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笔记:Pro-AD: Learning Comprehensive Prototypes with Prototype-based Constraint for Multi-class 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一、泛读 (Skimming)

1. 基本信息

  • 完整标题 (Full Title): Pro-AD: Learning Comprehensive Prototypes with Prototype-based Constraint for Multi-class 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 作者 (Authors): Ziqing Zhou, Yurui Pan, Lidong Wang, Wenbing Zhu, Mingmin Chi, Dong Wu, Bo Peng
  • 发表会议/期刊 (Conference/Journal): arXiv (Preprint, Under review)
  • 年份 (Year): 2025
  • 代码仓库 (Code Repository): 未找到
  •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 (Citation Format):
    • 英文格式 (APA): Zhou, Z., Pan, Y., Wang, L., Zhu, W., Chi, M., Wu, D., & Peng, B. (2025). Pro-AD: Learning Comprehensive Prototypes with Prototype-based Constraint for Multi-class 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2506.13097.
    • 中文格式 (GB/T 7714): [1]ZHOU Z, PAN Y, WANG L, et al. Pro-AD: Learning Comprehensive Prototypes with Prototype-based Constraint for Multi-class 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J/OL]. arXiv preprint arXiv:2506.13097, 2025.

2. 摘要分析 (Abstract Analysis)

  • 英文原文 (Original Abstract):

    Prototype-based reconstruction methods for 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utilize a limited set of learnable prototypes which only aggregates insufficient normal information, resulting in undesirable reconstruction. However,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rototypes may lead to anomalies being well reconstructed through the attention mechanism, which we refer to as the “Soft Identity Mapping” problem.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Pro-A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and fully utilize the prototypes to boost the performance of anomaly detection. Specifically, we first introduce an expanded set of learnable prototypes to provide sufficient capacity for semantic information. Then we employ a Dynamic Bidirectional Decoder which integrates the process of the normal information aggregation and the target feature reconstruction via prototypes, with the aim of allowing the prototypes to aggregate more comprehensive normal semantic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image features and the target feature reconstruction to not only utilize its contextual information but also dynamically leverage the learned comprehensive prototypes. Additionally, to prevent the anomalies from being well reconstructed using sufficient semantic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attention mechanism, Pro-AD introduces a Prototype-based Constraint that applied within the target featur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decoder, which further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our approach. Extensive experiments on multiple challenging benchmarks demonstrate that our Pro-AD achieve state-of-the-art performance, highlighting its superior robustness and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for Multi-class 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task.

  • 中文翻译 (Chinese Translation):

    基于原型(Prototype-based)的无监督异常检测重构方法利用一组有限的可学习原型,但这组原型仅能聚合不足的正常信息,从而导致不理想的重构效果。然而,增加原型数量可能会通过注意力机制导致异常被很好地重构,我们称之为“软恒等映射”(Soft Identity Mapping)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 Pro-AD 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充分利用原型来提升异常检测的性能。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引入一个扩展的可学习原型集,为语义信息提供足够大的容量。然后,我们采用一个动态双向解码器(Dynamic Bidirectional Decoder),该解码器集成了通过原型进行正常信息聚合和目标特征重构的过程,旨在让原型从图像特征的不同层次聚合更全面的正常语义信息,并且目标特征重构不仅利用其上下文信息,还动态地利用学习到的综合原型。此外,为了防止异常通过注意力机制利用充足的语义信息被很好地重构,Pro-AD 在解码器的目标特征重构过程中引入了一个基于原型的约束(Prototype-based Constraint),这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方法的性能。在多个具有挑战性的基准数据集上进行的大量实验表明,我们的 Pro-AD 取得了最先进的性能,突显了其在多类无监督异常检测任务中的卓越鲁棒性和实用有效性。

3. 核心内容 (Core Content)

  • 问题描述 (Problem Description):
    论文旨在解决多类别无监督异常检测(Multi-class 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MUAD)中,基于原型的方法在平衡原型数量与重构效果时遇到的“软恒等映射”问题,即原型数量过少导致正常样本重构失败,数量过多又可能导致异常样本被成功重构,从而降低检测性能。

