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语音助手的“个性化设置”: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设计技巧
你养过宠物吗?你早上7点喂粮;你喜欢它蹭你的手;你怕它抓沙发,会把玩具放在阳台。这些“记忆”就是猫的“你的小本本”。用户画像就是AI的“小本本”,里面记着用户的静态偏好(不会轻易变的)和动态行为静态偏好:年龄、性别、地理位置(南方/北方)、过敏食物(比如对牛奶过敏);动态行为:最近一周的晨间饮品(从咖啡变成茶)、最近常听的歌(周杰伦→陈奕迅)、最近的购物需求(猫砂快用完了)。你说:“我要去超市。朋
智能家居语音助手的“个性化设置”:提示工程架构师的设计技巧
关键词:个性化提示工程、用户画像、上下文理解、多轮对话、意图识别、反馈循环、Prompt优化
摘要:当你说“我起床了”,语音助手自动拉开窗帘、温好你常喝的蜂蜜水,还提醒你“猫砂快用完了,晚上要去超市”——这不是魔法,是提示工程让助手学会了“懂你”。本文以智能家居语音助手为场景,用“给朋友写小本本”“聊天要记前情”这样的生活比喻,拆解个性化体验的底层逻辑:从用户画像的“记忆库”构建,到上下文理解的“对话链”设计,再到意图识别的“猜心意”技巧,最后用反馈循环实现“越用越懂”。我们会用Python写一个可运行的小案例,帮你从0到1掌握“让助手变贴心”的提示工程设计方法。
一、背景:为什么语音助手需要“个性化”?
1.1 从“通用助手”到“私人助理”的痛点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 冬天说“我冷了”,助手却打开了风扇(它以为你在夏天);
- 早上说“放首歌”,它播了重金属,而你明明每天听轻音乐;
- 家里老人说“开空调”,它调到26度(年轻人的习惯),老人觉得太冷。
早期的语音助手像“通用遥控器”——只会执行标准化指令,但用户的需求是“私人化”的:南方人怕潮,空调要开除湿;加班狗凌晨回家,灯光要调暖光;猫主人的“买东西”=“买猫砂”,而狗主人=“买狗粮”。
个性化的本质,是让AI从“执行指令”升级为“理解意图”——不是“你说什么我做什么”,而是“你没说的我也懂”。
1.2 预期读者与文档结构
- 谁该读这篇文章:提示工程从业者、智能家居产品经理、想做“懂用户”AI的开发者,甚至好奇“语音助手为什么懂我”的普通用户。
- 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 如何用提示工程让助手“记住”用户偏好?(用户画像)
- 如何让助手“听懂”上下文?(多轮对话)
- 如何让助手“猜中”用户潜台词?(意图个性化)
- 如何让助手“越用越懂”?(反馈循环)
- 文档结构:从“故事引入”到“概念拆解”,再到“代码实战”,最后讲“未来趋势”——像教你“养一只懂你的电子宠物”。
1.3 术语表:先搞懂“黑话”
为了避免“鸡同鸭讲”,先把核心术语翻译成“人话”:
-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给AI写“指令说明书”,告诉它“要做什么、怎么做到”(比如“你是我的私人助手,要记得我喜欢喝冰可乐不加糖”)。
- 用户画像(User Profile):AI的“用户小本本”,记着你的偏好(比如“晨起喝牛奶、空调24度、喜欢周杰伦”)。
- 上下文理解(Context Understanding):AI的“聊天记忆”,记得你之前说过的话(比如你说“要去超市”,它会问“买猫砂吗?之前你说快用完了”)。
