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过程历史(AI生成)
数学家开始将高斯分布推广到无限维空间,形成了“高斯过程”的正式定义:如果在连续域上任意选取有限个点,其对应的函数值的联合分布是多元高斯分布,那么这个函数就是一个高斯过程。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一个均值函数 ( m(x) ) 和一个协方差函数 ( k(x, x’) ) 来定义整个函数的分布。这是高斯过程作为“函数的分布”的第一次明确提出。阶段关键概念代表人物贡献19世纪高斯分布Gauss建立误差建模基础
历史脉络
高斯过程(Gaussian Process, GP)的发展是一段跨越两个世纪的数学旅程,它融合了概率论、统计学、空间建模和机器学习的思想。下面我们来系统梳理它的历史演化,看看它是如何一步步从“高斯分布”走向“函数建模”的核心工具。
🧮 第一阶段:高斯分布的诞生(19世纪)
- Carl Friedrich Gauss 在研究天体轨道时提出了正态分布(高斯分布),用于建模测量误差。
- 他发现许多自然现象的误差服从钟形曲线,这成为现代统计的基石。
- 一维高斯分布:用于单个变量的建模
多维高斯分布:用于多个变量的联合建模
这为后来的“多元高斯分布”奠定了数学基础。
📈 第二阶段:随机过程与空间相关性(20世纪初)
- Andrey Kolmogorov 和 Norbert Wiener 等人发展了随机过程理论,用于描述随时间或空间变化的随机变量集合。
- 在地质学中,Kriging 方法被提出(由 Daniel Krige 命名),用于矿产预测,强调空间点之间的相关性。
- Kriging 的核心思想是:相邻点的值是相关的,距离越近,相关性越强。
这为高斯过程的“核函数建模相关性”提供了原型。
🧠 第三阶段:高斯过程的数学定义(20世纪中叶)
-
数学家开始将高斯分布推广到无限维空间,形成了“高斯过程”的正式定义:
如果在连续域上任意选取有限个点,其对应的函数值的联合分布是多元高斯分布,那么这个函数就是一个高斯过程。
-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一个均值函数 ( m(x) ) 和一个协方差函数 ( k(x, x’) ) 来定义整个函数的分布。
这是高斯过程作为“函数的分布”的第一次明确提出。
🤖 第四阶段:引入机器学习(1990s)
- Christopher Williams 和 Carl Rasmussen 将高斯过程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用于回归和分类任务。
- 他们发现高斯过程可以作为一种非参数贝叶斯方法,既能进行预测,又能表达不确定性。
- 1996年,Williams 和 Rasmussen 发表了经典论文《Gaussian Processes for Regression》。
这标志着高斯过程从理论走向应用,成为机器学习中的重要工具。
📘 第五阶段:系统化与普及(2006)
- Rasmussen 和 Williams 合著的《Gaussian Processes for Machine Learning》(GPML)正式出版。
- 这本书系统地讲解了高斯过程的理论、推理公式、核函数设计和实际应用。
- 它成为高斯过程领域的“圣经”,至今仍是研究者和工程师的首选教材。
此时,高斯过程已成为贝叶斯优化、函数建模、强化学习等领域的核心方法。
🧪 第六阶段:现代应用与扩展(2010s 至今)
-
高斯过程被广泛用于:
- 贝叶斯优化(如自动调参)
- 时序建模(如气象预测)
- 物理建模(如模拟复杂系统)
- 深度学习中的核方法(如 GP-LVM)
-
同时,研究者也在解决高斯过程的计算瓶颈问题,如:
- 稀疏高斯过程
- 变分推理
- 使用 GPU 加速的库(如 GPyTorch)
🧭 总结:高斯过程的构建路径
阶段 | 关键概念 | 代表人物 | 贡献 |
---|---|---|---|
19世纪 | 高斯分布 | Gauss | 建立误差建模基础 |
20世纪初 | 随机过程 | Kolmogorov, Wiener | 引入时间/空间相关性 |
20世纪中叶 | 高斯过程定义 | 数学家群体 | 用核函数建模函数分布 |
1990s | 引入机器学习 | Williams, Rasmussen | 用于回归与分类 |
2006 | 系统化教材 | Rasmussen & Williams | 推广至工程实践 |
2010s+ | 应用扩展 | 多领域研究者 | 优化、建模、深度学习等 |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某一阶段的数学推导、核函数设计或代码实现,我可以继续展开。也可以结合你对系统建模和抽象的兴趣,探讨高斯过程如何用于跨平台性能建模或自动化优化。你想继续从哪个角度深入?
