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符号人工智能:融合知识与推理的下一代 AI 范式
人工智能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两大流派。符号主义以逻辑推理和知识表示为核心,具有明确的可解释性和推理能力,但在处理复杂感知任务和大规模数据时面临挑战;连接主义则以神经网络为代表,擅长模式识别和学习,但缺乏透明性和逻辑推理能力,且存在 "黑箱" 问题。神经符号人工智能 (Neuro-Symbolic AI) 作为一种新兴的 AI 范式,旨在融合这两种方法的优势,实现感知与推理的统一,为构
一、引言:神经符号人工智能的兴起与意义
人工智能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两大流派。符号主义以逻辑推理和知识表示为核心,具有明确的可解释性和推理能力,但在处理复杂感知任务和大规模数据时面临挑战;连接主义则以神经网络为代表,擅长模式识别和学习,但缺乏透明性和逻辑推理能力,且存在 "黑箱" 问题。神经符号人工智能 (Neuro-Symbolic AI) 作为一种新兴的 AI 范式,旨在融合这两种方法的优势,实现感知与推理的统一,为构建更强大、更可信的 AI 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功,但深度学习模型的决策过程难以解释,对数据的依赖性强,以及缺乏逻辑推理能力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医疗诊断、金融风险评估等高风险决策场景中,系统不仅需要准确的预测能力,还需要提供可理解的解释和可靠的推理过程。神经符号 AI 通过将神经网络的感知能力与符号系统的推理能力相结合,有望解决这些挑战,推动 AI 技术向更通用、更可靠的方向发展。
2025 年的神经符号 AI 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知识图谱与神经网络结合、逻辑推理与深度学习融合、可解释性增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神经符号 AI 在医疗、金融、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将从学术研究、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三个维度,深入探讨神经符号 AI 的核心技术、最新进展和应用案例,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二、神经符号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与架构
2.1 神经符号集成的主要架构与方法
神经符号 AI 的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地将神经网络与符号系统进行集成。根据集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神经符号系统分为多种架构类型,每种架构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应用场景。
** 顺序架构 (Sequential Architecture)** 是神经符号集成的基础形式,其基本思想是将符号输入转换为连续向量空间,通过神经网络进行处理后,再将结果解码回符号形式。这种架构的数学表达为:
y = f_{\text{neural}}(x)
其中,x是符号输入,f_{\text{neural}}(x)表示神经网络处理过程,y是符号输出。顺序架构的典型应用是语义解析任务,例如将自然语言查询转换为结构化的数据库查询语句。
** 嵌套架构 (Nested Architecture)** 进一步扩展了神经符号集成的方式,分为两种形式:符号 [神经] 和神经 [符号]。符号 [神经] 架构将神经网络作为符号系统的子组件,用于执行特定任务,如模式识别或特征提取。例如,在 AlphaGo 中,符号化的蒙特卡洛树搜索负责高层决策,而神经网络则评估棋盘状态,为符号搜索提供数据驱动的启发式指导。这种架构的数学表达为:
y = g_{\text{symbolic}}(x, f_{\text{neural}}(z))
其中,x表示符号上下文,z是从符号推理器传递给神经网络的输入,f_{\text{neural}}(z)是神经网络处理,g_{\text{symbolic}}是整合神经输出的符号推理引擎。
神经 [符号] 架构则将符号推理引擎作为神经网络的组件,允许网络在操作过程中结合显式的符号规则或关系。这种架构的数学表达为:
y = f_{\text{neural}}(x, g_{\text{symbolic}}(z))
其中,x是神经网络系统的输入数据,z是从神经网络传递给符号推理器的输入,g_{\text{symbolic}}是符号推理函数,f_{\text{neural}}表示处理组合输入的神经网络。
** 协同架构 (Cooperative Architecture)** 采用神经和符号组件作为相互连接的协程,通过迭代协作解决任务。在这种架构中,神经网络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并将其转换为符号表示,符号推理组件则评估和完善这些表示,并提供结构化反馈指导神经网络的更新。协同架构的数学描述为:
\begin{cases} z^{(t+1)} = f_{\text{neural}}(x, y^{(t)}) \\ y^{(t+1)} = g_{\text{symbolic}}(z^{(t+1)}) \end{cases} \quad \forall t \in \{0, 1, \dots, n\}
其中,x表示非符号数据输入,z^{(t)}是第t次迭代的中间符号表示,y^{(t)}是第t次迭代的符号推理输出,n是最大迭代次数或收敛阈值。
** 编译架构 (Compiled Architecture)** 将符号推理直接融入神经网络的损失函数或神经元操作中。其中一种形式是神经符号损失 (Neuro-Symbolic Loss),其损失函数结合了任务特定损失和符号约束惩罚:
\mathcal{L} = \mathcal{L}_{\text{task}}(y, y_{\text{target}}) + \lambda \cdot \mathcal{L}_{\text{symbolic}}(y)
其中,y是模型预测,y_{\text{target}}是目标标签,\mathcal{L}_{\text{task}}是任务特定损失(如交叉熵),\mathcal{L}_{\text{symbolic}}是违反符号规则的惩罚,\lambda是平衡两个损失分量的权重。