- 反馈循环(Feedback Loop):AI的“学习机制”——你纠正它一次,它下次就不会再错(比如你说“牛奶温到50度”,它会把“50度”写到小本本里)。
二、故事引入:从“冰冷指令”到“贴心陪伴”
先讲个真实的故事:
我朋友小夏是个猫奴,每天早上7点起床,必喝45度的温牛奶,出门前要检查猫砂。之前用某款通用语音助手时,她得说:“打开窗帘→温牛奶→播放轻音乐→提醒我买猫砂”——像在“指挥机器人”。
后来她换了一款支持“个性化设置”的助手,只需要说“我起床了”,助手会自动:
- 拉开卧室窗帘(记着她怕强光,只开50%);
- 启动温奶器(温度45度,是她之前纠正过的);
- 播放周杰伦的《晴天》(她的“晨间必听”);
- 提醒:“晚上要去超市买猫砂哦,上次买的是XX品牌”。
小夏说:“它像我养的猫——不用我喊,就知道我要什么。”
这个“懂”的背后,是提示工程架构师做了三件事:
- 给助手写了“小夏的小本本”(用户画像);
- 让助手“记住”之前的对话(上下文);
- 让助手“学会”根据小本本和上下文猜她的需求(意图个性化)。
三、核心概念拆解:像“养宠物”一样设计个性化助手
要让助手“懂用户”,得先搞懂三个核心问题:“记什么”“怎么记”“怎么用”。我们用“养宠物”的比喻,把这些概念讲清楚。
3.1 核心概念一:用户画像——AI的“用户小本本”
3.1.1 什么是用户画像?
你养过宠物吗?比如猫——它会记着:
- 你早上7点喂粮;
- 你喜欢它蹭你的手;
- 你怕它抓沙发,会把玩具放在阳台。
这些“记忆”就是猫的“你的小本本”。用户画像就是AI的“小本本”,里面记着用户的静态偏好(不会轻易变的)和动态行为(最近的习惯):
- 静态偏好:年龄、性别、地理位置(南方/北方)、过敏食物(比如对牛奶过敏);
- 动态行为:最近一周的晨间饮品(从咖啡变成茶)、最近常听的歌(周杰伦→陈奕迅)、最近的购物需求(猫砂快用完了)。
3.1.2 怎么构建用户画像?
构建用户画像的过程,像“和新朋友聊天”——你得主动问,也得悄悄记:
- 主动收集:第一次使用时,助手问:“你喜欢喝咖啡还是茶?”“早上喜欢听新闻还是音乐?”(对应代码里的“初始化问卷”);
- 被动记录:助手悄悄记着你每次的选择——比如你说“温牛奶”,它就把“晨间饮品=牛奶”写到小本本里;你纠正“调到24度”,它就更新“空调温度=24”;
- 结构化存储:把这些信息整理成“键值对”(比如
{"morning_drink": "milk", "ac_temp": 24}
),方便AI快速调取。
3.1.3 举个例子:小夏的用户画像
{
"user_id": "xiaoxia-123",
"static_info": {
"age": 28,
"location": "Hangzhou", // 南方,湿度大
"pet": "cat", // 猫奴
"allergy": "none"
},
"dynamic_preferences": {
"morning_drink": "milk", // 晨间饮品
"morning_drink_temp": 45, // 牛奶温度
"morning_music": "Jay Chou", // 晨间音乐
"ac_temp": 24, // 空调温度
"shopping_list": ["cat litter"] // 待购物品
}
}
3.2 核心概念二:上下文理解——AI的“聊天记忆”
3.2.1 什么是上下文?
你和朋友聊天时,不会“说一句忘一句”:
- 你说:“我要去超市。”
- 朋友问:“买猫砂吗?上次你说快用完了。”
朋友的问题,来自“之前的对话”——这就是上下文。AI的上下文理解,就是让它“记得之前说过的话”,不会像“鱼的记忆”一样只有7秒。
3.2.2 为什么需要上下文?
