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标题为《AI拓扑哲学指南》,本章算是一个补充章节。正如我在视频中所说的,AI时代已经到来,不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已经到来了。对于我们而言,我相信AI会使得我们人类再次辉煌,更加辉煌。但这个前提是,你会使用AI,你本身具备你所在行业的直觉,如布劳威尔所主张的那样。

就像我第一章给大家介绍的,哲学发展了那么多年,理论也诞生了那么多,但现在就感觉是“混乱的”,甚至很多人认为哲学已经很多年都没有进步了。所以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哲学理论框架,来为人类服务,使得我们现在的“迷茫”或者“困惑”得到答案,得到“调整”,从而使得人类不“迷失”,更不会“自杀”。

图片

我现在要写哲学书籍,我要有我的“哲学直觉”,你要写一本数学书籍,你要有“数学直觉”。就是我应该怎么去写这本书,我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我的第一直觉就是用“拓扑学理论”作为工具,因为你了解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虽然是数学的知识,但应用到哲学理论,简直太适合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我的数学能力一般,所以几年前我就知道,我无法使用这个“工具”。就好比说,你要上天,你清楚飞机是好的工具,但是你不会开飞机啊,所以飞机就在你跟前呢,你用不了。

然而现在不同了,AI会替我开飞机了,就相当于不会开车的人,也可以用自动驾驶开车了,去想去的地方了。这也是我为什么敢用这个工具的原因了。而且我相信,在我的提问下,在我的逻辑指导下,我有信心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图片

我在科普书籍《变化》和《见微知著》中反复说过一句话:“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追问本身就是救赎。”我今天觉得,在AI时代这句话更紧迫了。

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会提问,没有提问哪来的创新?而我正好擅长提问,擅长天马行空的想象,虽然我自信地认为没有AI,我也是有才华的,但我们谁能否定,有了AI,我们就不仅仅是有才华的,甚至是伟大的。因为AI的出现本身就是“伟大的”,它会以超出我们认知的速度,来更新我们的知识。所以你的认知的提升,就在你学习的能力了。

我这次对《重构世界》这本书进行“重构”,可以说是改头换面的变化。对于初中生或者高中生而言,这样的“重构”会增加他们的阅读困难。但对于更多的社会学者,法律学者,甚至是政治家们,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本“指南”书籍,可以使得你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进行研究。而且不光是《重构世界》,其他三本科普书籍,我也会进行大刀阔斧地“重构”,要写就写成最好的,之前写科普四部曲,如果从第一本《变化》算起是2013年开始,差不多用了10年时间。现在“重构”科 普四部曲,我也不去管会用多长时间,哪怕再用10年,也是值得的。不过我自己打算是1年就完成,也就是2026年的新春来临之际,我大概会写完。因为毕竟是“重构”,而不是“重写”。今天是2025年1月27日星期一,我又写了一晚上,最近处于写作的兴奋状态,过年都不积极,满脑子都是哲学问题。

图片

然后关于拓扑的知识,我们在前面介绍了一部分,但还不够。本章也还是要介绍一些拓扑的知识,因为我们是研究哲学,所以并不是复杂的。上一章是“逻辑本源”,但你知道“拓扑逻辑”吗?在介绍拓扑逻辑知识之前,我要问大家“逻辑存在吗?”你如果回答不上来,你再返回去读第一章,要不然就是你白看了,要不然就是你没有理解,没有好好读。

拓扑逻辑是将拓扑学与逻辑学相结合的交叉领域,旨在利用空间结构和连续性概念来扩展或重构逻辑系统。

拓扑逻辑通过引入拓扑空间的结构(如开集、闭集、连通性)来定义或分析逻辑系统,强调“连续性”在推理中的作用。

开集与闭集:开集是拓扑的核心概念。在拓扑逻辑里,会有方式来定义和推理开集。例如,可能用逻辑公式描述某个集合是开集的条件,并且基于开集定义闭集(闭集是开集的补集)。这种表示使得能够通过逻辑规则推导关于开集和闭集的性质,如证明某个集合既是开集又是闭集的条件。

命题与谓词:拓扑逻辑的形式语言包含命题变元,用于表示关于拓扑空间的基本陈述,如某个区域是否为开集,两个区域是否相交等。同时引入谓词,例如,“(Open(A))” 可表示集合 (A)是开集,“(Intersect(A, B))”表示集合 A 和 B 相交。这些谓词可以带参数,通过逻辑连接词(如与、或、非、蕴含等)组合成复杂的逻辑公式。

图片

公理系统:基于拓扑学的基本定义和性质构建公理系统。例如,从拓扑空间的开集公理可转化为逻辑公理,像“若 A 和 B是开集,那么 (A ∩ B) 是开集” 可表述为逻辑公理形式。这些公理作为推理的起点,用于推导其他拓扑逻辑定理。

推理规则:常见的逻辑推理规则(如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等)在拓扑逻辑中同样适用。通过这些规则,结合拓扑逻辑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能够证明关于拓扑空间的各种性质和关系。例如,从“如果 A是开集蕴含 B是开集” 以及“A 是开集”,依据肯定前件式可推出“B 是开集”。

核心思想有两点,首先是空间化的真理观:真理不再是离散的真值(True/False),而是具有“邻近性”或“连续性”的分布。

再就是动态推理模型:逻辑推理被视为在拓扑空间中的路径探索,类似连续变形下的性质保持。

图片

  • 备注说明:此文中内容为最新版《重构世界》摘录,原版《重构世界》没有AI拓扑哲学体系。因为刚刚完成,还需要校对和修正,所以目前新版只有电子版。目前科普四部曲中的《重构世界》是旧版。特此备注。

作者简介:灵遁者,中国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1988年出生,现居西安。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

图片

个人座右铭: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

灵遁者热读书籍有:科普四部曲,国学三部曲,散文小说五部曲。

科普四部曲分别为:《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构世界》。

国学三部曲分别为:《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朴易天下》。

散文小说五部曲分别为:《伟大的秘密》《非线性波动》《从今往后》,

《云淡风轻》《我的世界》《春风与你》。首推长篇小说《伟大的秘密》。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