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多个 Agent“分工、互评、协作”并最终完成复杂任务?

过去一年,Multi-Agent 已经从一个“炫技概念”变成许多 AI 产品的核心能力:

  • AutoGPT 用多个 Agent 互相讨论、模拟人类团队
  • Devin 里包含 Planner、Coder、Executor 等
  • Claude Artifacts 支持协作编辑
  • ReAct / Debate / Critic 模式都属于多 Agent 范畴

很多人以为 Multi-Agent = 多开几个模型,但其实远不止如此。

真正的工程级 Multi-Agent,是“一个组织结构系统”:

  • 有角色
  • 有职责
  • 有边界
  • 有上下游
  • 有监督
  • 有沟通协议
  • 有失败恢复机制

今天这篇,我会用最实战的方式,告诉你“可落地”的多智能体协作怎么做。

1.为什么需要多智能体?(单 Agent 的天然瓶颈)

单个 Agent 有几个致命缺陷:

① 容易“思维泡沫”

单一模型容易越做越偏,越写越乱,越改越糟。

(特别是长任务、需要长期推理时。)

② 难以兼顾多个能力维度
  • Planner 专长拆任务,但不擅长写代码
  • Analyzer 专长总结,但无法执行
  • Critic 擅长评估,但不擅长创作

让一个模型做全部,必然不稳定。

③ 大任务容易出现执行偏移

写代码、写业务流程、做方案设计时,模型会逐渐偏离目标。

Multi-Agent 的价值:让“能力解耦”,职责分明,系统更稳定。

2.Multi-Agent 的 4 种工程结构

模式 1:双智能体“创作 - 评审”结构(2-Agent Critic)

最简单且最好用:

  • 一个产出
  • 一个审核
  • 最后综合意见执行
Producer → Critic → Producer(修正) → 输出

为什么有效?

  • Producer 负责创造
  • Critic 负责找问题(模型天生擅长)
  • 能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况下显著提高质量

工业界典型用法:

  • 文案生成(Critic 检查逻辑、风格、事实)
  • 代码生成(Critic 校验 bug 和不一致)
  • 文章写作(Critic 评估结构是否清晰)

最常用 Prompt:

Producer Prompt

你负责“创作”,按照要求输出内容。不要自我审查,不要进行多余解释。

Critic Prompt

你负责“评审”,请对输出内容进行:

  • 结构问题
  • 逻辑问题
  • 事实错误
  • 风格偏差
  • 未满足要求的部分 并给出可执行的修改建议,不要自己改写。

这个结构可以把所有内容质量提升 20%–40%。

模式 2:Planner - Worker(主流企业级)

这种结构是最实战、最落地、也是最值得你打造成“自媒体系列”的。

结构:

Planner(规划) → Worker(执行) → Planner(验收)

职责分离:

  • Planner:拆任务、定义步骤、设定成功标准
  • Worker:根据步骤逐项执行
  • Planner:检查 Worker 的结果是否满足要求

适用任务:

  • 写一篇大纲 + 段落的长文
  • 做一个自动化脚本
  • 生成视频脚本
  • 执行包含多个子任务的复杂流程

为什么比 2-Agent 更强?

因为 Planner 能让任务“结构化”,减少 Worker 自己瞎跑。

模式 3:CEO – Manager – Worker(3 层组织)

对于复杂系统(如 Devin、AutoGPT),通常用 3 层:

CEO:确定目标、范围、优先级  
Manager:拆任务、组织步骤、检查进度  
Worker:执行具体子任务

典型场景:

  • 构建产品原型
  • 写一整套教学文档
  • 做大规模数据处理
  • 做智能助手(例如个人工作助理)

优势:

  • CEO 保持全局正确性
  • Manager 确保结构
  • Worker 执行效率最高

这其实就是“模拟一个小公司”。

模式 4:多角色协作(Expert Team)

适用于“专业分工”的情况,比如:

分析专家(Analyst)
研究专家(Research)
规划专家(Planner)
执行专家(Executor)
审校专家(Reviewer)
风格优化(Stylist)

然后采用 Round Table(圆桌讨论)Pipeline(流水线) 执行。

适用场景:

  • 写书
  • 做复杂行业报告
  • AI 产品设计
  • 商业战略制定
  • 生成大型代码项目

这类系统的关键是:每个 expert 的 prompt 需要非常明确否则会互相干扰,导致讨论乱跑。

3. 不同 Agent 如何沟通?

这是 Multi-Agent 的核心。你只需要记住一句话:

沟通必须结构化,而不是自然聊天。

推荐使用 JSON 作为统一协议:

示例:

{
  "role": "planner",
  "task_list": [
    "分析需求",
    "拆解任务",
    "生成步骤",
    "制定成功标准"
  ],
  "notes": "注意避免编造信息"
}

或者:

{
  "critique": [
    "结构逻辑不够清晰",
    "引用部分未提供来源",
    "风格偏离要求"
  ],
  "suggestions": [
    "补充背景信息",
    "重构段落顺序"
  ]
}

结构化沟通的好处:

  • 不会把长文本传来传去
  • 不会把消息搞混
  • 不会因为上下文变化导致模型跑偏

4. 如何让多智能体协作“稳定”而非“乱成一团”?

5个工程级关键点。

① 每个 Agent 必须有明确“边界”

示例边界:

  • Planner 不做执行
  • Worker 不做规划
  • Critic 不自己改写

边界模糊 = 100% 乱。

② 所有 Agent 都要有“目标函数”

让每个 Agent 都知道成功是什么。

例如:

Worker 的成功标准: “输出必须符合 steps 中定义的步骤,不得跳步,也不得额外发挥。”

③ 一个 Agent 不能拥有整个上下文

要让它“只看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避免:

  • 污染上下文
  • 反复引用不相关内容
  • 逻辑链条混乱
④ 用“有限轮次”机制限制发散

例如:

工作循环最多 3 轮  
如仍未达成,交给 Planner 重写步骤

否则模型会进入无限优化(特别常见)。

⑤ 失败要能“重试”,而不是继续跑偏

必须引入一个错误检查机制:

Worker → 验收失败 → Planner → 重写步骤 → 重新执行

这就是 Devin 的核心稳定机制之一。

5.最终可执行示例

多智能体协作的最小可用结构

Agent 1:Planner

负责拆任务 不执行 不创作

Prompt:

请根据用户目标,拆解成 3–7 个可执行步骤,并给出成功标准。 用 JSON 输出,不要额外解释。

Agent 2:Worker

逐步执行 不做全局规划

Prompt:

根据步骤依次执行任务。 每一步执行后用 JSON 返回结果,不要跳步。

Agent 3:Critic

负责审查 不负责改写

Prompt:

对 Worker 的结果做结构检查。 返回:错误列表 + 修改建议。

6.总结:Multi-Agent 是“组织设计学”,不是炫技

你现在学习到的是:

  • 4种主流多智能体架构
  • 每种适用场景
  • 如何用结构化协议让 Agent 不乱
  • 如何设置边界 / 成功标准
  • 如何让系统稳定运行
  • 如何工程化落地
Logo

有“AI”的1024 = 2048,欢迎大家加入2048 AI社区

更多推荐