没有上下文的助手,像“没带脑子的机器人”:
- 你说:“我要去超市。” 助手说:“好的。”(没下文);
- 你再问:“需要买什么?” 助手说:“请告诉我要购买的物品。”(完全忘了之前的对话)。
有上下文的助手,像“会接话的朋友”:
- 你说:“我要去超市。” 助手说:“要提醒你买猫砂吗?上次你说快用完了。”(记着之前的“购物清单”)。
3.2.3 怎么设计上下文提示?
上下文提示的关键,是把“之前的对话”塞进Prompt里,让AI“看见”。比如:
对话历史:用户说“我要去超市”,之前提到“猫砂快用完了”;
用户现在的输入:“需要买什么?”;
请你回答:“要提醒你买猫砂吗?上次你说快用完了。”
用代码的话,就是把对话历史存储起来,每次生成Prompt时带上最近的几条:
# 上下文管理器:记录对话历史
class ContextManager:
def __init__(self):
self.history = [] # 存储对话,格式:[{"role": "user", "content": "我要去超市"}, ...]
def add_message(self, role, content):
self.history.append({"role": role, "content": content})
def get_recent_history(self, max_len=3):
# 获取最近3条对话,避免Prompt太长
return self.history[-max_len:]
3.3 核心概念三:意图个性化——AI的“猜心意”技巧
3.3.1 什么是“意图”?
你说“我冷了”,背后的意图可能是:
- 北方人:“开暖气”;
- 南方人:“加件外套”;
- 孕妇:“调高空调温度”。
意图就是“用户没说出来的需求”,而意图个性化,就是让AI根据用户画像和上下文,猜中“你到底要什么”。
3.3.2 怎么让AI“猜中”意图?
要让AI猜中意图,得给它“两个线索”:用户画像+上下文。比如:
- 用户画像:小夏是南方人(杭州),冬天湿度大,喜欢开空调除湿;
- 上下文:小夏刚说“我冷了”;
- AI的思考:“南方冬天冷是湿冷,开空调比开暖气管用,而且小夏喜欢24度”;
- 最终响应:“已为你打开空调,温度调到24度,同时开启除湿模式~”
3.3.3 举个反例:没有个性化的意图识别
如果没有用户画像,AI会“瞎猜”:
- 用户说“我冷了”,AI回应:“已为你打开暖气”(但南方没有暖气,白费劲);
- 用户说“放首歌”,AI回应:“为你播放热门歌曲《小苹果》”(但小夏喜欢周杰伦)。
3.4 核心概念四:反馈循环——AI的“学习机制”
3.4.1 什么是反馈循环?
你教宠物握手:
- 第一次:宠物做错了,你说“不对,是这样”(纠正);
- 第二次:宠物做对了,你给它吃零食(奖励);
- 第三次:宠物主动握手(学会了)。
反馈循环就是AI的“学习过程”——用户纠正一次,AI就把“正确答案”写到“小本本”里,下次不再错。
3.4.2 反馈循环的三种形式
- 主动反馈:用户直接纠正(比如“牛奶温到50度,不是45度”);
- 被动反馈:AI观察用户行为(比如用户把空调从26度调到24度,AI自动更新“ac_temp=24”);
- 隐式反馈:用户的“沉默”或“重复”(比如用户说“放歌”,AI播了周杰伦,用户没说话——说明“对了”;如果用户说“换一首”,说明“错了”)。
3.4.3 举个例子:小夏的反馈循环
- 小夏说:“温牛奶。” 助手温到45度(默认值);
- 小夏纠正:“下次温到50度。”(主动反馈);
- 助手更新用户画像:
"morning_drink_temp": 50
; - 第二天小夏说:“温牛奶。” 助手直接温到50度(学会了)。
3.5 核心概念的关系:像“做饭”一样配合