另一种编译架构是神经符号神经元 (Neuro-Symbolic Neuro),它用包含符号推理的机制替换传统的激活函数。这种架构的数学表达为:
y = g_{\text{symbolic}}(x)
其中,x是预激活输入,g_{\text{symbolic}}(x)是基于符号推理的激活函数,y是最终的神经元输出。
** 集成架构 (Ensemble Architecture)** 通过符号纤维函数 ( symbolic fibring function) 连接多个神经网络,使它们能够协作并共享信息,同时遵守符号约束。这种架构的数学表达为:
y = g_{\text{fibring}}(\{f_{i}\}_{i=1}^{n})
其中,f_{i}表示各个神经网络,g_{\text{fibring}}是感知逻辑的聚合器,它在统一多个神经网络的输出时执行符号约束,n是神经网络的数量,y是互连神经网络的组合输出。
2.2 知识图谱与神经网络的融合方法
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结构化的知识表示方法,为神经符号 AI 提供了丰富的符号知识基础。知识图谱与神经网络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逻辑增强的嵌入方法 (Logically-Informed Embedding Approaches)** 将符号逻辑融入知识图谱嵌入过程,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将符号和神经组件结合起来。这类方法通常分为两类:
- 模块化两步法 (Modular, Two-Step Approaches):首先使用符号推理器增强知识图谱,然后使用神经方法生成嵌入。例如,Alshahrani 等人从多个来源开发了生物知识图谱,并使用本体推理器增强和控制图谱的范围,然后使用 DeepWalk 算法从增强的知识图谱生成嵌入。Wickramarachchi 等人在自动驾驶应用中探索了这种方法,比较了原始知识图谱和由本体推理器增强的知识图谱之间三种不同的知识图谱嵌入算法的性能。
- 来自逻辑模块的迭代指导 (Iterative Guidance From the Logic Module):这种方法扩展了两步模式,增加了模块之间的交互。例如,Kaoudi 等人的 KGE*、Cheng 等人的知识图谱推理统一框架 (UniKER) 和 Guo 等人的规则引导嵌入 (RUGE) 都遵循类似的模式,其中两个模块以迭代方式相互通知。ReasonKGE 增加了一个步骤,其中负样本也被更新。
** 带逻辑约束的嵌入学习方法 (Approaches with Logical Constraints)** 将逻辑规则作为约束条件应用于知识图谱嵌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 损失函数上的逻辑约束 (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Loss Function):例如 R2N、SLRE、GCR、CQDA、KeGNN、KGER、SimplE+、QLogicE、JOIE、GQE、TFLEX、KALE、低秩逻辑嵌入、ComplEx-NNE_AER、神经符号熵正则化、GeKCs、ReOnto 等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在损失函数中加入逻辑约束项,确保嵌入结果符合符号逻辑。
- 嵌入空间上的逻辑约束 (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Embedding Space):与损失函数上的逻辑约束类似,但更注重嵌入空间的结构。例如,Relational Reasoning Network (R2N) 使用结构关系信息作为 GNN 训练的约束,以依赖于原始空间中每个节点邻居的方式转换潜在空间嵌入。SimplE + 对实体嵌入实施非负性约束,以执行来自 OWL 语义的包含公理,并对可以相互包含的关系施加约束。
- 学习代表性逻辑嵌入 (Learning Representative Logic Embeddings):这类方法旨在学习能够代表逻辑结构的嵌入。例如,量子逻辑嵌入 (QLogicE) 方法使用量子逻辑创建逻辑嵌入,同时计算知识图谱嵌入。Graph Query Embeddings (GQE) 结合逻辑和节点嵌入空间,使用表示逻辑运算符的几何操作来计算查询嵌入。
** 规则学习方法 (Approaches for Learning Logical Rules)** 旨在从知识图谱中自动学习逻辑规则,用于推理任务:
- EM 算法方法 (EM Algorithm Methods):例如 LNN-MP、PoLo、LPRules、RNNLogic、Transductive Augmentation 等方法。这些方法通常使用期望最大化 (EM) 算法来交替学习规则和嵌入。
- 基于路径的规则学习 (Path-Based Rule Learning):例如 LNN-MP、PoLo、LPRules、RNNLogic 等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分析知识图谱中的路径来发现潜在的规则。
- 新规则:桥接离散和连续空间 (New Rules: Bridging the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Spaces):例如 NeuralLP、DRUM、LPRules、RuLES、RNNLogic 等方法。这些方法尝试在离散的符号规则和连续的神经表示之间建立桥梁。
- 迭代规则挖掘 (Iterative Rule Mining):例如 RNNLogic、SN-Hybrid、Rule-IC 等方法。这些方法通过迭代方式不断挖掘新的规则,逐步完善知识图谱。
2.3 逻辑推理与深度学习的融合技术
逻辑推理与深度学习的融合是神经符号 AI 的核心内容,旨在将符号逻辑的推理能力与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神经符号逻辑推理框架将符号逻辑的推理过程转化为神经网络可处理的形式。例如,逻辑神经网络 (Logical Neural Networks) 将逻辑表达式表示为神经网络的结构,允许通过反向传播学习逻辑规则的权重。在这种框架下,逻辑操作如 AND、OR、NOT 被实现为神经网络中的层,使得模型能够同时学习数据模式和逻辑规则。
神经符号知识图谱推理结合知识图谱的结构信息和神经网络的表示学习能力,实现更强大的知识推理。例如,ExpressGNN、pLogicNet、pGAT、DiffLogic 等方法将马尔可夫逻辑网络 (MLN) 整合到符号模块中,学习逻辑规则的权重或置信度。在 E 步骤中,使用通过逻辑推理增强的知识图谱来训练知识图谱嵌入方法;在 M 步骤中,新预测的三元组用于更新 MLN 的权重。
