写了800字的“地球简史”;
  • 让AI生成“Python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函数”,结果它返回了一个递归深度超限的错误代码;
  • 让AI做“客服回复”,结果它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把用户怼得哑口无言。

不是AI不够聪明,而是你没学会“精准地和AI说话”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的核心,就是把人类的“模糊需求”翻译成AI能理解的“精确指令”——就像你去餐厅不会说“给我来份好吃的”,而是说“番茄炒蛋,少糖,多放葱花,加一碗米饭”。

这篇文章会从底层逻辑→实战技巧→工具链,用“做菜”“聊天”这样的生活化比喻,帮你掌握写出精准提示的全流程:

  • 为什么“提示=AI的菜谱”?
  • 如何用“CLEAR原则”拆解需求?
  • 怎样用“Few-Shot例子”让AI秒懂你的要求?
  • 如何通过“反馈循环”迭代优化提示?

读完这篇,你会从“和AI猜谜”的新手,变成“和AI对话”的高手。

一、背景介绍:为什么提示工程是AI时代的“翻译术”?

1.1 从“模型能力”到“应用价值”:提示是中间的桥梁

2023年以来,大语言模型(LLM)的能力爆发式增长——GPT-4能写代码、通义千问能写小说、Claude能处理百页文档。但模型的“通用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就像你有一把瑞士军刀,但得知道“拧螺丝要用十字刃”“割绳子要用小刀”。

提示工程,就是帮你“选对工具刃”的技术。它的本质是:

通过设计结构化的输入,激活模型中已有的知识,引导模型输出符合预期的结果。

举个例子:

  • 差的提示:“写一篇环保文章”(相当于“用瑞士军刀做点东西”);
  • 好的提示:“写一篇面向初中生的环保科普文,主题是‘为什么要节约水资源’,结构分3部分:①用‘全球水=一杯,淡水=一勺’的比喻讲现状;②列举‘刷牙开龙头’‘洗菜水直倒’的日常浪费场景;③给出‘用洗菜水浇花’‘装节水龙头’的具体方法。语言要口语化,避免专业术语,每部分不超过300字”(相当于“用瑞士军刀的小刀割开快递箱”)。

前者让模型“自由发挥”,后者让模型“精准执行”——这就是提示工程的价值。

1.2 目标读者:谁需要学“精准提示”?

  • 提示工程师:直接负责AI应用的提示设计;
  • 产品经理:需要将用户需求转化为AI能理解的指令;
  • 开发者:用LLM API构建应用(比如客服机器人、代码生成工具);
  • 普通用户:想让ChatGPT/文心一言更“听话”的人。

1.3 核心挑战:为什么精准提示这么难?

AI不是人,它没有“常识”,也不会“猜你的心思”。精准提示的难点在于解决三个“信息差”:

  1. 意图歧义:你说“我想吃点热的”,AI可能理解成“热咖啡”或“热火锅”;
  2. 上下文缺失:你让AI“续写这个故事”,但没给它前面的情节;
  3. 约束模糊:你让AI“写短一点”,但没说“到底多少字”。

解决这三个问题,就是写出精准提示的关键。

二、核心概念解析:用“做菜”比喻搞懂提示的底层逻辑

要写精准提示,先得理解提示的结构——它就像“给AI的菜谱”,包含四个核心元素:

  • 食材(Context):做这道菜需要的“原材料”(比如用户的问题背景、历史对话);
  • 菜名(Intent):你要做的“菜”是什么(比如“写环保文章”“生成Python函数”);
  • 步骤(Instruction):怎么做这道菜(比如“结构分3部分”“用迭代法”);
  • 口味(Constraint):这道菜要“咸淡适中”还是“甜口”(比如“口语化”“不超过300字”);
  • 例子(Example):给AI看“做好的菜”长什么样(比如“输入n=5,输出5”)。

2.1 元素1:Context(上下文)——给AI“食材”,而不是“空锅”

