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爆发性增长中。底层算法的每一次迭代都像 “地基加固”,让大模型的能力边界持续外扩 —— 从最初的文本生成,到如今能精准处理医疗影像、解析工业设备数据、甚至模拟化工反应;各类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有百度文心、阿里通义、字节跳动 “豆包” 等通用大模型持续进化,更有面向医疗、制造、金融等领域的垂类大模型进入 “应用落地井喷期”。当 AI 从 “实验室技术” 真正嵌入千行百业的生产链条,行业对大模型相关人才的需求也随之 “爆发”,一场横跨头部企业与中小科技公司的 “人才争夺战”,正在悄然重塑 AI 行业的人才格局。​

一、垂类大模型 “落地潮”:人才需求从 “通用” 转向 “垂直 + 复合”​

2025 年 AI 行业的最大变化,是 “垂类大模型” 从 “概念验证” 走向 “规模化商用”—— 医院用 “医疗垂类大模型” 辅助影像诊断(如肺结节自动筛查),工厂用 “工业垂类大模型” 预测设备故障(如电机温度异常预警),银行用 “金融垂类大模型” 优化信贷审批(如企业流水风险识别)。这些场景的落地,彻底改变了 AI 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再是 “懂大模型训练就行”,而是需要 “既懂大模型技术,又懂行业场景” 的复合型人才。​

以 “医疗垂类大模型” 为例,其落地需要三类核心人才精选书单:一是 “大模型微调工程师”,能基于通用大模型(如 “豆包” 医疗版),用医院的病历、影像数据做 “领域适配训练”,让模型能识别 “肺 CT 影像中的磨玻璃结节”“心电图中的 ST 段改变” 等专业特征 —— 这类人才不仅要掌握 LoRA、QLoRA 等微调技术,还得懂 “医疗数据标注规范”(如如何区分 “良性结节” 与 “恶性结节” 的标注标准);二是 “医疗 AI 产品经理”,要能听懂医生的需求(如 “希望模型能同时给出结节的大小、位置、恶性概率”),再转化为技术指标(如 “模型对 5mm 以上结节的识别准确率需达 95%”),这类人得既懂 AI 产品逻辑,又懂医疗流程(如知道 “影像科医生的阅片习惯是先看整体再看局部”);三是 “医疗数据合规专家”,医疗数据涉及患者隐私,需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这类人要清楚 “哪些数据能用于训练”“如何做匿名化处理”(如去除病历中的患者姓名、身份证号),还要懂 AI 数据合规的特殊要求(如模型训练数据需经过 “伦理审查”)。​

制造业的垂类大模型落地,对人才的 “行业经验” 要求更具体。某新能源车企的 “电池生产大模型” 项目中,需要 “工业大模型应用工程师” 既能用 AI 算法分析电池极片的缺陷图像(如 “针孔”“掉料精选书单”),又得知道 “极片缺陷会如何影响电池循环寿命”—— 曾有企业试过招纯 AI 专业的工程师,结果模型虽能识别 “针孔”,却不知道 “直径 0.5mm 的针孔在电池充放电 200 次后可能引发短路”,最终还是得靠 “懂电池工艺 + 懂 AI 图像分析” 的复合人才解决问题。这种需求下,2025 年企业招 “工业大模型工程师” 时,简历上 “有 3 年以上电池生产经验” 甚至比 “发表过 AI 顶会论文” 更受重视。​

二、人才争夺战:头部企业 “筑高墙”,中小公司 “找切口”​

面对爆发的人才需求,不同类型的企业打出了不同的 “抢人牌”—— 字节跳动、阿里、百度等头部企业凭借 “资源 + 平台” 优势 “筑高墙”,而中小科技公司则瞄准 “垂类细分场景”“灵活机制” 找突破口,形成了差异化的人才竞争策略。​

头部企业的 “抢人逻辑” 是 “用‘生态’留人才”。字节跳动为 “豆包垂类大模型团队” 开出的条件极具吸引力:除了百万年薪(资深大模型算法工程师年薪普遍达 150-300 万),更能接触到 “全量用户数据 + 全场景应用场景”—— 比如做 “教育垂类大模型” 的工程师,能直接拿到字节旗下教育产品的 “学生错题数据”(覆盖数千万用户),模型训练完可直接在产品中上线验证效果;阿里则给 “通义工业大模型团队” 配套 “制造业资源包”,工程师能走进吉利、美的的工厂,实地看生产线如何运转,甚至参与 “从 0 到 1 搭建工厂 AI 系统” 的全流程。更关键的是头部企业的 “人才培养生态”:百度会让新人跟着 “文心大模型核心团队” 做项目,阿里有 “大模型专家带教计划”(资深工程师一对一带新人做模型优化精选书单),这种 “能接触核心技术 + 有成长路径” 的优势,对刚毕业的 AI 名校生(如清北、中科院的 AI 相关专业博士)吸引力极强 ——2025 年国内 AI 专业顶尖院校的博士,超 60% 的第一选择是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大模型团队。​

中小科技公司则避开 “正面竞争”,走 “垂类场景 + 灵活机制” 路线。一家做 “农业垂类大模型” 的小公司(团队仅 30 人),虽给不出头部企业的高薪,但打出了 “项目决策权 + 股权激励” 的牌:招聘 “农业 AI 算法工程师” 时,承诺 “入职即可牵头‘农作物病虫害识别模型’项目”(不用从 “打杂” 开始),项目落地后可获得公司 5%-10% 的股权激励。更重要的是,中小公司能切入 “头部企业没精力做的细分场景”—— 比如专注 “中药材种植大模型”,这类场景虽市场规模不大,但竞争少,对 “懂中药材 + 懂 AI” 的人才来说,反而能快速做出成果(如该公司的模型已能识别 20 种中药材的病虫害,在亳州、安国等药材市场小有名气)。此外,中小公司的 “灵活办公 + 快速反馈” 也成了优势:不用打卡、远程办公,模型改一版当天就能拿到农户的实际使用反馈(比如 “模型识别‘当归根腐病’的准确率不够,农户希望能区分‘早期’和‘晚期’”),这种 “快速落地、直接解决实际问题” 的成就感,对不想在大公司 “做螺丝钉” 的资深人才很有吸引力。​