  • 解决方法 (Methodology):
    论文提出了 Pro-AD 框架,通过引入一个扩展的原型集、一个动态双向解码器和一个基于原型的约束,来学习更全面的正常模式并有效区分异常。

  • 实验结果 (Experimental Results):
    在 MVTec-AD、VisA 和 Real-IAD 数据集上,Pro-AD 在图像级和像素级的异常检测与定位任务中均取得了SOTA(State-of-the-art)或接近SOTA的性能,尤其在像素级指标上提升显著。

  • 结论总结 (Conclusion):
    Pro-AD 通过动态利用全面的原型指导重构,并施加约束,有效解决了原型方法中的关键挑战,显著提升了多类别无监督异常检测的性能。

  • TLDR (Too Long; Didn’t Read):

    • 扩展原型集 (Expanded Prototypes): 解决正常信息不足问题。
    • 动态双向解码器 (Dynamic Bidirectional Decoder): 动态聚合与重构。
    • 原型约束 (Prototype-based Constraint): 防止异常被完美重构。
    • SOTA性能 (State-of-the-art Performance): 在多个基准上表现优异。

二、精读 (Detailed Reading)

1. 图表、公式、算法 (Figures, Tables, Formulas, Algorithms)

  • 图片 (Figures):

    • Figure 1: Illustration of the “Soft Identity Mapping” problem. (p. 2)

      • 描述 (Description): 该图通过三个子图 (a), (b), © 对比了不同原型策略下的异常检测效果。
      • (a) Few Prototypes: 展示了使用少量原型时,模型仅能聚合背景相关特征,导致对复杂正常样本的重构失败,也无法检测出某些异常。
      • (b) Expanded Prototypes: 表明简单增加原型数量虽然可能改善重构,但会引发“软恒等映射”问题,即异常样本也被很好地重构,导致检测失败。
      • © Pro-AD: 展示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如何通过学习全面的原型(Comprehensive Prototypes)、动态双向解码器(Dynamic Bidirectional Decoder)和原型锚定正则化(Prototype-anchored Regularization,即文中的Prototype-based Constraint)成功实现对正常样本的精确重构和对异常样本的有效检测。
      • 含义 (Meaning): 此图直观地揭示了现有原型方法的局限性,并凸显了 Pro-AD 设计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为理解论文的核心动机提供了清晰的视觉引导。
    • Figure 2: Overview of our Pro-AD framwork for anomaly detection. (p. 4)

      • 描述 (Description): 该图展示了 Pro-AD 模型的整体架构。
      • (a) 整体框架: 包含一个预训练的编码器(Encoder)、一个自适应噪声瓶颈(Adaptive Noisy Bottleneck)和一个双向原型引导解码器(Bidirectional Prototype-Guided Decoder)。
      • (b) 解码器层细节: 详细展示了双向原型引导解码器层的内部结构,其中用于原型学习和目标特征重构的线性交叉注意力和前馈网络是权重共享的。
      • © 原型表达能力: 形象地说明了原型表达正常和异常特征的能力。
      • 含义 (Meaning): 此图清晰地展示了 Pro-AD 的模型结构和关键组件,有助于读者理解模型的工作流程和信息流动方式。
  • 表格 (Tables):

    • Table 2, 3, 4: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anomaly detection and localization performance on the MVTec-AD, VisA, and Real-IAD datasets. (p. 8)
      • 提取 (Extraction): 这三张表格分别在 MVTec-AD、VisA 和 Real-IAD 数据集上,将 Pro-AD 与多种 SOTA 方法(如 UniAD, Dinomaly, INP-Former 等)在图像级(Image-Level)和像素级(Pixel-Level)的多个指标(AUROC, AP, F1-max, PRO)上进行了定量比较。
      • 分析 (Analysis):
        • 在 MVTec-AD 数据集上 (Table 2),Pro-AD 在所有指标上均取得了最优性能,尤其在像素级 AP 和 F1-max 指标上相较于次优方法有显著提升(分别为 4.6% 和 2.9%)。
        • 在更具挑战性的 VisA (Table 3) 和 Real-IAD (Table 4) 数据集上,Pro-AD 同样在绝大多数指标上达到了 SOTA 水平,证明了其强大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 这些结果有力地证明了 Pro-AD 框架的有效性,其通过解决“软恒等映射”问题,在多类别无监督异常检测任务中取得了全面的性能领先。
  • 公式 (Formulas):