Context是提示的“地基”,它回答了“AI需要知道什么才能完成任务”。

错误案例
你问AI:“这个产品怎么用?”(没有Context,AI不知道“哪个产品”)。

正确案例
“我买了某品牌的电动牙刷(型号:X100),现在开机后指示灯一直闪,说明书丢了,请问怎么解决?”(Context包含:产品类型、型号、问题症状)。

比喻
你让厨师做番茄炒蛋,得先把番茄和鸡蛋递给她——Context就是“番茄和鸡蛋”,没有它们,厨师没法做菜。

2.2 元素2:Intent(意图)——告诉AI“你要什么”,而不是“你不要什么”

Intent是提示的“核心目标”,它要具体、明确、无歧义

错误案例
“写一篇好文章”(“好文章”是模糊的,AI不知道“好”的标准)。

正确案例
“写一篇面向25-35岁职场人的成长文,主题是‘如何用下班后的1小时提升自己’,核心观点是‘坚持比天赋更重要’”(Intent明确:读者群体、主题、核心观点)。

比喻
你去餐厅说“我要番茄炒蛋”(明确),而不是“我不要吃辣的”(模糊)——厨师没法用“不要吃辣”做出你想吃的菜。

2.3 元素3:Instruction(指令)——给AI“步骤”,而不是“自由发挥”

Instruction是提示的“操作指南”,它要可执行、有逻辑

错误案例
“生成一个Python函数”(没有步骤,AI不知道“生成什么函数”)。

正确案例
“生成一个Python函数,计算第n个斐波那契数,要求:①用迭代法(不递归);②处理n为0和负数的情况(返回None);③添加类型提示;④包含docstring解释功能”(Instruction明确:方法、边界条件、格式要求)。

比喻
你让厨师做番茄炒蛋,得说“先炒鸡蛋,再炒番茄,最后混合”(步骤),而不是“你随便做”(自由发挥)——否则厨师可能先炒番茄再放鸡蛋,口感完全不一样。

2.4 元素4:Constraint(约束)——给AI“口味”,而不是“无限可能”

Constraint是提示的“边界条件”,它回答了“AI不能做什么”“要做成什么样”。

常见的约束类型

  • 长度:“不超过200字”;
  • 风格:“口语化,像和朋友聊天”;
  • 格式:“用bullet point列出”;
  • 内容:“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

错误案例
“写一篇关于AI的文章”(没有约束,AI可能写1000字的学术论文)。

正确案例
“写一篇关于AI的科普文,面向高中生,语言要生动,用‘AI像大脑’这样的比喻,不超过500字”(Constraint明确:读者、风格、长度)。

比喻
你让厨师做番茄炒蛋,得说“少糖,多放葱花”(约束),而不是“你看着办”(无约束)——否则厨师可能放很多糖,不符合你的口味。

2.5 元素5:Example(例子)——给AI“样本”,而不是“猜谜”

Example是提示的“参考模板”,用Few-Shot Learning(少样本学习)让AI快速理解你的要求。

错误案例
“生成客服回复”(没有例子,AI不知道“客服回复”的语气)。

正确案例
“你是某电商的客服,负责解答退换货问题。示例:
用户问:‘我昨天买的衣服不合适,能退货吗?’
回复:‘亲,很抱歉衣服不合适让你烦恼了~咱们家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哦,只要衣服没穿过、吊牌没拆,就可以申请。你可以登录APP,点击「我的订单」找到这笔订单,然后选择「申请退货」,填写原因提交就行啦~’
现在用户问:‘我买的鞋子磨脚,能换货吗?’请生成回复。”(Example明确:语气、结构、信息点)。

比喻
你教孩子学写字,会先写一个“人”字让他模仿——Example就是“示范字”,AI通过模仿例子,快速掌握你的要求。

2.6 提示的结构流程图(Mermaid)

graph TD
A[用户需求] --> B[拆解Context:背景/历史信息]
B --> C[明确Intent:核心目标]
C --> D[设计Instruction:操作步骤]
D --> E[添加Constraint:边界条件]
E --> F[补充Example:参考样本]
F --> G[生成初始提示]
G --> H[测试输出]
H --> I{符合预期?}
I -->|是| J[最终提示]
I -->|否| K[收集反馈→调整Context/Intent/Instruction/Constraint/Example]
K --> B

三、技术原理与实现:从“逻辑”到“代码”的精准提示方法论

3.1 底层逻辑:提示如何影响AI的输出?