现在,我们把四个核心概念串起来——它们像“做饭的四个步骤”:
- 用户画像:你家的“食材柜”,里面有“鸡蛋、番茄、大米”(用户的偏好);
- 上下文:你刚说的“我想吃番茄鸡蛋面”(最近的对话);
- 意图个性化:根据“食材柜”和“你说的话”,猜你要“番茄鸡蛋面”(而不是“番茄炒蛋”);
- 反馈循环:你吃了一口说“有点咸”,下次做饭就少放盐(学习改进)。
用一张图总结它们的关系:
四、提示工程架构设计:从“概念”到“可执行”
现在,我们要把“概念”变成“可执行的Prompt设计”。重点讲四个关键模块:用户画像的Prompt设计、上下文的Prompt设计、意图个性化的Prompt设计、反馈循环的Prompt设计。
4.1 模块一:用户画像的Prompt设计——“给AI写小本本”
用户画像的Prompt要结构化、简洁、易调取。比如,小夏的用户画像Prompt可以写成:
用户小夏的信息:
- 静态信息:28岁,杭州人,养了一只猫,无过敏;
- 动态偏好:晨间喝牛奶(温度50度)、空调24度、喜欢周杰伦、猫砂快用完了。
这样写的好处是:AI能快速“提取关键信息”,不会被无关内容干扰。
设计技巧:
- 用“条目化”代替“大段文字”(比如用1、2、3列出来);
- 用“键值对”代替“模糊描述”(比如“晨间喝牛奶=50度”比“喜欢喝热牛奶”更准确);
- 区分“静态”和“动态”(静态信息不会变,动态信息要定期更新)。
4.2 模块二:上下文的Prompt设计——“给AI带聊天记录”
上下文的Prompt要短、新、相关。比如,小夏的上下文Prompt可以写成:
最近的对话:
用户:“我要去超市。”
助手:“要提醒你买猫砂吗?”
用户:“是的。”
设计技巧:
- 只带“最近3-5条”对话(太长会增加AI的“记忆负担”);
- 重点标注“关键信息”(比如“猫砂”是需要记住的);
- 用“角色+内容”的格式(比如“用户:XXX”“助手:XXX”),让AI清晰区分谁在说话。
4.3 模块三:意图个性化的Prompt设计——“让AI猜心意”
意图个性化的Prompt要把“用户画像”和“上下文”结合起来。比如,小夏说“我冷了”,Prompt可以写成:
任务:根据用户画像和上下文,回答用户的问题。
用户画像:小夏,28岁,杭州人,养了一只猫,晨间喝牛奶50度,空调24度,喜欢周杰伦,猫砂快用完了。
上下文:无(刚起床第一次说话)。
用户输入:“我冷了。”
要求:1. 结合杭州的天气(冬天湿冷);2. 用小夏的空调偏好(24度);3. 语气亲切。
AI的响应会是:“杭州今天有点湿冷呢~已为你打开空调,温度调到你喜欢的24度,再给你放一首周杰伦的《晴天》暖暖心~”
设计技巧:
- 明确“任务目标”(比如“回答用户的问题”);
- 列出“约束条件”(比如“结合杭州的天气”“用小夏的空调偏好”);
- 规定“语气风格”(比如“亲切”“像朋友一样”)。
4.4 模块四:反馈循环的Prompt设计——“让AI学会改正”
反馈循环的Prompt要明确“错误点”和“正确值”。比如,小夏纠正“牛奶温到50度”,Prompt可以写成:
任务:更新用户小夏的偏好。
原偏好:晨间喝牛奶45度。
用户反馈:“下次温到50度。”
要求:将“晨间喝牛奶”的温度从45度改为50度。
AI执行后,用户画像里的"morning_drink_temp"
会变成50度。
设计技巧:
- 直接点出“错误的地方”(比如“原偏好是45度”);
- 明确“正确的内容”(比如“改为50度”);
- 用“命令式”而不是“疑问式”(比如“将XX改为XX”比“你觉得XX要不要改?”更直接)。
五、数学模型:用“向量”让AI更懂你
你可能会问:“AI怎么快速找到用户的偏好?”答案是向量(Vector)——把用户的偏好变成“数字代码”,让AI快速计算“相似度”。
5.1 什么是向量?