    • 公式 (3): Linear Cross-Attention (LCA) for Prototype Learning (p. 5)

      ```latex
      LCA(Q_P, K_F, V_F) = \phi(Q_P)(\phi(K_F^T)V_F)
      ```
      
      • 物理/数学意义 (Physical/Mathematical Meaning): 此公式定义了原型学习过程中的线性交叉注意力。与标准的 Softmax 注意力不同,这里使用了一个激活函数 $\phi$ 代替 Softmax。 Q P Q_P QP 是由原型 P P P 生成的查询(Query), K F K_F KF V F V_F VF 是由输入特征 F F F 生成的键(Key)和值(Value)。这种线性注意力机制避免了 Softmax 带来的高计算成本和过于尖锐的注意力图,使得原型能够从输入特征的全局范围聚合更平滑、更广泛的上下文信息,这对于检测依赖于上下文的异常至关重要。
    • 公式 (6): Linear Cross-Attention (LCA) for Target Feature Reconstruction (p. 6)

      ```latex
      LCA(Q_F, K_P, V_P) = \phi(Q_F)(\phi(K_P^T)V_P)
      ```
      
      • 物理/数学意义 (Physical/Mathematical Meaning): 此公式用于目标特征的重构。 Q F Q_F QF 是由目标特征 F F F 生成的查询, K P K_P KP V P V_P VP 是由更新后的原型 P P P 生成的键和值。通过这种方式,模型利用学习到的全面原型来指导目标特征的重构。论文提到,这种线性注意力有助于防止恒等映射问题。
  • 算法 (Algorithm):

    • Pro-AD 核心逻辑:
      1. 特征提取 (Feature Extraction): 使用预训练的编码器(如 DINOv2)从输入图像中提取多尺度特征,并融合成综合特征 F I F_I FI
      2. 自适应噪声瓶颈 (Adaptive Noisy Bottleneck): 对输入特征 F I F_I FI 和可学习原型 P P P 应用一个瓶颈层。对 F I F_I FI 加入 Dropout 噪声,而对 P P P 不加噪声,以保持原型稳定性的同时,确保二者处于统一的特征空间。
      3. 动态双向解码 (Dynamic Bidirectional Decoding):
      *原型学习 (Prototype Learning): 在解码器的每一层,使用线性交叉注意力(公式 3)让原型 P P P 从目标特征 Q Q Q 中聚合信息,更新原型。
      * 特征重构 (Feature Reconstruction): 使用更新后的原型,再次通过线性交叉注意力(公式 6)来重构目标特征。
      * 双向交互: 这两个过程在解码器中交替进行,实现了原型和目标特征的动态、双向信息交互。
      4. 基于原型的约束 (Prototype-based Constraint): 在特征重构过程中,对注意力图 W F W_F WF 施加约束,限制其稀疏性,防止异常区域利用过多的原型信息被完美重构。
      5. 损失计算 (Loss Calculation): 计算重构特征与原始特征之间的差异作为异常分数。论文使用了多尺度特征重构损失和梯度衰减策略来优化模型。

2. 疑惑点 (Points of Confusion)

  • 原型约束的具体实现 (p. 6): 论文中提到了“Prototype-based Constraint”,但对其具体数学形式和实现细节的描述不够清晰。只是在消融实验部分(Table 5)证明了其有效性,但读者难以完全理解其工作原理。
  • 梯度衰减函数 gd(·,·) (p. 7, 公式 11): 公式(11)中引入了梯度衰减函数 gd(·,·),但论文并未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或引用,这使得损失函数的具体计算方式不够明确。