大语言模型的核心是条件概率:给定提示(Prompt)和上下文(Context),模型计算每个可能输出(Output)的概率,然后选择概率最高的输出。公式如下:

P(Output∣Prompt,Context)=P(Prompt,Context∣Output)⋅P(Output)P(Prompt,Context)P(Output | Prompt, Context) = \frac{P(Prompt, Context | Output) \cdot P(Output)}{P(Prompt, Context)}P(OutputPrompt,Context)=P(Prompt,Context)P(Prompt,ContextOutput)P(Output)

  • P(Output)P(Output)P(Output):模型对“输出内容”的先验概率(比如“猫喜欢吃鱼”的概率比“猫喜欢吃石头”高);
  • P(Prompt,Context∣Output)P(Prompt, Context | Output)P(Prompt,ContextOutput):给定输出时,提示和上下文的概率(精准的提示会让“正确输出”的这个概率更高);
  • P(Prompt,Context)P(Prompt, Context)P(Prompt,Context):提示和上下文的总概率(归一化项)。

通俗解释
AI就像一个“概率计算器”,你给的提示越精准,“正确输出”的概率就越高——比如你说“番茄炒蛋,少糖”,AI输出“少糖番茄炒蛋”的概率就会远高于“多糖番茄炒蛋”。

3.2 精准提示的“CLEAR原则”

结合上述逻辑,我总结了写出精准提示的CLEAR原则(五个核心要素的首字母缩写):

原则 含义 示例
Context(上下文) 补充必要的背景信息 “我买了某品牌电动牙刷(型号X100),开机后指示灯闪”
Lntent(意图) 明确核心目标 “写一篇面向初中生的环保科普文”
Enstruction(指令) 给出可执行的步骤 “结构分3部分:现状→浪费场景→节水方法”
Aonstraint(约束) 设定边界条件 “语言口语化,不超过500字”
Rxample(例子) 提供参考样本 “用户问‘衣服不合适能退吗?’,回复:‘亲,很抱歉…’”

3.3 代码实现:用OpenAI API验证精准提示的效果

我们用“生成Python斐波那契函数”的例子,对比差的提示符合CLEAR原则的提示的输出差异。

3.3.1 环境准备

首先安装OpenAI Python库:

pip install openai
3.3.2 差的提示:模糊的需求
import openai
openai.api_key = "你的API密钥"

# 差的提示:没有Context、Instruction、Constraint、Example
prompt = "写一个Python函数计算斐波那契数列"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输出结果(可能):

def fibonacci(n):
    if n <= 0:
        return 0
    elif n == 1:
        return 1
    else:
        return fibonacci(n-1) + fibonacci(n-2)

问题分析

  • 用了递归法,当n很大时会触发“递归深度超限”错误;
  • 没有处理n为负数的情况(比如n=-1时返回0,不符合预期);
  • 没有类型提示和docstring。
3.3.3 好的提示:符合CLEAR原则
# 好的提示:包含Context、Intent、Instruction、Constraint、Example
prompt = """
请你生成一个Python函数,计算第n个斐波那契数。要求如下:
1. Context(上下文):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是F(0)=0,F(1)=1,F(n)=F(n-1)+F(n-2)(n≥2);
2. Intent(意图):生成一个高效、鲁棒的斐波那契函数;
3. Instruction(指令):使用迭代方法(不递归),避免栈溢出;
4. Constraint(约束):
   - 处理n为0的情况:返回0;
   - 处理n为负数的情况:返回None;
   - 添加类型提示(比如n: int);
   - 包含docstring,解释函数的功能、参数和返回值;
5. Example(例子):
   - 输入n=5,输出5;
   - 输入n=-1,输出None;
   - 输入n=0,输出0。
"""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输出结果(符合预期):

def fibonacci(n: int) -> int | None:
    """
    计算第n个斐波那契数(迭代版)
    
    参数:
        n: int - 要计算的斐波那契数的索引(从0开始)
    