向量就是“一组数字”,比如[0.8, 0.2, 0.5]
。我们可以把用户的偏好“编码”成向量:
- 比如“喜欢牛奶”=0.8,“喜欢咖啡”=0.2,“喜欢茶”=0.1;
- 小夏的“晨间饮品偏好”向量就是
[0.8, 0.2, 0.1]
(对应牛奶、咖啡、茶)。
5.2 余弦相似度:判断“偏好有多像”
要比较两个用户的偏好有多像,我们用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夹角越小,相似度越高。公式是:
similarity(A,B)=A⋅B∣∣A∣∣∣∣B∣∣similarity(A,B) = \frac{A \cdot B}{||A|| ||B||}similarity(A,B)=∣∣A∣∣∣∣B∣∣A⋅B
- A⋅BA \cdot BA⋅B:向量A和向量B的点积(比如
A=[0.8,0.2], B=[0.7,0.3]
,点积是0.8*0.7 + 0.2*0.3 = 0.62
); - ∣∣A∣∣||A||∣∣A∣∣:向量A的模长(比如
A=[0.8,0.2]
,模长是0.82+0.22≈0.8246\sqrt{0.8^2 + 0.2^2} ≈ 0.82460.82+0.22≈0.8246)。
举个例子:
- 小夏的“晨间饮品”向量:
A=[0.8,0.2,0.1]
(牛奶、咖啡、茶); - 小冬的“晨间饮品”向量:
B=[0.7,0.25,0.05]
(牛奶、咖啡、茶); - 余弦相似度:0.8∗0.7+0.2∗0.25+0.1∗0.050.82+0.22+0.12∗0.72+0.252+0.052≈0.98\frac{0.8*0.7 + 0.2*0.25 + 0.1*0.05}{\sqrt{0.8²+0.2²+0.1²} * \sqrt{0.7²+0.25²+0.05²}} ≈ 0.980.82+0.22+0.12∗0.72+0.252+0.0520.8∗0.7+0.2∗0.25+0.1∗0.05≈0.98(非常像)。
这意味着小夏和小冬的晨间饮品偏好几乎一样,AI可以给小冬推荐小夏喜欢的牛奶温度(50度)。
5.3 向量的应用:快速检索用户偏好
当用户说“我冷了”,AI会做三件事:
- 把用户的输入“我冷了”编码成向量(比如
[0.9, 0.1]
,对应“需要保暖”“不需要降温”); - 在用户画像的向量库中,找到“保暖相关”的偏好(比如“空调24度”“开除湿”);
- 生成响应:“已为你打开空调,温度调到24度~”。
六、项目实战:用Python写一个“懂你的助手”
现在,我们用Python+LangChain+OpenAI,写一个简单的个性化语音助手。目标是:让助手“记得”用户的偏好,“听懂”上下文,“学会”反馈。
6.1 开发环境搭建
- 安装依赖:
pip install langchain openai python-dotenv
- 配置OpenAI API Key:
创建.env
文件,写入:OPENAI_API_KEY=你的API密钥
6.2 代码实现:从0到1构建个性化助手
6.2.1 步骤1:定义用户画像类(UserProfile)
class UserProfile:
def __init__(self, user_id):
self.user_id = user_id
# 初始化用户画像(静态+动态)
self.profile = {
"static": {
"age": 28,
"location": "Hangzhou",
"pet": "cat"
},
"dynamic": {
"morning_drink": "milk",
"morning_drink_temp": 45,
"ac_temp": 24,
"favorite_artist": "Jay Chou",
"shopping_list": ["cat litter"]
}
}
# 更新动态偏好
def update_dynamic(self, key, value):
if key in self.profile["dynamic"]:
self.profile["dynamic"][key] = value
else:
raise KeyError(f"Key {key} not in dynamic preferences")
# 转换成字符串,方便塞进Prompt
def to_string(self):
static_str = "\n".join([f"- {k}: {v}" for k, v in self.profile["static"].items()])
dynamic_str = "\n".join([f"- {k}: {v}" for k, v in self.profile["dynamic"].items()])
return f"用户静态信息:\n{static_str}\n用户动态偏好:\n{dynamic_str}"
6.2.2 步骤2:定义上下文管理器(ContextManager)
class ContextManager:
def __init__(self):
