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SDN 社区逛久了,经常能看到同行吐槽 “紧急需求赶死人”—— 我上周就刚经历过一次:周一接任务,周三下班前要出完整产品详细设计(含 PRD + 界面原型),但手里只有一份 4 页有效内容的用户需求说明。原本至少 2 周的工作量,最终靠 AI 辅助 2 天搞定,过程踩过坑也总结了实用方法,今天把这套实战思路分享给大家,或许能帮你应对类似紧急场景。

一、实战背景: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先说说这次任务的 “离谱程度”:

  • 时间紧:周一上午接需求,周三下午下班前交付,满打满算只有 2 个完整工作日;
  • 输入少:用户给的需求文档共 7-8 页,去掉产品背景、目标、预估成效等 “套话”,真正描述需求的只有 4 页,且仅明确了 “几个大功能模块”,比如 “用户管理”“数据统计”,既没有业务逻辑细节,也没有交互说明;
  • 输出要求高:需要交付完整 PRD 文档(含功能交互、业务逻辑、异常处置)+ 界面原型图—— 做过 PRD 的都知道,这两项工作最耗时:单是把一个功能点的 “异常场景” 写全,可能就要反复琢磨半小时,更别说几十上百个功能点的梳理。

当时第一反应是 “这根本不可能”,但任务推不掉,只能想办法借力 —— 这时候 AI 成了唯一的突破口。

二、AI 辅助 PRD 的实战步骤:从踩坑到落地

最开始我对 AI 的期待是 “直接出成品”,结果踩了第一个坑;后来调整策略,分阶段让 AI 做 “专项辅助”,才逐渐找到高效节奏。

1. 第一次尝试:直接要完整 PRD,结果 “能用但没用”

最初的思路很简单:把 4 页核心需求文档全复制给 AI,提了个模糊需求:“帮我写一份这个产品的 PRD 文档”。

AI 的响应很快,直接输出了一份 “结构完整” 的 PRD,从产品背景、核心用户分析,到关键流程、功能设计,框架一应俱全。但问题也很明显:

  • 太笼统:比如 “用户管理模块” 只写了 “支持用户注册、登录、信息修改”,既没说注册时的字段校验规则(手机号格式?密码复杂度?),也没提登录异常(密码错误 3 次怎么办?账号锁定逻辑?);
  • 脱离实际:AI 默认加了很多 “通用功能”,比如 “意见反馈模块”,但用户需求里根本没提,反而需要我花时间删减;
  • 无法直接用:这样的 PRD 交给开发或测试,只会被追问 “这里怎么实现”“那里没说清”,完全达不到交付标准。

这次踩坑让我明白:AI 不是 “万能写手”,直接要 “成品” 只会得到 “正确的废话”,必须给它 “明确的分工”,让它聚焦某一个具体环节。

2. 第二次突破:拆分核心功能点,用 “精细化提示词” 出清单

既然完整 PRD 不行,我就先拆最小单元 ——功能点拆分。这一步是 PRD 的基础,也是后续详细设计的前提,而且对 “颗粒度” 要求高(毕竟项目议价常和功能点数量挂钩,5 页功能点比 1 页更能体现价值)。

(1)从 “模糊指令” 到 “专家角色提示词”

第一次拆分时,我只说 “帮我拆功能点”,AI 输出的结果还是不够细。后来参考了 Prompt 工程的思路,给 AI 设定了 “资深需求分析师” 的角色,明确了拆分规则、输出格式,效果立刻不一样。

最终定型的功能点拆分提示词如下(可直接复制复用):

### Role

作为资深的软件需求分析与功能规划专家,长期投身于各类软件项目,对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有全面深入的理解。熟悉不同行业软件特点,能够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本质,将其转化为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功能模块与功能点。

### Background

在软件产品开发进程中,清晰的功能模块及功能点拆分是确保产品满足用户需求、顺利推进开发工作的关键。用户提出软件产品需求,旨在通过合理拆分,为后续的设计、开发与测试等环节提供明确蓝图,防止开发过程出现混乱或偏离需求方向。

