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不再是空谈!Gartner与顶尖CIO亲授:如何从零打造战无不胜的AI梦之队
打造一个高性能的AI团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始于一个清晰的、由业务价值驱动的战略愿景,依赖于一个包含技术专家、业务翻译官、质量守门人和变革推动者的跨职能团队结构。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援相结合的人才策略,并辅以允许试错、鼓励协作的领导力,企业才能真正将AI从一个时髦的技术概念,转变为驱动业务增长和创新的强大引擎。
引言
曾几何 时,“高层支持不足”是压在AI项目头上的大山。而如今,风向彻底转变。企业对AI解决方案的需求如井喷般涌现,让每一位CIO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这股浪潮,领先的企业不再是零敲碎打地试验,而是通过战略性的项目方法与组建高性能AI团队来正面迎战。
本文将深入剖析电力巨头伊顿、Principal金融集团等公司的实战经验,并结合Gartner的最新研究,为您揭示成功AI团队背后的人员架构、关键角色、运作模式和人才策略,助您在AI时代构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 核心转变:从技术驱动到“AI工厂”的价值驱动模式
过去,AI项目常常是技术部门的“独角戏”,与业务需求脱节。如今,成功的企业正在建立一种与业务紧密绑定的新范式。
以电力管理公司**伊顿(Eaton)为例,其CIO Katrina Redmond创建了一个名为“AI工厂”**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
-
与业务挂钩: 每个AI团队都与特定的业务领域深度绑定,确保AI解决方案能直击业务痛点。
-
价值驱动: IT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决策,根据“价值创造”的潜力来排定项目优先级。
-
跨职能协作: 团队虽不直接向IT汇报,但与IT紧密协作。领域专家与技术专家平起平坐,共同推进项目。
伊顿的每个“AI工厂”团队都堪称一个“微型特种部队”,标配了AI负责人、产品负责人、机器学习工程师、数据工程师、云与DevOps工程师,并与业务领域专家并肩作战。这种架构确保了从问题定义到最终落地的每一个环节,技术和业务都能同频共振。
二、 AI团队的“拼图”:不可或缺的五类关键角色
一个高效的AI团队,远不止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那么简单。安永(EY)与Gartner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张更完整的蓝图。
1. 核心技术铁三角
这是团队的技术基石,也是最广为人知的角色:
-
数据科学家 (Data Scientist): 角色正在演变。Gartner分析师Arun Chandrasekaran指出,随着预训练大模型的普及,数据科学家的工作重心正从“从零开始构建模型”转向**“模型的调优与运营 (Fine-tun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
数据工程师 (Data Engineer): 负责构建和维护数据管道,确保数据的高质量、高可用性,是连接原始数据和AI模型的桥梁。
-
AI工程师 (AI Engineer): 负责将数据科学家开发的模型部署到生产环境,并确保其稳定、高效地运行。
2. “翻译官”与“领航员”:产品经理
Principal金融集团的CIO Kathy Kay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AI团队中的领域专家无法用技术团队能够理解的方式阐述业务问题,那么仅有领域专家是不够的。”
这正是**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的角色价值所在。他们是连接业务与技术的关键“翻译官”,需要:
-
具备足够的领域知识来深刻理解并定义业务问题。
-
将模糊的业务需求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技术规范。
-
充当工程团队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确保产品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3. 质量与伦理的“守门人”
随着AI应用的深入,模型的可靠性、公平性和安全性变得至关重要。Gartner特别强调了以下新兴但关键的角色:
-
模型经理 (Model Manager): 深入了解各种可用模型,并为具体应用选择最准确、最经济、性能最佳的模型。
-
AI验证人员 (AI Validator): 评估AI应用的公平性、偏见、透明度和可解释性,确保其符合业务、监管和道德标准。
-
AI测试人员 (AI Tester): 对模型、API和管道等AI组件进行专业测试,查找漏洞、性能问题或意外行为。
-
AI伦理学家 (AI Ethicist): 制定并执行AI伦理使用准则,监测偏见、毒性等有害输出,在受监管行业中尤为重要。
4. 变革的“推动者”
技术交付不等于业务成功。成功的AI项目还需要两类关键角色来推动变革落地:
-
转型工程师 (Transformation Engineering): 他们既是业务流程专家,也是AI解决方案专家,通常被称为产品负责人 (Product Owner) 或职能领导 (Functional Lead)。他们负责利用AI应用来真正推动业务流程的转型。
