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基于AI视频分析的景区客流风险预警系统

系统总体框架图

mime

flowchart TD
    A[展示与交互层] --> B[应用层];
    subgraph B [应用层]
        B1[大屏指挥中心]
        B2[移动管理终端<br>APP/小程序]
        B3[预警信息发布终端]
    end

    B --> C[平台层];
    subgraph C [平台层 - 系统大脑]
        C1[业务应用与API]
        C2[AI分析核心]
        C3[数据核心]
    end

    C --> D[传输层];
    subgraph D [传输层 - 神经系统]
        D1[有线网络<br>光纤/专线]
        D2[无线网络<br>5G/Wi-Fi]
    end

    D --> E[感知层];
    subgraph E [感知层 - 眼睛与耳朵]
        E1[前端感知单元<br>高清网络摄像机]
        E2[其他数据源<br>票务系统/门禁]
    end
1. 感知层 - 系统的“眼睛与耳朵”

这是数据采集的源头,负责全方位采集景区内的客流信息。

  • 核心设备:高清网络摄像机

    • 部署策略:关键节点全覆盖,包括景区入口、出口、主要通道、热门景点(如观景台、索道上下站)、狭窄区域(如桥梁、涵洞)、休息区、售票处等。

    • 类型选择

      • 全局监控摄像机:部署在高点,用于拍摄大范围全景,监控整体人流密度和移动方向。

      • 定点计数摄像机:部署在通道、门口,用于精确统计进出人流量。

      • 球机/云台摄像机:可远程控制转动和变焦,用于灵活追踪和细节观察。

  • 多源数据融合

    • 票务系统数据:获取当日预约人数、已检票入园人数,为总客流量提供基准数据。

    • 门禁/闸机数据:精确的通道进出人数统计。

    • Wi-Fi/蓝牙探针:(在合规前提下)探测区域内移动设备数量,辅助校准客流数据。

2. 传输层 - 系统的“神经网络”

负责将前端采集的视频和数据稳定、高效、安全地传输到后端平台。

  • 有线传输光纤为主干,保证视频流(尤其是高清视频)传输的带宽和稳定性。

  • 无线传输:在不易布线的区域,采用5G CPE微波传输,提供高带宽、低延迟的回传能力。内部网络采用Wi-Fi覆盖,供移动设备使用。

3. 平台层 - 系统的“大脑”

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数据处理、模型分析和决策判断。

3.1 数据核心

  • 视频流媒体服务:接收、分发、存储和管理所有前端摄像机上传的视频流。(如国标GB/T28181协议平台)

  • 数据湖/数据仓库:存储结构化数据(客流计数、密度、速度)和非结构化数据(视频片段、图片)。

  • 时空数据库:高效存储和查询与时间、位置强相关的客流数据,用于时空模式分析。

3.2 AI分析核心 - 这是智能预警的关键

  • 算法模型库

    • 目标检测(YOLO, SSD, R-CNN):识别出视频画面中的每一个人。

    • 目标跟踪(DeepSORT):为每一个识别出的人分配唯一ID,跨镜头追踪其运动轨迹。

    • 行为识别:分析人员的异常行为,如奔跑、聚集、摔倒、徘徊、打架等。

    • 密度估计:无需精确计数,直接估计整个区域的拥挤程度(高、中、低),计算效率高。

  • 分析服务

    • 实时客流分析:实时计算各区域的人口数量、密度、流量(进入/离开人数)、平均滞留时间、流动速度

    • 人群态势感知:基于以上数据,识别人群聚集点、拥堵点、异常流动方向(如逆行)。

    • 风险预警模型:基于预设规则和机器学习模型,判断风险等级。

      • 规则模型IF 区域A密度 > 阈值X AND 流动速度 < 阈值Y THEN 触发拥堵预警

      • 预测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未来短时间(如30分钟后) 的客流分布和潜在风险点。

4. 应用层 - 系统的“肢体”

将AI分析的结果转化为具体的业务功能。

  • 客流实时监测:在地图上可视化展示全网实时客流数据(热力图、流量箭头、数量标签)。

  • 风险预警与告警

    • 分级预警机制

      • 一级(蓝色)提示:客流接近承载阈值的80%。

      • 二级(黄色)预警:客流达到承载阈值的90%,出现局部拥堵。

      • 三级(橙色)预警:客流超负荷,出现严重拥堵,风险高。

      • 四级(红色)警报:出现异常事件(如摔倒、踩踏),立即告警。

    • 告警方式:平台弹窗、声音提醒、短信/APP推送至相关负责人。

  • 应急指挥调度

    • 预案联动:触发预警后,系统可自动建议或启动应急预案(如:开启备用出口、调度安保人员、暂停入园)。

    • 视频联动:自动弹出告警点的实时视频,方便指挥中心确认情况。

    • 广播/信息发布联动:自动或手动将预警信息发布到现场的广播系统、电子显示屏(如“前方拥挤,请绕行”)。

  • 数据分析与研判

    • 历史数据复盘:分析历史客流规律,生成日报、周报、节假日专题报告。

    • 运营决策支持:为景区科学制定限流、分流措施,优化游览路线,合理配置工作人员提供数据支持。

5. 展示与交互层 - 系统的“面孔”
  • 指挥中心大屏:核心决策界面,进行全局态势感知和应急指挥。

  • PC端管理后台:用于日常管理、数据查询、报告生成、系统配置。

  • 移动端APP/小程序:为景区管理者和安保人员提供移动办公能力,随时随地接收预警、查看视频、处理事件。


核心工作流程

  1. 数据采集:摄像头持续采集视频流,票务系统同步入园数据。

  2. 数据传输:视频流通过网络传输到云平台或边缘计算节点。

  3. AI分析:视频分析服务调用算法模型,实时计算客流指标。

  4. 风险判断:业务平台将实时数据与风险模型比对,判断是否达到预警阈值。

  5. 预警触发:若达到阈值,系统自动生成预警事件,并通过多种方式通知管理人员。

  6. 处置与反馈:管理人员通过系统查看详情、调度资源、启动预案,系统记录处置全过程。

  7. 数据归档:所有客流数据、预警事件和处置记录被归档,用于后续分析与优化。

关键技术与挑战

  • 算法精度:复杂场景下的检测与跟踪精度(如遮挡、光照变化、密集人群)。

  • 计算性能:如何平衡分析精度与实时性,采用云边协同架构(云端训练模型,边缘节点部署轻量模型进行实时分析)是主流解决方案。

  • 系统稳定性:需保证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涉及硬件、网络、软件的全链路高可用设计。

  • 数据安全与隐私合规:视频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处理需符合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通常需进行数据脱敏处理。

代码实现: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