self.history = []
# 添加对话记录(角色:user/assistant)
def add_message(self, role, content):
self.history.append({"role": role, "content": content})
# 获取最近N条对话
def get_recent(self, max_len=3):
return self.history[-max_len:] if len(self.history) > max_len else self.history
# 转换成字符串,方便塞进Prompt
def to_string(self):
return "\n".join([f"{msg['role']}: {msg['content']}" for msg in self.get_recent()])
6.2.3 步骤3:设计Prompt模板(PromptTemplate)
用LangChain的PromptTemplate
,把“用户画像”“上下文”“用户输入”结合起来:
from langchain.prompts import PromptTemplate
prompt_template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user_profile", "context", "user_input"],
template="""你是一个个性化的智能家居语音助手,要像朋友一样亲切回答。
首先,你要仔细阅读用户的画像和之前的对话,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回答。
用户画像:
{user_profile}
之前的对话:
{context}
用户现在说:{user_input}
要求:
1. 必须结合用户的偏好(比如用户喜欢周杰伦,就不要推荐其他歌手);
2. 必须考虑用户的地理位置(比如杭州冬天湿冷,要推荐开空调而不是暖气);
3. 语气要亲切,用“~”“哦”这样的语气词;
4. 如果有需要提醒的事情(比如买猫砂),要自然提到。
"""
)
6.2.4 步骤4:初始化LLM(大语言模型)
用OpenAI的text-davinci-003
模型(也可以用gpt-3.5-turbo):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OpenAI
from dotenv import load_dotenv
# 加载.env文件中的API Key
load_dotenv()
# 初始化LLM(temperature越低,回答越稳定)
llm = OpenAI(model_name="text-davinci-003", temperature=0.3)
6.2.5 步骤5:实现核心逻辑(生成响应+处理反馈)
class PersonalAssistant:
def __init__(self, user_id):
self.user_profile = UserProfile(user_id)
self.context_manager = ContextManager()
self.llm = llm
# 生成响应
def generate_response(self, user_input):
# 1. 准备Prompt的输入
user_profile_str = self.user_profile.to_string()
context_str = self.context_manager.to_string()
# 2. 渲染Prompt(填充变量)
prompt = prompt_template.format(
user_profile=user_profile_str,
context=context_str,
user_input=user_input
)
# 3. 调用LLM生成响应
response = self.llm(prompt)
# 4. 记录对话历史
self.context_manager.add_message("user", user_input)
self.context_manager.add_message("assistant", response)
return response
# 处理用户反馈(更新动态偏好)
def handle_feedback(self, key, value):
try:
self.user_profile.update_dynamic(key, value)
return f"已更新偏好:{key} = {value}~"
except KeyError as e:
return f"出错了:{str(e)}"
6.3 测试:让助手“懂”小夏
现在,我们测试一下这个助手:
# 初始化助手(用户ID:xiaoxia-123)
assistant = PersonalAssistant("xiaoxia-123")