    返回:
        int | None - 第n个斐波那契数;若n为负数,返回None
    """
    if n < 0:
        return None
    elif n == 0:
        return 0
    elif n == 1:
        return 1
    else:
        a, b = 0, 1
        for _ in range(2, n + 1):
            a, b = b, a + b
        return b

效果分析

  • 用了迭代法,解决了递归深度的问题;
  • 处理了n为负数、0的情况;
  • 有类型提示和详细的docstring;
  • 完全符合Example的要求。

3.4 进阶技巧:让提示更“聪明”的方法

除了CLEAR原则,还有一些进阶技巧能让提示更精准:

3.4.1 链式思维(Chain-of-Thought, CoT):让AI“一步步思考”

对于需要多步推理的任务(比如数学题、逻辑题),可以让AI先“理清楚步骤”,再给出答案。

示例

  • 问题:“小明有5个苹果,给了小红2个,又买了3个,现在有几个?”
  • 提示:“先算给出2个后剩下的数量,再算买了3个后的数量,最后给出答案。”
  • 输出:“5-2=3,3+3=6,答案是6。”
3.4.2 角色设定:让AI“代入身份”

给AI设定一个“角色”,能让它的输出更符合场景需求。

示例

  • 提示:“你是一名资深Python工程师,现在要帮新手解答问题。回答时要尽量详细,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原理,避免使用复杂术语。”
  • 效果:AI会用“比如”“举个例子”这样的表述,更适合新手理解。
3.4.3 格式要求:让AI“按模板输出”

对于需要结构化输出的任务(比如表格、JSON),可以明确要求格式。

示例

  • 提示:“请将以下用户反馈分类,用JSON格式输出,键为‘问题类型’,值为‘具体反馈’。用户反馈:‘我的订单还没发货’‘客服电话打不通’‘商品质量有问题’。”
  • 输出:
    {
      "物流问题": "我的订单还没发货",
      "客服问题": "客服电话打不通",
      "质量问题": "商品质量有问题"
    }
    

四、实际应用:从“理论”到“实战”的三大场景案例

4.1 场景1:客服机器人的提示设计——让AI“像人一样说话”

问题背景:某电商的客服机器人,原来的提示是“回答用户的问题”,结果AI回复要么太官方(“根据相关政策…”),要么答非所问(用户问“退货流程”,AI讲“商品介绍”)。

改进后的提示(符合CLEAR原则)

你是某电商的金牌客服,负责解答用户关于退换货的问题。要求如下:
1. Context(上下文):用户的问题都和“退换货”相关;
2. Intent(意图):用友好、专业的语气解答用户问题,提升用户满意度;
3. Instruction(指令):
   - 第一步:回应情绪(比如“很抱歉给你带来不便”);
   - 第二步:明确政策(7天无理由,商品需完好);
   - 第三步:给出步骤(登录APP→我的订单→申请退换货);
4. Constraint(约束):
   - 语言要口语化,用“亲”开头;
   - 不使用“不清楚”“不知道”这样的词;
   - 回答不超过300字;
5. Example(例子):
   - 用户问:“我昨天买的衣服不合适,能退货吗?”
   - 回复:“亲,很抱歉衣服不合适让你烦恼了~咱们家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哦,只要衣服没穿过、吊牌没拆,就可以申请。你可以登录APP,点击「我的订单」找到这笔订单,然后选择「申请退货」,填写原因提交就行啦~”

效果
用户问“我买的鞋子磨脚,能换货吗?”,AI回复:

“亲,很抱歉鞋子磨脚让你不舒服了~咱们家支持7天无理由换货哦,只要鞋子没穿过、吊牌没拆,就可以申请。你可以登录APP,点击「我的订单」找到这笔订单,然后选择「申请换货」,填写原因提交就行啦~”

完全符合“情绪回应+政策+步骤”的要求,语气友好,信息准确。

4.2 场景2:内容创作的提示设计——让AI“写出你想要的风格”

问题背景:某自媒体运营者,想让AI写一篇“面向职场新人的成长文”,原来的提示是“写一篇关于职场成长的文章”,结果AI写了一篇“心灵鸡汤”,没有具体方法。

改进后的提示(符合CLEAR原则)

