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一个晚上,43岁的患者王先生已经腹痛12个小时,经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胆囊结石,先做个上腹部平扫CT看看。”

这是常见的诊断方向,但是还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患者可能是隐藏的主动脉疾病。

当平扫CT影像传入系统时,iAorta模型3分钟内完成了分析,医生收到提醒可能是急性主动脉综合症,这为医生确定了正确的治疗方向,让患者得到了及时且正确的救治,整个过程只有1.6小时!我们梳理一下完整的时间线:


 

什么是急性主动脉综合症(AAS)?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统称“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

症状常伪装成心梗、胃肠炎,传统首诊漏诊率高达48.8%

每延迟1小时,死亡风险升高1%—2%,黄金救治窗口只有短短数小时

 

为什么AAS漏诊率这么高?

平扫CT是50%以上胸痛患者的第一道影像,但对血管细节分辨率不足

医生肉眼难以在急诊高压环境下分辨主动脉壁1-3 mm的细微撕裂

等增强CT/CTA往往排队2-4小时,患者可能在等待中猝死

iAorta

它是全球第一款把“普通急诊平扫CT”直接升级成“主动脉增强CT诊断力”的 AI 引擎。

过去:平扫CT看不清、医生肉眼难辨,漏诊率接近 50%。

现在:iAorta 在 3 秒内完成全主动脉三维重建+血管壁亚毫米级分析,敏感性 95.5%、特异性 99.4%,把原本需要增强CT才能做出的诊断,提前到患者第一次平扫就完成。

 

技术亮点

无需额外扫描:直接读取现有的急诊平扫 CT(DICOM 标准即可)。

零门槛部署:云端推理+院内边缘盒子,2 M 带宽即可上线。

一键报警:红色弹窗+语音提示,夜班医生也不会错过。

可解释输出:自动标注破口、假腔、壁间血肿范围,支持 360° 旋转查看。
 

临床实践

1. 上海试点(2 个月)

扫描 15 584 例胸痛患者 → AI 报警 21 例 → 全部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

平均诊断耗时:1.7 小时(传统流程 4.3 小时)

零漏诊、零假阴性,患者全部在 2 小时内完成介入/手术。
 

浙江 10 家医院同步上线

浙大一院:急诊科 24 h×7 天运行,已触发 38 次预警,全部成功手术。

绍兴市中心医院:通过 AI 提前 4 小时发现 1 例 Stanford A 型夹层,患者术中证实破口位于升主动脉 1.5 mm 微撕裂。

衢州市人民医院:夜间急诊 2 例壁间血肿,AI 报警后 45 分钟完成介入封堵,D-二聚体仍在正常范围。
 

基层场景测试

遂昌县人民医院(二级医院)接入 6 周,完成 1 210 例平扫 CT;

AI 发现 3 例 AAS,全部通过绿色通道转上级医院,无延误。

医生反馈:AI 界面与 PACS 无缝融合,学习成本≈0,夜班 1 人值守也能安心。
 

下一步计划

2024 Q4:长三角 100 家医院落地

2025:全国 1 000 家医院、院前 120 救护车 CT 车同步接入

开放 API:允许第三方 HIS、PACS 厂商二次开发,未来可拓展肺栓塞、脑卒中等多病种急诊场景。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