-
交付与变革管理人员 (Delivery & Change Management): 包括项目经理、变革管理专家、Scrum主管等,他们确保项目按时交付,并帮助组织和员工顺利适应由AI带来的变化。
5. 统一的“支持平台”
最后,IT领导者需要建立一个跨所有用例的AI支持团队,以确保在负责任的AI、治理和财务运营 (FinOps) 方面保持一致性。这些角色可能已存在于IT部门,但需要针对AI进行技能提升。
三、 两种主流团队架构:平台团队 vs. 产品团队
全球工程巨头**博莱克·威奇(Black & Veatch)**的实践,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互补的AI团队运作模式。
1. 平台团队 (Platform Team)
-
职责: 确保公司能最大限度地从战略平台提供商(如微软、Salesforce、Oracle)的原生AI和GenAI功能中获益。他们负责引入和集成这些平台的API,并将繁重的AI研发工作交给平台方。
-
重心: 重点不在于自研AI,而在于管理企业变革,推动现有工具的AI功能被充分采用。例如,将战略平台的API引入到微软Teams和Copilot中。
-
角色: 特定平台架构师、应用组合经理、平台工程师等。
2. 数字产品团队 (Digital Product Team)
-
职责: 开发针对特定业务的、能够创造持久且差异化价值的AI功能或产品。
-
重心: 自主创新。例如,博莱克·威奇正在构建的内部版ChatGPT——
BV Ask
,它基于公司内部的工程知识产权和项目数据进行训练,旨在实现工程信息获取的普及化。 -
角色: 这是一个完整的敏捷开发团队,包括数字产品经理、交付负责人、Scrum主管、解决方案架构师、软件开发人员、DevOps/云工程师,以及在需要时加入的数据工程师和数据架构师。
核心观点: 先利用平台团队快速享受通用AI带来的红利,再通过产品团队构建自己独特的竞争壁垒。
四、 人才攻略:内部培养、外部招聘与战略外包
顶尖的AI人才永远是稀缺资源。CIO们正采取一种“三管齐下”的策略来解决人才问题。
1. 首选策略:内部培养 (Upskilling)
“培养内部人才,因为外部人才非常难找。” —— Principal金融集团CIO Kathy Kay
-
路径: 让现有的IT或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传帮带”(与经验丰富的人员搭档)、分配“拓展性任务”以及在沙盒环境中进行试点项目来积累实战经验。
-
优势: 内部员工更懂业务,忠诚度更高。对于本就是技术专家的工程师而言,学习大语言模型等新技能并非难事。
2. 精准引援:外部招聘 (Hiring)
-
标准: 寻找喜欢摸索、适应性强、富有创造力的人。由于技术迭代迅速,员工需要足够灵活,能够胜任多个角色。
-
建议: 不要过于拘泥于职位头衔。一个经验稍浅但极富创造力的工程师,其价值可能超过一个经验丰富但思维固化的开发者。
3. 战略借力:外部合作 (Outsourcing)
-
时机: 当团队在特定领域缺乏经验,或需要快速弥补技能缺口时。
-
目的: 不仅仅是项目外包,更重要的是引入外部专业知识,帮助内部建立能力据点,并与内部团队合作,共同成长。
-
新趋势: 除了德勤等传统咨询公司,像Hugging Face和OpenAI这样的模型公司也开始提供服务。他们能提供更深入的产品级定制和优化。
伊顿公司采取的混合方法值得借鉴:将内部的领域专家和AI技能与外部专家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五、 成功的基石:卓越领导力与清晰的战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再强大的团队,如果没有正确的领导和战略,也只是一盘散沙。
-
始于业务,而非技术:
“不要一味追求技术深度,然后指望应用会随之而来。” 首先要找到一个明确的业务问题,从小处着手,通过几个定义明确的项目积累动力和团队技能,然后再考虑扩大规模。
-
允许试错,快速学习: Principal的一个团队在早期项目中因对数据理解不深,导致系统总结了用户不需要的内容。这次失败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花更多时间来了解数据至关重要。” 领导者需要为团队创造一个能够从错误中学习的安全环境。
-
打破壁垒,分散赋能: Gartner建议,应让AI团队更加分散化(Decentralized)。将AI和数据科学能力嵌入到各个业务线的AI团队中,而不是建立一个庞大的、集中的AI中心。这样能更好地获取领域知识,避免AI团队与业务脱节。
-
投资于人,全员科普: 成功的AI转型不仅仅是AI团队的事。CIO需要向整个公司推广AI和数据素养,让每个人都了解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投资于你的员工,他们将成为推动企业AI路线图快速前进的最大动力。
总结
打造一个高性能的AI团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始于一个清晰的、由业务价值驱动的战略愿景,依赖于一个包含技术专家、业务翻译官、质量守门人和变革推动者的跨职能团队结构。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援相结合的人才策略,并辅以允许试错、鼓励协作的领导力,企业才能真正将AI从一个时髦的技术概念,转变为驱动业务增长和创新的强大引擎。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