关键阶段
太好了,我们现在来深入讲讲高斯过程发展史中的两个关键阶段:
🧭 第二阶段:随机过程与空间相关性(20世纪初)
这一阶段是高斯过程的“胚胎期”,虽然“高斯过程”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但它的核心思想——建模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已经在多个领域萌芽。
🎓 背景与代表人物
- Andrey Kolmogorov:奠定了现代概率论的公理体系,提出了随机过程的数学定义。
- Norbert Wiener:研究了布朗运动和噪声信号,提出了“Wiener过程”,这是高斯过程的一个特例。
- Daniel Krige:在地质勘探中提出了“克里金法”(Kriging),用于预测矿产分布。
🔍 核心思想的演化
- 从独立变量到相关变量:早期统计建模通常假设变量之间是独立的。但在地质、气象、金融等领域,变量之间往往具有空间或时间上的相关性。
- Kriging 的贡献:Kriging 方法假设:地理位置越近,矿产含量越相似。这种“距离决定相关性”的思想,后来被高斯过程中的核函数所继承。
📐 数学上的突破
- 随机过程被定义为:在一个连续域(如时间或空间)上,每个点对应一个随机变量。
- 如果这些变量的联合分布是高斯分布,就形成了所谓的“高斯过程”。
这为高斯过程提供了数学框架:无限维的高斯分布。
🧠 第三阶段:高斯过程的正式定义与推广(20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是高斯过程从“隐含思想”走向“明确定义”的关键时期。
📘 数学定义的确立
高斯过程是一个定义在连续域上的随机过程,满足:
对任意有限个点 ( x_1, x_2, …, x_n ),其对应的函数值 ( f(x_1), …, f(x_n) ) 的联合分布是一个多元高斯分布。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两个函数来完全定义一个高斯过程:
- 均值函数 ( m(x) = \mathbb{E}[f(x)] )
- 协方差函数(核函数) ( k(x, x’) = \mathbb{E}[(f(x) - m(x))(f(x’) - m(x’))] )
🔬 理论上的突破
- 从有限维到无限维:高斯分布被推广到无限维空间,形成了“函数的分布”。
- 核函数的引入:核函数不仅定义了点与点之间的相关性,还决定了函数的平滑性、周期性等性质。
📊 应用场景的扩展
- 在统计学中,高斯过程被用于时间序列建模、空间数据分析。
- 在控制理论中,用于建模系统状态的演化。
- 在信号处理领域,用于滤波和噪声建模。
这一阶段奠定了高斯过程的数学基础,使它成为一种通用的函数建模工具。
🧩 总结对比
阶段 | 关键词 | 贡献 | 代表人物 |
---|---|---|---|
第二阶段 | 随机过程、空间相关性、Kriging | 引入相关性建模思想,为高斯过程提供应用原型 | Kolmogorov, Wiener, Krige |
第三阶段 | 无限维高斯分布、核函数、函数建模 | 正式定义高斯过程,建立数学框架 | 数学家群体(概率论与统计学) |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核函数的演化、从 Wiener 过程到 GP 的数学推导,或者如何从 Kriging 推导出 GP 回归公式,我可以继续展开。也可以结合你的工程背景,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影响现代系统建模与优化。你想继续往哪个方向深入?
公式
太棒了,我们现在来深入推演高斯过程发展史中的两个关键阶段的数学公式:
- 第二阶段:随机过程与空间相关性(Kriging 与 Wiener 过程)
- 第三阶段:高斯过程的正式定义与推理公式
🧭 第二阶段:随机过程与空间相关性的公式推演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变量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相关性。我们来看两个代表性模型的公式:
1. 📍 Kriging(地质统计学)
Kriging 是一种空间插值方法,假设某个地理变量(如矿产浓度)在空间上是相关的。
Kriging 预测公式:
f^(x∗)=∑i=1nwif(xi)\hat{f}(x_*) = \sum_{i=1}^n w_i f(x_i)f^(x∗)=i=1∑nwif(xi)
其中:
- x1,...,xnx_1, ..., x_nx1,...,xn:已知位置
- f(xi)f(x_i)f(xi):已知值
- wiw_iwi:权重,满足 ∑wi=1\sum w_i = 1∑wi=1,由协方差结构决定
协方差建模:
Cov(f(xi),f(xj))=k(xi,xj)\text{Cov}(f(x_i), f(x_j)) = k(x_i, x_j)Cov(f(xi),f(xj))=k(xi,xj)
常用协方差函数:
- 指数核:k(xi,xj)=σ2exp(−∥xi−xj∥/l)k(x_i, x_j) = \sigma^2 \exp(-\|x_i - x_j\| / l)k(xi,xj)=σ2exp(−∥xi−xj∥/l)
- 高斯核(RBF)k(xi,xj)=σ2exp(−∥xi−xj∥2/(2l2))k(x_i, x_j) = \sigma^2 \exp(-\|x_i - x_j\|^2 / (2l^2))k(xi,xj)=σ2exp(−∥xi−xj∥2/(2l2))
