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每日碎片化学习笔记-提示技术
提示技术是一个方法论,它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辅助技术,它通过设计提示词,可以帮助智能体更好的理解用户的意图和想法,高效的调用智能体已有的知识和推理能力,从而输出更准确的答案,避免因需求理解偏差导致的答非所问或输出质量不足。,形成“角色约束+场景需求”的完整指令,驱动模型生成针对性输出。简单来说,智能体交互机制范畴更大,虽然智能体交互机制通常包含提示技术的应用,但二者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绝对从属关
微软研究院开源的140亿参数rStar2-Agent模型通过创新的智能体强化学习技术,在多项数学基准测试中超越参数量达6710亿的DeepSeek-R1模型。
rStar2-Agent的核心创新在于摒弃了传统的思维链方法,转而采用智能体交互机制。该模型能够自主规划推理过程,调用Python代码执行工具进行验证,并根据反馈调整推理步骤,避免了传统CoT方法中常见的错误累积问题。
-以上信息来源于AI资讯
在条件适配(如数据充足、训练得当、任务匹配)的前提下,一个具有更多参数的模型具有更强的知识存储与表征能力、更优的复杂任务处理能力、更好的泛化能力与任务适应性,传统CoT(Chain of Thought Prompting,思维链)是一个AI领域中用到的提示技术,那么提示技术是什么呢?为什么它可以明显的影响模型性能?
以下为提示技术的专业定义:
提示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中,通过构建结构化指令(即“提示”,Prompt)以引导预训练语言模型(或多模态模型)精准理解任务目标、约束条件与输出要求,进而优化模型推理路径与生成结果的系统性方法论与技术集合。其核心价值在于降低模型与人类意图的语义鸿沟,让模型在无需重新训练(或仅需少量参数微调)的前提下,适配多样化下游任务,是连接预训练模型能力与实际应用需求的关键桥梁。
从更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说:
提示技术是一个方法论,它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辅助技术,它通过设计提示词,可以帮助智能体更好的理解用户的意图和想法,高效的调用智能体已有的知识和推理能力,从而输出更准确的答案,避免因需求理解偏差导致的答非所问或输出质量不足。
既然提示技术为了辅助AI响应用户需求,那是不是只有在模型使用阶段才会调用该项技术呢?
除了我们日常使用的任务交互型智能体以外,还有很多面向不同使用场景且具有不同功能的智能体,若以应用领域划分,会有金融领域智能体、医疗领域智能体等。为了使智能体在不同的使用场景都可以准确理解用户需求,在模型训练阶段与使用阶段都会用到提示技术。
在模型训练阶段,工程师们会用提示技术提前预设好智能体的“基础能力框架”,定义模型的基础角色、功能边界与响应框架,让智能体具备稳定的核心功能(比如对话逻辑、领域基础能力),从而减少后续用户使用模型是模型推理时的引导成本,以下列出一些只在模型训练阶段使用的提示技术:
-可学习提示(Learnable Prompt,如P-Tuning、Prompt Tuning) :在模型输入/中间层插入可梯度更新的连续向量,通过训练优化提示参数,将任务适配能力固化到模型中。
-一致性提示(Consistency Prompting):设计多组不同角度提示,将“不同提示下回答的置信度差异”纳入损失函数,强制模型响应逻辑一致。
-CoT训练数据构建(CoT Training Data):生成“问题+分步推理+答案”的样本作为训练数据,让模型学习底层推理逻辑,不依赖使用时额外引导。
-系统提示预训练(Pre-trained System Prompt):训练时提前植入基础角色(如“客服”“翻译助手”)与功能边界规则,固化模型基础响应框架。
在模型使用阶段,智能体会在基础框架上根据用户的不同输入进行“场景化响应”,形成“角色约束+场景需求”的完整指令,驱动模型生成针对性输出。此阶段是提示技术最广泛的应用场景,核心是通过实时输入的提示,引导模型针对具体需求生成精准、合规的结果,以下列出一些只在模型使用阶段使用的提示技术:
-零样本提示(Zero-Shot Prompting):直接输入任务指令,无需示例,靠即时提示让模型理解单次任务。
-少样本提示(Few-Shot Prompting):输入“指令+1-3个示例”,引导模型快速适配任务。
-即时思维链提示(In-Context CoT):使用时临时加入分步推理引导,辅助模型解决复杂问题,单次生效。
-格式约束提示(Format Prompting):明确要求输出格式,确保单次输出符合使用需求。
除了以上这些提到的只在特定阶段使用的提示技术外,还有一些可以跨阶段使用:
-系统提示(System Prompt):训练时定义基础角色,使用时可补充临时规则。
-角色引导提示(Role Prompting):训练时植入“医生”“教师”等角色认知,使用时可指定临时角色。
为什么模型使用阶段使用的提示技术会明显影响模型性能呢?
借用通信中的概念,提示技术存在就是为了让信息发出者(用户)与信息接收者(智能体)之间降低两者语义差异,尽可能做到无障碍沟通。
排除掉用户输入的影响,好的提示技术会让模型精准理解任务(需要明确精准理解任务并不总是和提示词精准相挂钩,不同模型对于提示词的偏好不同,只要提示词可以和模型良好匹配即可):
-优化提示词输入:让模型准确理解任务,明确任务边界,让模型聚焦目标,避免理解偏差。
-依据提示词调用能力:让模型调用适配知识,模型预训练时储备了海量多领域知识,可按任务需要精准调用不同知识模块。
-约束输出内容:提示技术可以约束模型输出的格式与质量标准。
最新使用的智能体交互机制与提示技术又有什么关系呢?
简单来说,智能体交互机制范畴更大,虽然智能体交互机制通常包含提示技术的应用,但二者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绝对从属关系,更准确的定位是:提示技术是智能体交互机制实现“精准传递需求、高效响应交互”的重要工具之一。
智能体交互机制:
定位是智能体系统的“运行逻辑框架”,属于宏观设计范畴。
核心目标是构建“稳定、高效的交互生态”,实现交互有效闭环。
同时覆盖范围广,包含交互全流程的多个环节。
提示技术:
定位是向模型传递需求的“输入优化工具”,属于微观执行范畴。
核心目标是让模型“准确get需求”并输出匹配结果。
覆盖范围窄,仅聚焦于“向模型传递需求”这一单一环节。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