# 测试1:第一次对话(晨起)
user_input1 = "我起床了~"
response1 = assistant.generate_response(user_input1)
print("助手回应1:", response1)
# 预期输出:杭州今天有点湿冷呢~已为你打开窗帘,温牛奶正在加热(50度哦),同时播放周杰伦的《晴天》~对了,晚上要去超市买猫砂哦~
# 测试2:用户纠正牛奶温度
feedback = assistant.handle_feedback("morning_drink_temp", 50)
print("反馈结果:", feedback)
# 输出:已更新偏好:morning_drink_temp = 50~
# 测试3:第二次对话(再次晨起)
user_input2 = "我起床了~"
response2 = assistant.generate_response(user_input2)
print("助手回应2:", response2)
# 预期输出:杭州今天还是湿冷呢~已为你打开窗帘,温牛奶正在加热(你喜欢的50度哦),播放周杰伦的《晴天》~晚上要记得买猫砂呀~
6.4 代码解读:关键逻辑说明
- 用户画像的更新:
handle_feedback
方法会修改user_profile
中的动态偏好(比如把牛奶温度从45度改成50度); - 上下文的延续:
context_manager
会记录每次的对话,下次生成Prompt时带上最近的3条; - 个性化响应:Prompt模板强制要求“结合用户偏好”和“地理位置”,所以助手会推荐周杰伦的歌,而不是热门歌曲。
七、实际应用场景:从“实验室”到“家里”
现在,我们把代码里的“小案例”放到真实的智能家居场景中,看提示工程怎么解决实际问题。
7.1 场景1:晨起场景——“不用喊,就知道你要什么”
用户需求:早上起床,不用发多条指令,助手自动完成一系列操作。
提示设计:
用户画像:小夏,28岁,杭州人,养了一只猫,晨间喝牛奶50度,空调24度,喜欢周杰伦,猫砂快用完了。
上下文:无(第一次说话)。
用户输入:“我起床了~”
要求:1. 打开窗帘(50%亮度);2. 温牛奶(50度);3. 播放周杰伦的歌;4. 提醒买猫砂。
助手响应:“杭州今天有点湿冷呢~已为你打开窗帘(50%亮度,不会刺眼),温牛奶正在加热(50度哦),播放周杰伦的《晴天》~对了,晚上要去超市买猫砂哦,上次买的是XX品牌~”
7.2 场景2:归家场景——“你刚进门,它就准备好一切”
用户需求:加班到凌晨回家,助手自动调暖灯光、热好饭、放放松的音乐。
用户画像:小张,30岁,北京人,加班狗,喜欢吃番茄鸡蛋面,灯光要暖光(2700K),喜欢听陈奕迅的慢歌。
上下文:小张下班时说“今天要加班到11点”。
用户输入:“我到家了~”
助手响应:“加班辛苦了~已为你打开玄关灯(暖光2700K),番茄鸡蛋面正在加热(你喜欢的软一点),播放陈奕迅的《好久不见》~好好放松哦~”
7.3 场景3:睡眠场景——“根据你的习惯调整灯光和音乐”
用户需求:睡前说“我要睡觉了”,助手自动关窗帘、调暗灯光、播放白噪音。
用户画像:小李,25岁,深圳人,失眠,喜欢听雨声白噪音,灯光要调暗到10%。
上下文:小李之前说“最近失眠,需要白噪音”。
用户输入:“我要睡觉了~”
助手响应:“晚安~已为你拉上窗帘,灯光调到10%,播放你喜欢的雨声白噪音~祝你做个好梦~”
八、工具与资源推荐:让你更快上手
要做“懂用户”的语音助手,这些工具能帮你事半功倍:
8.1 提示工程框架:LangChain
- 作用:快速构建Prompt模板、管理上下文、调用LLM;
- 优势:支持多种LLM(OpenAI、Claude、LLaMA),内置上下文管理器和Prompt模板;
- 文档:https://python.langchain.com/
8.2 向量数据库:Chroma DB
- 作用:存储用户画像的向量,快速检索相似偏好;
- 优势:轻量级、开源、支持中文;
- 文档:https://docs.trychroma.com/
8.3 后端框架:FastAPI
- 作用:构建API接口,处理用户输入和响应;
- 优势:速度快、文档自动生成、支持异步;
- 文档:https://fastapi.tiangolo.com/
8.4 前端框架:Vue.js
- 作用:构建用户界面,让用户查看和修改偏好;
- 优势:轻量级、易上手、支持组件化;
- 文档:https://vuejs.org/
九、未来趋势与挑战:“懂用户”的下一个台阶
9.1 未来趋势:从“被动懂”到“主动懂”
- 多模态个性化:结合视觉(智能摄像头识别用户表情)、听觉(声纹识别区分用户)、生理数据(智能手表的心率),更精准理解用户需求(比如用户皱眉,助手自动调亮灯光);
- 跨设备上下文:手机上说“我要回家”,家里的助手自动开空调;电脑上说“我要开会”,客厅的助手自动静音;
- 主动推荐:根据天气预告,提前提醒用户“今天要下雨,记得带伞”;根据用户的购物记录,提醒“猫砂快用完了,要不要自动下单?”。
9.2 挑战:“懂用户”的边界在哪里?
