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集成突破:首颗激光器/探测器异质集成的TFLN光子计算芯片问世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哈佛大学与多机构联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利用薄膜铌酸锂(TFLN)平台突破光子计算关键瓶颈。该技术通过集成光子电路实现高速(43.8GOPS)、低能耗(0.0576pJ/OP)的向量乘加运算,成功完成多种AI推理任务,准确率媲美电子计算。研究还展示了包含激光器和光电二极管的单片集成系统,为光子计算实用化奠定基础。这项突破有望推动AI计算进入高速低耗新时代,
前言摘要
在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的当下,传统电子计算因速度和能效瓶颈,已难以满足大规模并行处理需求。光子计算凭借光子固有的高带宽、低延迟与并行性优势,被视为下一代计算的重要方向——但电子光学数据转换(电光转换)的低速度、高能耗问题,始终是光子计算落地的“拦路虎”。
近日,由哈佛大学Marko Lončar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北京大学、HyperLight公司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635-8)发表重磅研究,提出基于薄膜铌酸锂(TFLN)的集成光子计算电路,成功攻克电光转换瓶颈,为高速度、低能耗光子计算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
研究人员利用薄膜铌酸锂(TFLN)平台,设计并制备了一个包含多个空间通道的光子计算核心。该电路通过两个级联的振幅调制器(AM)实现向量之间的乘加运算(MVM),其工作原理如下:
1.电光转换:输入电子数据通过第一个调制器转换为光信号;
2.空间分发:光信号通过分束器分发至多个通道;
3.权重调制:每个通道通过第二个调制器施加机器学习中的权重;
4.光电转换:最终结果通过光电探测器转换回电信号。
该电路在单通道速率43.8GOPS(每秒十亿次操作) 下实现了0.0576pJ/OP(每操作皮焦耳) 的极低能耗,并且成功演示了包括二分类、手写数字识别(MNIST)甚至CIFAR10图像分类在内的多种推理任务,准确率与电子计算相当。
集成与异构进展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团队还展示了高度集成的TFLN计算芯片,其中混合集成了分布式反馈激光器(DFB)和异质集成了改性单行载流子光电二极管(MUTCPD),为实现单片光子计算系统奠定了基础。
开启计算新纪元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项技术突破。它实际上解决了光子计算走向实用化的最关键障碍,为未来AI计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模型规模不断扩大,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光子计算的高速、低耗特性,使其成为下一代计算架构的理想选择。从自动驾驶到医疗诊断,从科学计算到智能制造,这项技术都有望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降低能耗、提升集成度,并将这一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光子计算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图1:基于薄膜铌酸锂的光子计算加速器
图2:计算核心的集成薄膜铌酸锂光子电路实现方案
图3:基于薄膜铌酸锂的高速高能效光子计算
图4:光子二分类
图5:光子神经网络全连接层计算实现
图6:混合集成与异质集成的薄膜铌酸锂光子计算架构
【注】小编水平有限,若有误,请联系修改;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