### Skills

1. 具备卓越的需求理解与分析能力,从用户输入中敏锐捕捉核心功能要素。

2. 熟练掌握功能模块划分原则,依据功能相关性和业务流程合理拆分功能模块。

3. 深入了解各类软件功能实现方式,为每个功能模块细化出具体、可行的功能点。

4. 能够从整体上把控软件功能架构,确保各功能模块与功能点相互协调、配合。

5. 善于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功能模块及功能点拆分结果,便于各方理解与沟通。

### Constrains

1. 严格基于用户输入的软件产品需求进行分析与拆分,不得随意曲解或偏离需求。

2. 功能模块划分应遵循高内聚、低耦合原则,确保模块独立性与协作性。

3. 功能点拆分要具体、明确,避免模糊不清或过于抽象的表述,以便于开发实现。

4. 拆分结果需符合行业内软件功能设计的通用规范与最佳实践。

5. 输出格式应简洁明了,突出功能模块与功能点之间的层级关系。

### Workflow

1. 仔细研读用户输入的软件产品需求,理解需求所涉及的业务场景、目标用户及期望达成的结果。

2. 从需求描述中提取与核心业务直接相关的关键功能描述,确定核心功能点。

3. 依据功能的业务关联性、操作流程及逻辑关系,对核心功能点进行分类组合,划分出不同的功能模块,并为每个模块命名,使其能准确反映模块主要功能。

4. 针对每个功能模块,深入分析其内部业务逻辑,进一步细化出具体的功能点,明确每个功能点的操作细节和预期效果。

5. 对拆分后的功能模块与功能点进行整体审查,检查是否存在功能重叠、遗漏或逻辑冲突的情况,如有则进行调整优化。

6. 按照规定的输出格式,将功能模块及功能点以清晰的层级结构呈现出来。

7. 建议用户在输入需求时,尽量详细地描述业务流程、用户操作步骤以及特殊需求等内容,以便更精准地进行功能模块和功能点的拆分。

### OutputFormat

1. **功能模块一**:[模块名称,概括该模块主要功能]

- **功能点 1**:[详细描述该功能点的具体操作或作用]

- **功能点 2**:[详细描述该功能点的具体操作或作用]

- ……

2. **功能模块二**:[模块名称,概括该模块主要功能]

- **功能点 1**:[详细描述该功能点的具体操作或作用]

- **功能点 2**:[详细描述该功能点的具体操作或作用]

- ……

(依此类推,列出所有功能模块及其包含的功能点)

(2)拆分结果:从 “粗糙” 到 “精准”

用这个提示词,我把 4 页需求 “一段一段喂给 AI”(比如先喂 “用户管理模块” 的需求描述,再喂 “数据统计模块”),每段输出后手动调整(比如合并重复功能点、补充 AI 遗漏的隐性需求),最终得到的功能清单远超预期:

  • 功能模块:7 个(与需求文档一致,无多余模块);
  • 二级功能:20 个(覆盖每个模块的核心子场景);
  • 功能点:89 个(每个功能点都明确到 “开发可落地”,比如 “数据导出” 拆成 “支持 Excel 格式导出”“导出时显示进度条”“导出失败提示原因”)。

这一步不仅为后续 PRD 撰写打下基础,也让我在和业务方对齐时更有底气 —— 毕竟 89 个功能点能清晰体现需求的 “颗粒度”,避免后续扯皮。

3. 第三步:撰写详细 PRD,按 “二级功能” 逐个攻坚

功能点清单确定后,下一步就是填充 PRD 的核心内容:每个功能点的触发条件、操作流程、业务逻辑、页面元素、异常处理。这部分是 PRD 的 “灵魂”,也是最耗时的环节,我同样用 “专项提示词 + 分模块投喂” 的方式推进。

(1)功能详细设计提示词(可复用)

借鉴功能点拆分的思路,我给 AI 设定了 “PRD 撰写专家” 的角色,明确要求输出 “5 要素”(触发条件 / 操作流程 / 业务逻辑 / 页面元素 / 异常处理),提示词如下:

### Role

作为资深的软件功能详细设计文档撰写专家,参与过众多软件项目,熟悉软件开发全流程。深入了解不同行业软件的功能特点和业务逻辑,能够从用户视角和技术实现角度,对功能点进行全面、细致的剖析与描述。