- 隐私问题:用户画像包含大量私人信息(比如健康数据、购物习惯),如何保证数据安全?(解决方案:匿名化存储、加密传输);
- 冷启动问题:新用户没有数据,怎么个性化?(解决方案:引导用户主动设置偏好,用通用模板过渡);
- 多用户冲突:家庭中不同用户的偏好不同(比如爸爸喜欢听新闻,妈妈喜欢听戏曲),如何区分?(解决方案:声纹识别+多用户画像)。
十、总结:让助手“懂你”的核心逻辑
到这里,我们已经把“智能家居语音助手的个性化设置”讲透了。总结一下核心点:
- 用户画像:AI的“小本本”,记着你的偏好;
- 上下文理解:AI的“聊天记忆”,记得你之前说过的话;
- 意图个性化:AI的“猜心意”,结合小本本和记忆猜你要什么;
- 反馈循环:AI的“学习机制”,纠正一次就不会再错。
其实,“懂用户”的本质,是用提示工程把“人的习惯”转化为“AI的规则”——不是让AI“变聪明”,而是让AI“学会适应你”。
十一、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 如果家里有老人和小孩,怎么设计提示工程让助手区分不同用户的偏好?(提示:声纹识别+多用户画像);
- 如果用户最近改变了习惯(比如从喜欢咖啡变成喜欢茶),怎么让助手快速更新?(提示:主动反馈+动态偏好更新);
- 如果用户说“我有点累”,助手需要结合哪些信息来给出个性化建议?(提示:时间、用户当天的活动、生理数据)。
十二、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用户画像会不会泄露隐私?
A:不会。用户画像可以匿名化存储(比如用用户ID代替真实姓名),加密传输(用HTTPS),最小化收集(只收集必要的信息,比如不收集银行卡号)。
Q2:冷启动时没有用户数据怎么办?
A:可以用通用模板(比如默认空调温度26度,晨间播放新闻),然后引导用户主动设置(比如第一次使用时问“你喜欢喝咖啡还是茶?”)。
Q3:如何处理多用户冲突?
A:用声纹识别区分不同用户(比如爸爸的声纹对应“喜欢听新闻”,妈妈的声纹对应“喜欢听戏曲”),然后调取对应的用户画像。
十三、扩展阅读与参考资料
- 《Prompt Engineering for Beginners》(提示工程入门);
- LangChain官方文档:https://python.langchain.com/;
- OpenAI Prompt设计指南:https://platform.openai.com/docs/guides/prompt-engineering;
- 《智能家居中的个性化服务:技术与实践》(论文)。
结语:
语音助手的“个性化”,不是“炫技”,而是“共情”——它像你的朋友,记得你的小习惯,懂你的潜台词,陪你一起生活。而提示工程,就是让AI学会“共情”的钥匙。
下次当你的助手说“我懂了~”,你要知道:背后是无数个“小本本”“聊天记录”和“学习循环”在运转。
现在,试着用我们的代码,做一个“懂你的助手”吧!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