三、研读 (In-depth Study)

1. 导言 (Introduction)

  • 研究背景与动机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多类别无监督异常检测(MUAD)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关键且充满挑战的领域,在工业质量控制等现实世界应用中具有深远影响。其核心目标是开发一个单一、通用的模型,仅依靠无异常的训练数据,就能识别各种对象或纹理类别中的异常。然而,随着类别数量的增加,模型学习所有类别正常样本分布的难度越来越大,导致检测性能下降。

  • 核心假设 (Core Hypothesis):
    论文的核心假设是:通过构建一个更全面、更具代表性的正常模式原型集,并设计一个能够动态利用这些原型进行特征重构的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建模多类别正常样本的复杂分布,同时通过施加特定约束,可以防止模型对异常样本产生“过度”的重构能力,从而实现更准确的异常检测。

2. 现有方法 (Existing Methods)

  • 基于嵌入的方法 (Embedding-based Methods):

    • 方法: 如 PatchCore [21] 和 Simplenet [15],这类方法利用预训练的特征提取器来区分正常和异常模式。PatchCore 构建了一个正常补丁特征的“记忆库”,通过最近邻比较来识别异常。Simplenet 通过向正常特征添加高斯噪声来生成异常特征,然后训练一个二元判别器来区分它们。
    • 优点: 思路直观,易于实现。
    • 缺点: PatchCore 的内存占用可能非常大;预存的补丁特征与测试图像的特征之间可能存在错位(misalignment);Simplenet 的性能受限于教师和学生网络之间的结构差异设计。
  • 基于重构的方法 (Reconstruction-based Methods):

    • 方法: 如 UniAD [24] 和 MambaAD [11],这类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正常模式可以被精确重构,而异常则不能。UniAD 开创了用于多类别的统一重构方法。MambaAD 和 Dinomaly [9] 等最新方法利用状态空间模型(SSM)和 DINO 等先进架构来增强重构能力。
    • 优点: 能够学习更复杂的正常模式分布。
    • 缺点: 像素级的异常分割效果仍不理想;可能会出现“恒等映射”问题,即模型过于强大以至于连异常也能完美重构。
  • 基于原型的方法 (Prototype-based Methods):

    • 方法: 如 INP-Former [17],这类方法试图通过学习一组紧凑的通用原型来指导重构。INP-Former 学习少量原型令牌用于目标特征重构。
    • 优点: 解决了 PatchCore 的内存和特征错位问题。
    • 缺点: 面临一个两难困境:少量原型无法捕获丰富的正常表征,导致对复杂正常特征的重构失败或对特殊结构异常的检测失败;而简单增加原型数量又会导致“软恒等映射”问题,即异常特征也被很好地重构,从而丧失识别异常的能力。

3. 本文方法 (Proposed Method)

  • 创新点 (Innovations):

    1. 定义“软恒等映射”问题: 首次明确定义并分析了在基于原型的异常检测方法中,增加原型数量时出现的“软恒等映射”问题。
    2. 扩展原型集与自适应噪声瓶颈: 采用与图像块数量相同的大量可学习原型,以提供足够的容量来聚合全面的正常语义信息。同时,通过自适应噪声瓶颈,在保持原型稳定性的同时,将输入特征和原型映射到统一的特征空间。
    3. 动态双向解码器: 提出一种新颖的解码器结构,将原型学习和目标特征重构两个过程紧密结合。在解码器的每一层,原型都会根据当前的目标特征动态更新,同时更新后的原型又被用来指导该层目标特征的重构。这种双向信息流使得原型能够捕获更丰富的动态上下文,并更精确地指导重构。
    4. 基于原型的约束: 在特征重构过程中引入一个关键约束,该约束作用于注意力图,旨在限制异常区域从原型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可以有效防止异常被完美重构,从而提高了模型的区分能力。
  • 对比改进 (Improvements over Existing Methods):