基于神经符号的复杂查询回答是知识图谱推理中的重要任务,旨在从可能不完整的知识图谱中检索复杂逻辑公式的答案集。神经符号方法将符号算法(在数据库社区中已被广泛研究)与神经链接预测器结合起来,将满足逻辑约束的布尔值转换为连续分数或归一化为 [0,1] 的模糊真值。
例如,Fei 等人提出了一种高效且可扩展的神经符号搜索框架,用于知识图谱复杂查询回答。该框架提出了两种约束策略来计算神经逻辑索引,以减少变量的域,从而降低符号搜索的数据复杂性。此外,还引入了一种基于局部搜索的近似算法来处理循环查询的 NP 难问题。实验表明,该框架将符号方法的计算负载减少了 90%,同时保持了几乎相同的性能,从而缓解了效率和可扩展性问题。
时序逻辑与神经网络的结合将时序逻辑规则引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处理时序数据和事件序列。例如,Yang 等人提出的神经符号时序点过程 (Neuro-Symbolic Temporal Point Processes) 框架旨在高效发现一组紧凑的时序逻辑规则,以解释感兴趣的不规则事件。该框架在时序点过程模型中引入了神经符号规则归纳框架,使用负对数似然作为指导学习的损失函数,其中解释性逻辑规则及其权重以可微分的方式进行端到端学习。
具体来说,谓词和逻辑规则表示为向量嵌入,其中谓词嵌入是固定的,规则嵌入通过梯度下降训练,以获得谓词嵌入的最合适的组合表示。为了使规则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和灵活,采用了顺序覆盖算法,该算法逐步向模型添加规则,并删除已解释的事件序列,直到所有事件序列都被覆盖。所有找到的规则将被反馈给模型,以进行最终的规则嵌入和权重细化。
三、神经符号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研究
3.1 神经符号系统的解释机制
神经符号 AI 的一个核心优势是其增强的可解释性,这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
规则提取与解释生成是神经符号系统提供解释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SAFRAN 系统为每个预测提供基于规则的、带有置信度加权的事后解释。这类方法能够将神经网络的决策过程转换为人类可理解的逻辑规则,从而提高模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知识注入与引导训练允许将本体或专家定义的知识集成到数据驱动的方法中,绕过模型学习已知模式的需要。例如,SoLE 利用软规则(如第二节 B 部分所述)以及从知识图谱中学习的相应置信度。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模型的性能,还增强了其可解释性,因为人类专家可以理解和验证注入的知识。
中间表示的显式化是神经符号系统实现可解释性的另一个重要机制。与纯神经网络不同,神经符号系统通常会生成显式的中间符号表示,这些表示可以被人类理解和验证。例如,在顺序架构中,符号输入被转换为连续向量空间,经过神经网络处理后再转换回符号输出,这一过程中的中间符号表示可以作为解释决策的依据。
层级化解释方法将神经符号系统的解释问题分层解决。例如,Paul 等人提出的形式化方法首先为系统的符号组件计算形式化解释,这有助于识别需要解释的神经信息的各个部分,然后仅解释那些特定的神经输入。这种分层方法降低了解释的复杂性,同时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解释。
3.2 神经符号解释的评估方法
神经符号系统的解释质量需要通过适当的评估方法来衡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评估方法:
解释准确性评估衡量解释与模型实际决策过程的一致性。例如,在 ProofWriter 数据集上,可以通过比较模型生成的推理证明与真实证明之间的相似度来评估解释的准确性。实验表明,神经符号方法在 ProofWriter 上的推理证明相似度比基线方法高出三倍以上。
解释简洁性评估衡量解释的简洁程度。神经符号系统的一个优势是可以生成简洁的规则解释,而不是复杂的数值特征权重。例如,SAFRAN 为每个预测生成少量的规则解释,这些规则简洁且易于理解。
人类可理解性评估通过人类受试者研究来评估解释的可理解性和有用性。例如,在电商平台的应用中,XTransE 模型生成的解释被用于帮助商家理解商品推荐的原因,用户研究表明这些解释显著提高了商家对推荐系统的信任和满意度。
解释的一致性评估衡量解释与领域知识和常识的一致性。例如,在医疗诊断应用中,神经符号系统生成的解释需要与已知的医学知识和诊断指南相一致。
3.3 神经符号循环与人类中心解释
为了在高风险决策场景中支持人类专家,Mileo 提出了一种神经符号循环 (Neuro-Symbolic Cycle) 的概念方法,以解决可解释性和置信度(包括信任)的需求。该循环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 知识提取:从训练好的网络中提取知识,以表示和编码其行为。
- 知识验证:通过常识和领域知识验证提取的知识。
- 解释生成:为人类专家生成解释。
- 反馈映射:将人类反馈映射回验证的表示。
- 知识注入:将部分知识注入未训练的网络,以实现知识知情的表示学习。
这种神经符号循环的整体组合将因果关系、表达性逻辑推理和表示学习无缝集成,使得在不损失深度表示能力的情况下,能够保留对本质上可解释的符号表示的访问。
人类专家在设计、验证和知识注入过程中的参与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概念方法为新的人机范式铺平了道路,其中人类的角色超越了标记数据,转向验证神经认知知识和过程。
四、因果性与神经符号人工智能的深层语义
4.1 因果推理与神经符号系统的结合
因果推理是人类智能的核心能力,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神经符号 AI 为因果推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因果知识表示与推理将因果关系的符号表示与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例如,Ishay 等人提出了一种方法,通过构建因果图来表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使用回答集编程 (Answer Set Programming) 来协调感知和模拟模块。该方法首先使用视觉感知模块检测视频中的对象和碰撞事件,然后构建因果图,其中节点表示对象在碰撞帧中的状态,边表示因果关系。
