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AI和大模型应用落地现状
AI应用在2C领域主要集中于内容创作(短视频、文案、设计等),显著提升生产力但可能导致思考能力下降;2B领域面临投入产出比量化难、数据安全等问题,落地场景集中在智能客服、合同管理、知识库等效率提升方向。专业从业者能更好利用AI工具,而企业需CIO/CTO正确引导AI投资观念。AI硬件中,实时翻译耳机等创新应用颇具潜力。
毕竟是AI应用领域的从业者,谈谈现阶段AI落地的应用。
首先说说2C领域,我的观察AI落地的领域集中内容创作领域,包括短视频,文案创作,小说,教育内容,设计,代码内容。AI作为辅助工具,不得不说提高了生产力,如同工业革命,我愿称之为内容革命。
拿我自己经历举例子,我用AI帮我写修改短视频文案,做市场调研分析,省去了我很多时间,也带给我很多灵感。而AI Agent更是把这些杂糅到了一起。比如我让Manus当我的CMO,做了市场调研,整体的品牌设计,网站开发和社媒宣传等。可以看这个链接回放:https://t.co/DSEVEB5VQ6
但另一方面,我也在审视AI是否在让我们变懒,让我们减少思考能力。现在各种短视频和文案平台充斥着AI内容,我们习惯用AI的时候,人性使然不会想去辨别输出内容的真假,可能被AI误导。从这个角度讲,我常常跟别人说,专业领域的人用AI可以用的更好。我举的例子是,如果你不是游戏从业者,你拿Vibe Coding开发游戏,可能就开发个贪吃蛇,俄罗斯方块这种等级的游戏,但是如果你是游戏开发者,你知道有哪些游戏引擎,代码框架可以用,可以在1天内开发出一个大型游戏,比如植物大战僵尸,飞行模拟等。
有人会说AI硬件,比如AI玩具等,现在很火爆。这个市场也很卷,但其实就是传统玩具上加了大模型来支撑对话。
我看好的场景是AI耳机。我觉得借助AI耳机,让全世界沟通无障碍,语言的学习弱化了。我不知道有没有记得《流浪地球》里面的场景,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在跟各国航天员交流的时候,不需要会对方的语言,通过戴耳机实时同声传译。现在这块模型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不过已经硅谷创业团队在搞同声传译的会议软件了,这尤其适用于跨国公司。
再谈谈2B领域,身为算是推广和售卖相关产品的从业者,遇到几个产业应用的核心问题:
1. 老板在乎评估投入产出比,但目前不好量化和计算
2. 企业关心数据安全问题,数据不想给出来
3. 老板不懂,CIO或者CTO没有起到足够的科普和宣导职责,企业浪费钱搞AI,结果一地鸡毛。
比较核心能落地的东西还是在原来AI落地的领域:智能客服和智能问答,培训等。
新借助大模型的结构化输出能力,有几个可以做的:
1. 企业合同,标书等文书管理。帮助编写标书,设定拦标门槛
2. 报表输出。以前报表都需要自己拖拉拽,或者系统开发,现在通过对话来快速获取想看的报表和可视化图
3. 企业知识库。企业数据是个宝藏,但没有人能够全部说清楚。借助大模型的能力,沉淀企业知识库,方便提升工作效率。
但你发现没有,还是效率的提升。但资本家想的都是怎么减人,如果起不到减人的作用,提高效率的角度去说很难说服这些资本家。这就考验资本家们是否有眼光。
企业的CIO和CTO们首先应该建立对AI,大模型等的正确认识,然后把这些理念潜移默化灌输给老板,给到老板正确的AI投资观念。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