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为什么需要 TensorRT-LLM?

二、核心架构:从模型到引擎的三级火箭

1. 模型定义层:Pythonic 的构建体验

2. 编译优化层:AOT 编译的极致性能

3. 运行时系统:In-Flight Batching 的魔法

三、性能黑科技:FP8 + KV 缓存压缩

1. FP8 量化:H100 的专属加速

2. 分页 KV 缓存:告别显存碎片

四、实战:30 分钟部署一个 Llama-3-8B 服务

Step 1: 环境准备

Step 2: 模型转换

Step 3: 编译引擎

Step 4: 启动服务

五、框架对比:TensorRT-LLM vs vLLM

六、企业级案例

1. 微软 Bing Chat

2. 阿里安全内容审核

七、总结与展望


“在生成式 AI 的时代,延迟和吞吐量就是生命线。”

当大家都在卷参数、卷数据时,真正的战场已经悄然转向了推理侧。如何让一个 70B 的模型在单卡 A100 上跑到 2000+ tokens/s?如何让首 token 延迟稳定在 100ms 以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NVIDIA 家的“大杀器”—— TensorRT-LLM


一、为什么需要 TensorRT-LLM?

在深入技术细节前,我们先看一组实测数据:

框架 吞吐量 (tokens/s) 首 token 延迟 (ms) 显存占用 (GB)
HuggingFace 240 1200 82.1
vLLM 4150 95 19.4
TensorRT-LLM 6000 38 17.2

📌 测试模型:Llama-3-70B-FP8,硬件:H100-SXM5,来源

可以看到,TensorRT-LLM 在吞吐量延迟上都实现了碾压级的优势。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


二、核心架构:从模型到引擎的三级火箭

TensorRT-LLM 的优化思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编译期榨干硬件,运行期榨干显存。”

1. 模型定义层:Pythonic 的构建体验

TensorRT-LLM 提供了类似 PyTorch 的函数式 API,让开发者用几行代码就能定义一个高性能的 LLM:

from tensorrt_llm import Builder, Tensor
from tensorrt_llm.functional import *
​
builder = Builder()
network = builder.create_network()
​
# 定义一个线性层 + ReLU
x = Tensor(name='input')
w = Tensor(name='weight')
b = Tensor(name='bias')
y = relu(matmul(x, w) + b)

这种设计既保留了动态图的灵活性,又为后续编译优化提供了静态图的基础。

2. 编译优化层:AOT 编译的极致性能

TensorRT-LLM 的核心优势在于其 Ahead-of-Time (AOT) 编译器:

  • 算子融合:将 MatMul + Bias + ReLU 融合为单个 CUDA Kernel,减少内存带宽占用。

  • 内核调优:自动选择最优的矩阵乘算法(如 CUTLASS、cuBLAS)。

  • 量化感知:支持 FP8/INT4 量化,精度损失 <1%。

# 一键编译 Llama-3-70B 引擎
trtllm-build \
  --checkpoint_dir ./llama-3-70b-fp8 \
  --output_dir ./engine_fp8 \
  --gemm_plugin fp8 \
  --gpt_attention_plugin fp8 \
  --tp_size 4

编译后的引擎是一个 .engine 二进制文件,可直接部署到 Triton Inference Server。

3. 运行时系统:In-Flight Batching 的魔法

传统框架的批处理是“静态”的,必须等一个 batch 全部完成才能处理下一个。而 TensorRT-LLM 的 In-Flight Batching 允许动态插入新请求:

如上图所示,当请求 1 在第 3 个 step 完成时,立即释放显存并插入新请求,GPU 利用率从 60% 提升到 92%。


三、性能黑科技:FP8 + KV 缓存压缩

1. FP8 量化:H100 的专属加速

TensorRT-LLM 是首个支持 FP8 量化的开源框架:

  • 显存减半:相比 FP16,FP8 的权重存储空间减少 50%。

  • 算力翻倍:H100 的 Transformer Engine 针对 FP8 有专用加速路径。

模型规模 FP16 显存 FP8 显存 加速比
7B 14 GB 7 GB 1.8x
70B 140 GB 70 GB 2.3x

2. 分页 KV 缓存:告别显存碎片

KV 缓存是 LLM 的显存杀手。TensorRT-LLM 通过 分页机制 将其管理为离散的块:

// 伪代码:KV 缓存的动态分配
class KVCacheManager {
  std::vector<KVBlock> free_blocks;
  std::unordered_map<int, KVSequence> active_sequences;
  
  KVBlock* allocate(size_t size) {
    return free_blocks.pop(); // O(1) 复杂度
  }
};

实测显示,分页 KV 缓存可将显存碎片率从 35% 降至 5%。


四、实战:30 分钟部署一个 Llama-3-8B 服务

Step 1: 环境准备

# 使用官方镜像
docker run --gpus all -it nvcr.io/nvidia/tensorrt:24.08-py3

Step 2: 模型转换

# 下载并转换 HuggingFace 模型
python convert_checkpoint.py --model_dir ./llama-3-8b \
  --output_dir ./ckpt_fp16 \
  --dtype float16

Step 3: 编译引擎

trtllm-build --checkpoint_dir ./ckpt_fp16 \
  --output_dir ./engine \
  --max_batch_size 64 \
  --max_input_len 4096 \
  --max_output_len 2048

Step 4: 启动服务

# 使用 Triton 部署
import tensorrt_llm.bindings as trtllm
​
executor = trtllm.Executor(
    model_path="./engine",
    model_type="llama",
    max_beam_width=1
)
​
output = executor.generate(
    prompts=["TensorRT-LLM 的优势是?"],
    max_new_tokens=512
)
print(output[0].text)

五、框架对比:TensorRT-LLM vs vLLM

维度 TensorRT-LLM vLLM
优化策略 AOT 编译 + 专用内核 JIT 编译 + PagedAttention
硬件绑定 仅限 NVIDIA GPU 支持 AMD/Intel
量化支持 FP8/INT4 全栈 主要 FP16
部署难度 需编译引擎(中) 即装即用(低)
极限性能 H100 上 6000+ tokens/s 4000+ tokens/s

💡 总结:如果你追求极致性能且硬件为 NVIDIA,选 TensorRT-LLM;如果需要快速迭代和多硬件兼容,选 vLLM。


六、企业级案例

1. 微软 Bing Chat

  • 模型:定制版 GPT-4

  • 部署规模:10,000+ H100 GPUs

  • 优化成果:单 query 成本降低 70%,P99 延迟 <50ms。

2. 阿里安全内容审核

  • 场景:实时审核用户生成内容

  • 技术栈:NeMo + TensorRT-LLM

  • 效果:QPS 提升 5 倍,显存节省 60%。


七、总结与展望

TensorRT-LLM 通过编译优化、量化计算和显存管理的三重奏,将 LLM 推理推向了新的极限。随着 Blackwell 架构的发布,FP8 性能有望再提升 2.3 倍。

“这不仅是框架的胜利,更是编译器和硬件协同设计的胜利。”

参考资料 : NVIDIA Developer: LLM 推理基准测试 : vLLM vs TensorRT-LLM 性能实测 : 玄清智流:大模型推理加速技术全景 : CSDN: vLLM vs TensorRT-LLM 性能对比 : CSDN: TensorRT-LLM 核心架构解析 : 知乎: TensorRT-LLM 原理与部署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