具体来说,因果图中的节点表示为s_o^t,其中o是对象,t是碰撞帧。边有两种类型:(i) 对于每个碰撞事件<i, j, t>,在节点s_i^t和s_j^t之间有两个水平边;(ii) 对于每个对象o和碰撞帧序列中的连续帧t_i和t_{i+1},有一条从节点s_o^{t_i}到节点s_o^{t_{i+1}}的垂直边。
基于因果图,可以定义祖先关系、受影响关系和模拟节点等概念,从而支持反事实推理。例如,一个节点s_o^t被干预对象集合\mathbb{O}_c影响,当且仅当o \in \mathbb{O}_c或者存在某个t'使得s_{o'}^{t'}是s_o^t的祖先且o' \in \mathbb{O}_c。
神经符号因果模型将因果模型与神经网络结合,用于预测和干预。例如,Lokala 等人提出的因果过程知识注入推理 (Causal Process Knowledge Infused Reasoning, CPR) 方法使用心理健康因果模型来指导神经符号近似函数(推理器)的学习,以捕获因果模型的条件概率。
反事实推理与神经符号方法结合符号推理和神经网络进行反事实问题回答。例如,Ishay 等人提出的 CRCG (Counterfactual Reasoning using Causal Graph) 框架在神经符号模型中加入了符号推理,以协调神经感知和神经模拟。该框架首先构建因果图,然后计算变化的因果效应,并仅在需要时触发模拟,从相关帧开始。这与以前的神经符号模型盲目地从开始应用模拟形成对比。
在 CRCG 中,增强模拟模块使用因果图信息来优化模拟过程。具体来说,如果节点s_o^t是一个模拟节点,则可以通过将前面的模拟状态\hat{s}_o^i替换为感知状态s_o^i(对于i \in \{1, ..., t-1\})来提高模拟的准确性。这种方法在 CLEVRER 和 CRAFT 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性能,特别是在反事实问题上显著优于现有模型。
4.2 因果表征学习与神经符号方法
因果表征学习旨在从数据中发现高级因果变量,这是人工智能和因果关系的核心问题。神经符号方法为因果表征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
因果表征的神经符号学习将符号因果模型与神经网络的表征学习能力结合起来。例如,Zhang 等人提出的神经符号熵正则化方法将因果结构信息整合到神经网络的训练中,鼓励网络学习更鲁棒和可解释的表征。
神经符号方法在因果发现中的应用利用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能力和符号推理的结构发现能力,从数据中自动发现因果关系。例如,Kurisu 等人提出的神经符号因果推理方法结合了生成流网络 (GFlowNet) 和逻辑神经网络 (LNN),用于在通信系统中进行因果推理和语义理解。
神经符号因果解释将因果解释整合到神经符号系统中,提供更深入的决策理解。例如,Lokala 等人提出的本体论方法构建了一个推理系统,使用本体形式的关系和子类层次结构来记录基于因果断言的解释。他们首先构建本体,使我们能够表达一个事实如何导致另一个事实,以及一个事实如何解释另一个事实。然后提供了一组形式化的模式提取和因果关系,这些模式从因果断言转移到解释。这些模式展示了被认为是对解释性陈述和算法预测做出判断所必需的本体论原则。
4.3 神经符号系统中的深层语义理解
神经符号 AI 为深层语义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图谱增强的语义理解利用知识图谱的结构化知识来增强神经网络的语义理解能力。例如,Roy 等人提出的 K-SAT 模型是一种知识注入的自注意力 Transformer,它整合了多个领域特定的上下文。该模型使用知识图谱来引导注意力机制,从而提高对文本语义的理解。
神经符号语言理解将语言的符号表示与神经网络的语言处理能力结合起来。例如,Wang 等人提出的神经符号计算 (NeSy) 框架追求符号和统计认知范式的整合,为下一代 AI 提供了催化剂。该框架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特别是在需要深层语义理解的任务中。
多模态深层语义理解结合多种模态的信息,利用神经符号方法进行深层语义理解。例如,余艳等人提出的 K3M 模型是一种融入知识图谱的多模态预训练方法,该方法在真实商务场景中已得到实际应用。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模态编码层对各模态的独立信息进行编码,在模态交互层对模态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建模,其中知识图谱也作为一种模态数据与文本、图片等模态数据进行交互学习,在模态任务层对预训练模型进行监督。
实验表明,K3M 模型在商品类目预测、同款商品识别和多模态问答三个下游任务上都取得了最佳性能。相较于没有知识图谱增强的基线模型,随着模态缺失率和模态噪音率的提升,K3M 表现出明显的鲁棒性。当文本模态缺失率从 20% 增加至 100% 时,不引入知识图谱的基线模型准确率平均下降了 10.2%-40.2%,而 K3M 模型的准确率仅平均下降了 1.8%-5.7%。
五、神经符号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与案例
5.1 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医疗健康领域对 AI 系统的准确性、可解释性和可靠性有极高要求,神经符号 AI 在这一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医疗诊断与决策支持是神经符号 AI 的重要应用方向。例如,Roy 等人开发的 Process Knowledge-Infused Learning (PKIL) 框架用于生成临床医生友好的解释。该框架使用心理健康因果模型来指导神经符号近似函数(推理器)的学习,以捕获因果模型的条件概率。在自杀倾向上下文识别和干预任务中,PKIL 方法利用心理健康因果模型来指导神经符号近似函数的学习,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药物发现与重新定位是另一个重要应用。例如,在 COVID-19 疫情期间,研究人员利用神经符号方法从生物知识图谱中挖掘潜在的药物 - 疾病关系,成功发现了几种可能对 COVID-19 有效的药物重新定位机会。