Kriging 的思想后来被高斯过程完全吸收:用核函数建模点与点之间的相关性。
2. ⏱ Wiener 过程(布朗运动)
Wiener 过程是一个连续时间的随机过程,是高斯过程的一个特例。
定义:
- W(0)=0W(0) = 0W(0)=0
- W(t)−W(s)∼N(0,t−s)W(t) - W(s) \sim \mathcal{N}(0, t - s)W(t)−W(s)∼N(0,t−s),对任意 t>st > st>s
- 增量独立:W(t2)−W(t1)⊥W(t4)−W(t3)W(t_2) - W(t_1) \perp W(t_4) - W(t_3)W(t2)−W(t1)⊥W(t4)−W(t3)if intervals don’t overlap
协方差函数:
k(s,t)=min(s,t)k(s, t) = \min(s, t)k(s,t)=min(s,t)
这就是 Wiener 过程的核函数,它满足高斯过程的定义:任意有限点的联合分布是多元高斯。
🧠 第三阶段:高斯过程的正式定义与推理公式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用均值函数和核函数定义整个函数的分布,并进行贝叶斯推理。
1. 📐 高斯过程定义
f(x)∼GP(m(x),k(x,x′))f(x) \sim \mathcal{GP}(m(x), k(x, x'))f(x)∼GP(m(x),k(x,x′))
其中:
- m(x)=E[f(x)]m(x) = \mathbb{E}[f(x)]m(x)=E[f(x)]:均值函数
- k(x,x′)=Cov(f(x),f(x′))k(x, x') = \text{Cov}(f(x), f(x'))k(x,x′)=Cov(f(x),f(x′)):核函数
对任意有限点 x1,...,xnx_1, ..., x_nx1,...,xn,有:
[f(x1),...,f(xn)]∼N(μ,K)[f(x_1), ..., f(x_n)] \sim \mathcal{N}(\boldsymbol{\mu}, \mathbf{K})[f(x1),...,f(xn)]∼N(μ,K)
2. 🔍 高斯过程回归推理公式
假设我们有训练数据:
- 输入:X=[x1,...,xn]X = [x_1, ..., x_n]X=[x1,...,xn]
- 输出:y=[y1,...,yn]\mathbf{y} = [y_1, ..., y_n]y=[y1,...,yn],其中 yi=f(xi)+ϵy_i = f(x_i) + \epsilonyi=f(xi)+ϵ, ϵ∼N(0,σn2)\epsilon \sim \mathcal{N}(0, \sigma_n^2)ϵ∼N(0,σn2)
我们要预测新点x∗x_*x∗ 的函数值f(x∗)f(x_*)f(x∗)
联合分布:
[yf(x∗)]∼N([mm(x∗)],[K(X,X)+σn2IK(X,x∗)K(x∗,X)K(x∗,x∗)]) \begin{bmatrix} \mathbf{y} \\ f(x_*) \end{bmatrix} \sim \mathcal{N}\left( \begin{bmatrix} \mathbf{m} \\ m(x_*)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K(X, X) + \sigma_n^2 I & K(X, x_*) \\ K(x_*, X) & K(x_*, x_*) \end{bmatrix} \right) [yf(x∗)]∼N([mm(x∗)],[K(X,X)+σn2IK(x∗,X)K(X,x∗)K(x∗,x∗)])
条件分布(后验预测):
f(x∗)∣X,y∼N(μ∗,σ∗2)f(x_*) | X, \mathbf{y} \sim \mathcal{N}(\mu_*, \sigma_*^2)f(x∗)∣X,y∼N(μ∗,σ∗2)
其中:
- 均值:
μ∗=K(x∗,X)[K(X,X)+σn2I]−1y\mu_* = K(x_*, X)[K(X, X) + \sigma_n^2 I]^{-1} \mathbf{y}μ∗=K(x∗,X)[K(X,X)+σn2I]−1y
- 方差:
σ∗2=K(x∗,x∗)−K(x∗,X)[K(X,X)+σn2I]−1K(X,x∗)\sigma_*^2 = K(x_*, x_*) - K(x_*, X)[K(X, X) + \sigma_n^2 I]^{-1} K(X, x_*)σ∗2=K(x∗,x∗)−K(x∗,X)[K(X,X)+σn2I]−1K(X,x∗)
这个推理公式是高斯过程最核心的计算公式,它将先验分布与观测值结合,得到后验分布。
延伸阅读
如果你想进一步探索这些哲学背景,以下书籍和论文可能会引发更深的思考:
《The Philosophy of Statistics》 by Deborah Mayo 探讨统计建模中的哲学问题,包括贝叶斯与频率主义的分歧。
《Probabilistic Machine Learning: Advanced Topics》 by Kevin Murphy 虽是技术书,但在高斯过程章节中有对“函数分布”的哲学解释。
David MacKay 的《Information Theory, Inference, and Learning Algorithms》 其中对贝叶斯推理和不确定性表达有深刻的哲学讨论。
申明
暂时没有检验ai是否正确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