    • 相较于 PatchCore: 避免了巨大的内存占用和特征错位问题,因为原型是可学习的,并且与所有类别共享。
    • 相较于 INP-Former: 通过使用扩展的原型集和动态双向解码器,解决了少量原型信息不足的问题;通过引入原型约束,解决了增加原型数量后产生的“软恒等映射”问题。
    • 相较于一般重构方法: 通过原型引导,为重构过程提供了明确的“正常”参考,使模型更专注于学习正常模式,而不是仅仅最小化重构误差,从而更好地避免了对异常的完美重构。

4. 实验设计 (Experimental Design)

  • 数据集 (Datasets): 实验在三个广泛使用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业异常检测数据集上进行:MVTec-AD [3], VisA [28], 和 Real-IAD [23]。这三个数据集覆盖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场景,具有不同的类别数量、图像分辨率和异常类型,能够全面评估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 评估指标 (Evaluation Metrics): 采用标准的异常检测与定位评估指标,包括图像级的 AUROC, AP, F1-max,以及像素级的 AUROC, AP, F1-max 和 AUPRO。这些指标能够从不同方面衡量模型的性能。
  • 实施细节 (Implementation Details): 使用 DINOv2-R-Base/14 作为预训练编码器,解码器层数为 8。输入图像经过统一的尺寸调整和裁剪。超参数(如 dropout 率、学习率等)针对不同数据集进行了设置。这些细节保证了实验的可复现性。
  • 消融实验 (Ablation Study): 在 MVTec-AD 数据集上,系统地验证了模型各个关键组件的有效性,包括自适应噪声瓶颈(“ANB”)、动态双向解码器(“Dynamic”)和基于原型的约束(“PR”)。通过逐一添加这些组件并观察性能变化,清晰地证明了每个创新点对最终性能的贡献。
  • 合理性分析 (Rationality Analysis): 实验设计是全面且合理的。数据集的选择具有代表性,评估指标是行业标准,实施细节清晰,消融实验有力地支持了方法设计的有效性。通过与多种最新的 SOTA 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 启示点 (Inspirations)

  • 原型设计的权衡: 论文深刻揭示了原型数量与模型表达能力之间的权衡。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更高效的原型组织和利用方式,例如层次化原型、动态原型分配等。
  • 约束的重要性: “基于原型的约束”这一思想非常有启发性。在强大的生成模型或重构模型中,如何设计有效的约束来限制其“创造力”,使其不“伪造”异常,是异常检测领域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 动态交互机制: 动态双向解码器的设计强调了在深度网络的不同层级中,不同信息流(如原型和目标特征)之间进行持续交互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可以被借鉴到其他需要多信息源融合的任务中。
  • 逻辑异常的挑战: 论文在结论中坦诚地指出了模型在处理更复杂的逻辑异常(Logical Anomalies)方面的局限性。这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即如何将结构、位置、顺序等逻辑信息融入到异常检测模型中。

四、评价 (Evaluation)

1. 文章价值 (Paper Value)

  • 问题大小 (Problem Size): 85/100
    多类别无监督异常检测(MUAD)是一个在工业制造、医疗影像、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重要问题。随着工业 4.0 和智能制造的推进,对能够处理多类别、高效率、高精度的通用异常检测模型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所针对的“软恒等映射”问题是该领域内基于原型和重构方法的一个核心技术痛点,解决该问题对于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 有效性 (Effectiveness): 95/100
    论文通过在三个主流且难度递增的基准数据集(MVTec-AD, VisA, Real-IAD)上进行的大量实验,充分证明了其方法的有效性。Pro-AD 不仅在多个关键指标上超越了现有的 SOTA 方法,而且在最具挑战性的 Real-IAD 数据集上也表现出色,显示了其强大的性能和泛化能力。消融实验清晰地验证了每个创新点(ANB, Dynamic Decoder, PR)对性能的贡献,使得其有效性论证非常扎实。