医疗数据分析与预测利用神经符号方法分析医疗数据,进行疾病预测和风险评估。例如,Lokala 等人提出的 Causal Process Knowledge Infused Reasoning (CPR) 方法使用心理健康因果模型来指导神经符号近似函数的学习,以捕获因果模型的条件概率。他们评估了 CPR 在自杀倾向上下文识别和干预任务中的功效,并展示了一个在 Reddit 社交媒体帖子上部署 CPR 的系统,显示了 CPR 扩展到网络数据的能力。
医疗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利用神经符号方法构建和完善医疗知识图谱,并应用于临床决策支持。例如,Wang 等人提出的神经符号计算框架被用于构建和推理医疗知识图谱,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决策。
5.2 金融与商业决策应用
金融与商业决策领域需要处理大量复杂数据,同时要求决策的可解释性和合规性,神经符号 AI 在这一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智能金融风险管理利用神经符号方法分析金融数据,识别潜在风险。例如,在贷款审批系统中,神经符号方法可以结合历史贷款数据和领域知识,生成可解释的风险评估结果。其中一个例子是抵押品约束神经元,它根据质押抵押品的价值动态调整风险评分。当抵押品的价值低于贷款金额的预定义阈值时,神经元应用严格的惩罚,显著提高风险评分,从而有效地防止系统低估相关的金融风险。这种符号约束确保了无论在其他数据中识别出什么有利模式,模型都能始终如一地考虑抵押品不足的关键影响,从而产生更可靠和符合法规的信用决策。
电商平台的智能决策是神经符号 AI 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场景。例如,余艳等人提出的融合知识图谱与神经网络的框架和技术体系已在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商平台管理中得到应用,大幅提升了该平台在商品管理、质量管理、运营管理等多场景的管理决策效率与效果。该框架通过 "模型驱动" 和 "知识增强" 两个方面赋能数智化商务管理与决策:
一方面通过 "模型驱动",对海量商品实体和关系进行向量表示学习,快速推理和计算缺失关系,以补全缺失的知识或推断新关联关系,如品牌补全、场景推荐、商品 - 场景挂载等。在智能导购和商品推荐应用中,基于知识图谱的推理可以从大量的场景、用户和商品实体中预测缺失的 "场景 - 商品 - 用户" 关联关系。例如,OntoZSL 不仅可以解决零样本决策问题,也可以提升面向场景 - 用户的商品推荐,预测 "打篮球" 场景与多个有年龄属性、性别属性约束的运动类商品之间的关联关系。
另一方面通过 "知识增强",利用规则学习作为一种具备可解释性的白盒化算法,最大化发挥专家知识的效用。例如,专家产生或审核的一万条规则的价值远高于专家审核一万条语料去产生少量规则。头部电商平台通常都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行业运营专家,一是将他们的运营经验或行业常识沉淀为规则,优化算法;二是通过将黑盒化的深度学习白盒化,翻译成规则,让运营专家参与到整个数据和算法的建设中。
商业知识图谱的跨域迁移利用神经符号方法将知识从一个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域。例如,XTransE(可解释的知识图谱表示学习技术)已应用于挖掘和补充电商平台场景挂载规则,并进一步基于规则的通用性、可复用性,快速将国内电商场景学习的知识迁移到跨境电商平台,帮助跨境电商平台快速构建和沉淀场景树,从而支持跨境业务的快速部署。
5.3 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应用
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领域需要处理复杂的感知和决策任务,同时要求系统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神经符号 AI 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自动驾驶的环境感知与决策结合神经网络的感知能力和符号推理的决策能力。例如,Ishay 等人提出的 CRCG 框架在自主驾驶系统中,神经网络处理来自车辆摄像头的实时图像,以检测和分类交通标志。它识别形状、颜色和模式,以建议潜在的标志,如限速或停车标志。符号推理引擎然后根据上下文规则评估这些检测结果,例如验证检测到的限速标志是否与道路类型匹配,或者停车标志是否出现在逻辑位置(例如靠近十字路口)。如果检测到不一致,例如在高速公路中间识别出停车标志,符号系统会标记问题并提示神经网络重新评估场景。
这种迭代反馈循环持续进行,直到系统达到一致的、高置信度的决策,确保即使在光照不良或部分遮挡等挑战性条件下,交通标志识别也能稳健可靠。
交通事件分析与预测利用神经符号方法分析交通数据,预测交通拥堵和事故。例如,在智能城市和交通管理中,多个神经网络可以处理不同的城市数据流,如实时交通流量、能源消耗和空气质量测量。符号纤维函数协调这些输出,实施城市级约束(例如,确保污染警报符合当地环境法规,验证交通预测是否符合当前道路网络规则)。如果一个网络预测车辆拥堵激增将导致污染水平超过可接受阈值,符号聚合器会识别冲突并指导所有网络收敛到协调策略,如调整交通信号或建议公共交通使用。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利用神经符号方法优化交通信号控制,提高交通效率。例如,Roy 等人提出的知识注入策略梯度方法用于自适应疫情控制,可以应用于交通信号控制,结合实时交通数据和交通规则,生成优化的信号控制方案。
5.4 自然语言处理与智能交互应用
自然语言处理是神经符号 AI 的重要应用领域,特别是在需要深层语义理解和逻辑推理的任务中:
复杂问题回答结合知识图谱和神经网络,回答复杂的自然语言问题。例如,Fei 等人提出的神经符号搜索框架用于知识图谱复杂查询回答,能够处理包含逻辑运算符的复杂问题。该框架将神经链接预测与符号搜索算法结合起来,能够高效地处理复杂查询,并在多个基准测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文本推理与蕴含利用神经符号方法进行文本推理和蕴含判断。例如,Wang 等人提出的神经符号计算框架在自然语言推理任务中表现出色,能够同时捕捉文本的语义和逻辑结构。
可解释的文本生成结合符号知识和神经网络生成可解释的文本。例如,Zheng 等人提出的 Boundless DAS 方法将分布式对齐搜索 (DAS) 与学习参数相结合,能够在大型语言模型中高效搜索可解释的因果结构。他们将 Boundless DAS 应用于 Alpaca 模型(7B 参数),发现 Alpaca 通过实现具有两个可解释布尔变量的因果模型来解决简单的数值推理问题。此外,他们发现神经表示与这些变量的对齐对输入和指令的变化具有鲁棒性。这些发现标志着向忠实地理解我们不断增长且部署最广泛的语言模型的内部工作迈出了第一步。