三、人才缺口与补位:哪些方向最缺人?普通人如何切入?​

尽管 “人才争夺战” 打得火热,但 AI 大模型领域的人才缺口仍在扩大 —— 据《2025 年中国 AI 大模型人才白皮书》数据,国内大模型相关人才缺口超 100 万,其中 “垂类场景落地人才” 占比达 70%。具体来看,有三类人才最紧缺,且普通人也能找到 “切入路径”。​

第一类是 “垂类大模型微调 / 部署工程师”,缺口最精选书单大,也最易入门。这类岗位不需要 “从零训练大模型”(那是算法科学家的事),主要做 “通用大模型的垂类适配”—— 比如用 “豆包” 的开源模型,结合本地企业的数据做微调,再部署到企业的服务器上。要入行,需掌握 “三大技能”:一是基础微调工具(如学会用 Hugging Face 的 Transformers 库、PEFT 框架),二是数据处理能力(会用 Python 做数据清洗、标注),三是简单的部署知识(如用 Docker 打包模型、在阿里云 / 腾讯云服务器上部署)。普通人可从 “线上课程 + 实战项目” 入手:比如学 B 站的 “大模型微调实战课”(跟着做 “电商评论情感分析模型” 微调),再找开源数据集(如医疗影像公开数据集、工业设备故障数据集)练手,做 2-3 个实战项目后,就能应聘中小公司的 “初级微调工程师”(起薪约 15-25K / 月),积累 1 年经验后,若能独立完成 “某一垂类模型的微调 + 部署”,薪资能涨到 30-50K / 月。​

第二类是 “AI 数据治理师”,需求猛增,门槛不高。大模型 “喂什么数据,就会成为什么模型”,垂类大模型对数据的 “质量要求” 更高(比如医疗数据不能有错误标注,工业数据要包含 “正常 + 故障” 的完整样本),因此 “数据治理” 成了刚需。这类岗位主要做 “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合规审核”,需要懂 “数据标准”(如不同行业的数据格式要求)和 “基础工具”(如用 Excel 做数据统计、用 LabelImg 做图像标注),对技术背景要求不高 —— 甚至有企业招 “医疗数据治理师” 时,优先招 “有护士 / 医生经验” 的人(他们更懂医疗数据的 “关键信息”)。普通人可先考 “数据标注师” 基础证书,再结合自己熟悉的领域切入(比如懂电商的做 “电商数据治理”,懂教育的做 “教育数据治理”),入门薪资约 10-20K / 月,若能考下 “AI 数据合规师”(需学《数据安全法》《AI 伦理指南》),薪资能翻倍精选书单。​

第三类是 “AI 产品运营(垂类方向)”,懂行业比懂技术更重要。这类岗位负责 “让垂类大模型真正被行业用户用起来”—— 比如给工厂培训 “设备故障预测模型” 的使用方法,收集用户反馈(如 “模型报警太频繁,希望能调整灵敏度”),再反馈给技术团队优化。它不需要写代码,但需要 “懂行业 + 会沟通”:比如做 “金融 AI 产品运营”,得懂银行的信贷流程;做 “教育 AI 产品运营”,得懂老师的教学需求。普通人若有某行业的工作经验(如当过老师、做过会计),再学些 AI 产品基础知识(如看《AI 产品经理手册》),就能转行 —— 某做 “教育大模型” 的公司,去年招了 5 个 “有 5 年以上教师经验” 的人做运营,培训 3 个月后就能独立对接学校客户,薪资比原来当老师高 30%-50%。​

四、行业冷思考:人才竞争不是 “抢人”,而是 “共生”​

尽管 “人才争夺战” 看起来热闹,但行业也在逐渐意识到:真正的 AI 人才储备,不是 “把人挖到自己公司”,而是 “让更多人能进入这个行业”。2025 年已有不少企业开始从 “抢人” 转向 “养人”,比如字节跳动的 “豆包大模型人才培养计划”—— 联合高校(如清华、浙大)开设 “垂类大模型微专业”,学生在校就能用 “豆包” 的开源资源做项目(如训练 “历史文献分析大模型”),毕业直接入职;阿里则推出 “工业大模型学徒计划”,招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如电工、钳工),带薪培训 6 个月(学 AI 基础 + 工业场景知识),合格后成为 “工业 AI 应用技术员”,既解决了人才缺口,又给传统行业工人提供了转型机会精选书单。​

对个人来说,2025 年的 AI 大模型浪潮,不是 “必须懂高深技术才能进入”,而是 “找到自己与 AI 的结合点”—— 有技术基础的可做微调、部署;有行业经验的可做运营、产品;甚至擅长沟通的,都能做 “AI 场景顾问”(帮企业梳理 “哪些环节能用大模型提效”)。毕竟,AI 的终极目标是 “服务人”,而 “懂人、懂场景” 的人才,永远是 AI 行业最缺的。​

2025 年的 AI 大模型人才争夺战,终将从 “抢存量” 走向 “做增量”。当更多人能带着自己的优势走进这个行业,当企业愿意花时间培养 “潜力人才”,这场浪潮才能真正从 “技术爆发” 走向 “价值爆发”—— 而这,或许比单纯的 “人才争夺” 更有意义。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