  • 新意度 (Novelty): 90/100
    本文的新意体现在多个方面:1) 首次明确提出并命名了“软恒等映射”问题,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2) 动态双向解码器的设计,实现了原型与目标特征之间新颖的、持续的交互,超越了以往静态或单向的指导模式。3) “基于原型的约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为解决重构模型过于强大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思路。虽然模型的基本框架(编码器-解码器)是常规的,但其内部的关键组件和设计思想具有很高的原创性。

2. 优缺点 (Pros and Cons)

  • 优点 (Pros):

    1. 性能卓越: 在多个具有挑战性的数据集上取得了 SOTA 或接近 SOTA 的性能,尤其在像素级定位任务上提升显著,实用价值高。
    2. 问题剖析深刻: 对原型方法中存在的“软恒等映射”问题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和深入的分析,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3. 方法设计巧妙: 动态双向解码器和原型约束的设计非常精巧,既解决了原型数量不足的问题,又避免了原型数量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了很好的平衡。
    4. 实验验证充分: 实验设计严谨,对比了多种最新的方法,并进行了详尽的消融研究,论证过程令人信服。
    5. 可解释性强: 相比于一些黑盒模型,基于原型的重构方法具有更好的可解释性,Pro-AD 的设计有助于理解模型是如何利用正常模式来识别异常的。
  • 缺点 (Cons):

    1. 部分细节缺失: 论文对“基于原型的约束”和损失函数中的“梯度衰减函数”的具体实现描述不足,影响了读者对完整技术细节的理解和复现。
    2. 代码未开源: 截至目前,论文尚未提供开源代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对其进行快速验证和进一步研究。
    3. 对逻辑异常处理能力有限: 作者在结论中坦承,模型在处理更复杂的逻辑异常(如 MVTec-LOCO 数据集中的异常)方面存在局限性,这表明其对高级语义和空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3. 决定 (Decision)

  • 综合评估: 非常值得深入研读和引用。
    该论文对 MUAD 领域的一个核心挑战提出了一个创新且有效的解决方案。其对问题的深刻洞察、巧妙的方法设计以及卓越的实验结果,使其成为该领域一篇高质量的参考文献。尽管存在一些细节描述不清和代码未开源的遗憾,但其核心思想和方法论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特别是对于从事异常检测、表征学习和生成模型研究的人员来说,本文提出的动态交互机制和约束设计思想非常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Zhou, Z., Pan, Y., Wang, L., Zhu, W., Chi, M., Wu, D., & Peng, B. (2025). Pro-AD: Learning Comprehensive Prototypes with Prototype-based Constraint for Multi-class 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2506.13097. https://arxiv.org/abs/2506.13097

[2] Bergmann, P., Fauser, M., Sattlegger, D., & Steger, C. (2019). MVTec AD–A comprehensive real-world dataset for unsupervised anomaly dete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pp. 9592-9600).

[3] You, Z., Yang, K., Luo, W., Cui, L., Zheng, Y., & Le, X. (2022). A unified model for multi-class anomaly detection.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35, 4571-4584.

[4] Luo, W., Liu, W., Gao, S., & Li, S. (2025). Exploring Intrinsic Normal Prototypes within a Single Image for Universal Anomaly Detection. arXiv preprint arXiv:2503.02424.

[5] Roth, K., Pemula, L., Zepeda, J., Schölkopf, B., Brox, T., & Gehler, P. (2022). Towards total recall in industrial anomaly dete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pp. 14318-14328).


总结 (Summary)

本论文笔记对 Pro-AD 这一多类别无监督异常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通过泛读、精读、研读和评价四个层次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

Pro-AD 通过巧妙地解决基于原型方法中的"软恒等映射"问题,在保持原型方法优势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多类别异常检测的性能。其动态双向解码器和基于原型的约束设计体现了深度学习在异常检测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尽管存在一些技术细节描述不够清晰的问题,但该论文的核心贡献和实验验证都非常扎实,是异常检测领域一篇值得深入研读的高质量文献。


本笔记由 Manus AI 撰写,基于论文原文进行深度分析和总结。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