知识增强的对话系统利用知识图谱和符号推理增强对话系统的能力。例如,Roy 等人提出的 K-SAT 模型是一种知识注入的自注意力 Transformer,它整合了多个领域特定的上下文,用于增强对话系统的理解和生成能力。
六、神经符号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6.1 神经符号系统的技术挑战
尽管神经符号 AI 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技术挑战:
表示鸿沟问题是神经符号 AI 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神经网络和符号系统使用不同的表示方式,如何在这两种表示之间建立有效的映射是一个关键问题。例如,符号系统使用离散的、基于规则的表示,而神经网络使用连续的、分布式的表示,这两种表示方式之间的差异使得信息在神经和符号组件之间的传递变得复杂。
计算效率问题是神经符号系统面临的另一个挑战。符号推理通常具有较高的计算复杂度,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知识库时。例如,知识图谱复杂查询回答中的符号搜索算法在处理大型知识图谱和复杂查询时可能面临指数级增长的计算量。虽然 Fei 等人提出的框架将符号方法的计算负载减少了 90%,但在某些情况下,计算效率仍然是一个瓶颈。
学习与推理的平衡问题是神经符号 AI 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神经组件擅长学习但缺乏推理能力,符号组件擅长推理但难以学习,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挑战。例如,在神经符号系统中,过多依赖符号推理可能导致系统无法从数据中学习新的模式,而过重依赖神经网络则可能导致系统缺乏可解释性和推理能力。
可扩展性问题是神经符号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知识库规模的增大和任务复杂度的提高,神经符号系统的性能可能会显著下降。例如,在知识图谱推理中,随着知识图谱规模的增大,符号推理的效率会急剧下降。
评估标准问题是神经符号 AI 发展面临的另一个挑战。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来衡量神经符号系统的性能和解释质量。不同的研究使用不同的数据集和评估指标,导致研究成果之间难以比较。
6.2 神经符号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面临挑战,神经符号 AI 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统一表示学习旨在开发能够同时满足神经和符号处理需求的统一表示形式。例如,Zhang 等人提出的统一表示和显式预测方向,通过开发能够同时捕获符号结构和神经表示的统一表示形式,有望解决表示鸿沟问题。
神经符号架构创新将探索新的神经符号集成方式,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例如,Bougzime 等人的研究表明,Neuro > Symbolic < Neuro 模型在所有评估指标上都优于其他架构。这种架构通过多个相互连接的神经网络和符号纤维函数,实现了神经和符号组件之间的高效协作。
知识注入与增强学习将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先验知识有效地注入神经网络,以及如何利用神经网络增强符号系统的学习能力。例如,Wang 等人提出的神经符号计算框架强调了知识增强的重要性,通过将领域知识和常识知识注入神经网络,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
因果推理与深层语义理解将成为神经符号 AI 的重要发展方向。例如,Schölkopf 等人指出,因果表征学习是人工智能和因果关系的核心问题,神经符号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因果推理和深层语义理解融入神经符号系统,以实现更强大的 AI 能力。
多模态融合与跨领域应用将是神经符号 AI 的重要发展方向。例如,余艳等人提出的融合知识图谱与神经网络的框架已在电商平台中取得了成功应用,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该框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潜力。
6.3 神经符号系统的伦理与社会影响
随着神经符号 AI 技术的发展,其伦理和社会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
可解释性与透明度是神经符号 AI 的重要伦理考量。虽然神经符号系统通常比纯神经网络更具可解释性,但如何确保这种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例如,Paul 等人提出的形式化方法为神经符号系统的决策提供了形式化解释,但如何验证这些解释的正确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公平性与偏见是 AI 系统面临的普遍伦理问题,神经符号系统也不例外。如何确保神经符号系统在处理不同群体的数据时保持公平,避免偏见,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责任与问责是神经符号 AI 应用中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在高风险决策场景中,如医疗诊断和金融风险评估,当神经符号系统出现错误时,责任应该如何划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人类 - AI 协作是神经符号 AI 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的神经符号系统将更加注重与人类的协作,例如通过神经符号循环实现人机互益。这种协作模式将改变传统的人机关系,从单纯的工具使用转向更复杂的协作关系。
社会接受度是神经符号 AI 技术推广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何提高社会对神经符号系统的接受度,特别是在高风险决策领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需要神经符号系统不仅在技术上可靠,而且在社会和伦理层面上也能被广泛接受。