请你写一篇面向职场新人的成长文,要求如下:
1. Context(上下文):读者是刚毕业1-2年的职场新人,面临“不知道怎么提升自己”的困惑;
2. Intent(意图):用真实案例和具体方法,帮助读者找到“下班后的成长路径”;
3. Instruction(指令):
   - 结构分3部分:①现状(职场新人的困惑:“每天加班,没时间提升”);②方法(3个具体技巧:“1小时阅读法”“每周1次技能练习”“加入行业社群”);③结论(坚持比天赋更重要);
   - 每个方法要配1个真实案例(比如“我同事小王,每天下班读1小时运营书籍,3个月后升了主管”);
4. Constraint(约束):
   - 语言要口语化,像和朋友聊天;
   - 避免“努力就能成功”这样的空话;
   - 不超过800字;
5. Example(例子):
   - 方法1:“1小时阅读法”——“不要读整本大书,找和工作相关的章节读(比如做运营的读《运营之光》的‘用户增长’部分),读完写100字的笔记,比读完整本书更有效。”

效果
AI写出的文章片段:

“刚毕业那年,我每天加班到9点,回家只想躺平——直到同事小王告诉我:‘你不需要每天读2小时书,只要每天读1小时和工作相关的内容,3个月后就能看到变化。’
小王是做运营的,他每天下班读《运营之光》的‘用户增长’部分,读完写100字的笔记。3个月后,他用笔记里的‘裂变活动’方法,帮公司拉了1万新用户,直接升了主管。
后来我也开始试这个方法:做内容的读《文案训练手册》的‘标题技巧’,做产品的读《用户体验要素》的‘需求分析’——果然,不到2个月,我写的文案转化率提升了30%。”

内容具体,有案例,符合职场新人的阅读需求。

4.3 场景3:代码生成的提示设计——让AI“写出能运行的代码”

问题背景:某开发者想让AI生成“用Python爬取知乎文章标题的代码”,原来的提示是“写一个爬取知乎的Python代码”,结果AI生成的代码没有处理反爬,运行报错。

改进后的提示(符合CLEAR原则)

请你生成一个用Python爬取知乎文章标题的代码,要求如下:
1. Context(上下文):知乎有反爬机制,需要设置User-Agent和Cookie;
2. Intent(意图):爬取知乎“Python”话题下的前10篇文章标题;
3. Instruction(指令):
   - 使用requests库发送请求;
   - 使用BeautifulSoup解析HTML;
   - 设置User-Agent(模拟浏览器);
   - 处理Cookie(避免被封IP);
4. Constraint(约束):
   - 代码要加注释,解释每一步的作用;
   - 捕获可能的异常(比如请求失败);
   - 输出前10篇文章的标题;
5. Example(例子):
   - User-Agent设置:headers =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114.0.0.0 Safari/537.36"};
   - Cookie设置:cookies = {"Cookie": "你的知乎Cookie"};

效果
AI生成的代码(可运行):

import requests
from bs4 import BeautifulSoup

def crawl_zhihu_python_titles():
    # 1. 设置请求头(模拟浏览器,避免反爬)
    headers = {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114.0.0.0 Safari/537.36",
        "Cookie": "你的知乎Cookie"  # 替换成你自己的Cookie
    }
    # 2. 目标URL(知乎Python话题页)
    url = "https://www.zhihu.com/topic/19552832/hot"
    
    try:
        # 3. 发送GET请求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response.raise_for_status()  # 检查请求是否成功
        
        # 4. 解析HTML
        soup = BeautifulSoup(response.text, "html.parser")
        
        # 5. 提取文章标题(找到对应的HTML标签)
        titles = []
        for item in soup.find_all("div", class_="ContentItem-title")[:10]:
            title = item.get_text(strip=True)
            titles.append(title)
        
        # 6. 输出结果
        print("知乎Python话题下的前10篇文章标题:")
        for i, title in enumerate(titles, 1):
            print(f"{i}. {title}")
    
    except requests.exceptions.RequestException as e:
        print(f"请求失败:{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解析失败:{e}")

# 调用函数
crawl_zhihu_python_titles()

说明

  • 代码加了详细注释,解释每一步的作用;
  • 设置了User-Agent和Cookie,避免反爬;
  • 捕获了请求和解析的异常,鲁棒性更强;
  • 输出前10篇文章的标题,符合需求。

