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成式AI在科研领域的渗透,学术圈对“AI 能否写论文”的讨论愈发热烈。《Nature》近期针对全球5000名研究者的调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态度多元的图景——既没有想象中的全盘接受,也并非全员抵制,更多是在探索中寻找平衡。

原文: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1463-8

图片

学者与期刊的态度

🎯 从学者态度来看,分歧主要体现在应用场景上。

数据显示,90%以上的研究者对AI编辑论文、翻译文本持开放态度,毕竟能帮非英语母语学者打破语言壁垒,还能优化表达流畅度。

图片

图源:nature

但涉及论文核心内容时,态度明显谨慎:半数以上反对用AI撰写方法论、结果、讨论这些部分,近三分之一不认可AI生成初稿,多数人认为原创论证、数据解读必须由研究者主导。

有趣的是,在实际使用中,28%的研究者在用AI润色论文,却有超半数未披露,这种 “暗中使用+公开审慎”的状态,反映出大家对AI既依赖又顾虑的复杂心理。

图片

图源:nature

🎯 期刊态度则呈现“探索中规范”的特点。

目前多数期刊尚未出台统一标准

📌《Nature》系列期刊要求披露AI使用细节但未禁止;
📌 部分医学期刊明确规定 AI不能参与核心结论撰写;
📌 也有期刊允许AI辅助编辑,但要求作者对内容真实性负全责。

整体而言,学术出版界更倾向于“不一刀切禁止,但需透明规范”的原则。

图片

使用AI的现实挑战

一些研究人员在受访时指出,尽管他们在观念看法上接受AI工具的使用,但从自身经验来看,AI依旧常常会产出一些质量不佳的内容——例如错误或虚构的参考文献、事实或者数据的错误。多数研究者没掌握精准prompt技巧,简单输入 “帮我写引言” 得不到满意结果。

这些痛点恰恰说明

科研场景需要 更“懂学术”的AI工具 

MedPeer所提供的一系列专业AI工具,能为科研人员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图片

文献调研阶段,Deep Search智能文献检索分析工具依托3亿篇文献的庞大数据库,让调研远离 “AI幻觉”。区别于普通检索工具,Deep Search能基于研究问题精准匹配文献,支持按年份筛选,大幅提升检索针对性与准确度;更能基于真实文献资源自动生成调研报告,让文献调研效率翻倍。

图片

论文写作环节,专属科研写作工具,深度整合AI技术。输入论文标题或主题后,AI可自动生成目录大纲和章节写作提示,快速搭建论文框架;可针对章节,调用引用文献生成正文内容;参考文献支持 “收藏夹导入”“文件上传”“DOI/PMID 识别”“手动创建” 四种添加方式,自动匹配全文并辅助生成研究背景;同时提供润色、改写、续写、翻译等AI文本处理功能,全方位辅助内容创作。

图片

文献综述写作,也有专属AI工具助力!基于3亿真实文献数据,仅需输入研究问题,AI自动生成综述大纲并关联对应引用文献,通过深度分析研究主题、大纲与参考文献,智能撰写高质量综述全文。

图片

智能润色工具专为学术场景设计,搭载多AI模型,覆盖语法纠错、词汇优化、逻辑梳理等维度,实现接近人工润色的精准效果。每处修改都可提供明细说明,帮助理解优化逻辑;相比人工润色,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显著节省时间与经济成本。


科研界对AI的争议,本质上是对其角色定位的困惑。💁‍♀️小编认为,AI不是偷懒途径,它的价值也从来不是替代研究者的思考,而是"可信赖的思维延伸"。面对AI技术浪潮,与其纠结“该不该用”,不如思考“如何用好”,就像计算器未取代数学家,AI也不会替代研究者的核心创造力。

聘请一位科研助理需要多少钱?AI可以说是我们普通人能获取的最具性价比的智力助力了,还是24小时随时响应。

MedPeer所提供的一系列AI工具的本质是“科研效率加速器”:帮你从文献筛选、格式校对等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在课题设计、实验创新和理论突破上。

合理利用AI工具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既是对学术资源的优化,也是科研人拥抱技术变革的积极姿态!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