七、结论
神经符号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的 AI 范式,通过融合神经网络的感知能力和符号系统的推理能力,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从知识图谱与神经网络的融合、逻辑推理与深度学习的结合、可解释性 AI、因果性深层语义理解等方面,全面探讨了神经符号 AI 的核心技术、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神经符号 AI 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同时处理感知和推理任务,提供可解释的决策过程,以及整合先验知识和数据驱动学习的能力。这些优势使得神经符号系统在医疗健康、金融商业、智能交通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神经符号 AI 仍然面临表示鸿沟、计算效率、学习与推理平衡、可扩展性和评估标准等技术挑战。未来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统一表示学习、神经符号架构创新、知识注入与增强学习、因果推理与深层语义理解以及多模态融合与跨领域应用等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符号 AI 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通用、更可靠、更可解释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神经符号系统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确保技术的发展符合人类价值观和社会需求。
总之,神经符号人工智能代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有望为解决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提供更强大、更可信的解决方案。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神经符号 AI 将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神经符号AI系统的简化代码示例,展示了神经网络与符号推理的融合: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typing import Dict, List
class NeuroSymbolicSystem(nn.Module):
"""
神经符号系统的简化实现
结合神经网络感知和符号推理
"""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int, embed_dim: int, hidden_size: int):
super().__init__()
# 神经网络组件(感知模块)
self.embed = nn.Embedding(vocab_size, embed_dim)
self.lstm = nn.LSTM(embed_dim, hidden_size, batch_first=True)
self.classifier = nn.Linear(hidden_size, 10) # 假设10个输出类别
# 符号推理规则(知识库)
self.symbolic_rules = {
"rule_1": lambda x: self._apply_rule_1(x),
"rule_2": lambda x: self._apply_rule_2(x),
"constraint_1": lambda x: self._apply_constraint_1(x)
}
# 知识图谱数据(简化示例)
self.knowledge_graph = {
("哺乳动物", "动物"),
("猫", "哺乳动物"),
("狗", "哺乳动物"),
("鱼", "动物")
}
def _apply_rule_1(self, predictions: torch.Tensor) -> torch.Tensor:
"""应用符号规则1"""
# 示例规则:如果预测为猫或狗,则必须是哺乳动物
# 在实际应用中,这里会有更复杂的逻辑推理
return predictions
def _apply_rule_2(self, predictions: torch.Tensor) -> torch.Tensor:
"""应用符号规则2"""
# 示例规则:处理领域特定约束
return predictions
def _apply_constraint_1(self, predictions: torch.Tensor) -> torch.Tensor:
"""应用符号约束1"""
# 示例约束:确保预测符合领域知识
return predictions
def forward(self, input_seq: torch.Tensor) -> Dict[str, torch.Tensor]:
"""
前向传播,整合神经和符号处理
"""
# 1. 神经网络处理(感知)
embeds = self.embed(input_seq)
lstm_out, _ = self.lstm(embeds)
concept_vec = lstm_out[:, -1, :] # 取最后时间步的输出
neural_output = self.classifier(concept_vec)
# 2. 符号推理(逻辑处理)
symbolic_outputs = {}
for rule_name, rule_func in self.symbolic_rules.items():
symbolic_outputs[rule_name] = rule_func(neural_output)
# 3. 融合神经和符号输出
combined_output = self._fuse_outputs(neural_output, symbolic_outputs)
return {
"neural_output": neural_output,
"symbolic_outputs": symbolic_outputs,
"combined_output": combined_output,
"explanation": self._generate_explanation(neural_output, symbolic_outputs)
}
def _fuse_outputs(self, neural_out: torch.Tensor, symbolic_out: Dict[str, torch.Tensor]) -> torch.Tensor:
"""融合神经和符号输出"""
# 简单的加权融合策略
# 实际应用中可能有更复杂的融合机制
fused = neural_out.clone()
for symbolic in symbolic_out.values():
fused += 0.3 * symbolic # 加权融合
return fused
def _generate_explanation(self, neural_out: torch.Tensor, symbolic_out: Dict[str, torch.Tensor]) -> str:
"""生成可解释的输出"""
# 简化示例:实际应用中可以生成更详细的解释
return f"神经输出: {neural_out.shape}, 应用了 {len(symbolic_out)} 条符号规则"
# 示例使用
if __name__ == "__main__":
# 创建模型实例
model = NeuroSymbolicSystem(vocab_size=1000, embed_dim=128, hidden_size=256)
# 示例输入
input_tokens = torch.tensor([[23, 45, 67, 89]]) # 输入序列
# 前向传播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s = model(input_tokens)
print(f"神经输出形状: {outputs['neural_output'].shape}")
print(f"融合输出形状: {outputs['combined_output'].shape}")
print(f"解释: {outputs['explanation']}")
实际应用示例:医疗诊断中的神经符号AI:
class MedicalNeuroSymbolicSystem:
"""
医疗诊断中的神经符号系统示例
"""
def __init__(self):
# 医学知识图谱(简化示例)
self.medical_knowledge = {
"symptoms": {
"fever": ["influenza", "pneumonia", "common_cold"],
"cough": ["pneumonia", "bronchitis", "common_cold"],
"chest_pain": ["pneumonia", "heart_attack", "angina"]
},
"contraindications": {
"influenza": ["asthma", "diabetes"],
"pneumonia": ["copd", "immunodeficiency"]
}
}
# 诊断规则库
self.diagnostic_rules = [
self._rule_high_fever,
self._rule_cough_duration,
self._rule_chest_pain_pattern
]
def diagnose(self, patient_data: Dict, neural_predictions: Dict) -> Dict:
"""
结合神经预测和符号推理进行诊断
"""
# 1. 神经网络提供的初步预测
neural_diagnosis = neural_predictions.get("diagnosis", {})
# 2. 应用符号推理规则
symbolic_diagnostics = []
for rule in self.diagnostic_rules:
result = rule(patient_data, neural_diagnosis)
if result:
symbolic_diagnostics.append(result)
# 3. 解决冲突并生成最终诊断
final_diagnosis = self._resolve_conflicts(
neural_diagnosis, symbolic_diagnostics, patient_data
)
return {
"neural_predictions": neural_predictions,
"symbolic_diagnostics": symbolic_diagnostics,
"final_diagnosis": final_diagnosis,
"confidence_score": self._calculate_confidence(
neural_predictions, symbolic_diagnostics
),
"explanation": self._generate_explanation(
neural_predictions, symbolic_diagnostics, final_diagnosis
)
}
def _rule_high_fever(self, patient_data: Dict, neural_pred: Dict) -> Dict:
"""高烧规则示例"""
if patient_data.get("fever", 0) > 39.0: # 高烧
return {
"rule_name": "high_fever_rule",
"diagnosis": "severe_infection",
"confidence": 0.8,
"evidence": f"高烧 {patient_data['fever']}°C"
}
return None
# 更多规则实现...
def _resolve_conflicts(self, neural_diag, symbolic_diag, patient_data):
"""解决神经预测与符号推理之间的冲突"""
# 简化的冲突解决机制
# 实际应用中有更复杂的仲裁逻辑
if symbolic_diag and neural_diag:
# 优先选择符号推理结果(可解释性更高)
return symbolic_diag[0] if symbolic_diag else neural_diag
return neural_diag
def _generate_explanation(self, neural_pred, symbolic_pred, final_diag) -> str:
"""生成诊断解释"""
explanations = []
if symbolic_pred:
for pred in symbolic_pred:
explanations.append(
f"应用规则 '{pred['rule_name']}': {pred['evidence']}"
)
return "。".join(explanations) if explanations else "基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