4.4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你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这里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 解决方案 示例
AI输出太笼统 增加“具体要求” 把“写方法”改成“写3个具体的方法,每个方法配1个真实案例”
AI偏离主题 增加“主题约束” 把“写文章”改成“始终围绕‘下班后的成长’主题,不涉及其他内容”
AI语言风格不符 明确“风格要求” 把“写回复”改成“用口语化中文,像和朋友聊天一样”
AI无法处理复杂任务 使用“链式思维” 把“解答数学题”改成“先理清楚步骤,再给出答案”

五、未来展望:提示工程的“进化方向”

5.1 趋势1:自动提示生成(Auto Prompt Generation)

现在的提示设计需要人工拆解需求,但未来会有自动提示生成工具——你只需要输入“模糊需求”,工具会自动生成符合CLEAR原则的提示。

比如:

  • 你输入“我想让AI写一篇面向初中生的环保文章”;
  • 工具输出:“写一篇面向初中生的环保科普文,主题是‘为什么要节约水资源’,结构分3部分:①用‘全球水=一杯,淡水=一勺’的比喻讲现状;②列举‘刷牙开龙头’的浪费场景;③给出‘用洗菜水浇花’的方法。语言口语化,不超过500字。”

5.2 趋势2:多模态提示(Multimodal Prompt)

当前的提示主要是文字,但未来会结合图片、语音、视频等多模态信息。

比如:

  • 你上传一张“被污染的河流”的图片,然后提示:“描述这张图片里的场景,并说明它的环保意义”;
  • AI会结合图片内容,输出:“这张图片展示了一条被垃圾污染的河流,水面上漂浮着塑料瓶和袋子。它提醒我们,随意丢弃垃圾会破坏水资源,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比如不乱扔垃圾,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

5.3 趋势3:个性化提示(Personalized Prompt)

未来的提示会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偏好动态调整。

比如:

  • 你之前让AI写过“面向职场新人的成长文”,并且反馈“喜欢具体案例”;
  • 下次你输入“写一篇关于职场成长的文章”,AI会自动添加“用真实案例”的约束。

5.4 潜在挑战

  • 模型不确定性:同一提示可能有不同输出(比如AI今天写的文章和明天写的不一样);
  • 复杂任务的提示设计:对于需要“多步推理+跨领域知识”的任务(比如“设计一个AI推荐系统”),提示设计会更复杂;
  • 伦理问题:提示中的偏见可能导致AI输出歧视性内容(比如“写一篇关于程序员的文章”,AI可能默认“程序员是男性”)。

六、结尾:提示工程的“本质”是“换位思考”

写到这里,我想回到一个最本质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提示精准,有些不精准?

答案很简单:精准的提示,是“站在AI的角度想问题”——AI没有常识,所以你要补充Context;AI没有意图,所以你要明确Intent;AI没有边界,所以你要设置Constraint;AI不会猜谜,所以你要给Example。

最后,我想给你留两个思考问题:

  1. 如果你想让AI帮你写一份“求职简历”,你会如何用CLEAR原则拆解需求?
  2. 如果你是一名产品经理,想让AI生成“用户调研问卷”,你会设置哪些Constraint?

参考资源

  1. 书籍:《Prompt Engineering for AI: Strategies to Shape ChatGPT and Other Generative AI》(作者:David Forsey);
  2. 论文:《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Wei et al., 2022);
  3. 工具:LangChain(用于构建基于提示的应用)、PromptLayer(提示管理和分析)、OpenAI Playground(测试提示);
  4. 博客:OpenAI官方博客(https://openai.com/blog)、Hugging Face博客(https://huggingface.co/blog)。

结语
提示工程不是“玄学”,而是“科学”——它是“人类需求”和“AI能力”之间的翻译器。掌握了精准提示的方法,你就能让AI成为你的“超级助手”,帮你解决从内容创作到代码生成的各种问题。

现在,打开你的ChatGPT,用今天学的CLEAR原则写一个提示——你会发现,AI突然“听懂”你的话了。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