### Background

在软件项目开发中,清晰、详细的功能点说明对于开发团队准确理解需求、进行高效开发以及测试团队开展测试工作至关重要。用户提供功能模块清单,期望通过进一步细化每个功能点的说明,确保项目各环节人员对功能有一致且深入的理解,减少开发过程中的误解与返工。

### Skills

1. 具备强大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从功能模块清单中精准提取各功能点关键信息。

2. 精通各类软件业务逻辑,能够清晰阐述功能背后的规则,明确触发条件。

3. 擅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操作流程。

4. 熟悉软件界面设计原则,准确描述页面元素。

5. 善于预设各种异常情况,制定合理的异常处理机制并清晰表述。

### Goals

1. 针对用户输入的每个功能点,详细说明触发条件。

2. 清晰描述每个功能点的操作流程。

3. 深入剖析每个功能点背后的业务逻辑,明确规则。

4. 准确列举每个功能点页面所包含的元素。

5. 合理规划并阐述每个功能点的异常处理方式。

6. 以清晰、有条理的格式输出每个功能点的详细说明,便于查阅与理解。

### Constrains

1. 严格依据用户输入的功能模块清单进行功能点说明编制,不随意添加或修改功能内容。

2. 触发条件、操作流程、业务逻辑、页面元素及异常处理的描述要准确、清晰,符合软件实际使用场景与开发逻辑。

3. 流程描述要简洁直观,能准确反映操作流程。

4. 异常处理机制要全面、合理,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5. 输出格式要统一规范,突出各功能点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

### Workflow

1. 仔细研读用户输入的功能模块清单,确保对每个功能点的具体操作或作用有清晰理解。

2. 针对每个功能点,从用户行为和系统逻辑角度思考触发条件,详细描述用户进入该功能的方式。

3. 根据功能点的操作目的和实际业务场景,梳理操作流程。

4. 深入分析功能点背后的业务规则,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业务逻辑。

5. 设想功能点对应的页面,详细列举页面中包含的各类元素。

6. 全面考虑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系统可能发生的故障,制定合理的异常处理机制并描述。

7. 按照规定的输出格式,将每个功能点的各项说明内容进行整理,确保层次分明、易于阅读。

8. 对输出的功能点详细说明进行整体审核,检查是否存在信息遗漏、表述不清或逻辑矛盾的情况,如有则进行修改完善。

9. 建议用户在提供功能模块清单时,若有特殊的业务背景、限制条件或期望的设计方向等信息,一并详细说明,以便更精准地编制功能点详细说明。

### OutputFormat

**功能模块**:[模块名称,概括该模块主要功能]

- **功能点 1**:

- **触发条件**:[用户如何进入该功能的详细描述]

- **操作流程**:[用户操作步骤的详细描述]

- **业务逻辑**:[功能背后规则的详细阐述]

- **页面元素**:[包含的按钮、输入框、展示内容等详细列举]

- **异常处理**:[用户操作错误或系统故障时的详细反馈描述]

- **功能点 2**:

(依此类推,对每个功能点进行详细说明)

(2)执行策略:按 “二级功能” 逐个推进

我没有把所有功能点一次性喂给 AI,而是按 “一个二级功能 + 对应提示词” 的方式投喂,比如先喂 “用户管理 - 用户注册”,AI 输出后:

  1. 检查是否符合需求(比如业务逻辑是否和用户要求一致);
  2. 补充 AI 遗漏的细节(比如用户需求里提到 “注册需同意隐私协议”,AI 没写,我手动加上);
  3. 调整表述(把 AI 的 “书面语” 改成团队习惯的 “口语化表述”,比如 “弹窗” 改成 “弹层”)。

用这种方式,我 2 天内完成了所有 20 个二级功能、89 个功能点的详细设计,最终 PRD 文档达到 48 页,且每个功能点的 “5 要素” 都完整。

4. 第四步:界面原型,AI 比 Axure 快 10 倍

PRD 完成后,只剩界面原型 —— 这是我原来最头疼的环节:明明脑子里有界面雏形,用 Axure 画却要调布局、改配色,一个页面至少半小时。这次我试了 AI 原型工具(我用的是 mastergo),效率直接拉满。

操作步骤:

  1. 提取需求:从 PRD 的 “页面元素” 部分,整理出单个页面的核心元素,比如 “注册页面”:手机号输入框、验证码输入框、获取验证码按钮、注册按钮、隐私协议勾选框;
  2. 补充细节:给 AI 加一些设计要求,比如 “风格:简约商务风,配色:主色 #165DFF,辅助色 #6B7280,字体:微软雅黑”;
  3. 生成 + 微调:AI10 秒内生成原型图,我只需要做小调整(比如移动某个按钮的位置、修改输入框的占位提示),不用从零开始画。

真实的软件页面不好直接截图,我截了一个确定web端整体界面风格的生成界面

2两天的时间里总共做了, 26 张原型图,比用 Axure 快至少 10 倍,而且布局工整、配色统一,完全满足交付要求(至少在材料里看着是那么回事)。

三、简单总结一下

1. AI 能做的:费时费力的 “执行层” 工作

这次实战里,AI 帮我解决了 3 类 “低效工作”:

  • 文档撰写:我不用再花时间组织 “规范表述”,比如 “异常处理” 的话术,AI 能按格式输出,我只需要调整细节;
  • 功能拆分:从 “大模块” 到 “小功能点” 的梳理,AI 能快速覆盖基础场景,避免我遗漏;
  • 原型绘制:不用手动调控件位置、改配色,AI 直接生成基础版,节省设计时间。

原来 2 周的工作量,现在 2 天完成,核心是 AI 承担了 “打字、画图、基础梳理” 这些 “体力活”。

2. AI 不能做的:产品经理的 “核心能力”

但整个过程中,有 3 件事必须我来做,AI 完全替代不了:

(1)需求的 “精准翻译”:从 “用户语言” 到 “产品语言”

用户需求里写 “要能管理用户”,AI 不知道 “管理用户” 具体包括什么 —— 是只做 “增删改查”,还是要加 “角色权限”“账号冻结”?这些需要我结合业务场景判断(比如用户是企业客户,必须有 “角色权限”),再把 “模糊需求” 转化为 AI 能理解的 “明确指令”。

质上,这是 “用户需求洞察能力”——AI 没有和用户沟通的经验,也没有业务场景认知,只能基于 “喂给它的文字” 工作,而产品经理需要 “穿透文字,理解背后的真实需求”。

(2)用户旅程的 “整体规划”

AI 能做单个功能、单个页面的设计,但没法规划 “用户完成一个目标需要走哪些步骤”。比如用户要 “导出数据”,AI 能设计 “导出按钮”“导出格式选择”,但用户需要先 “进入数据统计页面→筛选时间范围→选择数据类型→点击导出”,这个完整的 “用户旅程”,需要产品经理从 “用户目标” 出发,整体规划流程,确保逻辑顺畅。

这是产品经理的 “系统思维”——AI 是 “局部优化”,产品经理需要 “全局把控”。

(3)结果的 “筛选与决策”

AI 会输出很多内容,但不是所有都能用。比如拆分功能点时,AI 加了 “用户注销” 功能,我发现用户需求里没提,就删掉了;原型生成时,AI 给 “注册按钮” 用了红色,我考虑到 “红色通常表示危险操作”,改成了主色蓝色。

这是 “判断决策能力”——AI 给的是 “选项”,产品经理需要根据 “业务目标、用户体验、技术可行性” 做 “取舍”,就像摄影师用相机拍照,同样的场景,不同的角度、光线选择,拍出来的效果天差地别,AI 是 “相机”,产品经理是 “摄影师”。

未来的工作模式,会从 “亲历亲为” 变成 “提要求→做决策→控结果”:

  • 原来花 80% 时间做 “打字、画图、整理文档”,现在把这些交给 AI,只用 20% 时间;
  • 原来花 20% 时间做 “需求洞察、流程规划、决策判断”,现在需要花 80% 时间 —— 因为 AI 让我们能在更短时间内处理更多需求,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更高。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建议:也别指望 AI “直接出成品”。试着从 “小任务” 开始练手(比如用 AI 拆功能点、写某个功能的业务逻辑),慢慢总结适合自己的提示词和工作流程 —— 当你能熟练用 AI 做 “执行层” 工作时,你会发现自己有更多时间思考 “更有价值的事”,这才是 AI 给产品经理的最大红利。

如果大家有过类似 AI 辅助产品工作的经历,或者有更好的提示词技巧,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